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1亚太蓝皮书:亚洲持续引领全球复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0日11:48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讯 (记者夏萌)1月12日,记者在“2011年《亚太蓝皮书》发布会”上获悉,亚洲经济持续引领全球经济复苏,中印将成最大亮点。会上发布了《亚太地区发展报告(2011)——亚洲与中国经济模式调整》。

  亚洲将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复苏 但将受制约

  2010年亚洲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全球经济的温和复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蓝皮书指出,2011年这种差别复苏格局不会改变,亚洲将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但全球经济与亚洲经济增速都将放缓。

  相比之下,新兴市场经济体,尤其是亚洲经济则保持了强劲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引擎。蓝皮书指出,根据OECD的预测,2010年OECD国家的平均增长率为2.8%,通货膨胀率为1.8%,而失业率则高达8.3%。相比之下,2010年亚洲经济(不包括日本)的平均增速达到8.2%—9.4%,相当于OECD国家的3倍。在亚洲,2010年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中国经济规模超过日本,成为区域内最大的经济体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蓝皮书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既是亚洲经济高速增长的组成部分,又是亚洲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所在。未来亚洲经济的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尽管2011年亚洲经济增速将会放慢,但引导全球经济复苏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蓝皮书还指出,短期内,亚洲经济复苏的进程与可持续性将受制于下述因素。第一,2011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会影响亚洲经济复苏的进程。第二,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国家的货币都将可能面临汇率升值的压力,这将会进一步削弱出口增长的空间。第三,因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将不得不选择紧缩性经济政策,放慢经济增长速度。其中,中国的政策选择尤为令人瞩目。鉴于上述因素的制约,主要国际经济组织普遍下调了2011年亚洲经济的增速预测,比2010年低1个百分点左右,维持在7.3%—8.4%之间。即便如此,亚洲经济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其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格局不会发生变化。

  亚洲经济将为率先复苏“支付代价”需调整经济模式发展方向

  在金融危机中,亚洲经济率先复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蓝皮书指出,危机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欧美主导全球经济的格局,亚洲经济总体上仍处于附属地位。面对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的差异性,亚洲经济将不得不为率先复苏“支付代价”。

  同时,蓝皮书分析认为,从短期来看,亚洲国家的经济政策面临两难困境。亚洲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程度较低,其率先复苏的结果是:一方面,国内资产价格在没有经过充分调整的基础上进入了新一轮上涨周期,例如多数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股票市场价格与房屋价格都呈现大幅上升之势,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已经出现;另一方面,经济刺激政策和快速增长已经引发了通货膨胀,为遏制资产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压力,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政策正面临两难困境。从中期来看,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亚洲宏观经济政策也面临两难选择。对美国而言,亚洲经济率先复苏为其重启数量宽松货币政策找到了“口实”,而且作为全球“再平衡”的要求,亚洲经济体“有义务”接受美元贬值,缓解美国贸易不平衡的压力;对亚洲国家而言,由于全球总需求增速放缓,离开美国市场就无法实现持续的复苏。

  所以,亚洲经济需要对其多年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做出调整。众所周知,亚洲出口导向型经济的突出共性是私人储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蓝皮书指出,进一步的分析显示,亚洲国家储蓄—消费模式的相似性背后还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突出表现为投资率的差异。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逻辑,一国经常收支账户差额是由储蓄率与投资率的差异决定的。因此,实行出口导向型模式的亚洲经济体在未来的调整方向上也会选择不同的道路。第一,中国经济模式调整的方向。在中国,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与低消费率并存,因此提高私人消费比例是根本出路。第二,日本经济模式调整的方向。2010年菅直人政府提出了“第三条道路”作为今后振兴日本经济的法宝,所谓的第三条道路还基本停留在口号阶段,即“强大经济、强大政府金融与强大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其他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模式调整的方向。与中国、日本相比,亚洲规模较小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突出特征是消费率较高,对这些国家而言,经济模式调整的目标应该是提高国内投资率。

  中国、印度将成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

  中印两国具有引领亚洲自主增长的潜力。蓝皮书认为,中印两国凭借着他们的人口优势、技术后发优势以及制度变革可能释放的增长潜力,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会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

  危机之后亚洲发展中经济体通过自身政策的调整,更早地实现了强劲的经济复苏。蓝皮书指出,其中,中国、印度的回升最为明显,2009年中国的增速达到8.7%,而印度也达到了6.7%。同时,中印两国凭借着他们所具有的人口优势、技术后发优势以及制度变革可能释放的增长潜力,如果政策得当,有理由相信他们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能够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从经济增长实际发生的溢出效应来看,中印两国的经济增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周边国家对他们的出口,从而加快这些国家的经济复苏和未来的增速。

  蓝皮书还指出,未来中印两国的经济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就必须作出相应的转变,即中国应从目前以制造业为主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更加向出口—内需平衡、产业结构向绿色和轻型化转变;印度则不应再沾沾自喜于服务业带动的、以内需为主的“印度模式”,而要在一定程度上向“东亚模式”靠拢。总之,未来只有成功的经济转型才能引领两国走上自主的可持续增长之路。

  美国重返亚洲将改变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基本格局

  奥巴马政府重返亚洲战略的核心目标是确立美国在亚洲的领导权。蓝皮书认为,这一战略背后的动机是双重的,一是要分享亚洲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二是要遏制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与此相对应,中国崛起客观上导致了亚洲国家心态的失衡,他们希望引入区域外大国,对中国地位的提升加以制衡。这为美国重返亚洲创造了条件。

  无论是对亚洲还是对中国的周边环境,美国重返亚洲所可能带来的影响将是深远的。蓝皮书指出,第一,东盟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核心地位将会被淡化。尽管东盟在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驾驶员”地位已经确立,但是东亚峰会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引入将改变东盟在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导地位。第二,“10+3”方案有可能陷于停滞。长期以来,“10+3”方案不仅受制于东盟的消极立场,而且更受制于中日之间的缺乏信任与合作。2010年中日关系因钓鱼岛撞船事件而陷入僵局,使得中日韩自贸区建设,进而是“10+3”方案陷入僵局。第三,亚洲国家在中美之间选择骑墙战略。面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迅速膨胀,周边国家对中国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其心态失衡与防范心态也在同时加重。引入区域外大国美国来平衡中国的影响力成为许多亚洲国家的外交选择,主要是经济上依赖中国,政治上依赖美国,亚洲其他国家期望从这种骑墙战略中谋取利益最大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及蓝皮书主编李向阳、亚太所安全与外交研究室主任及编委张洁分别作主题报告,现场解析2010—2011年亚太经济形势与我国周边安全形势。亚太所副所长李文主持会议。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