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英手机短信泄密案幕后交易隐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6日09:18  央视《环球视线》

  英国首相卡梅伦的新闻主管安迪·库尔森宣布辞职。据英国媒体披露,迫使库尔森辞职的是几年前英国《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而库尔森当时正好是该报的高级编辑。央视《环球视线》2011年1月25日播出《英手机短信泄密案幕后交易隐现》,以下为完成台本:

  主持人 劳春燕:

  欢迎回来。

  上个周末,英国首相卡梅伦的新闻主管安迪·库尔森宣布辞职了。库尔森2007年加入卡梅伦的团队,去年5月卡梅伦当选首相以后,库尔森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了首相身边的一名重臣。但是在这个职位上才待半年多,他就挂冠而去了。据英国媒体披露,迫使库尔森辞职的是几年前英国《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而库尔森当时正好是该报的高级编辑。相关的情况,我们先来看一个短片。

  (播放短片)

  解说:

  事情的起因要从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说起。几个月前,布朗向伦敦警方报案,称他在2005年至2007年担任财政大臣期间,手机短信的内容被《世界新闻报》披露。

  《世界新闻报》是英国一家众所周知的小报。一家小报怎么能获得首相的手机短信内容?

  随后,英国《星期日独立报》报道说,向警方报案,说自己手机短信泄密的可能不只是布朗,另外一位前首相布莱尔也要求伦敦警方对他担任首相期间,是否发生过手机短信泄密事件进行调查。

  两个消息传出后,现任首相卡梅伦的新闻主管安迪·库尔森成为众矢之的。这是因为在布莱尔和布朗担任首相期间,库尔森就是《世界新闻报》的主编。

  2007年,《世界新闻报》记者古德曼因为窃听英国王室成员通话而被叛入狱,随后库尔森辞去主编职务,加入卡梅伦的竞选团队。英国媒体认为,前政府高官手机短信泄密事件的幕后主使就是库尔森。在舆论压力下,库尔森不得不辞去卡梅伦首相的新闻主管职务。

  劳春燕:

  关于这件事情的详细的情况,我们现在就来连线本台驻伦敦的记者杨珊珊。姗姗您好。

  (电话采访)

  杨姗姗 本台驻伦敦记者:

  您好主持人。

  劳春燕:

  先给我们介绍一下库尔森这个人,他是这条新闻的主角。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据说也是一个苦孩子出身。

  杨姗姗:

  是的。其实安迪·库尔森出身于一个英国埃塞克斯镇的一个贫穷家庭。他本人并没有上过大学,在18岁的时候进入当地的报业公司。凭借自己努力最后成为《世界新闻报》的高级编辑。又因为他的出色表现而被英国现任首相卡梅伦所看中,从而进入唐宁街,成为首相的新闻官。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他是英国社会自我奋斗的一个成功典范。英国政坛可以说是精英文化,一半的内阁成员,以及议会三分之一以上的成员都在牛津、剑桥这种名校读书。而近年来英国首相除了布朗以外,无一例外都是牛津、剑桥毕业的学生,可以说在英国政治中平民出身人很稀少,无疑安迪·库尔森这个人的存在就显得非常宝贵。相比于在伊顿中学读书,牛津、剑桥毕业代表精英阶层的英国政府首相卡梅伦和尼克·克莱格来说,安迪·库尔森在英国人心中似乎更能代表底层民众的声音,这也是当时他为什么卡梅伦力排众议,要求他加入唐宁街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他因为窃听事件而离开英国政坛,也让民众倍感惋惜。但是安迪·库尔森卷入窃听事件的污点其实早在我们片子里面就已经提到,其实在2007年的时候,他已经卷入到这个窃听事件的调查。只是因为当时的一方面警方因为恐怖威胁袭击,因为伦敦地铁爆炸案导致恐怖威胁上升,所以说警方无法抽调更多人手来调查“窃听门事”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卡梅伦力挺他加入自己的团队,而将此事淡化。

  劳春燕:

  现在为什么这个事情又被提了出来,旧事重提?

  杨姗姗:

  其实可以说就像咱们这片子里面所说的,英国政要一直以来他们都受到窃听事件的威胁。这件事情的导火索也是因为布朗首相在自己大选,竞选失败之后他向警方报案,表示自己在唐宁街担任副首,以及首相期间他的手机是不是被人窃听?其实英国的前首相布莱尔也受到窃听事件的困扰,因此他从来不使用手机。但是布朗进入首相之后是手机不离手,而且他不经过首相府转接就直接与外界联系。不仅如此,一发脾气的布朗曾经在一周内摔坏过三部手机,可见这个窃听事件的受害者是很大的,因此他向英国警方提出了报案。因此英国警方开始对此进行顺藤摸瓜,然后接触到2007年的这件案件,所以说,开始展开了调查。

  劳春燕:

  姗姗,还有一个问题,给我们简单来说一说,现在英国国内的民众,他们对于这种小报通过窃听的方式来获取名人政要的隐私是怎么看呢?

  杨姗姗:

  我想很多人认为,其实这种事件可能是媒体过度竞争的一个结果。

  首先,特别是现在英国纸媒的生存空间其实非常小,特别是在网络媒体,以及微薄,以及社交网站他们的影响力在虚拟空间呈几何级增长,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逐渐被残食。像《世界新闻报》,以及《太阳报》这样小报,他们为了博取读者眼球,而不得不剑走偏锋。或者并且他们将获取消息来源手段用到了极致。

  其实我们知道《世界新闻报》的前主编安迪·库尔森本人,他曾经就有一句名言,就是他要不惜任何代价获取新闻。而英国媒体早就爆料,其实英国的王室成员,以及他们的助手,以及这些社会名流,只要是小报和狗仔队感兴趣的名人,他们的手机可能都会记者黑掉,就连英国首相他们也不会放过。因此英国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是媒体过度竞争的一种表现。

  此外,我想英国百姓对这个态度,他们认为其实名人隐私权也是应该受到保护的。所以说这种事情应该是警察进行严厉的调查,应该受到最终的处罚。就像是一个人在限速30公里的公路上开车,他开到了35公里,理应受到罚单。此外,老百姓对安迪·库尔森还有一种同情,就像我第一个问题所回答的那个样子,由于安迪·库尔斯可能是他的这种平民的奋斗经历,因此很多人对他的离开而感到非常惋惜,认为英国……

  劳春燕:

  好,非常感谢姗姗来自伦敦的报道,谢谢非常感谢。

  刚才我们驻伦敦记者杨姗姗也给我们讲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也跟我们说了库尔森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包括英国民众对于小报通过窃取手机信息这样的方式来获取新闻,这样的一个情况。洪先生也是做新闻的,跟我们说说您听了这件事情以后,你直观的感受?

  正在评论:旧事重提 谁在拿“窃听门”说事

  洪琳 特约评论员:

  直观的感受就是,其实做新闻也有一些道德的底线,去遵守,不可能越过这个红线。当然我们也看到《世界新闻报》在英国就是一个小报,实际说是一个媒体圈里的一个坏孩子,什么规矩都不守。以前就是已经出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像这种做新闻,自己设一个局,把这个当事者请过来,然后把一个大的事件揭开了。当然老百姓有一种窥视别人隐私的这种心里。因此我们看到尽管对《世界新闻报》做法不赞成,但他每一次挖出来重磅的新闻,老百姓还是津津乐道,这也是它为什么在当地,比如说纸媒产业不是很不景气的情况下,他能做得很红火,销量这么大,所完全是一个很悖论的一个事情。

  劳春燕:

  《世界新闻报》默多克买下的第一张报纸,1969年买下了。可以说对于新闻集团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想请教一下宋先生,刚才咱们短片,还有记者也都介绍了,这个手机似乎现在成了很不安全的通讯工具。手机短信是很容易泄密的吗?

  专家观点:《世界新闻报》有前科 现卷入政党斗争

  宋晓军 特约评论员:

  对,很容易。其实窃听手机,实际上在互联网买这些窃听器是很容易的。当然你买到之后,你去窃听,成本也会非常高,你要不断的有人去弄。如果你买来之后,你值得获得这个信息,而且这个信息能变成钱,这才可以这么干。当然《世界新闻报》当年确实是这么做过。除了这件事以外,我们知道很有名的,就是当年五个男子绑架了贝克汉姆的妻子辣妹。于是《世界新闻报》虽然排名排不上英国小报的前几名,比如第一名是《太阳报》,第二名是《每日邮报》,第三名是《每日镜报》,第四名是《快报》,当时小报当中排很低,库尔森把一个罪犯找来,给了一万英镑,把给新闻买来,最后这件事情英国法院都起诉过他。

  现在这件事情,包括太空电视,包括英国的很多媒体的题目对这件事情的报道,就是“电话黑客卷入了英国政治”。为什么?是因为布朗认为,卡梅伦,保守党用了这么一个有前科的坏人来去做他的新闻发言官。他重提旧事,最终是要证明这个政党政治当中的,证明谁还没有品位,就是卡梅伦。你看看,你用了这么一个坏人,这个坏人当年干了无数的事情,你还号称你们都是牛津、剑桥。就是保守党是以贵族来著称的,结果你们用了这么一个人。其实这件事情是英国政党政治斗争一个东西。但是它又牵扯到小报,当然也牵扯到手机窃听的问题,这是延伸出来的问题。

  劳春燕:

  要说延伸出来的东西,很多人现在把这件事情跟新闻集团和卡梅伦之间的关系扯了一起。我现在给大家看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说库尔森不再担任新闻主管的消息,虽然这件事情很快就会过去,但是他辞职背后的事件却还没有展开。说的是什么?就是媒体其实已经把目光投向卡梅伦同默多克新闻帝国之间的联系,因为《世界新闻报》,包括默多克旗下的其他新闻媒体在卡梅伦竞选期间是支持卡梅伦的。

  宋晓军:

  对。因为英国人对于报纸的评论非常多。一个帝国在衰弱的时候,一点破事能说很长时间,就像当年的乔治·奥威尔写的英国是谋杀的衰落一样。其实二战之后,英国人就开始拘泥于这种小事,这个没什么,包括说默多克要收天空电视台,前布莱尔……

  (开放式结尾)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