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一位印度地方官的反腐新政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5日15:32  国际先驱导报
连任仅3个月,库马尔(右)就推出一系列反腐举措,深得民心。法新社 连任仅3个月,库马尔(右)就推出一系列反腐举措,深得民心。法新社

  一位印度地方官的反腐新政

  “打赢反腐战争,我很坚定”

  “再给我一任时间,我将让腐败消失”,这不是什么空头支票,而是实打实的竞选承诺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伊洛发自北京 2011年3月2日,印度比哈尔邦政府宣布:大约7万名该邦官员因没有遵守反腐新政的要求,即在政府规定的2月28日最后期限内申报个人财产,将被停薪一个月。

  这一印度“史上最严厉”的铁腕反腐行动源自比哈尔邦的最高行政长官——首席部长尼蒂什·库马尔。3月2日,距离他去年11月成功连任仅3个月时间,就实打实地开始兑现他的竞选承诺:再给我一任时间,我将让腐败消失。

  财产来源不明?立即冻结!

  这次引起轰动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它的建立实际上是为该邦推行反腐的重磅炸弹《比哈尔邦2009年特别法庭法案》所做的技术准备。

  这部《特别法庭法案》于2008年底形成草案。2009年2月经比哈尔邦议会批准,上报到印度中央政府内政部后,经过了一年多的审批、复核,直到2010年3月才由印度总统帕蒂尔签署生效。

  《特别法庭法案》的主要内容是:对财产与收入明显不符、涉嫌贪腐的政府官员,经“司法快车道”迅速处理,立即冻结财产,成立特别法庭,6个月之内做出判决。如贪腐罪名成立,将充公非法所得财产;如罪名不成立,解冻财产,计付百分之五到六的利息作为补偿。

  作为《特别法庭法案》的推动者,库马尔是这样解释的:只有冻结财产,才能使嫌疑犯丧失继续行贿、干扰法庭判决的经济能力;针对嫌疑人成立特别法庭,使可能的利益相关者回避,才能做出公正的判断;只有这样的“快车道”司法处置,才能绕过繁琐冗长的常规程序,实现对贪腐的有效打击。

  要核查官员的财产合法性,首先就要建立官员的财产档案。根据规定,比哈尔邦全部40万名官员要于今年2月28日前完成财产申报,以后每年都要更新个人及家庭财产情况,包括房产汽车、银行存款、企业股权、投资收益等任何形式的动产、不动产。邦政府将建立专门网站,将官员财产清单公之于众。如果司法部门或任何个人认为有疑点,均可提出调查请求。

  为了带头,库马尔政府的全体部长们早在去年年底前,就已经全部将财产申报完毕。比如邦公路建设部部长亚达夫,申报的财产包括一辆三轮摩托、两辆老式大使牌汽车、三套公寓房、100克黄金和50万卢比存款(5卢比约合1元人民币)。食品供应部部长拉贾克申报的财产包括两块土地、100万卢比存款,但没有汽车。

  而因为财产与收入明显不符而被充公的第一个倒霉蛋,是前机动车稽查员拉格瓦什·库瓦尔。他因为涉嫌在任期间收受5万卢比的贿赂而被捕,其房产于2010年12月被没收。邦政府决定在库瓦尔的住宅里办一所学校。这也是比哈尔邦正在探索的贪腐官员被没收资产的处置办法之一,即投入到小学的建设中。

  到目前为止,比哈尔邦已经成立了6个特别法庭专门快速处理官员的贪腐案件,已查处的贪腐官员财产达到2.5亿卢比。

  腐败是发展的最大敌人

  如果是6年前,在印度有人预测未来有一天比哈尔邦会因为反腐败而成为“模范”,引发全国各邦竞相追随,所有人都会把它当个笑话。

  那时,外国媒体给比哈尔邦贴上的标签是:“印度最落后、最缺少法治的一个邦”(BBC),“无法无天、种姓政治、蜗牛般发展速度的代名词”(路透社)。

  2005年11月,库马尔就任比哈尔邦首席部长,彼时,这个拥有1亿人口的印度第三大邦在几乎所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排行榜上都敬陪末座。比如,识字率仅47%,也就是说有全邦近一半人,即4000多万人,是文盲。比如,人均GDP不足200美元,是GDP最高的昌迪加尔市2000美元的1/10,印度平均GDP 1000美元的1/5。

  那时,比哈尔的农村简直像解放前的中国,再夸张点说,和两千年前佛陀时代都差别不大,完全没有一点现代化的迹象。比如,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笔者在2006年开车横穿比哈尔邦时,就充分体验了公路上遍布的坑坑洼洼把汽车改造成“震骨器”的神奇功效。

  境况如此糟糕,以至于全印度的人们编造了无数的段子来调侃比哈尔的人穷、治安差、道路不平整,人们外出打工都不敢说自己是从比哈尔来的。

  而速来雷厉风行的库马尔在第一个任期里居然悄无声息地改变了这一切。

  在他第一个任期的五年中,政府每年投入基础设施与社会福利项目资金达到4.4亿美元,水泥使用量年增长28%,五年间共整修、新修了大约6800公里的道路和1600座桥梁。从2004年到2009年,比哈尔邦的经济发展速度高达11.35%,而此前五年,这一数据仅为3.5%。同时,启动女童入学项目,为她们免费提供校服、自行车,极大地改变了女童入学率低的痼疾。五年间共判决罪犯4万多名,富人们不再害怕受绑架、勒索和谋杀的威胁,社会秩序明显好转。

  然而库马尔意识到,这些还远远不够,腐败才是该邦发展最大的障碍。

  “为什么外国的、其他邦的私人企业不愿到比哈尔邦来投资?因为腐败盛行!这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瓶颈!”库马尔说。

  据路透社的一篇报道,在比哈尔的某个工业园区里,一家工厂主表示,为了开业他办齐了20多个执照,涉及的20多个政府部门中的任何一个都有权关了他的工厂。这些执照必须年年重办,这意味着官员们有无数的机会制造难题、借机搜刮钱财。所有人都认为,在比哈尔开工厂是最傻的事。

  所以,库马尔把第二个任期的主要使命锁定为“反腐败”。

  其实,早在上任之初,他就意识到了腐败的负作用。不管是社会福利还是工程项目,相关官员的腐败行为都会扭曲本来正确的政策的实施效果。2006年,他成立了“特别监察局”,专门处理涉及政府官员的贪腐大案、要案。这个局工作很努力,此后4年中,揪出了400多名涉案官员。然而,经过旷日持久的证据完善、法庭抗辩流程,最终成功定罪的人数微乎其微,反腐的最终成果并不理想。

  这促使库马尔深入思考,并转向新的制度设计,最终推动了《特别法庭法案》的诞生。

  印度国家形象因腐败蒙羞

  比哈尔邦政府“零容忍”的反腐决心和“毫无商量余地”的全体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引发印度各界一片赞扬,要求推广类似措施的呼声顿起。从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古吉拉特,到经济发展最具成就、最大城市孟买所在的马哈拉施特拉,各邦政府纷纷表示将考虑追随比哈尔。

  库马尔本人也成了炙手可热的政治明星。

  2007年,《印度斯坦时报》和美国CNN-印度广播网的联合调查中,库马尔被评为印度各邦中的“最佳首席部长”。2009年和2010年,库马尔蝉联印度最大的电视台之一新德里电视台评选的“年度风云人物”,他还当选2010年福布斯印度“年度风云人物”。

  有人说,这一大胆的政策应该成为全国性的,期待库马尔未来有一天成为印度的总理。甚至有人说,如果库马尔的做法能够在比哈尔乃至全印度取得成功,他将会是印度新的“圣雄甘地”。

  确实,印度最近的腐败大案太多,2010年甚至被《今日印度》杂志称为“腐败年”。进入2011年后,腐败大案更是让人目不暇接,1月份印度英联邦运动会组委会主席、国家奥委会主席卡尔马迪因卷入场馆回扣案被革职,2月份信息技术和通信部长拉贾因为涉嫌巨额腐败锒铛入狱,3月份印度最高反腐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托马斯因为腐败指控被迫辞职。印总理辛格悲叹:腐败正在危害印度的国家形象。

  难怪,人们对比哈尔邦的反腐新政寄望有加。

  反腐败最缺的是决心

  当然,反腐是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一纸法规所能承载。接下来,比哈尔邦政府还也有多条妙计,即将出台的《享受公共服务权利法案》就是其一。《权利法案》将规定,政府部门的所有审批事项都必须有时间期限,如果负责官员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或者给予合理解释,将受到惩罚。这一法案,意在杜绝官员以拖延审批的手段来变相索取贿赂。

  作为反腐表率,库马尔有一个坚持了五年多的习惯,即每星期一的“接待日”,除了身体不适等极特殊的情况,他都会带领主要的邦内阁成员接见“上访者”,把相关的问题编号,当着各个部长的面约定问题解决时限。他安排办事人员定期追查问题处理结果,允许对结果不满意的人重复上访,并自由接受记者采访。所以,相关部门对于这些“上访者”非常客气,唯恐处理不当被媒体曝光。

  但是,也有不少人对比哈尔的反腐前景存有疑问,或者为库马尔捏一把汗。迅速冻结嫌疑犯的财产,是否违背宪法精神?是否与“疑罪从无”的规则不符?是否会被利用作政治斗争的工具打击异己?心有不满的官员队伍会不会暗地里造反或制造更多麻烦?

  其实,库马尔对反腐的政治后果已经做出了充分的准备:“我的态度非常坚定,就是要打赢反腐战争,至于未来会不会因此下台,或者被清扫出局,我根本不在乎。”

  不管未来怎么样,比哈尔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堕落到无底深渊去的那个失败的比哈尔了。就反腐来说,它不仅逐渐走出了隧道,也为黑暗中摸索的印度各邦带来了一缕希望的阳光。

  库马尔的反腐撒手锏

  第一步:官员财产申报

  比哈尔邦全部40万名官员今年2月28日前完成财产申报,而且每年都要更新个人及家庭财产情况,包括任何形式的动产、不动产。并建立专门网站,将官员财产清单公之于众。

  第二步:成立特别法庭

  依照刚刚生效的《比哈尔邦2009年特别法庭法案》,成立特别法庭专门快速处理官员的贪腐案件。

  第三步:惩治官僚作风

  政府计划推出《享受公共服务权利法案》。一旦该法案生效,政府官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为公民提供所需服务,以解决目前在公共基础事务机构,如水电、医院、教育等民生部门出现的办事难问题,消除官员以权谋财的腐败隐患。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声明: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至010—63073377或发邮件至ihl-market@vip.sina.com)

(编辑:SN024)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