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三里岛,核电的拐点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2日15:50  南都周刊
  美国能源部档案一幅照片中展示的三里岛核电站的两座机组和两座冷却塔  美国能源部档案一幅照片中展示的三里岛核电站的两座机组和两座冷却塔
  南都周刊记者_黄修毅 实习生 吴思凡 综合报道  南都周刊记者_黄修毅 实习生 吴思凡 综合报道

  美国一直是全球第一大核能电力消费国,但过去的整整三十年,美国没有建成一座核电厂,直到去年,奥巴马政府决议兴建两座新的核电站。这段漫长的空窗期,拐点就出现在1979年——宾夕法尼亚州三里岛发生核泄漏危机。

  事故并非毫无征兆。1979年3月16日,全美的影院上映了一部名为《中国综合征》(The China Syndrome)的影片。由简·方达(Jane Fonda)饰演的一名加州电视台主持人,总是对一系列核电站的建成感到莫名的不安。在片中,她向一位核物理专家发问:“如果哪一天核电站的堆芯溶解,是不是会让像宾夕法尼亚州这样的地区永久荒弃,无人居住?”

  这句台词几乎一语成谶。影片上映后十二天,也就是1979年3月28日,位于宾州的三里岛核电站二号机组发生了严重的核泄漏事故。核电站的堆芯发生溶解,幸而没有人员伤亡,事故最终被评定为“5级核泄漏”,是全世界首例反应堆堆芯发生溶解的重大核危机。

  谈核色变

  观察家在评估日本福岛核电站所面临的危机时,最早就是拿它与三里岛核泄漏事故相比照。“堆芯溶解”像一头关不住的巨兽,用核辐射的阴影笼罩住方圆几十里的生物,但和福岛的情况不同,三里岛核危机虽然发展到了堆芯溶解的地步,却并没有引发爆炸。

  三里岛核电站建在内陆,属压水反应堆结构。也就是说,在反应堆上方好比有一口巨大的压力锅,用以带走核裂变反应所产生的余热。1979年3月28日,反应堆正在稳定地接近满功率运行,冷却系统出了点小毛病——一台把汽轮机冷凝水送回去的给水泵发生故障,可能导致反应堆持续升温而爆炸。

  但是,守在反应堆边的几位技术人员和设备几乎同时“短路”,让“小故障”急转直下恶化成了“核危机”:先是冷却系统的阀门出现故障,冷却水大量排出造成堆芯温度上升,等到8分钟后发现错误时,蒸汽发生器已经烧干了。这直接导致了堆芯燃料的47%溶毁并发生泄漏,含有放射性的冷却水灌进了安全壳厂房。

  放射性物质泄漏的警钟响了起来,无奈被淹没在警声大作的厂房内。手忙脚乱的抢修员事后竟想不起人类史上第一次核泄漏的警笛声何时响起。庆幸的是,由于堆芯的三层防护都没有受到毁灭性破坏,因而事故无一伤亡。

  即便看起来是虚惊一场,但在短短两天内,事发地周围20公里内近14万居民撤离一空。美国人从此谈核色变。

  早在1949年,当斯大林手握原子武器之时,就成了那一代美国人心头的梦魇。好在1953年11月,艾森豪威尔恍然悟出“蘑菇云也有金色的内里”。他计划放弃以核为战,而“让这无尽能源服务每个人”。当时的世界原子能机构主席Lewis Stress额手相庆,宣称他早已想到了:“核能的新应用,会让我们的孩子世代用极便宜的代价享用电力。”

  三里岛事发,一下子耗空了美国人刚刚建立起的对核设施的信任。

  1979年3月30日,宾州州长下令核电站方圆5英里内的孕妇和儿童撤离,10英里内的学校全部关闭。很多人举家出逃到12英里外。100英里外的首都华盛顿民众纷纷集会示威,要求停建或关闭核电站。一场美国史上前所未有的核危机真正拉开了帷幕。

  1979年4月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卡特亲临三里岛核电站,各路官方和民间的事故调查机构也随行而至。经过历时半年的调查,卡特派出的特使团指出:“事故症结是我们应对危机的应急预案太不到位……美国到了对核电重新认识的时候。”

  能源政策转向

  经过三里岛核泄漏危机之后,美国的核电站建设开始陷入停滞。在事故发生后五年内,更是直接取消了51个核电站建设项目。

  2005年在任的小布什因为海湾战局不利,重提兴建核电站的计划;去年三月,奥巴马政府通过了这项始自2007年的决议:由联邦政府贷款83亿美元在佐治亚州的Waynesboro附近兴建两座第四代核电站。

  奥巴马在白宫的发言中宣称:“为了创造更多工作的机会,创造清洁能源的消费,我们需要更高效的产品,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做法,就是在这个国家建造新型核电站。”

  事实上,三里岛事故后在美国和欧洲掀起的巨大反核电声浪,多少受到了冷战核恐惧的推动。于今,美国人对核泄漏的糟糕记忆,也在能源危机的压力下吹弹可破。新的危机好像赋予了核电新的机遇。尽管美国在短期内仍然奉行“向海外要石油”的能源政策,但是向碳排放征税最终会促使美国转向新兴的清洁能源,从而逐步取代海外的石油。比起风力、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核电厂的建造成本虽高,但使用效率也要高得多。

  《纽约客》评论家Hendrik Hertzberg猜测说:“奥巴马在担任国会议员时,曾是一名核电的反对者,他现在的态度陡然变化,或许只是想获得保守力量的选票。”此外,奥巴马还因此招致在民主党选民中不信任度的上升。反核的姿态就像绿色环保组织者一样,已经成为了美国社会公益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综合征》的主演简·方达至今仍然在戏外致力于反对核电。美国“氢弹之父”、核物理学家Edward Teller在1979年5月心脏病突发,躺在病床上还不忘和方达斗气:“你可以说我是唯一的三里岛事故受害者,但那不是因为核反应堆的问题,而要怪简·方达的多嘴。”

  三里岛事件造就了美国人对核能的一种恐惧感,这在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中亦有体现。2011年3月14日,福岛一号核电站2号机组的堆芯露出水面时,日本首相菅直人发出了“核危机升级”的信号。准备实施救援的美国第七舰队航母赶紧掉头,加速驶离宫县附近海面。在他们心中,三里岛事件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

  眼下,各方对气候变化的担忧日益加剧,再加之自三里岛事故发生以来,全球核电行业的安全记录还算不错,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已促使西方各国政府再次考虑建造核电站。但日本福岛核电站未卜的灾情,让刚有了点眉目的新能源政策又迈到了转向的当口。

(编辑:SN024)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