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核事故对日本经济造成较为长期的不利影响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4日13:56  瞭望

  《瞭望》文章:日本“三合一”灾难的牵制

  日本政府在乐观估计之时,恰恰漏掉了一个关键变量,那就是核事故的影响

  文/霍建岗

  4月17日,东京电力宣布了平息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的“路线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期3个月,力争实现“辐射量切实减少”;此后第二阶段为期3至6个月,目标是“管理放射性物质泄漏,大幅降低辐射量”。在外界看来,即便能够顺利达到目的,这也只是稳定事态,而非最终解决。

  日本媒体认为,东电此时提出“路线图”,很大程度上是为回应外界对其缺乏事故解决方案的指责,到底能否按照计划施行,其实谁都没底。

  地震、海啸加上核事故是三重灾害,前两者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是暂时的,也可清楚预期。但核事故却会对日本经济造成较为长期的不利影响。

  一般而言,地震发生后,当事国的GDP会先减后增,人财物的损失导致出现负增长,而重建则会拉高GDP增长率。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经济就曾呈现先低后高的曲线。日本内阁府对震后经济持乐观态度,认为“重建库存的投资对经济有正面效应”。考虑到日本长期产能过剩,供给需求差高达37万亿日元,重建带来的旺盛需求应能有效利用产能,从而推动日本经济出现难得一见的增长局面。

  然而,日本政府在乐观估计之时,恰恰漏掉了一个关键变量,那就是核事故的影响。地震过后,受损的厂房与设备经过重新整理可较快恢复生产,然而核事故引发的停电与限电,却会成为困扰供给的关键因素。据东京电力测算,夏天其辖区内将出现1500万千瓦小时的电力供给缺口。也就是说,尽管预计需求会比较旺盛,但受电力不足制约,工厂开工不正常,供给将难以满足需求,从而导致GDP增长不如预期。受灾的东京电力、东北电力辖区内的用电量,占日本全国总用电量的42%。因东、西日本电力频率不同,其他电力公司如关西电力、中部电力等即使有剩余电量,也难以支援东京与东北电力,因此电力不足的状况短期难以改观。日本的电力供应大约30%依靠核能,其余主要靠液化天然气与煤炭发电。东北、东京电力的核电站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核电站完全恢复正常尚需时日,火力发电站短期内也无法重新启用。因此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日本的电力供应会比较紧张,将成为日本经济恢复的瓶颈。

  菅直人政府2010年6月上台后,根据日本经济界的要求,提出了“新增长战略”。其中将“亚洲据点化战略”与“观光立国战略”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前者主要体现在东芝、三菱重工与日立这三大世界顶级反应堆制造商与东京电力等组成合资公司,向亚洲新兴国家提供“一条龙式”的核电站产品和服务;后者则将重点放在吸引中国等国家的新富裕阶层赴日旅游。震灾后,日本的核能产业受到重创,产品安全性受到质疑,反应堆出口受阻,最致命的是东京电力在事故处理过程中反应笨拙,使外界对其管理与服务能力完全失去信心,进一步阻碍了设备的出口。赴日旅游也受到重大打击,震后邻国赴日旅游人数大减,一些主要由旅游者支撑的饭店不得不歇业。日本经济界本希望通过“新增长战略”为日本摆脱经济停滞走出一条新路,但灾难使新战略几乎陷于“破产”的境地。

  农渔业受核事故的直接影响最深。不仅东北地区的农渔产品,其他地方也受到波及。日本的食材、大米、奶制品在其他国家都受到“区别对待”,北海道的渔产品本来主要向国外的高级日本料理店供货,但因各国纷纷加强了检疫,注重鲜活的渔产品出口不得不暂时停顿。工业产品也受到核事故的波及,据日本媒体报道,一些国家已经签约购买日本汽车的客户,在核事故发生后担心汽车零件受到核物质污染而毁约;与福岛相距遥远的四国爱媛县的毛巾出口到意大利,在海关也遇阻要求进行辐射测试。只要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事故一天不得到妥善解决,对日本产品的忧虑就无法完全消除,因此这种影响持续时间将较长。

  这次日本“三合一”灾难带来最深远的影响,是国债有可能因此提前陷入危机。日本的国债约95%由国内消化,不易如希腊那样陷入危机。购买国债的,主要是银行、保险公司及养老基金等机构客户,而支撑这些机构的则是日本老百姓的巨额储蓄。不过,随着日本老龄化的加剧及经济长期不景气,储蓄率已大大降低,民众纯金融资产与国债余额基本持平。未来若债务持续上升,国内无法消化国债,将不得不像美国那样借助外国,但因日本债务总余额已达GDP的2倍,风险很高,外国投资者可能不愿投资。此次震灾及对核事故的赔偿,将大幅增加政府的支出,民众也会从银行提取储蓄,因此,有可能会使危机提前到来。日本多位经济学家认为,2014年左右可能会出现国债困境。

  有些人认为,受核泄漏事故的长期影响,日本企业可能会考虑将主要生产基地转往国外。但事实上,随着上世纪90年代后产业结构的转换,日本企业已经大规模向亚洲转移,留在日本本土的,除了研发中心等所谓的“核心部门”,就是一些生产高技术、专利技术产品的高附加值企业,以及附着于大跨国公司的中小企业。从保护核心机密的角度,高技术企业不愿意转移到其他国家,而中小企业则无力“走出去”。因此,就算现在会有一些企业出走,但规模应不会很大。□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所)

(编辑:SN024)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