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本-拉登之死使国际关系发展面临多种可能性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2日17:49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年5月2日,在印度普里海滩,印度艺术家帕特奈克制作了一座沙雕(沙雕文字:一切都结束了) 2011年5月2日,在印度普里海滩,印度艺术家帕特奈克制作了一座沙雕(沙雕文字:一切都结束了)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87期13版“国际双周刊”文章之一。

  虽然本·拉登之死产生的主要是一种心理冲击,但这种战略心理的重大变化对“基地”组织及国际恐怖主义、对从中东到中亚的“不稳定弧”、对美国内政外交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国际恐怖势力处于十字路口

  几乎所有分析人士都认为,“9·11”事件后,由于本·拉登一直处于东躲西藏的隐秘状态,与“基地”组织下属和各分支机构间的联络手段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其对“基地”组织的影响有限。本·拉登更多地成为了一种国际恐怖主义的精神象征以及“基地”组织的战略制定者,而对于“基地”组织的战术行动,本·拉登则无法全面参与。需要注意的是,在“9·11”后的十年里,除了被美军从阿富汗赶出、目前活跃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地区的“基地”之外,“基地”组织形成了“阿拉伯半岛基地”分支、“伊斯兰北非马格里布基地”分支。这些分支与本·拉登领导的“基地”核心之间关系较为松散,在接受“基地”领导的同时又具有相当的行动自由,有时甚至会自行其是。

  与传统政治或暴力组织的金字塔型垂直权力结构不同,国际恐怖主义势力的形态是一种分散化、扁平化的网络。网络上各节点(恐怖组织)间虽有联系和协调,但并不是上下级式的隶属关系。这就意味着“最著名”的恐怖分子本·拉登被击毙,只是撕烂了一张网络上的一部分。用阿富汗塔利班的话说,拉登之死只是“摘掉了一串葡萄上的一颗而已”。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反恐专家普遍认为,本·拉登之死绝不意味着恐怖主义的式微或者反恐斗争的终结。相反,人们普遍担心,本·拉登之死有可能激起恐怖主义与极端宗教势力的反弹。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近十年的国际反恐斗争,我们又可以将国际反恐努力所要打击的目标看做一个同心圆:“基地”及其分支居于圆心,是最引人注目、最重要的目标;其次是除“基地”之外的其他恐怖组织,如索马里青年党、伊斯兰祈祷团、“东突”组织等。同心圆的最外围,则是孕育恐怖势力的极端宗教势力,这些政治性组织并不从事恐怖活动,却发挥了为恐怖势力作意识形态动员、输送干部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十年国际间反恐斗争取得的一个重要进展是,恐怖组织和恐怖袭击的数量虽然大幅度攀升,但恐怖主义势力策划大规模、远距离、复杂而具有“想象力”的恐怖袭击的能力下降。类似马德里“3·11”恐怖袭击案、伦敦地铁爆炸案、巴厘岛爆炸案等具有全球影响、能够冲击一国内外政策的所谓“战略性”恐怖袭击已有数年没有发生。取而代之的,则是规模相对较小、主要针对恐怖组织所在国、策划者与“基地”组织仅有模糊联系的袭击案,例如近年发生的针对美国的纽约时报广场未遂恐怖袭击、圣诞节炸机未遂案、胡德堡枪击案等事件,有专家将这类恐怖袭击称为“草根恐怖主义”或者“微恐怖主义”。而最具恐怖袭击战略设计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本·拉登被击毙,只是恐怖主义同心圆核心被削弱的具体反映而已。

  如果这一分析成立的话,本·拉登被击毙之后的问题就在于:国际恐怖主义是将产生新的“基地”组织或者新的本·拉登式的领导人,还是从“微恐怖主义”开始继续衰落?这一问题的答案将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美国目前对国际恐怖势力及人物实行的“情报加特种作战”解决方案是否继续有效;二是奥巴马政府能否有效缓和从中东到中亚的反美主义以及极端宗教势力。前一方面目前来看成效比较明显,后一方面则要艰难得多。这既取决于奥巴马政府的政策,也取决于大中东社会自身的演进。

  对“不稳定弧”地区冲击大 形势将非常复杂

  本·拉登死后,“大中东”主流社会舆论表现得相对冷静甚至冷漠;与此同时,今年从突尼斯、埃及开始,至今仍在发展的“中东波”变局,似乎也让美国决策者产生希望:这一地区的主流民众,看来似乎并不那么接受极端伊斯兰思想。那么,从中东到南亚、中亚,这一被安全专家称为“不稳定弧”的地区,是否真的有可能逐渐走向稳定呢?阿富汗、巴基斯坦是值得特别关注的两个国家。

  奥巴马依靠“变革”的口号上台。“变革”的一个重点就是尽快结束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按照奥巴马的承诺,美军将从今年7月开始从阿富汗撤军。且不论撤军速度快慢,奥巴马必须兑现这一承诺,这关系着他的政治生命。然而,在美国国内,共和党人不断抨击奥巴马撤军计划是拿国家安全开玩笑。在阿富汗以及邻国巴基斯坦也有不少人希望美国不要迅速撤离,以免留下安全真空给塔利班。

  本·拉登被击毙,意味着美国在阿富汗战场的首要任务完成。这无异于给奥巴马撤军计划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支持。美国今年7月开始从阿富汗撤军已经变得几乎毫无悬念。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美军开始逐渐撤离,而阿富汗政府又无力消灭塔利班,或许这将为把温和派塔利班吸纳进阿富汗政治和解进程提供推动力。果真如此,阿富汗和平进程将迎来重要机遇。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形势则更为复杂。巴基斯坦近年来政局不稳,扎尔达里政府相对弱势,国内既有反对派阵营虎视眈眈,又有极端宗教势力兴风作浪,军队与文人政府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比较微妙。与此同时,巴是世界上反美情绪最高的国家之一,政府与美合作反恐面临巨大民意压力;同时,巴三军情报局又被西方舆论怀疑与“基地”组织以及塔利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巴是否值得信任”一直是美国一些人不愿说出口的问题。

  本·拉登此番在巴被击毙,将巴基斯坦政府置于极为尴尬的境地。巴基斯坦是否知道本·拉登藏匿于阿伯塔巴德、巴在此次行动中是否如双方所说“毫不知情”,目前尚不确定。但是无论答案为何,巴政府日子都不好过。如果巴不知道本·拉登的踪迹,则意味着巴“反恐无能”;如果知道而不通报美国,则表明巴这一反恐盟友不值得美信任。巴如果参与了此次行动,可能引起国内极端宗教势力与恐怖势力的不满;如果巴完全未参与,则意味着巴主权被美践踏,将引起反美主义更加高涨。总之,巴政府目前处境比较艰难。作为中国的友好邻邦,巴国内政治形势将如何发展,连带其国内恐怖势力、伊斯兰极端势力如何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利益。

  总之,本·拉登被毙,在“不稳定弧”地区引起的冲击将非常复杂,其中既有新的机遇,也有新的挑战。美国政府如何处理阿、巴问题,如何处理阿拉伯国家的“中东波”,将直接影响这一地区政治与安全形势的演变。

  奥巴马政府反恐战略加速转型可能性大

  在美国国内政治当中,两党比较而言,美国人普遍认为国家安全问题是共和党的强项、民主党的弱项。在共和党打了将近八年“反恐战争”而深陷伊拉克、阿富汗两个战场之后,美国多数选民虽然对共和党的八年极为不满,但是对奥巴马在国家安全问题上是否能够做好,一直没有很大的把握。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拉登被击毙,无疑是奥巴马的一个重大利好:作为民主党的总统,奥巴马做到了共和党八年没能做到的事情。因此,毫不奇怪,这一事件给奥巴马本来不算太高的民意支持度带来了一个有力的“拉登反弹”。如果美国经济形势继续向企稳的方向发展,那么奥巴马2012年的连任将面临十分有利的局面。

  本·拉登被击毙对美国内外政策的另外一个影响是,奥巴马将进一步坚定其转变美国反恐战略的决心。奥巴马上台以来,对美国反恐战略乃至国家安全战略都作了重要调整。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将恐怖主义看做美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并以军事手段特别是“反恐战争”来应对这一挑战,反恐战略一度具有黩武和单边主义色彩。奥巴马政府则将恐怖主义看做美国面临的多种挑战之一,认为美国应该用军事、情报、司法、国际合作等多种手段应对恐怖主义。不过,就在奥巴马政府提出新的反恐战略之后,美国2009年就发生了圣诞节炸机未遂事件以及2010年纽约时报广场未遂恐怖袭击。奥巴马反恐战略调整面临质疑。

  此次本·拉登被击毙,美国左右两派马上开始激烈争辩。支持民主党的左翼舆论呼吁奥巴马抓住这个机会,彻底终止反恐战争和小布什时期的反恐战略,不再过高估计恐怖主义对美国国家利益的实质伤害。美国右翼舆论对此激烈反对,但从奥巴马本人一贯比较偏左的意识形态基础来看,奥巴马反恐战略加速转型、落实的可能性相当大。

  不宜过分夸大美转向“对付中国”

  中国舆论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奥巴马反恐和国家安全战略调整,是否意味着美国将把投入反恐的精力转而用来“对付中国”。对这一问题,我们不宜过分夸大。一方面,美国用在反恐上的资源主要是军事、情报、反恐合作,与用来“对付中国”的资源完全不同。另一方面,对美国来说,中国与恐怖主义对其国家安全构成完全不同的两类挑战。恐怖主义是“你死我活”的矛盾,有些类似冷战时期的美苏矛盾,而中国与美国则越来越成为一种和平竞争的关系。中美虽然很难成为盟友,但是两国相互依存的现实,又使得中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而不会走向完全敌对。在如何看待本·拉登死后美国可能的反恐战略调整问题上,我们需要真正地摒弃零和思维。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达巍 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本拉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