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法国军事介入利比亚等地意在恢复大国地位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7日13:26  半月谈
资料图:4月20日,空袭利比亚的法国战机从航母上起飞。 资料图:4月20日,空袭利比亚的法国战机从航母上起飞。

  近来,武装冲突在多个国家上演。引人关注的是,无论是在持续战争的阿富汗,局势动荡的利比亚,还是政治危机引发武装冲突的科特迪瓦,人们都可以看到法国的身影。这不禁令人发问,曾经激烈反对伊拉克战争的法国,此番为何如此积极地充当西方干预的“排头兵”?(《半月谈》2011年第9期)

  “奥德赛”先锋 “独角兽”开路

  在利比亚,法国充当了军事打击的急先锋。3月19日,旨在落实联合国1973号决议的巴黎峰会结束不到两个小时,法国就出动了“阵风”和“幻影2000”战机对利比亚政府军进行空袭,拉开了西方联军“奥德赛黎明”行动的序幕。

  同时,法国积极介入科特迪瓦内部的政治冲突。去年11月底科特迪瓦总统选举结束后,巴博和瓦塔拉均宣布获胜并分别宣誓就任总统,联合国、非盟、欧盟等国际组织承认瓦塔拉当选,但巴博拒绝下台。4月11日,法国驻科特迪瓦的“独角兽”部队配合瓦塔拉的部队,对巴博藏身的官邸发动最后攻击,逮捕了巴博及其家人。法国由此在影响科特迪瓦内部力量对比乃至活捉巴博的过程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

  此外,法国部队还坚持在阿富汗与塔利班武装作战,目前北约驻阿富汗部队中的法军人数多达3700余人。

  从战斗的规模和性质来看,这三场军事行动都不算典型意义上的战争。但是,法国如此密集地四处伸手不仅与8年前伊拉克战争中的反战姿态形成鲜明对比,也是自1958年法国进入第五共和国以来的头一遭。频繁地展示“肌肉”为法国总统萨科齐博得了“战争总统”的称号,甚至有媒体将其强硬风格命名为“萨科齐主义”。

  法国的大国梦

  军事行动的背后实际上是法国内部改革的艰难及其对国际地位滑落的深重忧虑。

  在法国国内,去年的退休改革方案把萨科齐折腾得不轻。他意识到要想在一个日益保守的社会中有所建树势必阻力重重。而外交上的“得分”或许是获得政治优势的良方。

  正如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高级政策研究员尼克 威特尼所言,快速行动可以免遭带有政治后果的更大羞辱,“采取行动未必能收获声望”,但隔岸观火可能会“被舆论杀死”。之前因在突尼斯和埃及局势中反应缓慢而广受批评的萨科齐在应对利比亚和科特迪瓦局势时选择了激进。

  从国家层面来看,对外军事行动背后有法国的战略盘算。欧盟和非洲是法国对外战略的两大支柱。前者是法国借以拓展全球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后者则是法国昔日的势力范围。

  然而,令法国尴尬的是,它在欧盟内部受到德国的挤压,长期以来的核心角色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而它在非洲的传统优势也面临着新兴国家利益拓展的威胁。

  因此,法国近年来力主建立地中海联盟,希望凭借自己的资金技术和北非地区的丰富资源,建立起一个政治经济共同体。这样,法国既可以平衡德国在欧盟内部日益强大的影响,又可以与新兴国家在非洲展开竞争。

  然而,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一开始就与法国的政策设想保持距离,并拒绝出席2008年的首届地中海国家峰会。因此,打掉卡扎菲、控制利比亚成为法国推动地中海联盟构想的重要步骤。

  在科特迪瓦,法国一直以前宗主国的身份自居,不仅努力维持在当地的特殊利益,而且极力推动科特迪瓦的民主转型。然而,简单的民主移植并没有给科特迪瓦人民带去福祉,相反一度的经济繁荣被武装冲突所中断。如果科特迪瓦长期陷入僵局,法国不仅将利益受损,而且在整个法语国家中也将威信扫地。因此,在法国看来,在科特迪瓦的军事行动成为维持其在法语国家中的领导地位,进而继续推动非洲民主化进程的战略必需。

  至于在阿富汗,法军的参与更多的是象征意义,是法国重返北约、维持美法友好关系的必要姿态。

  尽管法国在三条战线上的角色各不相同,但其目标都在于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面对美国的实力优势和新兴国家的崛起势头,法国社会弥漫着一种失落感。因此,萨科齐一上台就在对外方向上动作频频,以重振法国民众的士气。

  萨科齐先是提出了“相对大国时代”的概念,为法国发挥国际影响进行理论预设。接着他一改自戴高乐以来的法国独立外交的传统,重新加入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希望以此掌握未来欧洲安全的主导权。此外,萨科齐还积极参与调停俄格冲突、提出巴以停火方案,对推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不遗余力,对G20的机制化进程也格外热心。

  然而,法国的外交行动总体上进展缓慢、效果有限,军事行动由此成为萨科齐施展影响的另一个舞台,这三场军事行动成为法国近年来大国化战略的一部分。

  警惕急躁式反应成为西方国家常态

  目前,法国在科特迪瓦的军事行动因巴博被捕而取得“胜利”,而利比亚和阿富汗的战局却呈现出胶着状态。法国的军事行动很可能得不偿失。

  首先,利比亚的战事很可能陷入到除非北约出动地面部队,否则难以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僵局之中。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已通过派遣军事顾问的形式进入利比亚。

  而且,即使西方联军出动地面部队推翻卡扎菲政权,以部落政治为特征的利比亚也难以通过扶植一个亲西方政权就重新整合起来,国内失序和冲突有可能常态化。若果真如此,法国不仅要背负打响第一炮的骂名,而且有可能长期陷入北非的混乱当中。

  其次,科特迪瓦的内战虽然因法军介入得到暂时平息,但其内部利益纷争和社会矛盾并未自动解决。如果西方青睐的瓦塔拉不能有效维持国内秩序,并开展有效的社会治理,国际社会必定对西方用武力推行民主的做法加以质问,法国军事行动的合法性将受到更大质疑。

  此外,高昂的军事开支开始使得法国吃不消。据分析,法国部队在阿富汗每天军事花费是130万欧元,在利比亚,每架“阵风”战斗机每小时飞行的费用是3万多欧元,“戴高乐”号航母每天的开销高达100万欧元。在法国财政紧张和战斗久拖不决的情况下,如何为三场军事行动埋单日益成为法国民众关切的问题。因此,萨科齐显然高估了法国的实力和行动能力。用二流的实力去追逐一流的梦想,结果恐怕难以如愿。

  法国外交与军事的处境也折射出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无论是在利比亚还是科特迪瓦,法国都是援引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为行动依据,这与西方在上世纪90年代打着“人权高于主权”旗号的人道主义干预相同。不同的是,在西方整体实力相对衰落的背景下,法国的军事行动实质上成了部分西方国家对自身地位下降的急躁式、情绪化反应,其后果难以预料。

  随着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等级结构和分工体系开始动摇,进而影响西方国家的利益基础和规则主导权。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在新兴国家未将经济影响转化为战略优势之际,通过军事行动证明其行动能力对维持西方的国际威望也许有益。换句话说,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使西方的对外行为日益具有进攻性,通过“道德化”军事行动来维持西方主导地位的可能性明显上升。而这也正是国际社会应高度警惕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刘世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 相关专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