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巴基斯坦:恐怖阴霾不是“浮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3日14:11  新华网

  5月15日,在巴基斯坦东部城市拉合尔的一次反美集会上,一名示威者高举着本·拉丹的画像。法新社

  伊斯兰堡街头,一辆辆满载反恐特警和边防武警的卡车呼啸而过,各主要路口路障重重,戒备警察明显增多,特警紧握冲锋枪严正以待……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晏忠华发自伊斯兰堡 月朗星稀,暗香浮动,还有习习的清风和远处不时飘来的音乐,伊斯兰堡的初夏之夜宁静而清新,表面上的平静难以掩盖空气里弥漫的恐怖气氛。

  这是5月14日的夜晚,是“基地”组织头目本·拉丹被美军击毙于巴基斯坦后的第十二天。最令人担心的事情难以阻挡地发生了:就在14日当天早上,巴基斯坦西北部贾尔瑟达的一个边防军训练中心,遭到两名“人弹”的袭击,200多名刚招募的新兵在袭击中死亡或受伤。爆炸发生时,刚完成训练任务的新兵正准备上车回家度周末。

  塔利班发起的报复行动比预想的来得更早。爆炸事件发生后,自称是巴基斯坦塔利班发言人在致电媒体时威胁说:“这是我们为本·拉丹牺牲实施的第一场复仇。……等着吧,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还会遭遇更大规模的袭击。”

  风声鹤唳的伊斯兰堡

  这不是开始,更不是结束。

  多年来巴基斯坦恐怖阴霾不散,而眼下的气氛又因拉丹之死骤变。“基地”组织和巴基斯坦塔利班已宣称要采取报复行动。为应对可能的恐怖袭击,巴政府调遣大量军警人员参与安保工作,全国各地的情报部门加强信息沟通,医院、救援小组和消防大队都进入应急状态。

  连日来,伊斯兰堡街头风声鹤唳,一辆辆满载反恐特警和边防武警的卡车呼啸而过,各主要路口路障重重,且戒备警察明显增多,特警紧握冲锋枪严正以待。

  各军警检查站盘查格外严格,平时包括《国际先驱导报》在内的一些中国记者只要敬个礼说声“我是中国人”,就可以顺利通过,但现在也必须乖乖掏出使馆区出入证件,并打开汽车后备箱以供搜查。

  本报记者居住在保卫森严的使馆区,进入这片“红区”至少要经过四道关卡。区内路边设有沙袋围起的掩体,上边撑起一块帆布,里面站着头戴钢盔、荷枪实弹的特警,警觉地盯着路上的行人。

  平日里,伊斯兰堡的外国机构和酒店,俨然都是一个又一个的碉堡,里三层外三层由沙袋砌起的高墙,仿佛向外倾诉着伤痛与无奈。而今天,这些机构的高墙外又增添了更多的保安。中国大使馆和俄罗斯大使馆门前的保安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他们现在每个岗位增加到了两名保安,不过加岗反倒让他们的漫漫长夜过得轻松些,可以聊天也可以轮番休息——身处乱世的巴基斯坦保安似乎对此“习以为常”。隔壁的美国大使馆却像一个黑洞洞的大碉堡,高墙外不仅有保安,还有一组组的特警。

  断壁、哭泣,日复一日

  初来乍到时,有人会因为使馆发出的一个安全警告短信而彻夜难眠,有人会因为听到一声不知来自何处的闷响而惊慌失措。回想2009年的夏天,刚被派到巴基斯坦每天就面对同样的新闻,塔利班日复一日地制造爆炸,电视里没完没了的血腥画面,相同的断壁残垣和亲人哭泣,不同的只是爆炸的时间和地点。而不停地跑爆炸现场的自己,感觉更像是一只“报丧鸟”,有着强烈的不完全感,甚至一度感到绝望。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渐渐适应了巴基斯坦不时响起的爆炸声。

  作为巴基斯坦靠近阿富汗边境的反恐前线,西北重镇白沙瓦再次成为遭受恐怖袭击最严重的地方,几乎难得一日安宁,有当地媒体甚至悲壮地称之为“死城”。2010年初,当记者来到白沙瓦采访遇难者家属时,他们的生活现状和所受的心理创伤让记者悲痛莫名。采访中,发现一户家庭甚至在多起爆炸中先后失去了8位亲人,只留下孤儿寡女。

  年复一年,“习以为常”也好,“逐渐适应”也罢,弥漫在巴基斯坦上空的恐怖氤氲之气总挥之不去。如今在伊斯兰堡初夏午后和落日时分,拉瓦尔湖畔游玩的家庭络绎不绝,马尔格拉山上徒步登山的人群有增无减,生活还在继续,恐怖袭击并不能阻挡它前进的脚步。

  难民营成恐怖主义温床

  很多人认为,首都伊斯兰堡或许相对超脱于恐怖之外。但即便在这样一个“花园城市”,也处处透出令人不安的气息。伊斯兰堡是个贫富差距巨大的城市,既有奢华的建筑、富有的上流阶层,又拥挤着数万难民。主干道真纳大街不远处就有一条难民街,路两侧挤满了避难窝棚,破帆布下面是难民们杂乱的被褥、锅碗和一次性餐具。

  再往南靠近拉瓦尔品第的郊区,有一个大型难民营,破败的泥砖房屋里住着成千上万的阿富汗难民和流离失所的巴基斯坦人。本报记者前不久曾来到这里,难民营对面是伊斯兰堡最大的麦德龙超市,一车车琳琅满目的食品就在难民面前运进商店,一群十几岁的孩子在放风筝,飞扬的尘土和着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笑声,像极了电影《追风筝的人》中的童年画面。

  12岁的普什图族小孩西达亚特,在伊斯兰堡已经客居10多年,八口人住一间破烂不堪的屋子。他的故乡位于西北部斯瓦特河谷地区,但他早已记不清被称为“南亚瑞士”的家乡景色。老家的房屋在武装冲突中被毁,他们无法返回故土。现在,他和父亲只能在市场兜售水果,以养活全家人。“我以前上过一阵子学,后来政府关掉了我们的学校。”西达亚特说。

  伊斯兰堡市区随处可见像西达亚特这样的失学少年,他们在汽车修理车间做打杂童工,在市场兜售鲜花和杂货,他们在垃圾堆里挑拣垃圾,或者在等待红灯的汽车队伍中穿梭乞讨。

  巴基斯坦反恐战争的最大遗留问题正是难民。

  调查显示,阿富汗战争爆发以来,超过三分之一的阿富汗人流亡到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巴境内目前仍滞留200多万阿富汗难民。连年战乱也造成200万巴平民流离失所,现在多被安置在伊斯兰堡周边和白沙瓦等地。由于国际社会和巴政府援助难解燃眉之急,在最穷的难民营,人们经常为争抢一张床垫或一块面包大打出手。

  更令人不安的是,大部分难民儿童只能在宗教学校接受教育,因为他们提供免费的膳宿和书籍。事实上,这种宗教学校正是灌输原教旨主义和“圣战”思想的基地,正是驱使穆斯林青年追随宗教狂热者的基地。

  记者曾经去过位于巴东部城市拉合尔的一间宗教学校,年纪较小的学生主要学习背诵《古兰经》,年纪较长的学生以分组的方式接受宗教课程。大部分的宗教学校主要教授《古兰经》,只在下午两点以后教授乌尔都语、数学、阿拉伯语等基础课程,少数宗教学校会开设电脑课。

  “人弹”改造初见成效

  最近几年,巴政府和军方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肃清塔利班,斯瓦特、巴焦尔和南瓦济里斯坦3个最危险地区的塔利班窝点已被端掉。2010年3月,记者曾随军方到战后的巴焦尔地区采访,一路感受到武装冲突给百姓带来的伤害,也为随时可能卷土重来的恐怖气息深感忧心。

  不过,在斯瓦特河谷的“人弹”改造教习所,拯救之路已初见成效。

  由于贫困所迫,一些巴基斯坦西北部的青少年选择加入塔利班组织。“塔利班一个月给他发12000卢比,而做警察每月只有6000卢比。”斯瓦特一名塔利班分子的弟弟曾经这样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但令人心痛的是,塔利班对招募来的青少年进行洗脑教育将之发展成自杀式袭击者,即“人弹”。斯瓦特的男童“人弹”曾经猖狂一时。令人欣慰的是,巴政府从塔利班手里夺回斯瓦特河谷之后,随即对数千名被洗脑的青年男女展开了矫正教育。2011年4月,记者在斯瓦特一间“人弹”改造营和妇女去极端化矫正中心看到了希望。

  据改造学校负责人介绍,近200名学员大多是巴军扫荡境内塔利班营地或据点时俘虏的少年,年龄在12岁到16岁,他们都曾经参与过各种初级恐怖组织活动,如军事训练、武器训练、情报工作、后勤服务并接受过极端教义的洗脑。

  这些青少年基本上来自边境欠发达地区的部落,没有上过学,起初连巴官方语言乌尔都语都不识。但眼下记者采访到的几个学生,基本上都能用彬彬有礼的语言和仪态应答如流,特别是其英语水平超出记者在社会上遇到的平民百姓。不知情者很难把他们和恐怖活动联系起来。学校不仅安排十年制课程教育,还为他们谋求生活出路。

  不尽相同的毒瘤

  巴基斯坦,是一个很难读懂的国家,它集各种特质于一身,集各种矛盾于一体。打开该国历史,议会民主逃不过军事政变,法制法规与伊斯兰宗教法长期缠斗。再者,部族利益至上、家族近亲结婚,严重阻碍社会发展,更要命的,贪污腐败已渗入这个国家的骨髓。

  分开来看,全国各省各地又有着各自不尽相同的毒瘤。东部“鱼米之乡”旁遮普省看似祥和太平,但多年遭受逊尼派与什叶派教派冲突困扰;南部拥有巴最大城市卡拉奇的信德省,一直是政党、种族矛盾和黑社会集中的前沿;西南部靠近伊朗的俾路支省始终无法摆脱民族主义极端组织的威胁;东北部克什米尔地区与印度边境的军事对抗持续不断;而西北部因“杜兰线”边界从阿富汗划开的普什图族人与阿富汗塔利班原本就是同宗同源。

  巴基斯坦塔利班武装“活动地盘”,主要是西北部联邦直辖部落地区和开伯尔-普什图省(原西北边境省)内的部落区。长期以来,普什图人占多数的西北边境地区游离于主流政治之外,处于自治状态,巴中央政府缺乏对其有效管理,对活跃在崇山峻岭间的塔利班分子鞭长莫及。

  巴基斯坦西北部这块被称为“恐怖中心”的弹丸之地,不仅窝藏着塔利班和“基地”分子,也成为来自中亚、车臣、非洲、克什米尔以及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恐怖分子的避难所,他们就是在这里接受训练并谋划针对世界各地的恐怖袭击。

  多年来,西方媒体和学者谈巴色变,断定巴国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甚至声称巴基斯坦是“一个失败的国家”。但是,先后到巴基斯坦采访研究20多年的英国学者阿纳托尔·列文教授认为,巴基斯坦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危险”,也远没有看上去那么“脆弱”。这个以部落团体和家族社会为利益核心的国家,这个有着弱势政府但拥有强大民间社会的国家,这个拥有一支强大且训练有素的军队的核国家,并不是一个无法拯救的国度。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声明: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至010—63073377或发邮件至ihl-market@vip.sina.com)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国际先驱导报

更多关于 基地 人弹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