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奥巴马新中东讲话说给谁听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5日11:34  新民周刊

  撰稿/石 渝

  在美国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美国总统奥巴马交叉着双腿坐在那儿,一副全神贯注的样子,不时挠一下宽大的耳朵。在他一侧,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直盯着奥巴马的侧脸,努力辩解着4000年犹太史到今天中东格局的是是非非。这一场景,犹如一位知识储备不足的导师正在试图躲闪一个急于求知的学生的追问。

  在5月19日奥巴马发表“中东讲话”之前数小时,美方向以色列传达了“巴以和谈应回到1967年‘六日战争’前边界为基础”的政策要点后,内塔尼亚胡马上抓起电话抗议,表示“无法接受”这一立场,后又打电话到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处,两人甚至争吵起来。内塔尼亚胡次日直奔美国,把架吵到了白宫。

  大中东方面无“新意”

  对于大部分中东国家而言,5月19日的讲话,令他们回忆起两年前令人失望的奥巴马“开罗演讲”。

  奥巴马此次表示,美国对该地区的外交政策面临历史性的机遇,支持中东北非地区的政治改革和民主进程成为美国外交的“最优议程”。为此,美国将加大对中东北非地区的经济支持,包括减免埃及10亿美元债务并另提供10亿美元的贷款担保等。

  观察家认为,美国之所以发动银弹攻势,只不过是为几个月前错误地站到穆巴拉克一边“立场摇摆不定”而“赎罪”。鉴于美国自身也陷入债务危机和财政预算困难,美国能否兑现支票,令人怀疑。

  前约旦外交大臣、现为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专家的穆阿舍尔认为,两年前奥巴马在开罗的演讲“雷声大,雨点小”,如果这次美国不给该地区以实质性的支持和具体的政策的话,这个演讲将成为第二个“开罗演讲”,将很快被遗忘,中东也不会再上当。

  奥巴马采取“菜单式”的讲故事手法,对中东国家逐一作了点评,其中并无一个主线相连。他谈到叙利亚,要阿萨德在改革和下台之间进行选择。在改革与下台并不天然构成矛盾的情况下,奥巴马面对叙利亚血腥镇压抗议示威者的传闻,显示美国对叙利亚的办法并不多。而对卡扎菲,奥巴马只是发出了“卡扎菲时日不多了”的预言,对于一个已经处于北约轰炸2个多月的卡扎菲而言,言语恫吓已经不起作用了。

  而对于陷入混乱的也门和示威不停的巴林,奥巴马的要求是“启动改革”。对于驻有美国第五舰队的巴林,奥巴马则希望巴林政府与反对派对话。

  5月20日,黎巴嫩候任总理米卡提,对前来访问的美国负责近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费尔特曼说,奥巴马讲话没有“新意”,美国需要的不是“讲话”,也不是“说教”,而是兑现诺言,切实行动。

  巴以内容成亮点

  奥巴马讲话的唯一“亮点”,就是涉及巴以关系和中东和平进程的部分。

  这一部分的基本理念,至少可以回溯到12年前。当时,克林顿曾在戴维营和以色列时任总理巴拉克及巴勒斯坦时任领导人阿拉法特提到类似的建议,后来在塔巴会谈中也再次提及。小布什过后跟以色列两位总理沙龙和奥尔默特会谈时也谈到这一课题。

  不过,以色列方面却并不这么认为。

  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5月20日称,小布什是提到过,但2002年在白宫玫瑰园演讲中赋予这一进程的是“以民主为基础的准则”。

  亲以色列的美国《纽约时报》披露,美国曾在2004年对以色列做出承诺,当时小布什在一封信中表示:“指望完全彻底回到1949年的停火线的最终地位谈判结果是不现实的。”1949年的停火线,就是指1967年“六日战争”之前的边界。

  以色列认为,奥巴马是第一位表态最后边界应以“1967年的边界线为基础并加以双方之间的土地交换”的在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主张未来巴勒斯坦应与埃及、约旦和以色列都有边界,认为建立领土纵横相连的巴勒斯坦“十分重要”。目前,巴方实际控制的加沙与约旦河西岸分属两地,互不毗连,这种怪异的国家地理形态,是非常罕见的。

  “奥巴马总统把以色列扔下了车。”马萨诸塞州前州长米特·罗姆尼如此评价。

  内塔尼亚胡在回应奥巴马的演讲时拒绝从西岸完全撤军。他说,1967年的边界是“站不住脚的”,将令“大批以色列定居者栖身在以色列之外”。关于是否会从东耶路撒冷撤军,以色列作了否定回答。

  美要“遏制”以色列?

  今年开春以来,中东的变局催生了中东及北非穆斯林国家的持续动荡,使美国在中东面临一种新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诚如奥巴马所承认的,新中东给予了美国“经济和政治”上的历史性机遇。

  中东及北非对西方敌视情绪的下降,各国之间连横抵抗美国以及以色利的可能性,也逐步下降,这一增一减,反倒使以色列成了“地区大国”,也威胁到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出手反制以色列,寻求新平衡,或是美国在中东重新布局的信号。

  以色列实力越大,越不会耐心地与巴方展开谈判。巴以之间的谈判事实上已经停顿,以色列对来自加沙和西岸的反抗动不动就以军事打击来回应。

  正如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主席马阿谢尔所说的:“阿拉伯地区的动荡使阿以冲突的动向变得更加重要,因为美国一直倾向于奉行一种支持埃及人和利比亚人、支持寻求自由的民众、却不支持巴勒斯坦的政策。”

  2011年5月15日,以色列和黎巴嫩边境附近的以军枪杀巴勒斯坦示威群众并造成近200人死伤。此次事件再一次凸显中东问题的脆弱。

  而转型中的埃及,却出现一些“反以”迹象,如埃及情报部长穆瓦菲不顾以方反对,上月进入加沙访问,在其公开支持下,加沙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组织准备把其总部从叙利亚大马士革搬回到加沙。5月5日,也是在穆瓦菲的调解下,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法塔赫与哈马斯等10多个派别齐聚埃及开罗,签署了和解协议。按穆瓦菲的说法就是“和解让巴勒斯坦人民把自己的房子整理干净,也为实现公正的和平扫清道路”。

  显然,假如美国任由以色列爱怎么做就怎么做,美国有可能被挤出巴勒斯坦事务,失去话语权。

  奥巴马恐付出代价

  为寻求支持,奥巴马近日已经启程前往欧洲访问,推广其中东讲话“精神”。

  中东讲话,给奥巴马未来竞选连任及筹款蒙上了阴影。奥巴马不得不在5月22日在亲以色列游说团体“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上澄清说,内塔尼亚胡对他的讲话有误解,他从没说过要以色列回到1967年边界,而是说以此为基础展开谈判。奥巴马称美以的争执是“朋友之间的争执”,他说:“有时朋友之间也会闹点意见。”

  记得2010年3月,内塔尼亚胡来访时,奥巴马并没有好好接待这个“朋友”,内塔尼亚胡受到了据说美国专门留给几内亚总统的待遇:没有共进晚餐;没有合影。当时奥巴马的发言人也是这么说,双方只是“朋友式”会面,并非“礼仪式”会晤,所以那些繁文缛节就免了。

  据称,奥巴马参选时,犹太团体近70%的票投给了奥巴马。但上台后的奥巴马似乎并不“亲以”。“19日的讲话证实了奥巴马是个穆斯林。”一个美国犹太团体负责人尖锐地指出,“他要付出代价。”

  无论在美国还是在欧洲,谁都得罪不起犹太人,奥巴马也不例外。因此,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他的新中东讲话的象征意义也就大于现实意义。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