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非执政共产党的生存之道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1日16:24  国际先驱导报

  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曾是世界上大多数共产党早期的生存方式和主要目标。而苏东剧变迄今20余年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也引发各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思考。

  这些身处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除塞浦路斯和尼泊尔外,目前都属于非执政共产党。虽然规模和影响有大有小,但多年来,它们也一直在变革中探索前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包括中国在内共产党执政国家所取得的成就,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非执政共产党的选择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晓德发自北京 22岁的希耶就要结婚了。她的婚礼在丛林中的一块空地上举行。婚礼当天,同志们举起冲锋枪搭成一条拱道,希耶穿过拱道,和新郎一起宣誓,誓词包括:效忠人民,将子女抚养成革命者。

  在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山区,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曾经用感性的目光注视着这一切。希耶所在的队伍,是菲律宾的反政府武装之一——新人民军,它的领导者,则是菲律宾共产党。

  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曾是世界上大多数共产党早期的生存方式和主要目标。如今,这样的状态虽已不多见,但对国外那些身处不同政治制度下的共产党和她的成员们来说,新形势下的生存与发展课题全然不同于在丛林中打游击的时期,就面临的难度而言,也并不比希耶们容易。

  低潮期的团结与分裂

  这是国际共运史研究中早就形成的一个共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处于低潮。其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共产党执政国家数量锐减,而众多非执政共产党或坚持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长期处于边缘地带,在本国政坛和国民中影响日渐式微。

  按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际共运史学家高放先生在《当今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三大热点问题》一文中的分析,目前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各国共产党一共有120多个,党员人数大约为700万,占全世界共产党员总数约8%。其中人数在1万人以上比较大的共产党有30个,最大的是印共(马),有约100万党员,其他党员人数比较多的共产党有:日共、法共、葡共、俄共,以及巴西共产党、捷克摩拉维亚共产党、乌克兰共产党等。

  从地域上看,上述百余个非执政共产党大体分布在前苏联东欧地区、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西欧、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三个主要区域。

  前苏联东欧地区曾经是世界共运的中心,后来也是各国共产党面临生存形势最严峻的地区之一。苏东剧变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些中东欧国家共产党被本国新的执政者列为“非法”,纷纷被取缔或禁止公开活动,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甚至被与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相提并论。在乌克兰,禁止乌共活动的命令直到2001年12月才被取消。而作为苏东第一个非共产党政府的波兰,当局一度禁止宣传共产主义,“对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政党实行白色恐怖”。

  在这种背景下,前苏东地区的共产党可谓一直处于斗争状态。它们不仅要和执政者作斗争,同时还要面对几乎是不间断的内讧和分裂。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去年10月曾发表马细谱的文章评价称,中东欧各国共产党组织很不团结,力量分散。每个国家目前都存在至少两个以上的共产主义组织,多的达到五六个。“它们之间为了统一曾进行了长时间的努力,但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

  事实上,分分合合已成了最近二十年来各国非执政共产党的常态,与此同步的则是不同共产主义政党之间的相互诋毁和不断分化。以白俄罗斯为例,2009年11月,白俄罗斯劳动者共产党成立,宣称要建立“真正的共产党集体”,与令“共产党人”这个词蒙羞的机会主义者彻底决裂,而白俄境内的共产党人党则被认为是“共产帝国主义”。同样,在葡萄牙,葡共视法国共产党为“右倾机会主义”,法共则认为希腊共产党是“斯大林式共产党”。

  内耗和外压,使得非执政共产党在本国的影响不断被削弱。有些国家的共产党,甚至连生存都成了难题。美国共产党在1989年后就把每天出版的党报改成了一份英语和西班牙语双语周刊,后来还把总部大楼的部分楼层出租用以筹措经费。

  在队伍建设上,很多国家的共产党都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党员年龄严重老化,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强。即使是被美国《时代》周刊喻为“最成功的非执政共产党”的日共,年轻党员也只占党员总数的20%左右。一些小国的共产党,队伍更是流失严重。

  面对不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也开始了某种程度的联合,它们通过相互出席党代会、举行多边会晤等方式保持交流。如欧洲的共产党就组织过多次区域会议。2004年7月,欧洲14国的共产党还成立了“欧洲左翼党”,统一发声的用意十分明显。南亚地区的共产党也曾组织召开国际共产党工人党会议,探讨经济危机下共产党面临的新形势和共产主义运动与工人阶级运动可以发挥的作用等。

  困境中的坚持和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二十余年的洗礼,各国共产党大多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资本主义的态度也悄悄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包括修订党纲等理论指导思想和对自身的定位,也包括实际道路的选择。

  正如有分析指出的,在总结苏东剧变和本国党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很多共产党的党纲中,“不再沿袭过去的传统提法,如不再坚持通过武装革命夺取政权,也不再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等主张。在保留实现社会主义最高纲领的同时,更加注重实现党的最低纲领,提出了更务实的主张。”

  比如,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成立后,就在党章中明确表示自己是所有劳动者的党,是代表全社会长远利益的政党,要根据现代科学成就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经验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而2009年日本大选后,日本共产党也调整策略,将自己的定位从“21世纪早期成为执政党或参政党”转为“建设性参与的反对党”。

  与之相对应的是,和平夺权、走议会斗争道路,成为大多数共产党的新选择。它们在体制内生存,用议会道路取代武装斗争。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包括曾建立欧洲大陆唯一由共产党掌权国家的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在印度地方执政超过34年的印共(马),以及拉美除古巴外最大的共产党巴西共产党。其中,摩共通过合法、和平的议会道路夺取政权,被认为“开创了共产党通过民主选举连续执政的新篇章”;而巴西共产党自上世纪80年代初便开始尝试从武装斗争转入议会道路,参加了自1986年以来的各次议会选举,如今已经是巴西国内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支持执政党政府,立足于“参政”地位,是包括巴西共在内一些国家共产党的新角色。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参政的共产党有11个,包括巴西共产党、保加利亚共产党、圣马力诺重建共产党、南非共产党、斯里兰卡共产党,等等。在南非共产党中央委员戴维·马桑多看来,南非共的参政“预示着社会主义将成为南非的发展前途”。

  而尽管没有参与执政,日本共产党多年来的努力亦可圈可点。经济危机前后的2008年,每月有近千人加入日本共产党。法国《快报》周刊曾认为,“危机强化了日本共产党”。

  另一种方式生存

  当多数非执政共产党选择在体制内走议会斗争道路时,在亚洲和拉美的丛林中,仍然有个别共产党在至今已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武装斗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其中就包括本文开头提到的希耶和她所在的菲律宾共产党。他们身处体制外,大多面临着国际和国内的双重打压。

  菲律宾共产党成立于1930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分裂后,菲共中的一个分支建立了“新人民军”,战斗至今。新人民军曾发展到1.2万人,控制了菲境内1600多个乡村。新世纪以来,菲律宾政府多次与新人民军启动和谈,但都无果而终。“新人民军”被菲政府以及美国、欧盟列为恐怖组织。

  被视为“恐怖组织”的,还有印共(毛)和秘鲁共产党(光辉道路)。当印共(马)在地方执政时,从中分裂出来的印共(毛)则将队伍开进了偏远的丛林中,那里生活穷困潦倒的中下层民众,更倾向于投靠印共(毛)。尽管印度政府多次表态要取缔该党,但尖锐的国内矛盾和激烈的政治斗争,使得这一任务看上去短期内很难完成。

  面对几乎是无所不在的打压,丛林中的共产党也在寻求联合。理论刊物《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杂志曾披露,坚持武装斗争的共产党间有着经常性的情报和信息共享,还与南亚地区其他武装组织发展横向联系,相互支援、壮大声势。

  但在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随着几年前尼共(毛)放下武器走出丛林,以武装斗争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共产党数量正越来越少。2011年1月和3月,菲律宾军方和菲政府分别表示,不再视“新人民军”为恐怖主义组织。2月15日,菲政府与菲共领导的“全国民主阵线”在挪威首都奥斯陆重启和平谈判。双方之前表示,将在18个月内结束和谈。

  新时期的挑战与机遇

  在很多中国学者看来,进入新世纪后,苏东剧变对各国共产党的影响已基本告一段落,非执政共产党各自的探索更多是在面向未来思考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

  而2009年以来的一个新现象是,被喻为“探索先锋”的部分国家的共产党正在遭遇又一次挫折。2011年5月,曾经在西孟加拉邦连续执政34年的印度共产党,在地方选举中“一败涂地”。媒体总结的教训中,其在拆迁和征地过程中简单粗暴的执政方式令反对派乘虚而入,被认为是原因之一。而两年前的摩尔多瓦大选中,摩共虽然得票率第一,但却失去了执政权。2009年5月,走出丛林的尼共(毛)领导人普拉昌达在就任总理8个月后辞职。

  在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过程中,尤其是面对新的错综复杂的形势时,印共(马)、摩共以及尼共(毛)等遭遇的新挑战,对积极斗争的各国非执政共产党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以来一些资本主义政党也在主动改良。为应对危机,后者吸收了共产党的部分理念和思路,而有些加入执政联盟的参政共产党则一直受独立性问题的困扰。可以预见的是,今后各国非执政共产党的分裂与整合还将持续,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依然会阻碍这些国家共产党的发展。

  但机遇也并非没有。除了自身的探索,几个共产党执政国家的与时俱进,也必将对非执政共产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事实上,早在2001年,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主席沃罗宁接受《国际先驱导报》专访时就表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国民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这是对国际共运的巨大贡献,“使包括摩共在内的全世界共产党人备受鼓舞”。

  十年后,印共(马)领导人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赞扬中共建党90年成就非凡。该领导人认为,中共作为执政党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对于各国共产主义政党都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在采写过程中参考了诸多国际共运研究专家和学者公开发表的文章,在此一并致谢)

  印共(马):为工业化急进发展埋单

  频繁地组织罢工、拆迁征地问题处置不当、官僚主义习气,加上反对党的联手,使得印度共产党在地方34年的执政奇迹于2011年春天终结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毛晓晓发自新德里 作为资本主义国家中规模最大的共产党,印共(马)现有党员人数约100万。在印度政坛,印共是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性政党,势力仅次于目前执政的国大党和最大反对党印度人民党。但在2009年的印度大选中,以印共(马)为首的印度左派政党却遭遇了参加议会选举以来最严重的失利,今年5月印共(马)又在连续执政34年的“红色堡垒”西孟加拉邦失去政权。由此,也为印共(马)未来的政坛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差点出现共产党总理

  印度共产党成立初期与中共类似,她在反抗英国殖民者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中与国大党合作,发挥了先锋的作用。印度独立之初,国大党在政坛上一统天下,但随着后来国大党的衰落和地方政党的崛起,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印度政坛出现各党都难以单独组建政府的“群龙无首”状态,因此出现须由多个党派组成的联盟政府。在这一背景下,左派共产党占有的议会席位具有相当份量。

  近20年来,印度左派在联邦议会中始终保持十分之一左右的席位,最多时是在2004年大选中获得印度联邦议会540个议会席位中的62席。虽然左翼力量本身未执政,但多党分散选票使得62个席位足以对印度联邦政府的政策以及全国政局起到不小的影响。

  例如1996年大选即出现没有任何一个党能获得超过半数议席组阁的悬浮议会,于是左派作为核心力量与其他地方政党组建了第三阵线,排除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短暂执政两年。由于地方政党缺乏全国性领导人,第三阵线曾推举印共(马)领导人、有印度“周恩来”之称的乔蒂·巴苏为总理,印度差点就拥有第一位共产党总理。但遗憾的是,印共(马)内部否决了这一邀请,后来乔蒂·巴苏也自称这是“历史性错误”,可能使印共(马)错过了在印度政坛壮大的一次难得机会。

  2004年国大党在大选中击败连续执政6年的右翼印度人民党重新胜出,也依靠了左派的支持。4年后,印共(马)为反对印美《民用核能合作协议》,撤出了对国大党政府的支持,此举一度令国大党联盟政府面临解散危机。

  在地方执政长达34年

  除了在中央和全国政治上发挥影响,印共在地方的执政更具特色。

  印度1947年独立后成为议会民主制国家,10年后西南部的克拉拉邦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通过议会选举组建的红色政权。从1977年起,印共(马)在东部西孟加拉邦连续执政34年,成为印度执政时间最长的地方政府,也是世界执政时间最长的民选左派地方政府。

  印共(马)在地方选举取得成功,首先归功于较为彻底地推行了土地改革。西孟加拉邦人口约为8000万,超过四分之三的人口从事农业相关的工作,土改使得西孟加拉邦的农业发展较好。从1981财年到1991财年,西孟邦的粮食产量年均增长6.5%,而同期印度全国的平均增长率仅为2.7%;从1993财年到2000财年,西孟邦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在印度各邦中列第二位。西孟邦的贫困人口也由1978年的58%下降到2004年的26%。

  此外,与印度大部分政党不同,印共具有较为完整的基层组织机构。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还积极推行民选的村民自治委员会制度,获得土地的村民因此能参与村级的发展计划制定与实施。党的支部与村民自治委员会一起,曾一度使印共(马)的执政地位更为牢固。

  受官僚主义和征地冲突困扰

  然而,在印度开始经济改革后,形势悄悄地起了变化。

  一直以来,印共(马)的工业化步伐就被视为落后于印度整体发展,以至于昔日号称印度经济中心西孟邦的综合实力排名已落到印度各邦中间靠后。强大的工会组织和罢工不利于吸引外资,青年人才不愿意留在首府加尔各答工作。即使是近几年,西孟邦首府、印度第三大城市加尔各答仍然每隔一两个月就全城罢工一次,不仅公共交通瘫痪,工人纠察队还停止私人交通服务,甚至飞机都停飞。

  印共(马)后期已经意识到必须实现工业化,因此在2006年西孟邦大选中以此为核心议题,强调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但却因为政策执行中的急躁,尤其是工业征地问题处理不当,引起农民的不满——塔塔集团推出的世界最廉价小车NANO的生产厂,因为在西孟加拉邦征地遭遇农民和反对党的抗议,不得不搬迁厂址;另一吸引外资设立化工厂的标志性项目也由于强制征地,甚至引发了大规模抗议和流血冲突……

  此外,印共(马)执政多年也出现官僚主义和缺乏活力的弊病,加上过去相互抵制的两大主要反对党首次联手,使得尚未成功找到工业化道路的印共(马)在2011年邦议会选举中落败,其连续执政34年的奇迹亦就此终结。

  今年5月结束的邦议会选举中,左派联盟也在克拉拉邦以微小差距失去执政地位,印度左派30年来首次同时失去两大邦的政权,目前印度仅有东北部的特里普拉邦仍为共产党执政,这让不少人开始担忧印共未来的政治前景。

  但是分析人士指出,众多贫困人口使得左翼思潮在印度仍有很大市场。据世界银行2008年的报告,印度每日生活费低于1.25美元的人口有约4.5亿,约占印度总人口的42%,有8.28亿人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占其人口总数的75.6%,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

  例如有“印度北大”之称的尼赫鲁大学,直到今天仍然有学生为学校学费增长2卢比(1美元约合44卢比)而绝食抗议,学校也不允许雀巢咖啡等商业化的咖啡馆在校园开店。在印度,仍然有不少年轻人习惯于享受政府补贴的长期为穷人提供的低价、但同时也是低质的服务。

  此外,印度共产党(马)毕竟在西孟邦还有较为完整的机构和组织,这都让一些政治分析人士相信,左派共产党很可能还有翻身再执政的一天。

  “中国经验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取代资本主义”

  ——专访俄共主席久加诺夫

  久加诺夫已领导俄共近二十年。

  “前段时间结束的新西伯利亚市议会选举,俄共6个候选人中有5人当选。这至少意味着,今天的我们相比于上世纪90年代,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恺发自莫斯科 苏东剧变20年,不少俄罗斯人还会去红场向列宁墓献花,也有不少人依然怀念曾经的社会主义时代,但这些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共产党能在短时期内复制当年苏共的辉煌。

  而事实上,虽然身为俄目前最重要的左翼政党、国家杜马(议会下院)第二大党团,俄共的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截至2010年年底,俄共在司法部登记的党员人数为15.3万人,比5年前减少了约3万人。

  成立于1990年6月的俄共,最初只是作为苏共在俄罗斯联邦内的一个分支机构而存在。次年“8·19”事件后,俄共一度被禁止活动。1993年2月,俄共重建,并选举久加诺夫为党的最高领导人。其后在1995年、1999年两次国家杜马选举中,俄共获得多数议席,成为俄第一大政党。鼎盛时期,俄共拥有50万名党员。但此后,俄共各派别的分歧也进一步凸显,俄共的政治影响力开始逐渐削弱。在2007年举行的第五届国家杜马选举中,俄共只获得11.57%的选票,在450个议席中只占据57席。

  挫折之后,俄共未来的发展将走向何方?6月20日,在俄共机关报《真理报》办公室,67岁的俄共主席久加诺夫向《国际先驱导报》阐述了自己的理念。

  比上世纪90年代更有信心

  《国际先驱导报》:你如何评价俄共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

  久加诺夫:俄共建立在苏联解体的历史大背景之下。我们亲眼目睹人民委员会、代表制度等整个国家管理体制遭到破坏,曾使苏联实现大发展的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此后,在底层民众的呼吁和倡导下,俄共得以创建。我当时是最年轻的秘书之一,对俄共的成立举双手赞成。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早两三年成立俄共,或许可以阻止苏联和苏共的解体。

  在俄共恢复重建的第一阶段,当时的资产阶级政权不愿看到俄共重新崛起,因此这一时期的重建之路非常艰难。当时,我们经历了威胁和恐吓等种种困难,包括《真理报》在内的俄共报纸被关闭,但我们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设法保存和恢复了俄共。

  当前,俄共以劳动、民主、正义和社会主义作为我党核心价值观。我们主张与其他党派完全不同的纲领,推崇新的立足于社会价值的现代化理念。应该看到,今天的俄共正在崛起,在前不久的俄罗斯地方选举中,我们拥有的席位翻倍,比如在特维尔地区,我们在该地区的所有城镇都取得了比统一俄罗斯党(俄议会第一大党)更多的议员席位。而与此同时,我们的花费却比他们少百倍。

  Q:从1999年到2007年,俄共在议会中的影响力逐步减弱,但你现在认为俄共已经走出低谷了?

  A:从今天的支持率来说,比如前段时间结束的新西伯利亚市议会选举,尽管我们没有什么竞选经费,但俄共6个候选人有5人当选。这至少意味着,今天的我们相比于上世纪90年代,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Q:能否介绍一下俄共目前的规模和人员构成?

  A:俄共党员主要集中在在劳动阶层、军队、国家机关等。此外,还有不少赞成我们主张、在选举中投我们票的支持者。现在还有新的一类支持者,即那些没有成为俄共党员、但积极在党内工作、并参加党的活动的人。回顾上一届选举,俄全国的支持者有大约600万到700万人。我们已经在各级议会拥有1万名议员,此外,我们积极发展共青团组织和学生运动。

  新老交替是主要挑战

  Q:相比于苏联时代,俄共现在对社会主义的看法有哪些变化?

  A:主要是对实现社会主义的方式的看法有变化。我们仍然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取代资本主义。苏联的发展成就和中国的发展经验证明了这一点。欧洲经济看似强大,但它们目前无法应付金融危机;美国虽是世界大国,但也很难摆脱危机;而在中共领导下的中国,其国家管理体制和选择的发展模式,在应对危机时更加有效。由此来看,人类未来发展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以美国资本主义的方式进一步全球化,二是直接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种选择以人、自然、劳动、荣誉、知识等价值观为核心。

  Q:目前影响俄共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A:任何一个政党的主要挑战之一都是新旧交替问题。我领导俄共已近20年,我非常希望看到身边能出现有才干的年轻人。我们已经意识到,应该积极推进领导结构的年轻化。我们提出领导干部应该集睿智、成熟、激情于一身,缺一不可。缺少了睿智,不能很好地引领青年人向前走;缺少了实践和管理经验就很难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而缺少了青年人的激情将一事无成。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吸收更多的青年人加入俄共。

  Q:你曾经说过“苏联丢掉的,中国捡起来了”,俄共现今的发展也有借鉴中共的经验?

  A:中共在借鉴苏共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殊国情出发,立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并将现代市场和国家管理体制相结合。中国现代化主要集中在工业、农业和农村、科技和安全几个方向,我们认为这是非常英明之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共始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而这是苏共没有能够做到的。此外,中共坚决进行反腐败斗争、恰当处理民族关系、积极研发最新科学技术、培养高素质才人,这些都是极为英明的政策举措。

  现在从内部纪律监督体制来看,俄共吸取了一些经验教训。在未经过集体广泛讨论之前,俄共不会草率作出决定;在处理事务时,我们坚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同时,我们积极派遣青年党员到中国等国进行经验交流。国家杜马的俄共议员在经常到欧洲各国议会进行交流。这些举措开阔了俄共的眼界,未来能帮助俄共更好地应对时代的挑战。

  美国共产党:艰难险阻中寻找机遇

  “我们和中共采取的斗争方式不同。我们在美国所做的就是让这个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上更加民主”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李博发自北京 美国共产党总部位于纽约曼哈顿岛23街第七大道和第八大道之间一栋八层高的大楼里。如今,这栋楼已经被整修得焕然一新。八楼明亮的玻璃墙会议室是以前美共主席亨利·温斯顿的名字命名的,阳光可以直射进去。

  在大楼入口处,悬挂着一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代替了其他关于美共的指示性标记。对于画面上一群头戴安全帽的工人,美共曾这样解释说:“共产主义运动存在代沟。与上世纪30年代的反法西斯战士、60年代的维权斗士或那些反对越战的人相比,我们这些里根年代的人不大关心政治。”

  难以说服年轻人是美共发展的众多难题之一,但美共执行副主席贾维斯·泰纳依然乐观,他告诉本报记者:“(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恐怕我在有生之年看不到了,但也许你可以。”

  “让美国更加民主”

  美共成立于1919年,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曾因在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积极领导美国工人运动而家喻户晓,成为当时在美国政坛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左翼力量。美共的历史上出现过荣获十字勋章的二战英雄罗伯特·汤普森、曾在杜鲁门时代遭受政治迫害而双目失明的美共书记亨利·温斯顿,以及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向中共发来贺电的美共全国主席福斯特等著名历史人物。

  不过在当今美国,资本主义制度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社会矛盾逐步向经济领域转化,美共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瓶颈。党员人数已经从上世纪前期的10万之众锐减到目前的3000余人,党的运转经费主要来自个人捐助和地产出租。更令人头疼的是,美国情报机构一直不肯善罢甘休,长期密切监视美共的各项活动(包括与中共和古共之间的政党交流),甚至安插了多名卧底打入美共组织内部。

  但即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之下,美共的成员们依然坚持他们的共产主义信仰,与时俱进,及时表明自己对国际和国内重大政治事件的立场。

  2009年,美共召开了庆祝该党成立90周年的第29届全国大会。大会讨论了如何争取工人权益,推进美国医疗改革,保护海外移民合法权利,应对金融危机等重大问题。如今,对于近来爆发的利比亚冲突,美共也“有话要说”,他们坚决反对空袭利比亚,要求北约停止军事干预,冲突双方立即停火,寻求和谈解决问题。

  贾维斯·泰纳表示:“我们共产党在美国不是执政党,我们甚至在国会没有一名议员。所以,我们和中共采取的斗争方式不同。中国在建设一个繁荣、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构建你们的和谐社会,而我们在美国所做的就是让这个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上更加民主。”

  通过互联网吸纳新党员

  美共主席山姆·韦伯在今年四月出版的《人民的世界》卷首语中谈到,最近美国出现了一些有利于左翼发展的新动向。抽样调查表明,有11%的美国公众认为共产主义比资本主义制度好,这11%意味着有3000万美国人支持共产主义。

  在他眼中,机会每天都在敞开,党的发展需要把握住这些机会,特别是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广泛吸纳新党员入党,扩大党员队伍。

  韦伯承认目前美共还缺乏庞大的基层组织来吸纳新党员,但他认为网络可以派上大用场。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网民访问美共网站,美共工作人员也跟这些有志于入党的积极分子电话联络,希望早日吸纳他们入党。韦伯认为通过网络进行动员、组织、教育、联络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未来的路并不平坦,但我们终会到达我们的目的地。”这位年逾花甲的主席自信地说。

  2010年6月24日,东京街头,日共委员长志位和夫(左四)带领候选人向选民拉票。本报资料图

  日本共产党:每月近千新党员

  尽管没有人认为日共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取得执政权,但其对资本主义弊端的批判,在日本人尤其是年轻人当中产生了巨大反响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张焕利发自北京 在日本为“3·11”大地震发起的赈灾全国总动员中,日本共产党的表现颇为亮眼。

  包括仙台市等多个受灾区的街头,“日共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招牌醒目可见;在监督菅直人政府应对灾害的行动力时,日共中央委员会委员长志位和夫更是响亮发声,直指政府未及时通报核电站机组爆炸事宜,“不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有调查显示,志位和夫近年来声望急升,成为日本最具知名度的政界人物。而他的活跃,事实上也说明了日本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活力与机遇。

  《资本论》始终被视为经典

  成立于1922年7月15日的日共,仅比中共的诞生晚一年。从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开始,日中两国共产党便保持着友好交往与合作。虽然中间有过曲折,但自1998年后,两党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日本国内政坛,日共一直是一个很有个性的政党。长期以来,它坚持社会主义革命,要求废止天皇制,坚持和平宪法,主张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虽然是一个小党,却是日本政坛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东西方冷战结束以来,在日本社会日益右倾化的大背景下,日共的影响力逐渐被削弱。为了重振党势,日共开始放弃过去坚持多年的部分信条,走上一条灵活、务实的道路。

  不过,日共所坚持的核心原则从未改变。志位和夫曾告诉笔者,“日本共产党的信条不会改变,那就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在日共党内,《资本论》始终被视为最经典的理论著作。苏联解体后,一些国家的共产党改换了名称,但是,日本共产党不想像更换衬衫一样改变自己的名称,放弃共产党的老招牌。”他还说:“我们不认为苏联和东欧共产党国家的解体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更不认为这意味着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终结。”

  如今就党员人数来说,已有88年悠久历史的日共是目前发达国家中最大的共产党组织,也是日本第二大在野党、国会第四大在野党和拥有地方议员数最多的政党。

  党纲删除“先锋性质”

  日共的发展,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共根据国内外形势对理论路线进行的调整密切相关。

  自1994年的第20届全国代表大会开始,日共转变党的方针和路线。2004年1月,笔者有幸采访了日共第23届全国代表大会,其举办地静冈县热海市上多贺町。大会召开期间,为了防止右翼团体的破坏和捣乱,日本警察在上多贺的山口监视、检查出入的所有车辆。

  建在上多贺小山坡上的日共学习堂是大会会场。从采访席向下俯瞰,全场1000多名代表中,不少是妇女和青年,他们精神抖擞,意气风发。会议期间,他们的吃、住却非常简朴。

  日共第23届全国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了该党新党纲。与原党纲相比,新党纲删除了体现党的“先锋性质”等革命色彩浓厚的表述,明确指出日本所需要的“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而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尽可能推进的民主改革”。关于国家的天皇制度,原党纲明确规定了“废止君主制”的方针,修改后的党纲则称“是保持还是废除,应该等时机成熟的时候由全民的意愿来决定和解决”。原党纲还有要求解散自卫队的条款,修改后的党纲则说“(自卫队)应采取缩减军费的措施,要根据今后日美安全条约废弃后亚洲新局势的发展,在国民同意的基础上解散自卫队”。

  如此一来,新党纲事实上认可了天皇制和自卫队。新党纲还写道,“是否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要以人民的意愿为前提”,“要坚持包括反对党在内的多党制,坚持由在选举中赢得多数席位的政党执政的政权更迭制度”。

  大力吸引年轻人

  日共规定的党员基本条件是,年满18岁的日本公民,承认党的纲领和路线,遵守党的各项规章制度,参加党规定的各项活动。鉴于日本所处的社会形态,日共并不排斥企业经营者。日共认为,有产者、有剥削行为的人,只要符合上述条件也可以入党。但实际的情形是,目前还没有大财团领导人加入日共。为了吸收高素质的年轻党员,日共与大学校园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目前,日共每年的经费大约为200亿日元,其主要来源有三:一是党费收入,约为100亿日元;二是来自日共机关报——《赤旗报》的事业收入;三是支持日共的选民捐赠。她是日本国内唯一不依赖政府和财团资助的政党。

  日共每年的经费主要用于党的各项活动以及支付日共中央共900位专职党务人员的薪水。日共规定,党员收入的百分之一作为党费,一般每月交一次。经济有困难或有特殊情况的党员,在申请后可以酌情减免。党费使用,必须有详细的申请报告,80%的党费是要交给上一级党组织的。每个基层支部每6个月要开一次会,讨论党费的征收和使用状况。

  令人关注的是,目前日共每月都有大约1000名新党员加入。2009年的数据显示,现在日共党员总人数约为41.5万人。经济萧条使日共摆脱了长期以来支持率下跌的形势,尽管没有人认为日共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取得执政权,但其对资本主义弊端的批判,在日本人尤其是年轻人当中产生了巨大反响。(作者系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摩尔多瓦共产党:第一大党地位无人能撼

  虽然政权旁落使摩共“壮志未酬”,不过近年来的地方选举结果显示,摩共依然能得到全国近半数民众的支持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陈进发自基希讷乌、布加勒斯特 “在摩尔多瓦,没有任何政党的民众支持率可以同共产党人党相提并论!”10年前,摩共领导人沃罗宁在其创建并领导的政党赢得大选后如是说。10年后,尽管政权旁落,但共产党人党在摩尔多瓦政坛上的地位并未改变。

  曾是欧洲唯一“红色政权”

  摩共是在国家独立第三年,即1994年“禁共令”解除后正式成立的。它很快发展壮大,成为摩尔多瓦一支主要的政治力量。1998年,摩共在大选中取得突破性胜利,获得40个议席,一举成为议会第一大党;2001年初,摩共在参加提前大选的10个政党和6个政党联盟中脱颖而出,赢得新议会71个议席,不仅获得了单独组阁权和新议会议长的职位,还确保该党领袖沃罗宁在议会举行的总统选举中轻松获胜。摩尔多瓦由此成为前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剧变后出现的第一个由共产党重新执政的国家,同时也成为欧洲唯一由共产党掌权的国家。

  至今谈及这段历史,沃罗宁仍激动不已。用他自己的话表述:2001年2月25日,摩共创下了世界历史上共产党通过民选取得政权的先例,共产党人党此后连续执政8年,“挽救国家于崩溃之边缘”。

  这8年中,摩共于2005年成功保住执政党的地位,沃罗宁也成功连任总统。

  不过,在2009年4月初的议会换届选举中,尽管摩共赢得了60个议席,但由于进入议会的三个反对党空前抱团,联合抵制总统选举,摩共的总统候选人未能获得法定的61票支持,两轮选举均告流产。结果,在同年7月的提前大选中,获得半数以上议席的4个政党结成执政联盟,从摩共手中夺取了政权。

  对此,沃罗宁后来强调,摩共完全有理由感到自豪,因为该党仍在议会101个席位中赢得了60席,这一选举结果说明,“摩共不恋权,更没有在游戏过程中更改规则,我们没有修改选举法。我们坦然接受反对党地位……”

  腐败令其失去执政权

  摩共当年大获全胜并非偶然。沃罗宁曾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介绍道,摩共1993年最初筹建时只有4个人,但后来迅速发展为全国党员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组织结构最严谨的政党,这与该党一次次参加地方选举和全国大选不无关系。摩共通过选举不断获取宝贵经验,同时党的支持者也与日俱增。

  沃罗宁表示,摩共在建党之初就立志要在一个全新概念和全新原则上建立一个全新政党,所以他们在制定党纲时更注重反映社会现状,反映人民的切身利益。摩共以实际行动让人们认识到,它是一个支持改革、支持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政党。针对政治对手的攻击,摩共一再强调,摩共不反对富有,而是致力于消除贫困,摩共希望人人都能过上富裕的生活。这些都无疑为摩共在大选中获胜上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摩共执政后,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该国长期存在的拖欠工资和退休金的状况基本消失,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得到了一定程度保障。同时,通过严打社会黑恶势力的违法犯罪活动,基本铲除了曾在国内猖獗多年的大型犯罪集团,社会治安明显改善。

  然而,在连续两届、共长达8年的执政时间里,摩共也暴露出了日益严重的腐败、任人唯亲等问题。某些摩共高级官员以权谋私、纵容子女利用其职务影响大发横财,这些案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渐失人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给摩尔多瓦也带来了不利影响,不仅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陷入严重困境,还使百姓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冲击,于是一些支持摩共的选民产生了求变心理。

  领导人崇拜邓小平

  一直以来,沃罗宁对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崇拜不已,他常把邓小平的名字挂在嘴边:“中国今天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同邓小平密不可分。邓小平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理论家,更是一名富有勇气的实干家。他吸取了本国以及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使理论与实际得到了最佳的结合。”

  虽然政权的旁落使摩共“壮志未酬”,不过近年来的地方选举结果显示,摩共依然能得到全国近半数民众的支持,其社会主义主张在摩尔多瓦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止一位摩政治学者认为,摩共以其执政8年打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加上执政联盟“联而不盟”的现状,只要能够认真吸取经验教训,加强政党自身的建设,确保全党上下团结,摩共将不仅能够继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不排除通过议会斗争再次获得执政权的可能。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声明: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至010—63073377或发邮件至ihl-market@vip.sina.com)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