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重创默多克新闻集团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0日11:41  法治周末

  窃听丑闻的持续发酵对默多克的媒体帝国产生了强烈冲击,未来将往何处,取决于调查取证的结果。如果犯罪证据确实的话,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将面临分崩离析的结果

  本报记者 戴蕾蕾

  7月19日,新闻集团主席鲁伯特•默多克和儿子詹姆斯•默多克到英国议会接受有关窃听丑闻的问讯。

  同样接受问询的还包括刚刚获得保释的新闻集团旗下前新闻国际首席执行官丽贝卡•布鲁克斯。

  路透社19日消息,窃听案已震动政坛,首相卡梅伦也难以幸免。

  此前16日,英国国内各大报纸刊登了默多克的道歉信。

  16日当天,默多克亲自前往窃听行为受害人道勒的家中道歉。

  道勒家人的代理律师路易斯说,默多克以手掩面,道歉连连。

  但道勒家人表示,默多克的报纸应该在诚信和正派方面作出表率,而不应作出错误的示范,实际行动要比道歉更重要。

  仅仅十来天,默多克麾下《世界新闻报》的电话窃听丑闻迸发出的危机,使他的新闻帝国陷入四面楚歌。

  被迫放弃收购天空广播公司,受到美国FBI调查,手下两名得力干将在15日相继递交辞呈……

  人们不禁要问?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帝国出现如此大的问题,根源在哪里?

  新加坡《联合早报》14日发表社论说,为何向来捍卫新闻自由的英美政界人士,这次竟会对此作出如此强烈反应?原因在于,默多克拥有的英国大小报纸,为抢夺独家新闻,采取非法手段获取信息。这冲破了社会公认的道德底线,侵犯了西方人最为重视的隐私权。

  汕头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范东升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世界新闻报》做过了,只有自己行为端正,才能主张和维护新闻自由。"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系教授展江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世界新闻报》因窃听事件垮台的原因,主要是该行为触犯了英国的法律,特别是刑事法律。"

  "除了过去一些小报行径(侵犯名人的隐私、名誉)之外,它这次触犯众怒,还是在于侵犯了法律的底线。窃听属于侵犯通讯自由罪,这要受到刑法的严惩,特别是它超出了过去窃听政要人物牵涉公共利益的范围,已经把范围扩大到普通人,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悲惨事件的受害者。所以说,它突破了道德底线、法律的底线。"展江说。

  《卫报》记者投下深水炸弹

  2011年7月4日,英国《卫报》头条爆料,英国老牌报纸《世界新闻报》在2002年非法窃听失踪少女米莉•道勒及其家人的电话,扰乱警方破案。

  2002年3月21日,英国泰晤士河畔萨里郡的沃尔顿,13岁的米莉•道勒失踪了。女孩的家人焦急地给她打电话,但是电话一直处于留言状态。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他们报了警。

  米莉的亲朋好友不断给她的手机留言,用近乎哀求的口吻请求她尽快跟家里联系。很快,米莉手机的信息存满了,人们的希望一点点消逝。但是,没过多久,亲人们意外地发现米莉的留言信箱又可以留口讯了。这让一家人喜出望外,因为这意味着米莉可能自己删除了部分信息———她还活着。

  米莉失踪6天后,4月14日,《世界新闻报》甚至还刊登过一则消息称:“一个名为米莉•道勒的女孩在一家招聘中介找工作,她向中介提供的正是米莉的真实电话号码。随后,中介拨打了该号码并留下口讯。”

  这不仅让米莉的家人重拾希望,而且误导了警方的判断。在米莉失踪一个月的时间内,警方都没有过多怀疑谋杀的可能。

  道勒一家还为此接受了《世界新闻报》的独家专访。

  然而,6个月后,米莉的尸体在树林中被发现,警方证实她是被一名夜总会守卫绑架并谋杀。

  那么,米莉手机是怎么了?

  在米莉失踪后很短的时间内,《世界新闻报》的记者就开始执行他们的标准法则:雇用私家侦探获得需要的新闻故事。

  他们先雇用了一名汉普郡的私家侦探斯蒂夫•怀特摩尔,找寻米莉的家庭住址。他从沃尔顿区选举登记处发现了3个名为道勒的有效地址,经过对固定电话的窃听,他排除了其中两家,最后成功获得米莉的家庭住址和电话。

  随后,另一个全职侦探格伦•穆尔凯尔通过固定电话获得女孩手机信息,并入侵了她的手机留言信箱。

  《卫报》报道称:“《世界新闻报》记录了女孩父母恳求她回家的每一个字。”当米莉手机存满手机信息时,记者为了获取更多新讯息,私自删除了一些信息,以留出更多内存。

  《卫报》的这篇报道如同一枚重磅炸弹,在英国媒体、政界、警方引起巨大反响,丑闻如洪水涌出,在英国掀起惊涛骇浪。

  可怕的窃听

  这已经不是《世界新闻报》第一次陷入窃听丑闻了。

  2005年5月,《世界新闻报》刊登了威廉王子膝盖肌腱受伤的消息。王室职员认定,默多克旗下这家小报只有窃听威廉王子才可能知道伤情,要求警方调查。

  调查结果导致两名为这家报社工作的人员2007年入狱:记者克莱夫•古德曼和私家侦探格伦•马凯尔。两人入狱原因是窃听留在王室职员手机内的信息,其中一些来自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

  《世界新闻报》时任主编安迪•库尔森随即辞职。不久,库尔森投入时任反对党领袖戴维•卡梅伦麾下,出任新闻主管,直到后者成为首相。

  这一事件的影响渐渐淡去,但《卫报》记者尼克•戴维斯依然跟进调查报社窃听事件。他怀疑,窃听电话的技术手段应用绝非个案。

  2009年,英国《卫报》爆料称,不少明星和政界人士都有理由相信,自己遭到了窃听。面对这种指控,伦敦警察厅仍然拒绝扩大对古德曼案件的调查。

  紧接着,《卫报》当年7月21日报道称,《世界新闻报》搞窃听,受害者可能高达3000人。

  2010年,《卫报》继续报道称,一名叫马克思•克利福德的公共关系顾问从《世界新闻报》获得100万英镑,作为"封口费"。

  受到不断增加的舆论压力,伦敦警察厅于2011年1月正式展开了名为"威廷行动"的调查。科尔森迫于压力,辞去了政府发言人一职。

  随着调查的深入,《世界新闻报》越来越多的窃听行为被查出。

  2011年4月,因窃听女演员西耶娜•米勒手机一事东窗事发,《世界新闻报》副总编辑伊恩•艾德蒙被捕。

  2011年6月底,工党议员汤姆•沃森告诉下议院,在米莉失踪四个月后,《世界新闻报》又窃听了两名10岁女孩的家人,这两个女孩在2002年8月4日被绑架撕票。

  2011年7月4日,《卫报》记者尼克报道称,《世界新闻报》在2002年非法窃听失踪少女米莉•道勒及其家人的电话,干扰警方破案。

  在戴维斯的报道问世前,英国公众认为,电话窃听丑闻只涉及王室、名流、体育明星和政客,而这些"受害人"似乎有一定的能力,足以对抗小报,而这一次《世界新闻报》对无辜女孩的所作所为,终于引发众怒,也将自己引向了"死亡"。

  多米诺骨牌

  随后的事件,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倒了这家老牌小报以及它背后的黑手。

  7月6日,英国议会针对该报的窃听丑闻,召开紧急会议,首相卡梅伦将丑闻形容为"极其恐怖"的无情行为,并承诺展开独立司法调查。

  有英国媒体称,卡梅伦能最终坐到首相的宝座上,也要得益于默多克手下媒体的捧场。默多克本人是卡梅伦入住唐宁街10号之后第二位拜访他的人。

  7月7日,默多克之子詹姆斯•默多克宣布关闭《世界新闻报》。

  7月10日,该报出版了最后一期,用头版的"谢谢,再见"几个字,终结了168年的历史。

  7月11日,英国媒体指出,该报连美国"9•11"恐怖事件的被害人也不放过,试图买通纽约警察,取得被害人在世最后几天的通联记录。美国司法部已盯上《世界新闻报》行贿英警的行为,可能对默多克的新闻集团祭出"境外腐败行为法"。

  7月12日,"新闻集团"旗下的另外两家报纸《星期日泰晤士报》和《太阳报》也陷入窃听泥潭。这两份报纸的工作人员,曾入侵前首相布朗的法律文件,并6次假扮布朗用电话从银行骗取他的账户信息,非法盗窃布朗儿子的医疗记录。

  当时《太阳报》的编辑曾直接致电布朗,称他们已经获悉其子患有囊肿性纤维化疾病,并打算公之于众。布朗对此极其愤怒,甚至当众落泪。

  7月13日,美国媒体报道,新闻集团在美国也将面临调查。

  美国参议院商业委员会主席洛克菲勒呼吁对新闻集团的窃听丑闻展开调查,以了解新闻集团的窃听目标是否包括任何美国公民,特别要查明是否有"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受害者成为新闻集团旗下媒体窃听的牺牲品,这显示窃听丑闻危机已蔓延至美国。

  同一天,默多克宣布,"新闻集团"放弃收购英国天空广播公司,扩张的计划遭到重挫。

  7月15日,默多克新闻集团在英国的最高级别经理、新闻国际首席执行官丽贝卡•布鲁克斯辞职。

  几小时后,新闻集团旗下道•琼斯公司首席执行官莱斯•辛顿(曾任新闻国际总裁)辞职。默多克一天内失去了执掌英美市场的两员大将。

  7月16日,默多克在当天英国各大主流媒体上刊登了道歉信,标题是"对不起"。

  此时距离默多克在每年一度的英国精英大聚会上与英国首相卡梅伦夫妇、英国工党领袖米利班德夫妇推杯换盏整一个月时间。

  7月17日,布鲁克斯被捕,与窃听丑闻有牵连而遭逮捕者增至10人。

  18日,伦敦市助理警务处长叶慈请辞。这是继伦敦市警察总长史蒂文森之后第二位因窃听事件辞职的英国警方高官。

  英国政府重大欺诈办公室(SFO)表示将慎重考虑,调查默多克新闻集团窃听案过去的所有庭外和解案。

  据悉,19日晚间卡梅伦特意缩短出访行程,从非洲返回英国,参加第二天举行的议会紧急辩论。

  英国反对党工党领导人米利班德认为,默多克对英国政治和公共生活影响力过大,这一现象"病态","权力高度集中在一人手中,势必导致他在组织内部滥用权力",呼吁修订媒体所有权法规,拆分新闻集团。

  展江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这一切无疑对默多克的媒体帝国产生强烈冲击,未来将往何处,取决于调查取证的结果。

  如果犯罪证据确实的话,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将面临分崩离析的结果。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社论称,作为一个在世界各地拥有多家报纸和电视台的传媒帝国,新闻集团在国际传媒业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而这类不啻于作奸犯科的无耻行径,不免会动摇人们对传媒公信力的信心,势必要连累整个传媒行业。

  《纽约时报》评论指出,窃听丑闻曝光了一种关系网,一头是默多克帝国,另一头则在警方和政客手中,因此,这起丑闻对英国媒体和政治的影响会持续好几年。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 窃听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