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伦敦骚乱之后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22日10:52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就在全英国就年轻人、媒体和社会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时,伦敦哈克尼区在骚乱中遭到破坏的街道已经被清理干净。但一些迹象还是不断提醒着西蒙,这里曾经发生过骚乱。比如被砸抢的JD体育用品商店还没修好被毁坏的橱窗,至今仍用两块木板钉住。西蒙说:“我每天去买东西的乐购超市也比平时早关门两个小时”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亚宏 | 伦敦报道

  家住伦敦东部哈克尼区的西蒙·伯奈特准备搬家了,已经在这里住了将近一年的他本来正打算与房东续约。“就在几周前,我还和朋友炫耀,我住的地方看奥运会有多方便。”西蒙说。可现在,还有不到一年就要召开的奥运会似乎已不再作为他的优先考虑因素,因为安全更重要。

  三十出头的西蒙在伦敦金融城中的一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工作,选择住在哈克尼,是因为距离近,每天先坐轻轨,再换乘地铁维多利亚线,大约半小时就能抵达办公室。西蒙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里交通不错,房租也便宜。”比起他以前住的伦敦东南部,他更喜欢这里。

  然而,西蒙用了近一年时间建立起的对哈克尼区的好印象,在一夜之间被全部打破。

  8月8日下午5点,他正准备收拾文件下班,却被同事叫住了。“他们指着办公室墙上电视机里播出的天空新闻台节目说,那不就在你家附近吗?”西蒙回忆。他看到了令人震惊的画面:几十名或穿着帽衫,或用毛巾蒙脸的年轻人正在街上和大群的警察对峙,而在这帮青年身后,垃圾桶被打翻,商店橱窗被砸烂,一片狼藉。在伦敦北部的托特纳姆区6日爆发第一场骚乱后,西蒙住的哈克尼区也陷入混乱之中。

  由于轻轨站被迫关闭,西蒙比平时晚了两个多小时才回到家。尽管骚乱分子已被驱散,警察也已撤走,但路上的碎玻璃和空气中的烟味依旧存在。这种熟悉道路上的陌生景象让西蒙很迷茫---“这里还是伦敦吗?”

  不只是西蒙在考虑这个问题,在骚乱发生后,整个英国社会都在思考:在一直平静的伦敦,为什么会有这样一股暴力暗流喷薄而出;本来以保守、拘谨闻名的英国人,为什么一下会染上无政府主义的狂躁症;更可怕的是,这么多英国青年为什么转眼就被“伏地魔”控制了心灵?

  经过一夜的考虑,西蒙决定搬出哈克尼,而整个英国社会却不可能像个人那样选择逃避,在经过一周的反思后,他们还在为青年、为媒体、为社会公平伤神。

  谁来安抚愤怒青年

  经历这次骚乱之后,西蒙才发现,原来自己家周围每天都有大群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在到处游荡。这些人嘴里哼着古怪的旋律,手臂上露出一点文身,穿着松松垮垮的裤子,站在街边用一种充满敌意的目光看着每一个从身前走过的人。作为金融城工作的白领,西蒙之前的生活与这些人毫无交集,因此即使见到也会选择性的忽略,可自从骚乱后,这种打扮的人似乎无处不在,而且个个看上去都像是潜在的危险分子。

  和西蒙有点类似,很多英国人现在都已经有了些杯弓蛇影的感觉。其实,他们看不惯的这种打扮,只是英国年轻人中最流行的服饰罢了。而这正是这种装扮的青年,对伦敦的社会安定乃至这个城市在全世界的声望构成了严重打击。

  在这次英国20多年来最严重的社会骚乱中,穿着帽衫、蒙着脸的青年成为危险的力量,在每场骚乱中都活跃着这批身影,他们的所作多为乃至一些表情也都被街头的监视器忠实记录下来。比手持木棒与警察狰狞对峙更令人痛心的是,这些人在捣毁仓库后抱着抢来的电视机美滋滋地往回走。种种迹象表明,他们在参与骚乱后压根就没觉得自己在干什么错事,而是像周末与朋友在公园草地上踢了场球一样轻松自在。这种可怕的神态让人不禁担心,英国的青年怎么会这样?

  英国政府呼吁父母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看好孩子不要让他们晚上上街参与骚乱活动,还号召父母出面把躁动的青年领回家,这颇有些病急乱求医的味道。但英国中学和学院领导人协会负责人布莱恩·赖特曼表示,大量年轻人参与伦敦骚乱本身就与这些人的家庭功能失常有关。

  赖特曼认为,在各种综合影响下成长的英国青少年普遍有着“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态度。他说:“现在的家长很少对自己的孩子说‘不’,但这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经验。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在学校里我们经常看到从来不知道什么是错的孩子。”他同时呼吁家长们面对现实,好好管教子女。

  中国老话“养不教父之过”在英国并非共识,更多的人认为之所以有那么多青年参加了骚乱,责任不在家庭,而在社会。

  只要关注近几年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会明白,这批二十岁上下的青年可谓是英国社会失落的一代。作为近年来经济衰退的牺牲品,他们身上慢慢积攒了社会的种种不公,这次社会骚乱不过是多种矛盾的集中体现。

  2010年底英国政府大幅上调大学学费,将人均学费每年不到3000英镑一下升至每年9000镑,用经济门槛把不少年轻人拒之门外。

  与大学学费高涨同时出现的还有高涨的失业率。由于创造不出足够的就业岗位,英国青年失业率高达20%,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许多青年人看不到自己的未来。

  英国首相卡梅伦的前顾问丹尼·克鲁格就认为,青年之所以会陷入狂躁,是和目前更广泛的社会文化有关,因为“我们已经抛弃了美德,采纳了冷漠无情的行为准则,并装扮成自由主义的样子。我们用福利金代替了亲情友情,用权利代替了爱,用公共部门冷冰冰的程序代替了生活社区温暖的道德规范。在警方平息了骚乱之后,我们剩下的这些人要做的不仅仅是打扫玻璃碎片。”

  政府面临两难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至今英国经济都没有摆脱衰退的泥潭。英国经济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下滑,到去年第三季度为止已经连续出现六个季度的负增长,是英国政府1955年开始这项统计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衰退。

  英国也是欧盟主要经济体中最晚开始经济复苏的国家。英国国家统计局7月底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第二季度英国的经济增长率仅为0.2%,表明经济复苏遥遥无期。而对这种衰退中的冷暖感受最深的并不是西蒙这样的中产阶级,而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人,因为无论是削减福利还是物价上涨,都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作为刺激经济计划的代价,从上一财政年度开始,英国政府不得不面临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财政赤字。2010年春夏之交的大选中,执政十多年的工党败选,而保守党新政府一上台就开始推行大刀阔斧的财政削减计划,其中不乏大规模削减50万公务员、教师等国家公职人员,提高商品增值税、关闭社区图书馆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措施。在经济已经在衰退的泥潭中挣扎,社会失业率不断攀高的时候,这种以减少社会福利为代价的削减开支计划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社会动荡的种子。

  回溯英国历史就会发现,每当经济陷入低谷,这样的大规模骚乱都会出现,1981年,1985年和1995年都有过类似的骚乱---而且这几场骚乱也都是在保守党执政的时候发生。

  而在今年3月,英国就曾一度徘徊在骚乱的边缘。当时大约有25万人在伦敦街头举行示威游行,抗议英国联合政府实施的削减公共开支计划,示威游行从中午12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晚间,被认为是2003年反对伊拉克战争示威之后英国出现的最大规模抗议示威。彼时的游行结束前,伦敦市中心小部分地区也发生了打砸商店的恶性事件,约200人被捕。

  可当时这些骚乱的迹象并没有得到英国政府足够的重视,整个英国社会也很快就笼罩在随之而来的王室大婚的喜庆气氛中。然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中举行的奢华婚礼除了给国民心态带来短暂的鸡血效应外,并不能解决问题。随着英国政府继续一刀刀砍向对社区和慈善基金的投入,社会安定的天平也开始向一方倾斜。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英国政府削减开支的计划中,警察部队也受到了影响。在裁员大潮中,英格兰和威尔士43支警队里有2.8万人脱下警服。然而,在伦敦发生的骚乱中,混乱局面之所以从一开始的托特纳姆迅速蔓延到整个伦敦,眼下警力不足被认为是一个原因。直至8月9日卡梅伦宣布召回所有休假中的警察,将1.6万名警力全部派上伦敦街头后,局势才逐步得到了控制。一名在伦敦西北部卡姆登区---这里也是8日一度发生骚乱的地区之一---执勤的警察称,他已经连续工作了两天,感到十分疲倦,但人手实在不足,只能继续顶着。

  连警察都怨声载道,可见英国政府削减赤字的举措已经触及了社会安定的红线。无怪乎有媒体称,需要反思预算削减20%与维护街头治安的使命是否匹配。因为英国政府的首要职责必须是保障公民的安全。

  骚乱过后,英国人发现政府不但没有很好地保障公民安全,连为了省钱而做的削减预算努力,也有些捡芝麻丢西瓜之嫌。

  据英国零售协会估计,包含资产毁损、商品遭窃及无法营业,这次暴乱对英国零售业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将多达数千万英镑。而在这次遭暴民劫掠的商家中,以运动服饰店和电器用品店最多,包括JD Sports和Comet等连锁店都损失不小。英国最大卖场乐购也有多家分店遭到攻击。英国保险协会估计,骚乱所造成的保险业损失,恐怕也高达数千万英镑。

  反思无限制的言论自由

  英国媒体与政府以及社会的关系正处于史无前例的调整期。一个月前爆出的非法窃听丑闻使得拥有英国三家主流报纸和天空电视台的新闻集团成为众矢之的,电视媒体和报纸的新闻道德遭到了广泛的质疑。而现在,随着社交网络在骚乱中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何处理与新型网络媒体的关系以及保证言论自由的界限在哪里,又成了被推到风口浪尖上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在半年前,不少英国人还在为脸谱和推特等社交网站在中东北非“阿拉伯之春”中发挥的作用大声叫好,称那是网络民主面对集权的一大胜利。可没过多久,现在英国当局也成了被社交网站打击的对象,因为在伦敦连续发生的骚乱背后,也有暴动分子利用网络串联的影子。

  英国共有6100万人口,社交网站“脸谱”在这里有超过3000万的注册用户。社交网站在英国年轻人中的普及率非常高,是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正是由于这样,一场骚乱就在青年们键盘上的指尖悄然酝酿。

  连续发生的伦敦骚乱起因于警方8月4日在伦敦北部托特纳姆区射杀了一名年轻男子,两天后数百人因此示威抗议并逐渐演变为骚乱。从一开始,在“脸谱”和“推特”等社交网站上就出现了死者的照片和大量相关讨论,其中不乏别有用心者的煽动性言辞。

  从8月6日起,在社交网站脸谱上就有人呼吁要为两天前被警方枪击致死的托特纳姆居民马克。杜根“复仇”。尤其是在下午很多人在托特纳姆警察局门口集会抗议后,类似言论的帖子被大量跟帖。当日晚上10点半暴力活动全面爆发前,在不到5小时里报复言论被在社交网站里转帖了超过7500次。

  当晚10点45分,暴乱分子点燃了一辆双层公交车,几分钟内社交网站就对骚乱事件有了反应,有页面显示称“请把今夜在托特纳姆的照片和视频上传,发信息和人们分享为什么发生骚乱”。而这无疑让更多的暴乱分子知道了第一手的消息。而照片和视频上这些无政府主义的行为很容易就刺激了更多青年的肾上腺素,有人在网站上回应道:“特别想去托特纳姆抢上一把。我要一台免费电视,谁不要呢?”

  虽然在脸谱上并没有找到暴力活动进一步升级的线索,但在推特上,有人却在明目张胆地召集7日去伦敦东北哈克尼区的嘉年华上闹事,最后虽然嘉年华被突然取消,但7日下午5点多在哈克尼区聚集的大量骚乱分子确实和警方发生了大规模冲突。此外还有帖子邀请“所有北部的兄弟们,下午4点在恩菲尔德车站集合。不管你来自哪里,蒙上脸来集合,我们一起搞破坏,看见什么抢什么。”甚至还有人直接号召攻击警察:“大家一起来,去跟警察干一场,我希望今晚能打死一个。”

  对于危险分子在网上嚣张的言论,伦敦前副市长珍妮。琼斯指责说,警方从一开始就忽视了对推特等网络社区煽动暴力的监管,她说,“如果他们(警方)更重视网络的话,就会从中得到很多线索,一些暴力事件就有可能不会发生。”

  面对被暴动分子大肆利用的社交网络和由此而来的批评声,英国政府开始亡羊补牢。警方在8日下午就公布了在社交网络上“煽动暴力”的140个账户,称这些人不会因为在网上行动就逍遥法外。伦敦警察局副局长史蒂夫。卡瓦纳称警方将网络调查作为煽动骚乱传播调查的一部分。

  同时,警方开始严密监视社交网站,辨认组织、煽动暴力的消息源。目前英国警方已经在包括威尔士和苏格兰的全国各地逮捕了至少15名因利用社交网站和其他方式组织和鼓励暴行的青少年。

  “信息的自由流通可以用于行善,但也能被用于干坏事。”英国首相卡梅伦也在反思无限制的言论自由给英国社会带来的恶果,他称自己对社交网络在这次骚乱中所起到的作用感到震惊,同时称政府也许会考虑限制一些煽动社会暴力的人使用社交网络。“如果有人利用社交网络制造暴力,我们需要阻止他们。”他说,“所以,我们正与警方、情报部门和业界合作,研究是否应当在我们知道有人策划暴力、骚乱和犯罪时,阻止他们通过这些社交网站和服务联络。”

  一个月前,很难想象这样的话会从一个鼓吹网络自由的英国领导人嘴里说出。

  就在全英国就年轻人、媒体和社会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时,伦敦哈克尼区在骚乱中遭到破坏的街道已经被清理干净。但一些迹象还是不断提醒着西蒙,这里曾经发生过骚乱。比如被砸抢的JD体育用品商店被毁坏的橱窗还没修好,至今仍用两块木板钉住。西蒙说:“我每天去买东西的乐购超市也比平时早关门两个小时。”

  不想再每天接受这种心理暗示,经过一周的密集调研,他已经大体确定了自己要搬迁的方向。但是,对于英国社会来说,在矛盾突出的问题上唯一的选择只能是重建,而这需要漫长的时间。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