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CRI《透视中国》栏目专题 > 正文
《时事评论》(解读利比亚):在利比亚问题上不能跟着西方媒体的调子走
摘要:利比亚反对派武装日前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市中心的绿色广场,卡扎菲时代结束恐已无悬念。新华社高级记者顾正龙撰文指出,利比亚眼下的问题已不是卡扎菲政权能否幸存,而是反对派能否防止利比亚陷入混乱。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等方面,利比亚的战后重建道路将会是复杂而又漫长。
最近在报道利比亚局势时,中国一些媒体经常援引英美主流媒体的观点,无意中踏着西方媒体报道的调子走,甚至成了它们的“传声筒”。比如,就在利反对派刚刚发动对的黎波里的进攻时,英美主流媒体已经在大谈“后卡扎菲时代”,中国一些媒体也跟着报道“卡扎菲政权已经倒台、垮塌”,甚至直接引用西媒的观点,将利比亚局势的变化称之为“民主的胜利”、“自由的胜利”,等等。但是,这其中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号称来自战争一线的西方媒体的报道,都是客观、公正、确凿、可信的吗?
其实,西方媒体对他们国家发动或参与海外战争的报道,一直都有其强烈的政治目的和利益取向。为此目的,不仅经常不顾客观事实,甚至不惜造假造势。比如在8月22日,西方媒体报道说,卡扎菲二儿子赛义夫已被逮捕,利反对派领导人也予以证实,但是次日凌晨赛义夫却出现在阿齐齐亚兵营的记者会上,指责西方媒体发布假消息,混淆视听。这一戏剧性的变化不由让人联想到伊拉克战争爆发当天,西方媒体声称萨达姆被“炸死”、但萨达姆随后在电视上露面的事件。事隔八年,西方媒体仍不断犯下这种违背新闻本质的“低级错误”,其背后的动机十分明显:即为西方国家的军事行动造势,服务于西方国家的石油利益和地缘政治目标;作为回报,它们将得到西方政府提供的垄断新闻源,提升它们在国内受众心目中的地位,加强它们在国际传播界的优势地位,进而获取更多的政治和商业利益。
不难看出,从伊拉克战争到北约介入利比亚内战,西方媒体已经成为战事进程的参与者,打的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舆论战”。而打这场战争,西方媒体有三种武器:一是发布虚假新闻,打击对手士气。上文提到的赛义夫在新闻报道中“死而复活”便是典型案例;另一种是紧跟政府,积极造势。据中国《文汇报》驻法国记者的调查,2003年法国反对伊拉克战争时,法国主流媒体基本上也表示反战;而这一次,法国作为主导空袭利比亚的国家,法国主流媒体则几乎又一致表示支持;西方媒体采用的第三种手段是背靠政府,实行新闻垄断。伊拉克战争时,美军以各种理由限制“反战派”媒体记者进入战区采访,有关新闻多由CNN、BBC等几家英美主流媒体来发布;这次在利比亚,担纲报道重任的同样是英美媒体。关于近日利反对派攻占的黎波里的报道,英美主流媒体多讨论“后卡扎菲时代”,对于战事具体进程的报道则模糊混乱,这种对报道重点的刻意选择,其用意不言自明。
事实上,从默多克集团的“窃听门”事件,到利比亚局势报道中的明显偏向,西方媒体的公信力正在不断下降,而这与西方政府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政府需要利用媒体来宣传政策措施,寻求民意支持,最终实现战略意图;另一方面,媒体需要政府这个巨大的新闻源来加强竞争力和影响力,最终使利润最大化。两者相互利用,各取所需,经常置新闻规律和受众利益不顾,联手主导国际舆论走向。
因此,在利比亚问题上,中国媒体不能跟着西方媒体报道的调子走。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中国媒体在进行相关报道时,既要具有对事实真相进行追踪的责任感,更要具有能够看清西方媒体在报道中体现的政治意图和利益取向的洞察力。在利比亚问题上,中国尊重利比亚人民的选择,希望利比亚局势尽快恢复稳定,人民过上正常的生活。中方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在利比亚未来重建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媒体在报道时不能人云亦云,迷失方向,而是需要回到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轨道上来。
作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中心记者 蔺博 盛玉红
责任编辑:蔺博 盛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