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世界经济面临“双膨胀”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30日10:17  《环球》杂志

  春江

  自8月初以来,美欧股票证券市场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惨重的下跌和最剧烈的动荡;与此同时,“金砖五国”日益高涨的通货膨胀也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担忧。美欧发达经济体“债务膨胀”,新兴发展经济体“通货膨胀”,两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可能导致全球金融证券市场、能源和原材料市场出现持续起伏跌宕;从而给步履艰难的世界经济复苏带来更多、更新和更加复杂的不确定因素。

  全球金融证券市场近期刮起的新飓风,是标普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美国经济数据疲软、意大利和西班牙国债危机加剧、以及国际炒家各种传言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美欧发达国家的巨额国债则是导致市场恐慌的重要的直接原因。据统计,美国的国债已高达9.79万亿美元,英国国债为1.7万亿美元,意大利国债为2.65万亿美元,西班牙国债为9000多万美元。

  债务负担本身并不可怕,怕就怕在世人因怀疑负债国的还债能力而产生焦虑乃至恐慌。一国的还债能力首先取决于其发展状况。近两年来美欧经济复苏缓慢且脆弱,一步三摇,踉跄前行,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各项经济指标有气无力,难免令人疑虑加重。另外,债务国还债的意志是否坚决、机制是否健全,也影响到还债能力。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在提高国债上限问题上争吵不休,欧元区各国对解决欧洲债务问题分歧不断,欧美主要国家对解决债务深层次问题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这些都成为当前全球市场动荡的发酵剂。可以说,当前的西方债务危机,实质上是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出现的新一轮全球信用和信心危机。

  当欧美发达国家经历金融债务危机,在复苏的低谷喘息不定之时,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却保持着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态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在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中发挥了引领、支撑和保障作用。然而,近年来,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日渐攀升。今年以来,中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持续走高;印度前5个月批发价格平均涨幅为9.25%,已连续17个月超过8%;俄罗斯5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9.6%;巴西前5个月通胀率累计达3.71%;越南、印尼2011年通胀率也上升到13.5%和7.1%。

  新兴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出现通胀率迅速上涨,绝非偶然。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这些国家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迅速但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增长主要依赖大量投资和对外出口,因而比较容易产生经济泡沫;二是近年来国际粮食、石油以及各种原材料轮番涨价,不断推动生产资料价格和消费品价格攀高;三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投资和“投机”更多地转向相对看好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大量“热钱”涌入增加了通胀风险;四是美国连续实行两轮“量化宽松”政策,美元不断贬值,使拥有大量美元债券的新兴经济体面临更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当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的债务膨胀和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都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有着紧密联系。比如,从一方面看,债务膨胀束缚了美国利用宽松财政政策支持经济复苏的手段,使其不得不更多地求助于刺激性货币政策来维持经济增长,而美元的利率下跌和贬值则使新兴发展中国家通胀压力猛增;从另一方面看,发展中国家采取反通胀措施,放缓发展速度,则有可能减少对美欧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影响西方经济复苏步伐,给欧美债务危机带来更加暗淡的前景。一旦“双膨胀”形成恶性循环,全球复苏就难免面临更大阻力,甚至会遭受严重挫折。

  在谈到“双膨胀”风险时,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当前欧洲债务形势固然严峻,但人们更担心的是美国的债务及复苏动向。美国经济全球化程度最高,国际主导力最强,一旦其债务和经济有风吹草动,势必引发世界范围的连锁反应,造成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二是新兴发展经济体“通货膨胀”与美欧“债务膨胀”相比,性质和影响有很大不同:前者还处于“风险”阶段,经济增长仍在持续;而后者不仅是风险,而且已经形成“危机”,其造成经济停滞甚至再探底的可能性很大。就市场经济而言,前者面临的是“成长中的烦恼”;后者遭遇的是“成熟后的困惑”。

  适度的负债和通胀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甚至必要前提,但凡事不能做过头,“过犹不及”;倘若一个国家让资本和市场的野马脱缰,从时间和空间上过度透支各种资源,那么这种发展不仅难以持续,而且会给本国乃至世界经济造成重大灾难——这就是“双膨胀”给世人提出的最重要的警示。

  来源:2011年9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7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2)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