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娜:喀布尔“隐藏的脸”
“美国人要来了。我一整天都在等待从天上掉下来的炸弹……我没有什么好怕的。”——阿曼娜(阿富汗百万名战争寡妇中的普通一员,她和逝去的丈夫育有3个孩子。)
数据显示,在2006年,阿富汗战争造成的寡妇超过100万,首都喀布尔约有战争寡妇3万至5万,被称为“寡妇之都”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章建华、闫建华发自喀布尔 喀布尔的骄阳里,抬头是浑黄的山和房子,低头是浑黄的马路。这条路,阿曼娜进进出出走了十年。十年里,她像所有寡妇一样出门穿着从头罩到脚的布尔卡(阿富汗拖地长袍),路人甚至能从步态认出她来,但还没有人见过她的脸——“阿曼娜们”因而也被称作喀布尔“隐藏的脸”。
“又来了,到外国人房子那去的。不要脸的!”有人在阿曼娜背后指着她骂。阿曼娜最近十年在一个外国机构聚集的街区做勤杂工,而“外国人”一词在阿富汗却正对应着“劫掠”、“杀戮”——上世纪70年代末,苏联入侵阿富汗导致十年战争;“9·11”后,从2001年10月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对阿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发动了第二次阿富汗战争。
来自联合国机构的统计称,在2006年,阿富汗仅战争造成的寡妇超过100万(当时阿全国人口预计为3100万),首都喀布尔约有战争寡妇3万至5万,以致被一些媒体称为“寡妇之都”。
显然,阿曼娜只是百万名战争寡妇中一员。
“一整天都在等炸弹”
但事实上,阿曼娜的丈夫死于第二次阿富汗战争开始前夜。
他们夫妇俩都是哈扎拉人。在阿富汗,哈扎拉人皈依伊斯兰教什叶派,是阿少数教派,他们因此一直生活在阿富汗社会的底层。
阿曼娜和丈夫贾维德2001年时已经有了3个孩子,最小的3岁,最大的9岁。战乱和当时执政的塔利班让一家人生计艰难,贾维德只能铤而走险:到全国各地收集废旧军用物资,然后卖给中间商,走私到巴基斯坦等地。
“他几次死里逃生。我清楚记得他说2001年1月11日,他到巴米扬省的亚卡朗邻村朋友那借宿。”阿曼娜痛苦地回忆,“他说塔利班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生物。塔利班包围了亚卡郎,让所有人站成两排,逐一枪决。”联合国和一些国际组织说,那天晚上塔利班几乎杀绝了这个哈扎拉人村落,约350人遇难。“贾维德遇见几个侥幸逃脱的村民,那些村民在山林里躲了9个多月”。
“他回来了,但厄运很快降临到他头上。”贾维德回家后没过多久,被塔利班发现,“说他走私,他被打了一顿,抬到家时已气绝……”
阿曼娜从此成为寡妇。
可能是半辈子都生活在战乱里,不久后开始的、美国和联军与塔利班的战争并没有让阿曼娜不安。“美国人要来了。我一整天都在等待从天上掉下来的炸弹……我没有什么好怕的。”说这话时,阿曼娜非常平静。
因战乱而失业
激烈的、集中的战斗差不多两个月后就告一段落,喀布尔逐渐聚集大量的军队服务机构、国际组织和媒体。
阿曼娜有了工作。“一个印度人让我给他做饭洗衣服,还提供住所。按理说,女人出来工作不正常,但有什么办法呢?”那时候,阿曼娜的工钱基本够支应日常的生活。
从2006年开始,阿富汗塔利班发动的大规模袭击少了,但人肉炸弹、汽车炸弹和自杀式袭击多了起来。于是,雇用阿曼娜的那个印度人不再租住民居,阿曼娜又失业了。
“有人说很多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喀布尔帮助寡妇,但我从来没见着这些组织,几年来从来没有从外国慈善机构得到什么帮助。”无处讨生活时,阿曼娜充满了对生活的惶恐。
不过,没多久,另一家外国公司雇用了她,只是不提供住所。几番辗转后,最终她搬到了喀布尔的“寡妇山”:扎那巴德。喀布尔平地住着老居民,新移民多住到山上,近十年来,上千个战争寡妇家庭聚集到扎那巴德。阿曼娜在“姐妹们”的帮助下,用几年的积蓄盖起了两间土屋。
扎那巴德没有自来水,只有零散的电力供应。寡妇们多从事一些户内经济活动,比如编织地毯等,也有不少散落在喀布尔各个角落,穿着布尔卡行乞。据悉,扎那巴德的寡妇们每年可以从政府得到一年130美元的补助,和领取一定数量的谷物、食用油的保障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