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回顾与反思9-11后美国大中东战略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14日11:58  第一财经日报 微博

  美国在中东的十年得失

  陈晓晨

  本·拉丹之死,标志着美国反恐的一个阶段性成果——至少可以被塑造成如此。现在,已经到了回顾与反思“9·11”后美国大中东战略的时候了。

  纵观美国十年来在大中东地区的“资产负债表”,很难用“成功”或“失败”二字简单下定论。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十年来,美国打散了基地组织,打残了塔利班,推翻了萨达姆,极力遏制伊朗,收到了一定的成效,这是美国成功的一面;另一方面,到了今天,基地组织虽受重创但并未消亡,美国却被迫要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撤出伊拉克,阿富汗局势大定也遥遥无期,更不用说“楔入中亚遏制中俄”了,而伊朗的相对实力却在美国的遏制下悄然崛起。

  造成今天复杂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的“三心二意”。美国并未像布什的特别国情咨文一样,仅仅为了反恐打这场战争,而是怀有多重目的。美国固然试图削弱乃至消灭恐怖主义势力;但是美国也谋求地缘战略目标:进驻中亚和中东,威慑潜在竞争对手;美国还谋求意识形态目标:限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推动大中东地区建立西式民主。正因目标过多,美国才没有完成所有计划,并遭遇了局部失败。

  当然,正如兰德公司的一份报告里说的那样,美国在中东只是“受伤”,还没有到“残废”的地步。我们应当客观评估美国十年来在中东的损益,观察其下一步行动。

  在反恐战争初期,美国执行的是“单边主义”的对外政策。

  长久以来,阿富汗作为东亚、中亚、西亚与南亚的“接合部”,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作为欧亚大陆的“腹地”,阿富汗的地缘位置非常重要。“9·11”之后,美国借打击塔利班政权,试图楔入这一地区。而伊拉克作为阿拉伯世界的核心国家,同时是重要的产油国,其在世界石油格局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占领了阿富汗,就可以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打入一颗钉子,遏阻俄罗斯南下、中国西进的步伐;占领了伊拉克,可以威慑整个中东地区,也向中东地区输出西式民主。

  现在披露的一些信息表明,在整个2002年,布什考虑的唯一问题就是攻打伊拉克。美国的政策初衷本是尽量减少美国在战后重建和社会稳定中的义务。但结果正好相反:因为战后没有实现基本的社会稳定和政治建设,美国被迫花了大量的资源继续留驻伊拉克。结果是,伊拉克战后安全形势堪忧,在战后死亡的美军士兵人数远远超过战争期间。而且,美国最想削弱的对手——伊朗,反倒利用了战后伊拉克的政治真空,在伊拉克建立了庞大的势力。这显然是美国不愿看到的。

  当然,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存在也起到了对美国来说正面的作用。首先,目前的伊拉克局势虽远未平息,但相比几年前还是大有改进。其次,美国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阿拉伯复兴运动,使得叙利亚和利比亚的反美态度大幅转向。这个作用在今天看来尤为明显——卸下了“阿拉伯复兴”的大旗,丧失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外部张力,叙利亚与利比亚政权的内部矛盾开始凸现,并最终在今年爆发。

  视线再转向阿富汗。美国在阿富汗的关键问题在于,较少的投入与过大的目标不成比例。驻阿美军经常抱怨,两个战场的军力分配不均衡,向伊拉克投入较多,向阿富汗投入相对少。特别是在2007年,布什违背了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既定政策,向伊拉克一下子投入了大量兵力,正如当时美国军方所说,“在伊拉克行我所愿,在阿富汗行我所能”。

  回想美国在阿富汗战争初期的做法,应当承认,美国的战略是成功的。美国依靠阿富汗当地武装进行地面作战,美军只提供技术和训练等,从而仅以较小的代价,打赢了阿富汗战争,推翻了塔利班政权,驱散了基地组织的中枢。不妨假设,如果美国在阿富汗战后也采取类似策略,按照阿富汗人的习惯,广泛依靠部族力量,让阿富汗人自己决定国家建设;与此同时,谨慎处理与中、俄的大国关系,在得手之后的较短时间内撤出,那么也许能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胜利。

  但是,事实却是,美国希望按照西方模式,自上而下地打造一个强有力的、民主的中央政府。这引发了反作用。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地区的部族势力,从维护本民族与各自部族生存的角度出发,或明或暗地支持那些与他们同属普什图族的塔利班武装。这使得阿富汗战后的安全形势复杂化。其结果是,尽管美国一直处于攻势,也取得了可以称之为丰硕的战果,但美国支持下的卡尔扎伊中央政权很难控制广大的阿富汗国土,卡尔扎伊也背上了“喀布尔市长”的称号。

  美国的行动还导致阿富汗战场扩散到了巴基斯坦。2009年以来,“巴基斯坦塔利班”势力大增,成为反对美国及其巴基斯坦盟友的一股重要力量。不过,目前看来,这支力量与阿富汗塔利班并无过多关联,与恐怖主义更是不相干。这可以说是美国及其盟友“制造”出来的敌人了。

  在外交上,美国试图以阿富汗为中心,将其势力范围辐射到整个中亚。标志性事件就是美国在中国邻国吉尔吉斯斯坦设立军事基地。这曾引起了中国和俄罗斯国内“狼来了”的一片惊呼。事实证明,美国的“贪多”导致了“消化不良”,到现在为止并未实现其立足中亚的战略目标。

  奥巴马上台后,试图挽救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的颓势。但是,其初期采取的措施却与布什相同——向伊拉克大规模增兵4.5万人。不过,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从2010年7月起,美国开始从伊拉克撤军,集中用兵于阿富汗。几乎与此同时,美国推出了新的军事战略,摒弃了原有的“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略。这宣告了美国终于开始从中东实施战略撤退。

  与此同时,布什版的“大中东民主计划”也暂时被搁置。以奥巴马2009年开罗演讲为转折点,美国在中东民主问题上的政策转向,由以前的强力推动转变为鼓励中东内部出现变革。值得玩味的是,正是在美国实际上放弃了“大中东民主计划”后,中东多国出现了政治变革。

  遥想“9·11”以前,小布什上台之初,美国曾把中国定义为“竞争对手”。当时的中国人曾经疑虑东亚将会成为美国的军事战略重心。“9·11”以来,美国以反恐战争为契机,将资源转向大中东地区。十年以来,美国有所得,也有所失。现在,世界都在关注,美国在撤出伊拉克后,其战略重心会不会重新“东移”,这是“9·11”十周年之际最重要的战略议题之一。

  (作者系本报记者)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4)

 

更多关于 9-11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