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盘点以色列3场纠结的冷战:与巴未战即输三分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9日09:37  《环球》杂志 微博

  以色列:三场纠结的“冷战”

  《环球》杂志记者/蒋国鹏

  以色列自1948年5月建国以来,同阿拉伯人打了五场战争。其结果是以色列的疆域比联合国决议的“规划面积”几乎扩大了一倍。如今,当“热战争”不再成为主流之时,以色列人却正在一场场“冷战”中失去道义和苦心经营的地缘战略优势。

  未战即输三分

  以色列最近一场战争的对手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代表、与以色列探索和平的谈判伙伴。

  虽然实力远远不如土耳其和埃及两个地区大国,但巴解组织与以色列人斗争的经验却更加丰富,并且,这次选择的斗争策略直接戳到以色列人的痛处——以申请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的方式完成巴勒斯坦的“建国大业”。

  阿巴斯领导的巴解组织绕过以色列和美国,直接向联合国递交了“入联”申请,要求承认巴勒斯坦以1967年战前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主权国家地位,并接纳巴勒斯坦为正式会员国。阿巴斯似乎想通过此举告诉内塔尼亚胡政府:你们不是和平伙伴,我要建国!

  由于对巴以直接谈判的前景极度失望,也出于内部政治斗争的需要,巴解组织及其领导人阿巴斯所作的这个“单边决定”,不啻于给了以色列及美国一记耳光。这一点,从阿巴斯向联合国递交“入联”申请前后以美两国高官一些恼羞成怒后的“失态举动”中便可得到佐证。

  理论上讲,由于以色列的盟友、在安理会拥有“一票否决权”的美国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在联合国框架内实现“建国”希望渺茫,但是巴解组织此举实际已经取得外交意义上的胜利——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土地的事实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承认,在道义上陷入空前被动。这场战争,以色列未战即输三分。

  “冷和平”失去基础

  埃及,曾是第一个同以色列实现和平并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拉伯国家。1979年3月26日,埃及前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前总理贝京在华盛顿签署埃以和平协议,结束了两国持续30年的战争状态。埃以和平,令犹太国首次突破了阿拉伯国家的围堵,也令埃及成为美国巨额援助的受惠者。

  经过30年的磨合,以色列与埃及已经互为重要的地区战略合作伙伴。然而,埃以和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没有民意基础的“冷和平”。这种所谓的和平,仅仅存在于以色列政府与埃及领导人之间,是一种相互借重、相互利用的关系。一旦平衡被打破,和平的合法性、有效性必然受到质疑。

  今年2月,穆巴拉克政权被颠覆后,埃及各地遭到压制长达32年的反以情绪明显升温。恰恰在这样的情势下,一个突发事件又给埃以关系火上浇油。

  8月18日,以色列靠近加沙地带和以埃边界的南部地区接连发生恐怖袭击事件。8名以色列人在袭击中丧生,另有数十人受伤。事发后,以军在加沙地带和以埃边界地区展开针对袭击者的报复行动,导致以埃边界埃及一侧的5名军警死亡。而以方对于“误杀友军”仅仅表示“遗憾”,并没有给出令埃方接受的说法。

  以色列的态度强烈刺激了埃及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开罗民众聚集在以色列驻埃及大使馆门前举行示威,冲击使馆,焚烧以色列国旗。一些人还要求政府驱逐以色列驻埃及大使,撕毁已经生效逾30年的埃以和平协议。

  埃及总理谢拉夫则不失时机地撂下狠话:奠定埃以和平的基石“戴维营协议”并不是什么圣书,永远都可以被讨论和修改!

  同埃及交恶,无疑是以色列最不希望看到的一种情况。正是因为同埃及、约旦两个邻国实现和平——即使是“冷和平”的状态——以色列才得以抽身防范戈兰高地北侧的叙利亚以及黎巴嫩的真主党武装。

  昔日盟友今反目

  在中东地区,以色列与土耳其互为最重要的战略合作者。1949年,土耳其政府宣布承认以色列,成为伊斯兰世界中第一个宣布承认以色列的国家。实现关系正常化以来,以土两国在政治、军事、战略、经济、文化等领域总体上合作密切,以土关系的友好程度也明显高于以色列同埃及、约旦两国的关系。

  可是这个历经了60年风雨、看似相当稳固的安全联盟,竟在一夜之间变得异常脆弱。

  2010年5月31日,来自37个国家的660余名亲巴勒斯坦活动人士、人道主义者以及记者等搭乘六艘船只驶入以色列西侧的地中海公海海域,试图向被以色列封锁的加沙地带运送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和建筑材料。以方则以防止武器流入巴勒斯坦武装组织为由,要求船队在以色列港口阿什杜德停靠并接受检查。

  由土耳其人权及慈善机构组织的这支船队拒绝了以方的要求,并不顾警告继续驶向加沙地带。以色列海军突击队员当晚在公海海域对船队采取拦截行动。突击队员强行登上船队的头船“马维·马尔马拉”号,同船上活动人士发生激烈冲突,打死8名土耳其人和1名美籍土耳其人。以军方面有10人在冲突中受伤。

  今年9月2日,联合国公布调查报告,认定以色列过度使用武力,同时称因面临来自加沙地带巴勒斯坦武装组织的威胁,以色列为阻止武器流入这些组织手中而实施海上封锁符合国际法。报告建议以色列发表措辞得当的致歉声明,并向受害者及其家属做出赔偿。以方对联合国调查报告表示遗憾,并拒绝就此道歉。

  以色列人以确保自身安全为由而过度使用武力的做法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而他们事后拒绝向土方道歉的强硬傲慢态度更是令安卡拉的决策者们所无法容忍。土耳其选择了“冷战”——驱逐以色列大使,将外交关系直降至二秘级,取消一切军事关系。土总理埃尔多安更是放话:不道歉,关系就永远不会恢复正常!

  以土关系迅速恶化,至少从表面上看,主要责任在于以色列一方。

  战略三角面临解体

  以色列,背靠地中海,与埃及、约旦、黎巴嫩、叙利亚比邻而居,外围则是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以及伊朗——用“身处孤岛”来形容以色列的地缘战略位置毫不为过。特殊的地理与地缘政治位置,以及历史与宗教等方面的因素,很容易令以色列人产生某种“孤岛心态”——对他人缺乏基本信任,对自身安全过度关切。

  因此,自建国以来,“突围”成为以色列孤岛求生的不二之选。而大国庇护、军事威慑、外交突破则一直是以色列政府为确保国家安全而坚持的三项基本原则。

  其中,谋求伊斯兰世界对犹太国的承认向来是以色列对外政策的重要目标。在美国的鼎力相助下,以色列的外交努力曾经取得一定效果,尤其是实现了同土耳其、埃及两个地区大国的关系正常化,进而架起了中东地区的地缘战略三角。

  在这个架构中,以色列同土耳其的安全联盟,与埃及的政治联盟,不仅曾使它在中东地区的地缘战略利益诉求得到很大满足,也曾使其安全得到了实质性的保障。当然,同约旦签署和平协议也是以色列对伊斯兰世界外交的一个重大突破,使其在东线面对伊朗及伊拉克时,战略纵深得以明显加强。

  然而,这样一种结构相对稳定,既符合以色列利益,也符合埃及、土耳其以及美国、约旦等国利益的中东战略三角,却在最近的短短数月内,面临解体风险。

  对此,一位以色列政治分析人士在评论本国外交被动局面时说:以色列为“自我陶醉、自大和轻率”付出了代价。

  来源:2011年10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0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1)

 

相关专题 《环球》杂志

更多关于 巴以 以色列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