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欧元再遇“哈姆雷特”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9日10:11  《环球》杂志 微博

  欧元再遇“哈姆雷特”

  木人

  走过十年风雨的欧元,正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在“面临崩溃”的唱衰声中,不仅挑战美元的宏愿暂时化为泡影,甚至所谓能否“全身而退”也成了问号。“To be or not to be”——哈姆雷特的疑问,让“疑欧者”与“挺欧者”关于欧元的讨论回到了问题的原点。

  当然,对于持续发酵的欧债危机是否意味着欧元危机,存在不同观点。不可否认,即使没有欧元,一些欧洲国家的债务危机也是不可避免的,正如欧元区以外的国家也未能在债务问题上幸免于难一样。但无疑,因为有了欧元,一些欧洲国家的债务危机,便成为欧洲债务危机,欧债危机必然带有欧元性质。

  不仅如此,欧债危机也直接威胁欧元的生存和发展。如果没有欧元,一个债务国是否“破产”,主要是一个经济体的问题。而在共同货币格局下,听任一个成员“违约”乃至“破产”,不能不认为是对单一货币的某种否定。正因如此,在欧洲领导人对欧债危机举棋不定时,欧元的前途便笼罩在层层疑云之中。

  欧元从其诞生之日起,便是全球第二大货币。目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中,欧元占38%左右,仅次于占40%多一点的美元。看似强大的欧元,何以突然间摇摇欲坠,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从外部因素看,一方面,美国的次贷危机是欧债危机的导火线。在金融海啸的持续冲击下,一些国家为刺激经济而迅速堆积的赤字和债务最终浮出水面。另一方面,如一些舆论指出的,可能的确存在“美国的打压”问题。挑战美元是欧元与生俱来的使命。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法国等欧洲国家充当推动改革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急先锋,欧元成美国打击目标顺理成章。更有难以证实的“阴谋说”认为,通过“货币掉期交易”等“障眼法”,美国评级机构让一些“问题国家”蒙混过关,登上欧元的顺风船,由此植入了“特洛伊木马”。

  从内部原因说,一方面,违反“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关于各国公共财政赤字不能突破GDP3%,公共债务不能超过GDP60%这一红线的规定,在欧元区是普遍现象。另一方面,欧元区虽然有单一货币,却没有统一的财政,如同“无人驾驶飞机”。在危机爆发环境下,共同货币与经济主权之间的矛盾以及诸多制度设计漏洞,被一层层撕开。相对落后国家想继续“搭便车”,较发达国家则不愿为“地中海懒汉”的“免费午餐”埋单。

  人们指责,欧债危机的背后,反映出欧洲各国缺乏团结精神与领导力量,缺乏共同观念与共同意志。的确,虽然有超越主权的共同货币构架,但各国普遍视本国利益高于欧洲利益,民众对本国的忠诚度也远高于对欧盟的忠诚度。这意味着供欧洲领导人决策的选项十分有限。

  如何拯救债务危机,决策者也正面临一系列“何去何从”的两难。一是“救还是不救”。“不救”或不“全力营救”,可能出现“多米诺”效应,但如何实现“大救援”所必须的动员,给欧洲金融稳定工具加大火力,还看不到清晰路径。二是“分还是不分”。坐视一些债务国违约,进而脱离单一货币体系,必然导致欧元分崩离析。不过,虽然巴罗佐排除了希腊脱离欧元区的可能性,可是否放弃“单速欧元”而转向“多速欧元”的话题,仍被舆论讨论着。三是“退还是不退”。这也不是一个新问题,但更有根本性,即欧盟的政治抱负与其经济承担能力之间是否存在太大的差距,欧洲一体化的步伐是否超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而需要适当缓行乃至倒车。

  实际,欧元本来就是一个政治产物。正如德国前总理科尔所说,这是一个“战争与和平”的问题,而不是经济或其他问题。经历两次大战血与火的洗礼,欧洲人认识到,只有联合才能实现复兴、繁荣特别是持久和平。欧元的诞生,标志着“欧洲合众国”的理念走向现实,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非暴力形式将象征国家主权的货币统一起来。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工程”的欧元,如何走过又一次的“十字路口”,就显得意义重大。难以想象,欧元还没有完全实现崛起就像一些人预言的那样走向难以避免的衰亡。更难以想象,欧洲放弃几十年来的政治理想,在一体化进程上走回头路。

  如果欧元能在这场危机中挺住,那并不是因为其“太大而不能倒”的简单推断,而一定是建立在坚守理想的牢固基础之上。正如历史上每一次危机都成为推动欧洲团结与欧元前进的动力,人们期待,这场空前严峻的挑战,将证明是欧元突破一体化障碍的再一次契机。

  来源:2011年10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0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1)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