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贾利勒:能主导利比亚未来吗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5日18:02  《环球》杂志 微博

  贾利勒领导的执政当局和西方国家正处于“蜜月期”。但在许多利比亚人看来,西方看中的,更多是利比亚的石油;如果过度倒向西方,不符合利比亚的根本利益

  贾利勒:能主导利比亚未来吗

  《环球》杂志驻班加西记者/朱小龙

  《环球》杂志记者/焦东雨

  “谈吐柔和、举止文雅”,被这类词汇形容的人,通常会让人产生“此人必一身学者气息”的联想。但正是“文雅”、“略带几分羞涩的社会贤达”贾利勒,主导和指挥了推翻利比亚卡扎菲政权的战斗。这位现在高居利比亚执政当局“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之位的人物,很可能在“后卡扎菲时代”成为利比亚大权的执掌者。

  “蛇窝中的好人”

  在统治利比亚近42年后,卡扎菲完全成为利比亚唯一的代言人。外界对这个北非国家的了解,基本上局限于对他个人的印象。

  今年2月份利比亚爆发反对卡扎菲政权的内战,身为司法部长的贾利勒成为第一位弃卡扎菲而去的高官,并于随后组建了“全国过渡委员会”,反戈一击。

  贾利勒,全名穆斯塔法·穆罕默德·阿卜杜勒-贾利勒。1952年出生于利比亚第四大城市贝达市。

  贝达历史上曾是伊斯兰塞努西王朝所在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和社会运动基础,是最早起来反对卡扎菲的地区之一。贾利勒在贝达接受了中小学教育,从他后来的表现看,他似乎也继承了那一地区的反抗基因与抗争精神。

  1970年,贾利勒进入班加西卡里尤斯大学学习,随后又转到利比亚大学阿拉伯语和伊斯兰研究学院法学专业,学习法律和宗教。1975年大学毕业后,贾利勒回到贝达,加入当地的检察系统,任职贝达总检察院检察长助理,1978年成为法官,2002年升为贝达上诉法院院长。

  2007年,贾利勒迎来人生中的转机。他被利比亚革命领导人卡扎菲选中,赴的黎波里出任利比亚人民总司法委员会秘书长,相当于司法部长。

  这次“转机”,或多或少为今天的局面埋下了伏笔。而卡扎菲,也“看走眼”提拔了一个自己政权的“掘墓人”。

  但在今年之前,卡扎菲依然是独步利比亚,权力如日中天,决策说一不二。利比亚高官们除了对卡扎菲俯首称臣、言听计从外,基本别无选择。

  长期从事法律工作的贾利勒,却似乎总是表现出处事严谨、秉公执法、刚正不阿的作风。尽管入选了内阁,但贾利勒却似乎更愿意神游于体制之外。

  对于有时明显刚愎自用的卡扎菲,贾利勒似乎并不怕“触怒天颜”。在担任司法部长期间,他和卡扎菲之间曾有过一次激烈的叫板。

  按照媒体的报道,利比亚安全机构一次曾以“基地组织的恐怖分子”为由,逮捕了300多名政治犯,并将他们关押在的黎波里的阿布塞里木监狱。贾利勒对这种僭越司法程序的行为强烈不满,他甚至威胁要辞去司法部长一职,以抗议这种白色恐怖政策。

  曾有人权观察人士感慨,作为利比亚的一个部长,敢于公开批评政府安全机构的,只有贾利勒了。

  贾利勒的抗争,让卡扎菲大为不悦,但或许认识到贾利勒的“诤臣”角色,卡扎菲最终压住怒火,继续委任贾利勒担任司法部长职务。

  就是这次交锋,让贾利勒在阿拉伯媒体中赢得了“蛇窝中的好人”的美誉。一些利比亚官员也对他的勇气刮目相看。

  除此之外,生活节俭、平易近人也让贾利勒颇受好评。一名前政权官员告诉《环球》杂志记者,虽然利比亚汽车价格便宜,但贾利勒长期开着一辆破旧的汽车,不愿更换。作为一名高官,他还长期居住在普通居民区,并未表现出多少大官的架子和优越感。

  他愿意接受审判

  2011年1月14日,突尼斯总统本·阿里逃亡沙特,受此事件推动,埃及、约旦等国也爆发了不同程度的抗议骚乱事件,国际社会纷纷猜测哪国会成为下一个突尼斯。

  似乎最不可能出现的事情,最终出现在了卡扎菲高压统治下的利比亚。在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第四大城市贝达等地发生了激烈街头抗议,装备了石块和汽油弹的班加西抗议者与警察及政府支持者发生了冲突,并放火焚烧了部分汽车。2月17日,利比亚爆发了有组织的、全国性的“愤怒日”反政府抗议活动。

  班加西牵头起事的革命者由律师、法官、教授等人组成,却没有人具备任何政治经验。群龙无首之际,卡扎菲给他们送来了一个人。

  为了与班加西的反对派谈判被绑架人质事宜,卡扎菲派形象颇佳、民望较好的贾利勒前去。让卡扎菲大跌眼镜的是,贾利勒一到班加西,随即于2月21日宣布辞去司法部长一职,成为了反对派的一位领导者。

  但此时的反对派,内部派别林立,意见分歧严重,甚至领导者之间互相攻击,经常发表相互抵触的言论。2月26日,贾利勒表示他领导的过渡政府将在3个月内准备新的选举。而第二天宣布成立的“全国过渡委员会”则有人表示,所谓“过渡政府”只是贾利勒的“个人观点”,他所提的“选举时机并不成熟”。

  直到3月5日,30人规模的“全国过渡委员会”秘密召开首次正式会议,贾利勒被任命为这个委员会的主席,他才确立了在反对派阵营最高领导人的地位。

  等到4月份《环球》杂志记者在班加西采访时,“委员会”已经尽人皆知,但多数人对它的了解也仅仅局限于委员会主席贾利勒及下设的军事委员会的主席、前内政部长尤尼斯。

  关于反对派内部不和的传言,委员会副主席兼发言人库卡告诉《环球》杂志,“我不知道有这回事,现在所有人都支持贾利勒”。

  显然,能够将一群各有诉求、各有想法的人团结在自己周围,贾利勒一定拥有过人的政治智慧和手段。

  特别是7月28日军事指挥官尤尼斯在班加西被暗杀事件,贾利勒在稳住阵脚,化解内部矛盾上,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过去的大半年中,除了前线的激烈交火外,过渡委控制的后方并未像伊拉克一样发生严重暴力事件,民众的利益基本上得到了保护,外界普遍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贾利勒出色的领导能力和个人威望。

  8月中旬,过渡委领导下的武装攻下的黎波里,并于当月26日宣布领导层从班加西移师的黎波里,宣告了卡扎菲独裁政权的倒台。

  这期间,贾利勒不断要求当局武装人员维持公共秩序,警告其支持者不要对前政权人员进行任何报复,更不能趁乱抢劫,希望以此向世界证明利比亚是一个“尊重人权和人性”的“温和的伊斯兰国家”。

  “所有革命者们,不要侵犯家庭的尊严……不要伤害前政权的妇女和儿童。如果有人要承担责任,就让他们自己承担好了。妻儿们与之无关。”9月10日,作为过渡委主席,贾利勒首次走进的黎波里,他在首都的第一次公开露面再次呼吁团结。

  在宣布悬赏“缉拿卡扎菲,不论死活”的同时,贾利勒也表示作为前政权官员,他愿意接受司法审判。这一表态让他赢得了“谢赫(长者、前辈)”的尊称。

  内外双重挑战

  虽然贾利勒受到广泛好评与尊敬,但他所领导的临时政府机构却异常复杂。

  7月底尤尼斯被杀谜团,似乎暗示着反对派内部不和的传闻确有其事。随后,贾利勒呼吁“团结”,解散并改组过渡政权的举措,也均被解释为应对因尤尼斯被杀而爆出的内部不和。

  组建过渡政府进程一再推迟,也让执政当局内部失和的迹象日渐明显。贾利勒在最近的讲话中也坦言,当局内部存在矛盾,在新政权的组建中,每个城市和部落都想占据一席之地。

  在组建过渡政府的过程中,领导层中伊斯兰保守派和非宗教人士为争权夺利也出现严重分歧。一方是多年来一直在利比亚反对卡扎菲,深受其统治之苦的保守派;一方是非宗教的政论专家,其中有人长居海外甚或与卡扎菲政权有关。两派都指责对方试图独占未来的新政府,矛盾日益公开。

  有阿拉伯媒体称赞贾利勒为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的代表,具有鲜明的阿拉伯民族宗教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然而,在利比亚当局各派别千方百计瓜分权力蛋糕的过程中,一人独秀的贾利勒很可能成为被攻击的目标。一些利比亚人担心,在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下,贾利勒所倡导的许多治国理念也面临流产风险。

  即使组建了过渡政府,其内部矛盾也并不会随之化解,甚至有可能加剧。尽管卡扎菲已于10月20日被擒后死亡,但卡扎菲残余势力尚未消灭殆尽,如何扫灭残敌、实现全国和解和重建,将是贾利勒等人未来数年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挑战还来自国外。不容否认,在推翻卡扎菲政权的武装斗争中,除了利比亚人的前线拼杀外,国际社会更是左右利比亚战局的主要力量。在内战之初,贾利勒就尽可能地寻求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支持。4月份,贾利勒就曾前往巴黎爱丽舍宫拜会法国总统萨科齐,并邀请萨科齐访问班加西。

  卡扎菲倒台之后,贾利勒也不忘投桃报李。他曾表示将回报那些支持过他们的国家,这被视为向西方示好之举。在法英领导人萨科齐和卡梅伦联袂到访利比亚时,贾利勒更如“核心人物”一般,居中挽着两人胳膊让记者照相。

  目前,贾利勒领导的执政当局和西方国家正处于“蜜月期”。但在许多利比亚人看来,西方看中的,更多是利比亚的石油;如果过度倒向西方,不符合利比亚的根本利益。

  所以,如何协调各国利益,赢得国际社会支持,并避免未来政府成为傀儡政权进而导致利比亚陷入类似伊拉克那样的内乱,将是贾利勒面临的另一项艰巨任务。

  正如利比亚战局一波三折一样,利比亚战后重建,特别是政治重建的走向也难以准确预料。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利比亚与西方的“蜜月期”也会终结,被“蜜月”掩盖的矛盾将依次凸显。作为“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第一人”,贾利勒重任在肩,挑战重重。

  来源:2011年11月1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1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1)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