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世界第70亿人口降生引反思 发展不平衡成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1日00:31  央视《新闻1+1》

  2011年10月31日央视《新闻1+1》播出《70亿人口,矛盾中的人类!》,以下是节目实录:

  (节目导视)

  字幕提示:2011年10月31日

  解说:

  他出生在哪里,是俄罗斯,是菲律宾,还是印度?他出生在一个矛盾的世界。面对新生命,联合国秘书长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今日世界人口冲过70亿,今日70亿宝宝已经来到这个星球。

  本世纪末全球人口将突破100亿,这个世界食物充足,却有10亿人每天饿着肚皮睡觉。这个世界许多人奢华度日,许多人却还在贫困线下挣扎。我们欢迎新生命的诞生,我们同样担心人类的未来。《新闻1+1》今日关注——70亿人口,矛盾中的人类!

  评论员 白岩松:

  你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平常我一般不会去劝观众说要看我们这期节目,但今天我要劝您看,但是更重要的不仅要劝您,如果您的孩子在上小学,或者说在上中学,或者是说在上大学,如果他现在不在电视机前,比如说在那儿上网或者说玩游戏,请您把他叫到电视机前。因为今天将提供一系列的数字可能是课本上没有的,而这些数字可以提醒我们每一个人今天我们不是我们自己,而是人类中间的一部分。因为今天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特别在哪儿呢?来,我们来一起看大屏幕上的一张照片。在这张照片上我们看到是今天凌晨一个新生儿降生在菲律宾的马尼拉。那么联合国的高级官员去给这位母亲和这个新生儿送上了一个蛋糕,我们看这个蛋糕上前边一个“7”,后边一个“B”,这个“B”是十亿数字英文的字头,也就预示着第70亿人口来到这个世界上,前所未有,底下有菲律宾这样的字眼。

  其实不仅仅说这是在菲律宾诞生人类第70亿人口,在俄罗斯,在很多地方都有各自代表着70亿人口到来的这样一些纪念。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和特别的数字。

  (播放短片)

  解说:

  10月31日零点前2分钟,一个名叫丹妮卡-卡马乔的婴儿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一家医院诞生。丹妮卡是卡马乔夫妇的第二个孩子,她的出生一直被媒体的聚光灯环绕,因为她将成为全球范围内几名被宣布象征世界70亿人口的婴儿之一。为此,联合国的高级官员还专门前往菲律宾看望了丹妮卡和她的父母,并送上一个小蛋糕作为礼物。同样在俄罗斯,今天他们也在迎接象征世界70亿人口的70亿宝宝诞生。

  声音来源: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地区围产期中心医院副院长 萨姆松

  萨姆松:

  (婴儿的)体重不是3600克,而是3060克。

  记者:

  他的名字叫做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尼古拉耶夫?

  萨姆松:

  是的。

  记者:

  身高是50厘米吗?

  萨姆松:

  是的,50厘米。

  解说:

  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尼古拉耶夫出生的准确时间是俄罗斯当地时间31日凌晨0点02分,出生地是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中心医院。此前,这个家庭已有两个孩子,一个5岁,一个3岁,而俄罗斯方面也宣布会为这名婴儿举行一个新闻发布会。

  字幕提示:2011年10月31日新闻

  片中主持人:

  对于世界第70亿个居民的诞生,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发言人奥马尔·加尔兹丁30日表示,70亿“人口时钟”只是一种象征意义。

  解说:

  事实上真正的第70亿人诞生在哪里?降生的真正时刻是多少?似乎没人能说得清。依据联合国相关机构的推测,不少国家都在31日这一天在自己国家的大小产房里等待70亿宝宝的诞生,除了俄罗斯和菲律宾为庆祝70亿宝宝做准备的还有赞比亚、越南和科特迪瓦。

  字幕提示:2011年9月15日新闻

  片中主持人:

  联合国14日在纽约总部启动了“70亿行动倡议”,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人口基金执行主任奥索蒂梅欣在启动仪式上呼吁各方应对和克服人口达到70亿之后所带来的挑战。

  解说:

  1999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科菲·安南将一名在波黑出生的宝宝阿德南指定为全球第60亿人,他今年已经12岁,今天外界关注已不再有,除了安南在医院里抱着他的那张照片仍可以算是一份幸运以外,他的现实世界距离幸运很遥远,有媒体报道他父亲的退休金以及萨拉热窝市政府支付的一小笔阿德南的教育基金是这个家庭仅有的收入。

  而今天联合国表示,他们将不再指定70亿宝宝。秘书长潘基文也表示,不会再像安南那样抱着宝宝拍照。面对世界冲进70亿人口,与那些准备搞一些庆祝活动的国家相比,潘基文看起来却有些忧心忡忡。他在14日联合国发起的“70亿人行动倡议”的致辞中说,“全球第70亿个人将出生在一个矛盾的世界里,我们有足够的粮食,但仍有许多人还在挨饿,我们目睹着奢华的生活,同时也有许多人穷困潦倒,我们拥有取得进步的巨大机会,但也面临着巨大的障碍。”

  白岩松:

  在60亿人口出生的时候,联合国的秘书长是抱着他照了一张照片,带有欢迎这样的色彩。但是70亿人口出生的时候联合国秘书长并没有到场,而是发表了一个带有忧心忡忡的,一个把“矛盾”当成关键词的讲话。是的,我想我们很多人心情都是如此。60亿的时候在波黑,70亿的时候联合国认定是在菲律宾,也有人认定是在俄罗斯,可能中国人会觉得不服气,我们是人口第一大国,怎么60亿、70亿都跟咱们没有关系。在菲律宾的这个孩子名字叫丹妮卡-卡马乔,卡马乔听着有点熟吧,是,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主教练就叫卡马乔。你看,这是一个充满偶然的巧合,但是这不过是开一个玩笑而已。不管70亿的孩子出生在哪里,其实都跟我们每一个人紧密相关,也注定了我们内心的这种矛盾,他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降生,我们要欢迎他,孩子,欢迎你来到这个世界。但是作为人类已经到第70亿人口的时候我们一下子忧心忡忡,我们养活得了我们自己吗?在这个时候我们先不去谈这个沉重的话题,一组数据很有趣也非常有价值,让我们首先去看看我们从祖先一路走过来这样的历程是怎么样的。

  你看,人类在地球上达到10亿的时候是1804年,那么从10到20亿用了多少年呢?用了123年。1927年的时候才到20亿。20亿到30亿的时候也还算缓慢。从1927年到1959年是22年的时间。但是请注意,从30亿开始毕竟人口基数大了,我们就进入快速增长的时段,30亿到40亿我们用了15年,40亿到50亿我们用了13年,从50亿到60亿到70亿是非常平均的,每次都用12年。

  再看新生人口增长率。人大部分出生在哪儿呢?每隔12年就冒出10亿来,亚洲一下子就占走57%的份额,一想也是,中国人口第一,印度第二,前五名里还有印尼,光中国跟印度的人口加起来就是二十五六个亿,还是在中国实行了多年计划生育的前提下,我们为减这个数字做了巨大的贡献,可是亚洲的人口增长率依然57%,非洲26%,几乎是这个世界上最贫穷的大陆,但是26%,南美9%,而真正富裕的欧洲只5%,北美3%,大洋洲才1%。

  我们再看,在面临什么样的矛盾和什么样的挑战呢?为什么在这一个时刻到来的时候,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没有表达喜悦之情和欢庆的意思?前不久联合国出台关于70亿报告的时候,就呼吁人们在七大领域采取联合行动,也反映了我们的挑战。一个是贫困和不平等。想想刚才新增人口率就知道了,第二是赋予妇女和女孩权利。第三生殖健康和权利。第四是年轻人,一会儿我会给大家介绍。现在10-24岁占70亿人口的18亿,这个比例前所未有,能不能解决他们的就业、教育、阳光灿烂的成长?人口老龄化也是前所未有。还有环境,我们扛的住吗?还有一半的人现在70亿都住到城市里去了,将来越发庞大的城市又怎么办?这都是挑战。

  联合国在用微博,“今天我们生存的这颗星球诞生了第70亿个人类,作为70亿分之一,你想对这个新生命说些什么呢?这是联合国发出的邀请。结果我们看很多留言也是有点忧心忡忡。“赶快回火星吧,地球太危险。”“做人有风险,头胎需谨慎。”“真不知道该为这个小宝贝感到高兴还是悲伤。”“生下来容易,活下去难,加油活着!”是,我们必须加油,因为他已经来了。

  在这个段落我们再看一下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排第一的是中国,13亿4千多万。印度已经12亿多了,将来一定会超过中国。第三是美国超过3亿奔4亿去了。然后是印尼。然后是巴西。除了美国之外剩下可都是发展中国家,面对70亿人口的时候家家都有难唱的曲,各自有各自的辛酸事和喜悦事。来,咱们一起往下看。

  (播放短片)

  解说:

  今天当全球第70亿成员丹妮卡-卡马乔在菲律宾降生时,菲律宾卫生部长欧纳在欣喜之余也表示,世界第70亿人口的降生为菲律宾带来审视人口问题的契机,今天人口数量引发了人们史无前例的关注和反思。

  字幕提示:2011年10月26日新闻

  片中主持人:

  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的数据,地球人口从10亿增长到20亿用了125年时间,但是从60亿跨越到70亿,期间的间隔只用12年。根据联合国的估计,人口增长可能会在2050年达到一个峰值90亿,甚至有预测数字认为届时人口将会突破110亿。

  解说:

  据统计,时间流逝的每一分钟,地球上就平均有250个婴儿呱呱坠地,而他们中的80%都来自于发展中国家。记者:

  你有几个小孩?

  孟戈尔:

  我有五个孩子。

  记者:

  为什么生了五个?

  孟戈尔:

  因为前面四个都是女儿,所以又生了第五个。

  拉吉:

  现在什么都要花钱,物价还在上涨,我只想要一个孩子。

  解说:

  印度目前的人口已达12.1亿,仅次于我国,为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在没有限制的印度人口还在激增,每分钟就有51名婴儿出生。据预测,到2025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这是目前世界人口数量排列前五的国家,加起来占世界人口的近50%,除了美国,其它四个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依据世界银行的贫困线标准,全世界大约有1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赤贫和特贫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同样也是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地区。

  字幕提示:2011年10月27新闻

  片中解说:

  世界上一些极为贫困的国家高生育率阻碍发展、加重贫困,而在那些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低生育率和越来越少人口进入就业市场,令经济可持续增长前景堪忧……

  解说:

  70亿人口,世界分布极不均衡,一方面加剧着贫困国家的贫穷。另一方面却让发达国家陷入人口负增长的困境。在世界人口出生率最低的25个国家中22个为欧洲发达国家,其中18个国家人口出现负增长,最着急的恐怕要属俄罗斯了。

  字幕提示:2011年10月27日新闻

  片中介绍:

  俄罗斯是世界上人口减少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总人口现在已降到1.42亿左右,每年净减少人口几十万人。

  解说:

  在俄罗斯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州,为了鼓励国民生育,他们将每年9月12日设为怀孕日,这天所有已婚夫妇可以不用上班,在家专心造人。而在德国,则把如何提高生育率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德国政府规定,停职在家照顾孩子的父母全年每月可得到相当于税后月收入2/3的补贴,每月最高可达1800欧元。除此之外,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也经历了抑制生育向鼓励生育的转变,虽然各种鼓励生育的措施不断推出,但其近年来的生育率依旧徘徊在1.3左右,属于世界上超低生育水平国家。

  白岩松:

  刚才说到德国有一个数字很触目惊心,在他30-34岁的育龄妇女中间43%是没有后代的,难怪一些德国人说,再用不十几代恐怕热尔曼满足将成为非常稀有的民族,这就是各家都有自己难唱的曲。比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当中,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好的方面,计划生育政策少生了四个亿。如果要从不好的方面来说,我们未富先老,而且现在人口的结构发生了人类历史上很难遇到的,因为都是独生子女的这种家庭,将来像我们这代人养老都会有问题。

  像印度,它的人口快速增长。有很多人认为,它很快就会超过中国,那么人口红利会很大。但是印度的作家也说了,你们别光想着人口多了就可以经济发展,他们不仅仅是买手机和用信用卡,同时也要用食物跟水,印度的问题。

  印尼,经济不够发达。

  美国那是另外一个例子,他的经济非常发达,但是两个挑战是巨大的。第一个,人口的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每年庞大移民的数量。另外一个因素,当然他的出生率也还算比较高。可是移民带来的冲击是什么呢?他现在美国的少数民族裔由30%多正在快速地向50%多发展,也就是说将来在美国只有半数人是白人,那他面临的挑战,包括他贫富、社会治安等等方面挑战一点都不小。

  巴西的问题,他以前就是富裕国家移民的新大陆。比如葡萄牙语等等,包括阿根廷、西班牙、意大利都往那儿移民,但是现在也面临着贫富不均等等。

  人往高处走,人口越来越多之后会向富裕国家去移民,那么今年有很多这种挑战,像伦敦的骚乱,包括挪威恐怖的事件背后都和人口增长了之后,然后向富裕国家移民导致人口多元化出现的后遗症有关。我认为这方面的恐惧以及出现问题的几率现在还仅仅是开始,可能未来会更多。

  我们再了解一些数字,《联合国2011世界人口状况》说,先是好消息。“世界人口的年均寿命比上世纪中叶延长了20年。”这当然是好消息了。“现在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城市,全世界10至24岁的青年人口是18亿,占人口比例之大,前所未有。2011年亚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60%,100个当中有60个是亚洲人,是42亿。预计亚洲将在2052年达到52亿的人口高峰,随后才开始减少。2050年的时候世界人口预计将到达93亿。”这也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还有一个数字可能要告诉大家。这个数字,我今天看到的时候也非常地惊讶,越穷越生,现在我们的人口分布严重不均衡。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大卫·布鲁姆说:“未来97%的增长人口要来自发展中国家,一半出现在非洲。统计数字表明,尼日利亚每名妇女平均生育8个孩子,全是英雄母亲,乌干达是7个,印度是3个。到2028年,印度将去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说了这么多的数字,世界也将迎来了70亿的人口,挑战也将是巨大的,来,看有哪些挑战?

  (播放短片)

  解说:

  “70亿人意味着需要更多食物,更多能源。”几天前潘基文在纽约一所学校发表的也是一篇充满忧虑的演讲,当粮食、水土等资源只针对地球上一个人类个体时,它是如此富饶而广大。但正如潘基文所言,当你们每一个人所想得到的一切乘以70倍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将是一个灾难。

  这里是今夏的非洲。

  字幕提示:2011年8月4日新闻

  片中主持人:

  非洲东北部包括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乌干达等在内的非洲之角地区近日遭遇了60年一遇的罕见干旱,整个东非地区超过一千万人面临着粮食危机,数百万人饮水困难。

  字幕提示:2011年10月16日新闻

  片中解说:

  光是在索马里,在过去的3个月时间当中,就有29000名5岁以下的孩子夭折,国内900万的人口当中有370万人口受到了饥饿的侵袭。

  解说:

  尽管今夏非洲之角饥荒的直接原因是60年一遇的罕见干旱,但在粮食专家看来,其本质却是人口难题。

  字幕提示:2011年10月16日新闻

  片中解说:

  《2011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报告,未来十年人口将持续增多,消费者需求将出现增加。这将使贫困的农民、消费者和依靠粮食进口的小国受到尤其严重的影响。

  解说:

  本世纪末,世界人口将突破100亿。根据测算,未来40年全球粮食需求将比现在增长50%-65%。然而,以目前的科学技术,世界粮食产量要想继续快速提升已经非常困难。因此,人类可能会长期面临粮食增速落后于人口增速的饥饿难题。此外,还有耕地资源因过度耕种和城市化推进而导致的不断锐减。

  字幕提示:2011年9月18日新闻

  片中解说:

  据俄罗斯专家统计,全世界农业用地面积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2%,约为32亿公顷,由于土地日渐贫瘠或者被污染或让位于城市扩张,每年丧失的农地高达3000万公顷,照此趋势下去,一年之后现有的耕地就会全部消失。

  字幕提示:2011年10月31日新闻

  片中解说:

  随着人们对食品、能源和住房的需求增加,资源紧缺和环境恶化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紧迫。到2030年,预计全球的水资源将存在40%的缺口,对于一些国家例如严重依赖尼罗河的埃及,水会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联合国人口基金执行主任奥索蒂梅欣:

  我记得上世纪60年代中期,当世界人口达到35亿的时候人们都在讨论人口爆炸,地球无法承载,但是我们今天已经有70亿人口了。

  解说:

  为纪念世界人口突破70亿,联合国启动了“70亿行动”,呼吁世界各国在贫困和不平等、赋予妇女和女孩权利、生殖和健康权利、年轻人、人口老龄化、环境城市化等七大领域采取联合行动。人口爆炸,人类能避免自己造成的灾难吗?

  白岩松:

  70亿人口有多少呢?其实要真是排起来照一张合影的话,他们占的地方还真不大,也就是美国加州洛杉矶市这么一个区域里头就够了。但是关键人们活着可不能是仅仅这样照合影,关键在于不均衡,我们相当多的是在贫困这样一个地区,比如说其中就有《国家地理》杂志给我们这样一个提醒,它是相对乐观,“世界人口问题的本质在于发展不均衡”,这不乐观,“但是《国家地理》杂志称,即便2050年人口如期达到90亿,平均人口的密度也只会略超过如今法国的一半。法国从未被称为‘炼狱’,所以地球也不会是。”

  还有人担心人类食品的问题,那么很多年前大家就在担心,但是现在人们很聪明,不断地发明很多很多的东西,包括像袁隆平,我们的大科学家已经让土地能生产那么多粮食了,但是总靠这样去发展的话,什么时候是个头呢?1900年,咱们一天才用几千桶油,现在是7200万桶油。你想想,我为什么要叫很多孩子过来看呢?我们今天所探讨的一切都与你们有关,因此你们也应该听完这些数字之后,来约束大人替我们省一点电吧,替我们省一点水吧,给我们未来留一个更好的生存空间吧。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一个十几年前一个孩子在联合国论坛对大人讲的话。

  字幕提示:1992年 联合国地球峰会资料

  Severn Suzuki:

  我们自己筹集经费从5000英里外来到这里,只是为了告诉你们这些成年人你们必须改变你们的生活方式。我来到这里,是为了将来所有的世代而演讲,我演讲是为了世界所有忍受饥饿的儿童,而他们的哭泣却无人听见。我为这个行星上无数生在垂死的动物而演讲,因为它们几乎已经无处容身了。我现在害怕晒太阳,因为臭氧层出现空洞。我现在害怕呼吸空气,因为我不知道那里有多少化学物质。以前我常常和我爸爸在我们的家温哥华钓鱼,直到最近几年我们发现鱼的身上到处都是癌细胞。

  现在,我们每天都会听说一些动物和植物灭绝。灭绝意味着永远消失。童年时,我们现在担心的事所有这一切就发生在我们面前,然而我们还是一直想大自然无度索取我们所需要的。

  我不过是个孩子,我不知道该怎么弥补这一切,但我们这些孩子也希望你们也认识到,你们也没有办法找到答案。我爸爸总是说人们通过你的所为而不是你的所言来认识你,然而,你们所做的事让我在夜晚哭泣,你们成年人说你们爱我们,但我对此不再相信,请你们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6)

 

相关专题 央视新闻1+1

更多关于 70亿 人口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