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日籍“核管家”深陷风暴眼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10日11:07  世界新闻报 微博

  日籍“核管家”深陷风暴眼

  IAEA实际上早已置于美国的掌控之下,美方雇员占半数

  本报记者/刘言

  “有关伊朗制造核武器的指控毫无证据”,“这完全是出于政治目的的蓄意捏造”……备受关注的伊朗核项目报告11月8日公布后,遭到伊朗方面的口水围攻。而负责撰写这份报告的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也顿时成为舆论的焦点。8年前,IAEA还只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性机构。但自从卷入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后,这个组织却深陷政治漩涡。

  当前的境况宛如8年前的那一幕,以致不少人怀疑,IAEA是在替某些国家打击伊朗“罗织罪名”。对于IAEA日籍总干事天野之弥来说,他的职业生涯也遇到了一次严峻的挑战。

  日籍负责人立场偏颇?

  戴着一副金边眼镜的天野之弥,是一名典型的技术官僚。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律系的天野,1972年进入日本外务省工作,曾先后在日本驻华盛顿、布鲁塞尔和日内瓦大使馆工作,并担任过日本驻法国马赛总领事馆总领事。在外务省,天野之弥擅长处理国际核裁军和核不扩散问题,曾经担任这些领域内的多个重要职务。2005年,已是资深专家的他成为日本驻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使和机构理事会成员。2005年至2006年,天野担任IAEA理事会主席。

  自2009年12月起,天野接替埃及人巴拉迪,出任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总干事,随即就遇到了一系列棘手难题。2010年上半年,“天安号”事件将朝鲜半岛推向战争的边缘,朝核问题的解决也因此变得更加不明朗。除此之外,伊朗核僵局也看不到突破的希望,联合国安理会只能通过第四轮制裁来对伊朗加压。

  更大的考验是在今年。由于天野的日本身份,外界对IAEA在日本核危机中的表现颇有微词。有西方高级核能官员称,IAEA没有迅速并正确地给日本的核危机做出评估,而且有为日本“说好话”的嫌疑。6月份IAEA发布的有关日本核危机的调查报告还在说,日本处理这次大地震的方式称得上“楷模”。

  如今,因为披露对美国有利的伊朗核情报,天野之弥的中立性再度受到质疑。伊朗外交部长萨利希近日表示,IAEA在天野之弥上任后,与美国情报机构站到了同一边。伊朗常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苏丹尼耶8日则说,天野之弥破坏了伊朗与IAEA在过去几个月苦心营造的“建设性氛围”。

  置于美国的掌控之下

  2003年,小布什政府依靠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供的“伊拉克核项目”报告,作出了攻打伊拉克的决定。然而事后却发现,所谓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并不确凿。从此,IAEA便被贴上了政治的标签。

  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对《世界新闻报》说,天野之弥是美国“钦定”的IAEA的掌门人,这种关系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他的一些决策。但客观来讲,无论谁来掌舵IAEA,美国都会暗中施加影响,因为这个组织摆脱不了大国主导的现实困境。

  IAEA作为一个国际组织,本身需要独立、公正、客观地进行核查,维护其国际威信,防止自身成为强权国家的工具。但其核查工作的展开却又离不开主要大国的合作与支持。如美国向IAEA日常运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财力、物力、人力、情报等支持。据统计,在IAEA的关键部门(如核查部门),美方雇员的数量甚至能够占到将近一半。美国缴纳会费的比例占到该机构经费总额的25%。有的国家甚至抱怨说,IAEA的重大决策和计划多由美国人提出,其他国家只能被动执行罢了。因此,对IAEA的总干事来说,要做到不偏不倚确非易事。

  近些年,无论是查找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还是评估伊朗和朝鲜的核技术发展,IAEA的监督活动都显露出被动性和滞后性,往往是西方大国的意见先介入,IAEA再就此进行核查,提供报告。而IAEA在介入调查之后得出的结论,也常常只具有名义上的权威性,最终无法影响大国的战略选择。就连宣称自己“不屈服于压力”的巴拉迪,也无力阻止美国执意发动伊拉克战争。

  周旋两大阵营之间

  备受争议的IAEA其实是一个技术性组织。1957年10月,以促进原子能和平利用为宗旨的IAEA在维也纳宣布正式成立。从性质上说,IAEA是国际原子能领域的政府间科学技术合作组织。其国际地位提升,却是因为对地区核能利用的监督和监察。1970年生效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赋予IAEA监督执行和平利用核能的职能,IAEA的防核扩散功能受到了重视和加强。1997年,该组织通过《全面安全保障协议附加议定书》,扩大了核查权限。

  尽管IAEA一直致力于建立约束性的核安全规范,但这种约束性却因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核的认识不同而无法落实。发展中国家认为,各国都拥有和平发展核能的权力,但作为美国这样的核大国应该带头进行核裁军;与此相反,西方国家不仅没有减少核武器,反而在核问题上执行“双重标准”,对伊朗、朝鲜这样的敌对国家百般施压,却放任以色列、印度等盟友发展核技术。

  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歧,身处“核”漩涡中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往往承受了双重的压力,其掌门人、IAEA总干事也成了受夹板气的角色。每一份核查报告的出台,都是跟两大阵营周旋博弈的过程。对于这种为难处境,IAEA前总干事巴拉迪曾表示:“许多中东国家都将我看成是欧美国家的代理人。而在西方国家的眼里,我又显得过于偏袒穆斯林国家。”

  伊朗与IAEA从合作到交恶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后,美国对伊朗的核计划由默许支持转向监督控制。迫于美国的压力,国际原子能机构加大了对伊朗核设施的监督力度。这开始引起伊朗对IAEA的不满。

  2002年9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向IAEA提供了伊朗在阿拉克和纳坦兹建造秘密核设施的情报,由此挑起了伊朗核问题。次年12月,伊朗签署了《全面安全保障协议附加议定书》(NPT),但该协议至今未得到伊朗议会的批准,这就使得更为严格的核查工作无法展开。2006年2月,伊朗总统内贾德宣布,伊朗不再履行NPT,并且不再允许IAEA核查人员对伊朗核设施进行突击检查。

  2006年至2010年6月,联合国安理会基于IAEA提交的伊朗核问题报告,先后通过制裁伊朗的1737、1718、1747、1929号决议,4次制裁力度逐渐加重,从军备领域扩大到民用领域。//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1)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