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颜色革命”不会轻易传到俄罗斯境内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12日15:01  世界新闻报 微博
世界新闻报第94期 世界新闻报第94期

  俄严防西方“颜色突袭”

  专家分析,虽然普京能够控制住当前的火苗,但真正的考验是在明年

  本报记者/赵全敏/吴敏杰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燕玺

  12月10日一早,莫斯科飘起了小雪,位于克里姆林宫附近的“沼泽”广场(又称博洛特纳亚广场)上却是人潮涌动。约3万名俄罗斯人挥舞旗帜、高喊口号,抗议一周前举行的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结果“不公”。连日来,俄罗斯的政治生态遭遇了苏联解体后从未有过的寒潮,反对派接连发起示威集会,冲击当局的权威。喜欢挑事的西方媒体在一旁加油助威,惊呼“阿拉伯之春席卷俄罗斯”,“颜色革命的骨牌终于倒向了最坚硬的一个堡垒”。

  尽管俄罗斯动荡是西方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但《世界新闻报》采访的一些专家认为,俄罗斯既不是乌克兰,也不是格鲁尼亚,发生在这些国家的“颜色革命”不会轻易传到俄罗斯境内。

  示威不火爆让西方失望

  12月9日,俄罗斯中央选举委员会宣布了4日举行的俄国家杜马选举结果。统一俄罗斯党凭借简单多数,维持了在国家杜马中的第一大党地位。共产党等反对党指责投票存在违规行为。为表达对结果的不满,反对派决定在10日举行一场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根据莫斯科市政府的许可,集会活动从当地时间10日14时开始。《世界新闻报》驻莫斯科记者上街采访时注意到,“沼泽”广场周边实施了交通管制,部分道路被封。广场周围,数百辆警车和5万名军警密切注视着事态的进展。广场上空还有直升机在巡视。看得出来,莫斯科警方已经做好了一切应急准备,以防发生不测。

  不过,集会并没有出现西方媒体所设想的火爆场面。莫斯科警方称,截至当地时间15时,“沼泽”广场及附近区域聚集了大约2.5万人。集会者大部分是俄主要反对党的支持者。一些支持不同党派的集会者在进行激烈辩论,但方式和举止都很文明。

  集会一直持续到18时,结束后示威者沿3个方向离开广场,期间未发生重大意外。莫斯科内务总局表示,集会开始仅一个小时后,人们就开始迅速离开‘沼泽’广场,当时只剩大约1.5万人。本次集会除了几名年轻人燃放烟火,引起警方警惕外,整体上局势平稳。集会的一名组织者在结束时还对保障活动安全的警察表示 “感谢”,其他参加者们则报以热烈的掌声。

  俄群起抗议西方挑事

  《世界新闻报》驻莫斯科记者注意到,此次集会并没有在俄罗斯媒体掀起太大波澜,反倒是西方媒体十分亢奋。

  《纽约时报》等西方媒体最近几天都把关于俄罗斯集会的报道置于新闻网站的首页。《华尔街日报》网站10日刊登的报道称,民众意外爆发的不满情绪正在席卷莫斯科等大城市,这表明克里姆林宫小心控制的政治体系出现了裂痕。美国《彭博商业周刊》题为“阿拉伯之春奔向俄罗斯”的报道称,俄罗斯的反对派不可能在议会选举中削弱克里姆林宫,这意味着,孤注一掷的克里姆林宫同选民之间的矛盾将会进一步激化。为了增加冲突的效果,美国福克斯电视台甚至移花接木,将希腊街头骚乱的画面与俄罗斯游行示威的画外音配到了一起。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上周二曾表示,俄罗斯的议会选举既不自由也不公平,选举结果导致外界“严重担忧”。对此,俄罗斯总理普京严厉回击说,希拉里是在向俄国内部分抗议者释放信号,怂恿他们可以“积极作为”。他强硬宣称,国外资金试图对俄选举程序施加影响是“不可容忍”的。

  《世界新闻报》记者观察发现,虽然俄政治生态因选举而出现分化,但在面对西方的指责时,俄罗斯国内立场一致,反对西方的指手画脚。根据俄罗斯《视点报》的一项调查,绝大部分俄罗斯民众对希拉里的言论表示愤慨和不理解。反对党“自由民主党”也对希拉里的言论表示谴责,称美国的目的就是想搞乱俄罗斯。

  莫斯科大学教授弗拉基米尔·多布列尼科夫对媒体说,西方针对俄罗斯的冷战仍在进行,只是改变了行事方法而已。西方打着“人道援助”的幌子,在俄国内建立了上百个基金会,用于搅乱俄罗斯社会,阻止俄罗斯的复兴。俄国际政治研究所所长叶夫根尼·敏琴科表示,美国对俄罗斯选举的反应太快了,显然,希拉里的声明是早就准备好的。

  “颜色革命”骨牌没全倒

  有西方媒体形容,“阿拉伯之春”的“病毒”已经传染给了俄罗斯,眼看又将发生一场“颜色革命”。所谓 “颜色革命”,是指21世纪初期一系列发生在中亚地区和东欧独联体国家的以颜色命名、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运动。起因多是议会选举存在舞弊行为,经过外部势力的煽动,最终引发社会动荡,政府被迫让权给亲西方势力。“西方一直不想让普京上台,这次的杜马选举恰恰给西方提供了一个制造革命口实的机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东欧、俄罗斯和中亚研究室主任陈玉荣对《世界新闻报》说。

  一些国外学者认为,当前俄罗斯国内发生的示威活动,在串联方式和组织速度上都与“阿拉伯之春”有相似之处。最明显的一点是,参加俄罗斯示威游行的多是年轻人,他们通过“推特”、“脸谱”等社交网站相互联系。

  然而中国专家认为,表象的相似不代表结果的相同。中国驻俄罗斯前武官王海运告诉《世界新闻报》记者,中产阶级或者亲西方的年轻人在示威中凸显并不奇怪,有些人据此推测所谓“俄罗斯之冬”可能到来,大有耸人听闻之嫌。他说:“像俄罗斯这样一个大国,权力部门如此强大,同时又不存在分裂的问题,西方的煽动不会有多大作为。”他补充说,如果在西方煽动之下,俄罗斯社会一点反应都没有的话,那也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了。

  陈玉荣指出,从2003年开始的“颜色革命”虽然击中了乌克兰、格鲁吉亚和吉尔吉斯斯坦,但总的来看,西方想要在中亚全面复制这一模式的图谋没有成功。事实上,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统阿卡耶夫2005年下台后,防范“颜色革命”的措施就在中亚国家纷纷出台,使得西方继续推行“革命”的尝试遭遇阻力。而且,“吉尔吉斯斯坦的革命也算不上成功,因为美国最终没能扶植起一个亲美政权,这让美国很失望”。

  普京明年面临“大考”

  有分析指出,西方虽然引火不易,但如果普京明年上台后不能有效化解当前的社会矛盾,俄罗斯出现更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也不是没有可能。

  俄政治技术中心副主任马卡尔金分析说,引起中产阶级不满的是不稳定的社会经济形势。“4年前,中产阶级还有很强烈的经济成就感,当时工资上涨、能源价格上涨,人们的情绪都很乐观,以至于反对派谈什么腐败和人权都被认为是攻击言论。现在情况不同了,即使那些能够维持生活水平的人,也无法感受到有保障的稳定未来。”路透社的评论指出,若普京对民众不满情绪升温的迹象不做出回应,不实行变革,其权威性将继续减弱。

  王海运对《世界新闻报》表示,俄罗斯国内一直存在各种不同的政治诉求,但之所以过去矛盾没有像现在这样激化,是因为此次杜马选举非常特殊:一是普京明年回归总统,二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俄罗斯正处在转型的十字路口。王海运说,近些年俄罗斯总体上恢复不错,但贫富悬殊、贪污腐败、官僚主义等社会顽疾仍然非常突出,有些甚至变得十分尖锐。这些都是普京面临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政治魄力,也需要政治手腕。

  陈玉荣指出,普京已经意识到了这些社会问题,并从去年开始着手实施了很多措施,如成立“俄罗斯统一阵线”、对国有大企业实施私有化改革、增加百姓福利,等等。

  还有分析指出,普京要想顺应民意,首先要将一些投机分子清除出政治体系,并允许反对派更广泛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化解民众对现政权腐败、裙带政治的指责。此外,俄民众比较关注的高物价、高失业率等社会问题,也需要普京认真地加以解决。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4)

 

相关专题 世界新闻报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俄罗斯 选举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