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虚拟驻伊朗大使馆网站遭伊朗当局屏蔽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16日11:30  国际先驱导报 微博

  这张12月8日拍摄的照片中,“虚拟大使馆”页面图(左)与伊朗人在前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外抗议的照片被一同摆放。12月16日,美国驻伊朗“虚拟大使馆”正式上线,伊朗方面立即屏蔽了该网站。新华社

  美国虚拟使馆折射外交战新招数

  美国驻伊朗“虚拟大使馆”开张一天即遭“铁幕”。看来,美国政府认为“和平也许就差一下网络点击”的想法过于乐观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宿亮发自北京外交机构,国之代表,体现主权、享受礼遇。现代外交中,驻外机构的作用和功能随着通讯技术和文化交流的发展不断改变。对驻在国而言,使馆应是两国关系纽带,承认彼此主权,尊重对方观点;对民众而言,使馆则应是一国延伸,不仅处理实际领事签证事务,更体现国家形象。

  然而,“使馆”二字对断交30多年的美国及伊朗来说似乎有些“刺眼”。

  1979年11月4日,伊朗革命学生冲进美国驻德黑兰使馆,长时间扣押人质。这是美国外交史上的一次耻辱,致总统败选、政府断交。

  30多年后的12月6日,美国国务院在网上开设“虚拟大使馆”,想要服务伊朗民众,传递美国声音,表达对伊朗政府不满。伊方怒以封之。

  没有主人的大使馆

  虽然只是驻伊朗“虚拟大使馆”,但美国也在其开张时“敲锣打鼓”一番。

  12月6日的“开馆仪式”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里顿发表“致辞”,欢迎伊朗民众登录这一在线外交机构,“开放、没有顾虑”地与美国政府进行交流,表达愿望、反映意见。她说:“因为美国和伊朗之间没有建立外交关系,我们错失多次和伊朗民众进行对话的机会……而今,新技术成为沟通你我的桥梁。设立‘虚拟大使馆’,目的就是加深两国之间、民众之间彼此理解。”

  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温迪·舍曼当天主持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大炫“虚拟大使馆”的功能和意义。

  舍曼说,“虚拟大使馆”能够受理签证、留学申请,为美国公民提供领事服务。她表示,美国此前之所以没能和伊朗民众保持沟通和交流,是因为两国政府之间存在“巨大分歧”,阻挠了直达伊朗民众的“言路”。

  言下之意,舍曼希望虚拟外交机构能够绕过伊朗政府,直接向伊朗民众传达美国信息。

  打开网页能够发现,在“虚拟大使馆”噱头之下,是美国政府外交机构网站的标准模板,与美国驻其他国家外交机构网页形式上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双语、图片、视频和社交网站,这似乎是美国所有驻外国使领馆网页的全部元素。只要点动鼠标,就能听到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和国务卿希拉里的演说、致辞;看到介绍美国历史和维和历程的电子杂志;一键关注美国政府微博账户或是成为美国政府在知名社交网站上的“粉丝”。

  而如果观察足够仔细,会发现“虚拟大使馆”与其他外交机构网站在内容上略有差别。

  首先,这是一个没有“主人”的使馆。在任何一个美国驻外机构网站,大使、领事或这一外交机构负责人的讲话、访问信息都会重点突出;而在“驻伊朗虚拟大使馆”中,却没有“虚拟使节”。

  其次,在网站的右下方不起眼的位置,表明了这个网站的身份。“美国在伊朗没有实体或外交意义上的存在。瑞士驻伊朗大使馆保护美国在伊利益。这个网站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美伊两国民众之间对话和交流。”换言之,美国跟伊朗政府没关系,只跟民众交流。

  50万点击中,9771次伊朗IP

  事实上,“虚拟大使馆”还不能完全替代实体使馆的功能,就算有伊朗民众在这一网站申请到赴美签证,还是得到土耳其、以色列等境外的美国机构去领取签证。

  上线第一天,该网站共计50万点击量中,只有9771次点击来自伊朗当地IP地址,恐怕也体现了“虚拟大使馆”的“不实用”。

  尽管如此,美国为这步“将军”亦可算是煞费苦心了。

  早在今年10月,希拉里就宣布了开设类似网络使馆的打算,要向伊朗年轻人传递“支持你们”的信息,期待“改变政府”。在被问及对伊朗的制裁是否会影响这些年轻人,一心示好的希拉里表示,“制裁是施压伊朗领导人的最佳工具”,与拉近年轻伊朗人的努力不矛盾。

  今年以来,美伊两国政府“口水仗”不断,从伊朗卷入刺杀沙特驻美大使到伊朗制造核武器,两国关系不断恶化。在这种背景下,“虚拟大使馆”不难被理解成美国对伊朗的一轮新步骤,软硬兼施,希望迫使伊朗就范。

  “铁幕”VS“魔鬼的全新骗术”

  然而,在“虚拟大使馆”开张后仅一天,伊朗民众用境内IP地址使用互联网时,就发现这座“大使馆”变了模样。一条波斯语提示信息说:“依据网络犯罪相关法律,网站无法登录。”

  伊朗半官方性质的法尔斯新闻社发布消息,伊朗政府屏蔽了“虚拟大使馆”,这是“伊朗当局粉碎美国秘密阴谋的果断反应”。

  “美国这种‘虚拟大使馆’的尝试没法补偿他们犯下的那些错误,比如不断制裁伊朗民众,”伊朗外交部发言人拉敏·梅赫曼帕拉斯特随后在正式官方回应中说。

  按照这名发言人的说法,伊朗民众过去30年间从美国政府那里获取的消息是“要么是制裁,要么是支持(反伊朗政府的)恐怖组织,要么是强令伊朗政府停止研发新技术,剩下的就是散播针对伊朗无根据的指责”。

  议会国家安全与外交政策主席阿拉丁·布鲁杰迪则把“虚拟大使馆”称之为“魔鬼的全新骗术”,谴责美国试图愚弄伊朗民众。“魔鬼”是这名伊朗资深议员一直以来对美国不变的称呼。议员马图拉·法拉赫特皮谢则指认,美国“虚拟”一招意在“招募间谍”。

  伊朗政府的强硬反应,让前一天还吹嘘投入大量资金、不怕网络攻击的美国国务院陷入尴尬。

  美国长期指责伊朗干预互联网信息传播,通过网络过滤在伊朗民众和世界其他地方之间拉起一道“电子铁幕”。而这次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马克·托纳回应伊朗屏蔽行为称,希望伊朗在美国也设立同样的“虚拟大使馆”。而伊朗方面没有回应这一提议。

  有人猜测,美国“虚拟”招数可能引发伊朗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回忆。随着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美国将新技术运用于老战略,创造“网络战”方式,配合传统的制裁、封锁政策,打压伊朗政府。

  “虚拟使馆”是柄双刃剑

  事实上,“虚拟大使馆”并非完全创新。马尔代夫、瑞典就曾在美国网络虚拟社区“第二人生”中设立“虚拟使馆”,宣传旅游资源、展示文化形象。归根结底,是一种公共外交行为。

  所谓公共外交,指的是国家政府旨在促进外国公众对本国增进了解、产生好感而推行的政策,主要方式是使外国受众参与其中,进行双向信息沟通。

  英国著名外交学者菲利普·泰勒教授2009年出版《公共外交手册》一书,批评美国外交实践,指出美国对恐怖主义的战略应对完全失败,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公共外交的意识,没有长远的政治眼光。他指认美国外交战略“从不考虑施予国政府和民众的想法,事与愿违”。

  正如泰勒教授所说,公共外交是把“双刃剑”,一味灌输价值观,制造矛盾,并不能够实现外交目标。正如对伊朗外交政策所体现的,美国在公共外交中往往过于强调自身国家利益,试图颠覆一些国家的政府,煽动内部矛盾。

  2008年,时任助理国务卿詹姆斯·格拉斯曼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演说,号称通过“社交网络”引发全球对哥伦比亚议题的关注,进以打压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的叛乱势力。他吹嘘说:“新技术让美国和其他自由国家相对恐怖分子拥有显著的优势。”

  看来,美国政府认为“和平也许就差一下网络点击”的想法过于乐观。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声明: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至010—63073377或发邮件至ihl-market@vip.sina.com)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相关专题 国际先驱导报

更多关于 伊朗 美国 大使馆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