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韩国人厌华情结拉远两国距离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19日13:54  世界新闻报 微博
世界新闻报第96期封面 世界新闻报第96期封面

  韩国民间积蓄厌华情绪

  右翼团体围攻中国使馆博出位,不少媒体把嘲笑中国当时尚

  本报记者/赵全敏

  本报驻韩国记者/黄默

  “倘若中国政府不道歉,将在全韩国境内抵制中国产品”“如果中国渔民再搞暴力对抗,就把中国使馆变成焦土”……12月13日至15日,位于首尔钟路区的中国驻韩国大使馆门前,不断有行为乖张、言语过激的韩国示威者在进行“表演”,内容是抗议中国渔船船长“杀害”韩国海警,进而强烈反对中国政府。他们所用的抗议方式五花八门,有的撕扯中国国旗,有的用大棒敲打中国渔船的模型,更有甚者用汽车去撞击使馆外的韩方警备车辆。

  中韩两国比邻而居,两国贸易及文化往来非常密切,但很多时候,少数韩国人的反华情绪和举动,却与友好邻邦的关系定位大相径庭。多位韩国问题专家告诉《世界新闻报》记者,韩国人有着复杂的对华情结:一方面,韩国将中国视为经济发展的靠山;另一方面,中国的迅速崛起侵蚀了韩国人的优越感,加上亲美思潮的影响,客观上拉远了韩国与中国的距离。

  右翼分子围攻中国使馆

  12月15日下午,被韩国海警逮捕的中国渔船船长程大伟及另外8名船员在仁川地方法院接受调查。同一天,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外人声鼎沸,韩国一些保守团体的对华示威活动进入了第三天。示威者高喊口号要求中国“立刻道歉”。有人甚至呼吁韩国政府以“军事手段”应对中国渔民的“侵扰”。

  据《世界新闻报》驻韩国记者了解,这些示威者基本来自右翼保守团体,其中包括“右翼韩国”、“大韩民国在乡京友会”、“枯叶剂战友会”和“韩国自由总联盟”。他们主要奉行“亲美反共、关注人权”的政治主张,在韩国素有“示威专业户”的称号。

  韩国示威者的火爆性情世人皆知,上述团体的示威方式更是如此。

  2007年8月,由受到驻韩美军枯叶剂伤害的一线军人组成的“枯叶剂战友会”,曾出动十几辆统一外观的汽车,声讨“韩美贸易协定”的签署。2008年6月,因为对KBS电视台一档电视节目的不满,“枯叶剂战友会”曾直接开车撞向这家电视台的大门。此外,日韩两国发生岛屿纷争之时,“韩国自由总联盟”的成员跑到日本大使馆前抗议集会,与维持治安的警员发生了肢体冲突。

  《世界新闻报》驻韩国记者观察到,这些在中韩渔业冲突发生后跳出来的示威团体,往往都有政治上的诉求,他们卖力表演主要是想增加曝光率,好争取自身利益。而他们的态度并不能代表全部韩国人。去年6月,“枯叶剂战友会”和“右翼韩国”等保守组织曾一同提交调查委托书,要求调查另一市民团体发送的《天安舰书函》是否属于“利敌行为”。当时就有韩国媒体分析指出,这些人和“天安舰事件”没什么直接关联,这样做纯粹是为了吸引眼球。

  “天安号”事件成心结

  社科院韩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朴光海告诉《世界新闻报》记者,在别国公众看来,韩国人在示威中往往显得行为过激,但韩国人自己却觉得很正常。“韩国人反美、反日的方式也都很极端,但是这种暴躁的情绪持续时间不长,很容易消失。”朴光海说,就像韩国人形容自己是“铝锅性格”,小火一烧就迅速热起来,火一关马上就冷下去。

  不过在专家看来,韩国人的“厌华”情绪并非是单纯的外因刺激,而是持续存在的一股暗流,只要遇到一点火星就能迅速地烧起来。朴光海对本报记者说,目前中国整体实力提高、经济发展快速,给韩国带来了很大压力。“10年前韩国人的优越感还很强烈,但现在与中国相比,这种优越感已经大大地减弱。”朴光海说,由于这种此消彼长的微妙变化,加上韩国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使得美国近年来散布的“中国威胁论”在韩国找到了市场。“不少韩国人觉得中国既是压力,也是经济上必须依靠的对象,受这种矛盾情绪的左右,韩国人在心理上对中国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

  专家还认为,去年发生的“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也让韩国人对中国产生了负面情绪。朴光海指出,两起事件发生后,韩国民间的对华好感度有所下降,原因是,韩国社会非常希望中国站在他们一边说话。然而,中国当时在事件真相不明的情况下,秉持了平衡、客观的外交立场。“韩国方面认为,2008年中韩关系已经上升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当韩国人吃亏的时候,中国却选择袒护朝鲜,于是心里产生了失落感”。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朝鲜半岛问题专家于迎丽也认为,韩国社会的“厌华”情绪其实一直在酝酿发酵。“天安号”事件中,韩方认定是朝鲜所为,但中国认为事实不明,没有支持韩方立场,所以当时韩国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在批评中国,这个“疙瘩”到现在也没有解开。

  嘲笑中国成为一种时髦

  一位中国留学生这样描述在韩国的经历:有一次在娱乐节目中看到,一个刚从中国回来的韩国女艺人被主持人问及在中国的感受时,笑嘻嘻地把中国批判了一番——“总之可以用脏、烂、穷来概括”——这番描述似乎对在场的观众非常受用,台上台下笑成一片。这名留学生感慨到,对于很多韩国人来说,嘲笑中国是最能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事情,而新闻媒体也愿意配合民众的这种心理,想方设法挖掘中国的弱点来供国民消遣。

  韩国人对中国的这种“低看”心态,从韩国的文化作品和新闻报道中就可见一斑。两个月前,韩剧中冒出的雷人台词——“听说中国茶叶都是假的”和“中国菜都是炒的或是炸的”,曾招致大批中国网友的反击。韩国媒体也经常报道中国的负面新闻,痴迷于同中国做各种比较。

  “中韩人员上的频繁往来,似乎没有给近些年的中韩关系带来显著的推动,反而因为双方了解的加深,对彼此负面的信息有了更多接触。”于迎丽对《世界新闻报》说,李明博政府上台后,即2008年开始,中韩民间情绪实际上就在走下坡路。朴光海进一步分析说,李明博政府奉行亲美路线,客观上与中国拉开了距离。“尽管中韩关系已经定位为战略合作伙伴,但是和10年前金大中、卢武铉执政时期相比,除去贸易数字,中韩两国的总体亲密度却在下降,因为这期间出现了很多纠纷和争论。”朴光海说。

  于迎丽认为,就在韩国外交定位发生变化的同时,韩国媒体也开始迎合西方口径,在报道中更加强调民主人权、价值观的内容。“受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中韩民间情绪近两年有些错位,比如在某些门户网站的论坛上,就会时常看到中韩网民相互批评指责的声音。”

  历史痛感与大国情结

  或许很少有人注意到,韩国媒体的传播速度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程度都位居世界前列。对于某一突发事件,韩国媒体可以做到在24小时内令4700万韩国人全部了解并关注这个事件。有分析说,这既是韩国媒体的一个特点,也是这个国家国民性的真实写照,即追求国际化影响。

  无论是看韩国的电影还是电视剧,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印象,普通的韩国人总喜欢说“我们大韩民国……”伴随着经济上的腾飞,韩国人的大国情结也愈发强烈。这从韩国筹办G20峰会、争夺冬季奥运会的主办权等事例上便可见一斑。

  韩国人的大国梦,部分发端于其浓重的历史悲情主义。由于受到过近邻的侵略和压迫,这个国家依然在历史的伤痛里挣扎,争强好胜的意识非常强烈,也正因为如此,在处理与邻国的关系时,历史的挫折感时常会迸发出来。正是这种矛盾的处境,使得韩国人在看待任何一个邻国时都充满着爱恨情仇。

  虽然韩国对华情绪出现了种种杂音,但专家认为,中韩关系的主流是友好的,合作面大于竞争面。朴光海对《世界新闻报》表示,明年是中韩建交20周年,两国政府都很重视此次纪念活动,届时从官方到民间都会有很多互动。“双方都应该珍视眼前的友好大局,不要因为一个偶发事件,做出不理智、不冷静的行为。”//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4)

 

相关专题 世界新闻报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海警 渔船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