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本-拉丹之后的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04日15:26  国际先驱导报 微博
图为芝加哥商店中售卖的以本·拉丹、卡扎菲为模型的万圣节面具。2011年5月1日,奥巴马宣告了击毙本·拉丹的消息。   图为芝加哥商店中售卖的以本·拉丹、卡扎菲为模型的万圣节面具。2011年5月1日,奥巴马宣告了击毙本·拉丹的消息。

  【新闻概述】

  没有人像奥萨马·本·拉丹那样让美国人记忆深刻。

  他在十年间两次登上美联社评选的十大国际新闻榜首,改变了美国甚至世界的历史。10年前,他的飞机撞向世贸双塔,名字被美国士兵狠狠地刻在墙上,后面跟着“马上杀死他”;10年后,他被美军海豹特种部队M4步枪击中胸部和头部,并葬身阿拉伯海底的某处。

  “今晚,我可以向美国人民和世界报告,美国实施的一项行动击毙了‘基地’组织头目本·拉丹,这个谋杀了数千名无辜男人、女人、儿童的恐怖分子。 ”5月1日23时35分(北京时间2011年5月2日11时35分),美国总统奥巴马通过电视讲话,宣布本·拉丹在巴基斯坦阿巴塔巴德市被美国海豹特种部队击毙。

  反恐十年,本·拉丹死去。人们不禁要问,在他离开的世界里,人类所面临的恐怖依然无解吗?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记者李大玖发自纽约 “9·11”十周年当天,一位40多岁的日本男子面对着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遗址,面色凝重地注视着正在播放纪念仪式现场的大型显示屏,他专程从日本来参加纪念仪式。“10年前的今天,飞机撞入世界贸易中心大楼的时候,我正在大楼里,我侥幸从楼梯逃生,我的许多同事留在大楼内永远也出不来了。”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一天。”他强忍着眼里的泪水,竭力不让它流下来,一字一顿地说:“本·拉丹死了,让我感到一点点安慰。奥巴马做了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情。”

  十年后,曾亲手制造这一惨案的本·拉丹被美国大兵击毙。但本·拉丹的死,并不意味着反恐的最终胜利,也不意味着人们从伤痛中的最终解脱。

  十年愤怒

  不仅仅是那些从这幢大楼中侥幸逃生的人忘不了这一天。

  “9·11”当天,由于交通管制,我无法赶到现场。从电视里看到那些绝望的人们从冒着浓烟的大楼顶层往下跳,两幢大楼轰然倒塌的时候,人们惊恐万状地逃离。我丈夫,邻居,朋友和熟人心有余悸地讲述着他们的亲身经历,这一切都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永久的烙印。事件发生第二天,我曾穿过警察设下的重重关卡,踏着两幢大楼倒塌留下的几寸厚的灰烬和满地的碎片,沿着空无一人的曼哈顿唐人街步行到世贸遗址附近,看着高耸的大楼钢筋残骸,我的心里充满了悲伤。

  纽约,这个世界上最喧嚣的城市,突然变得死一般的沉寂。

  “9·11”之后第三天,我乘飞机回中国,在飞机上遇到一个田纳西州的美国人,他说一定要抓住本·拉丹,一定要报仇雪恨。我跟他争辩,我告诉他,以暴易暴可能世界永无宁日。

  他的愤怒令人印象深刻,这就是世界的逻辑:如果不报仇雪恨,有些人就会永远生活在痛苦之中。

  40分钟突袭

  2011年5月1日,奥巴马宣告了击毙本·拉丹的消息。虽然是午夜,仍旧未能阻止人们庆祝胜利的狂欢。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世贸遗址和时报广场,挥舞着美国国旗,载歌载舞庆祝历时10年的追捕行动终于画上圆满的句号。“9·11”以后,时任美国总统布什誓言一定要抓住本·拉丹,“无论是死还是活”,无论需要花多长时间。此后,美国悬赏5000万美元,追捕这个头号通缉要犯。

  击毙本·拉丹的行动代号为“杰罗尼莫行动”。美国政府的高级官员称,这是一次“外科手术式袭击”。接下来的行动细节早已举世皆知:在巴基斯坦的拉丹住所,美国海豹突击队突然从天而降,当场击毙了本·拉丹,住宅内毙命的还有两男一女。美军携带本·拉丹尸体乘直升飞机离开,起飞前摧毁了一架有机械故障的黑鹰军用直升飞机,全部过程仅40分钟,美军无一人伤亡。

  奥巴马在白宫观看了夜袭全过程。他说,这次突袭是他“人生中最漫长的40分钟”,就像多年前他女儿感染脑膜炎的时候一样。美国总统国土安全及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说,现场的每一个人都非常紧张,“每一分钟都像一整天那么长”。

  有人说,一个时代结束了。

  无解的恐惧

  5月5日,世贸遗址附近到处飘扬着美国国旗,人们从清晨开始聚集,只为了对奥巴马的总统车队说一声谢谢。一名20多岁的美国国民自卫队队员告诉我,“我想告诉奥巴马,感谢他的卓越指挥。我非常高兴,我们的海豹突击队干得好极了。我们的军队可以早点回家了。”旁边一位30多岁的黑人对此表示怀疑,“回家?没有那么容易吧?”

  何时结束反恐战争,已经成为许许多多美国人最关心的问题。

  从本·拉丹之死到现在,已经半年过去了,纽约仍旧处于高度戒备状态。“9·11”十周年之际,警察封锁了世贸遗址附近的所有街道,我在世贸遗址附近的一个地铁站旁边看见三个警察如临大敌般搜查一个流浪汉的超市购物车,将里边的被子衣物一件件挑出来让猎犬闻。因为“基地”扬言要用汽车炸弹进行恐怖袭击,警方拖走了世贸遗址附近所有的垃圾箱。

  为了报“9·11”恐怖袭击之仇,美国陷入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如今,美军全面撤出伊拉克。但是,美军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还远远没有结束,反恐,已经成为一个无休止的全球性难题。本·拉丹的死带来了短暂的欢愉和长嘘一口气,但没有为无休止的暴力带来答案。

  中国视角:从欢呼到欢呼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陈娟发自北京 “10年前‘9·11’时我在欢呼,现在我也是欢呼,人老了!”这是一名中国网友在得知本·拉丹被击毙后写下的短短一行字。

  十年前,大洋彼岸的悲痛无法唤醒他内心对于生命的同情;十年后,他却为全球反恐的胜利开心不已——不仅仅是时间本身令他发生变化,这条微博的背后,既有中国愈加紧密地变成世界一部分的宏大背景,也有部分中国人以新的世界观审视自我的轨迹。

  拉丹之死带来的冲击波

  事发当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丹被击毙是国际反恐斗争的重要事件和积极进展。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著名美国问题学者王缉思认为,“本·拉丹的死不能说是终结,而是一个阶段性成果,给美国、西方及各国政府一种信心。”

  伴随着美国人民的狂欢,“拉丹死了”的字样开始不断地出现在可以碰触的各个角落。作为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的主持人,窦文涛在第二天做节目时说:“本·拉丹死了,我也没有心情上班。”那两天他像着了魔似的在报纸上、网上,在那么多电视频道上,疯狂地找任何一个跟本·拉丹有关的新闻报道。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学者、国际问题专家张国庆也接到了出版社的电话。他即将出版的新书《被折腾的世界》其中一章被改为“拉丹之死”,原本的题目叫“拉丹在哪儿”。“这是给美国纪念‘9·11’十周年的献礼。”张国庆表示。

  网络上的另类狂欢

  网络上的声音似乎更容易受到关注。“我们小镇有家叫‘拉登’(即拉丹——本报注)的理发屋,拉登出名的时候就开了,10年,那会儿在‘拉登’理发学生价3块钱,就老板一人掌舵,我们管他叫‘拉登大叔’。理发屋的LOGO就是‘拉登’照片,现在还开着,老板会不会很伤心……”网民“水潭潭长”对于本·拉丹之死的感慨,吸引了将近两千网民跟帖讨论。

  本·拉丹被击毙当天,中国某知名网站所做的相关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7万人中,对拉丹之死表示“伤心,因为反美斗士倒下了”远远超过了感到高兴的。但让人稍感安慰的是,即使伤心的人,也对其“伤及无辜的恐怖活动无法接受”。

  当然,更多的中国人借对高居微博话题之首的“本·拉丹之死”的各种解构来表达意见。例如那张奥巴马和他的将军们实时监控战况的照片。图中,奥巴马像个实习生坐在角落里,既不英明也不神武。于是就有中国网友“给白宫摄影师提意见”,建议他到中国来培训一下。

  还有些网民热衷于谈论“后本·拉丹时代”对中国的影响。据说,其中一个影响是这样的:从此以后,妈妈吓唬小孩子的时候不能再说“不听话就让本·拉丹来抓你”了。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帖子称:今天听到隔壁社会学系一男研究生嚎啕大哭,原来,该研究生准备一年多的毕业论文是《论本·拉丹逍遥法外与美国社会市场体制的必然联系》。

  与网民的调侃相比,学者的视角显然更加严肃。“短期内本·拉丹之死对中国影响不大,”伦敦激进主义化研究国际中心副研究员潘睿凡说,但从长远看中国的边境仍存在着一个恐怖主义者的天堂。“本·拉丹之死是在与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斗争中的重大事件,但这并不是斗争的终点。历史学家将会看到,这不过是通向终点的一步而已。”

  面对本·拉丹的死,中国人依然有话说,值得庆幸的是,与十年前的欢呼相比,如今的声音不再是统一的沉默与整齐的欢呼,而是多了一层思考和追问。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