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欧元恢复元气需过六道坎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3日14:12  国际先驱导报 微博

  对于欧洲而言,债务危机依然是有限的危机,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相比,欧元区大部分国家的实体经济并未受到过度损害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吴黎明发自北京 没有什么庆典,一切都很安静,在债务危机的凄风冷雨中,欧元的十岁生日似乎都已经被人忘记。如今,甚嚣尘上的是“欧元区崩溃论”,全球更加关注的是,走过了十年之后,欧元接下来的命运是什么,是夭折,还是继续前行?

  德国是被迫让步的

  欧元诞生纯粹是政治产物,是历史巧遇,而非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欧盟一体化“大跃进”的产物。

  早在1988年,欧盟内部便有人提出构架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设想,当时的欧盟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提出引入“共同货币”的概念,受到广泛欢迎。但此时的“共同货币”不包括德国,因为坚挺的马克已经是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德国人对此也持抵制态度。

  此后第二年,柏林墙倒塌便成为“催化剂”,提供了让“共同货币”概念变为现实的历史机遇: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以否决德国统一为筹码,逼迫德国“统一之父”——时任总理科尔让步。对此,宣称“要等上100年”的德意志银行行长卡尔说:“要不是德国统一,欧洲货币联盟几乎不可能产生。”1995年8月,比利时人贝格曼·皮尔洛提出用“EURO”(欧元)命名“欧洲共同货币”,同年底被欧盟峰会认可。随后,欧元作为计量货币以1比1的比率,替代欧洲货币单位进入世界金融市场。

  终于,欧元以现钞和硬币形式,于2002年1月1日,正式流通。毫无疑问,欧元诞生意味着一些欧洲国家放弃了铸币权这个传统上神圣的主权。

  沾光的、吃亏的和眼红的

  由于欧元是政治的产物,引入欧元引发的“化学反应”让各方多少有些始料未及。于是,有人沾光,有人吃亏,也有人眼红。

  继承了德国马克的地位,欧盟整体成了最大的受益方,尤其是欧元区国家。由于汇差消除,区内贸易成本,每年便能节省250亿欧元。

  然而,德国无形中成为“冤大头”,一旦欧元区某个或某几个成员国“不负责任”,德国作为实力最强的经济体不得不出来救助,否则欧元币值波动可让德国受不了。因此,德国的坚持下,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设置了两个加入欧元区的门槛:财政赤字和债务占GDP比例分别不得超过3%和60%的上限。

  让德国没有想到,看似国家表面吃亏,但对长远好处多多。正是因为引入欧元,面积和中国云南省相当的德国开始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大国,并雄霸这一地位多年,直到2009年才被中国取代。实际上,德国出口的绝大部分是在欧盟区内。

  在德国沾光的背后,是一些老百姓的辛酸史。因为引入欧元的过程中,旧币兑换新币让一些工商业机构借机涨价,形成新一轮通货膨胀。本报记者当年在荷兰采访时,许多老百姓颇有怨言,甚至声称资产缩水三分之一。

  但是对此最高兴的是南欧的希腊、意大利、葡萄牙。这些国家本来货币非常弱势,欧元这个坚挺的货币引进,让许多企业资产价值一夜间暴涨。此前,这些国家为稳定货币往往采用高利率政策,换成欧元后,借贷利率大跌,政府可以轻松举债,也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伏笔。

  这当中,最眼红的应该是美国人,因为欧元的成长,必然对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垄断地位,构成挑战。到2010年6月,有超过8000亿欧元(1欧元约合8.06元人民币)的现钞和硬币在世界流通,一举超过美元。欧元刚新鲜出炉时,汇率是1欧元兑1.18美元,后美国一再打压,让美元对欧元汇率曾经一度人为压低到1欧元兑0.83美元的低位。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为此曾感慨地说:“欧元必将取代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储备货币”。

  实体经济比想像的好

  十年荣光,一朝受困。如今,主权债务危机阴霾不散,欧元的机制性缺陷,使得危机持续发酵。欧洲也因主权债务危机产生新裂痕,出现“多速欧洲”的倾向,这是对欧洲一体化的打击,削弱了部分民众对一体化的信心。

  不过,又必须看到,此次债务危机依然是有限的危机。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相比,欧元区大部分国家的实体经济并未受到过度损害。以经济总量占欧元区三分之一还多的德国为例,2011年德国经济在2010年增长4.9%的基础上,再涨3%,远超美国;出口增长12%,首次突破1万亿欧元大关;失业率降至6.9%,为德国统一后二十多年来最低。

  有实体经济支撑,欧元就不会坍塌。2011年全年,欧元对美元汇率仅下跌2.6%左右。即使在最糟的情况下,欧元对美元汇率依然没有跌破欧元开始流通时的水平,更不用说跌破1比0.83的最低点了。

  危机孕育着机会。这场危机让欧洲人认识到修补欧元体制缺陷的重要性,去年12月初,欧盟峰会通过了加强成员国财经纪律的“财政契约”,一个立足于长远的“治本”方略正在形成。

  欧元的六道坎

  不过,要恢复元气,在2012这个关键之年,欧元区起码要过六道“坎”。

  第一道坎是“体制重塑”,欧盟内部必然要经历一番讨价还价过程。财政契约”需要经历各国议会的批准程序,会不会因此导致政治危机,反过来影响条约的签署和批准进程,值得关注。

  第二道坎是偿还庞大的到期债务。据媒体统计,2012年,欧洲银行要偿还高达7250亿欧元的债务,其中第一季度需要偿还2800亿欧元。由于数量巨大,市场反应如何,尚不可知。一旦信心跌失,银行惜贷,就会波及到实体经济,2008年金融危机的厄运将会重演。

  第三道坎是希腊。如果说欧元区分崩离析,第一个“出走”的最有可能是希腊。某种程度上,希腊是这场债务危机的“七寸”,卡住欧元区的命门。不幸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一份简报说,预计希腊2011年赤字占GDP的比例高达10%,债务占GDP的比例将达到166%左右。由于恐慌蔓延,希腊出现了转移资产和提取银行存款热潮。

  2012新年伊始,希腊政府发言人就声称未来3个月是希腊的“危急时期”,呼吁欧盟尽快就第二笔1300亿欧元救助资金与雅典达成一致,否则,希腊会“被市场抛弃,离开欧元区”。

  第四道坎是意大利的债务问题与经济能否有起色。据统计,从1月份到4月份,意大利有高达1600亿欧元的债务到期,全年的数字则高达3000亿欧元。意大利新政府能不能拿出得力措施,特别是其经济能否有起色是关键。

  第五道坎是与市场的较量。可以预料,国际各大评级机构,会不断发布对欧元区各国的主权信用评级报告,一些欧元区国家面临评级被降的局面,市场也因此推波助澜。

  最后这道坎,是恢复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日前,默克尔与萨科齐在会晤时均表示,为克服债务危机,欧盟必须提高竞争力,因此促进增长和就业将是重中之重。

  无论如何,“欧元崩溃论”多少有些夸张,即使个别国家离开欧元区,以法德为核心的欧元区依然会存在,欧元钞票和硬币不会进博物馆。最近,德国几个核心的经济研究所均认为2012年德国经济依然会实现增长。德国是欧元区经济的“定海神针”,德国经济一片阳光将会为欧元区走出阴霾保驾护航。(作者曾驻欧六年 著有畅销书《欧洲真相》)

  欧元让欧洲人变穷了?

  欧元曾被盛赞为二战后,欧洲回归认同的创举,然而,对欧元这个全球第二大储备货币的未来,民众真正关心的是货币改变之后,购买力的变化

  【作者】《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饶博 白瑜 王昀加 发自法兰克福、布鲁塞尔、罗马

  德国:难忘的马克情节

  “德国曾有一个针对‘是否支持欧元’的调查,结果是50:50,而我就属于不支持的那50%。”如今早已在德国安家的伊曼德(化名)博士根本不想掩饰对欧元的不满。

  1998年底,伊曼德从中国来到德国斯图加特读博士,着实过了两年潇洒的生活。“我不是那种节省的人,即便如此,每月2100马克的奖学金还会剩下不少。而欧元流通后,我日子马上‘捉襟见肘’。”

  “随心所欲花钱的德国马克时代一去不返了!”欧元现钞投入流通使用,德国马克便与欧元按照1.95583:1的固定折算率折算。“虽然我们的工资按照固定汇率折算,但市场上蔬菜等商品的价格却只是单位从德国马克变成了欧元,数字没有变化。这可相当于家里的购买力被拦腰砍掉一半。”

  欧元带给伊曼德的痛苦经历不惟如此。2010年伊曼德和先生圆了在德国置业的梦想,搬进了德国巴伐利亚,终于在去年全部付清了房款。然而,欧元从去年开始的汇率动荡让伊曼德一家的乔迁之喜荡然无存。

  “我先生是瑞士人,房款都是分批以瑞士法郎支付。”自房款付讫之后,瑞士法郎兑欧元汇率急剧上升,“汇率波动,足足让我们损失了至少一台奔驰车!”想起家里老旧和亟待更换的轿车,伊曼德话语中满是无可奈何。

  虽然德国马克早已停止流通,但德国央行去年年底发布的公告称,民间留存的马克仍高达数百亿。十年了,许多德国人还坚守着深深的德国马克情节。

  去年欧洲最大保险商德国安联保险公司实施的一份调查显示,2200名受访的德国人中,三成称信任欧元,36%的人对这种货币“有些信心”,而剩余的人持怀疑态度。而去年另外一份独立调查显示,54%受访德国人希望重新启用德国马克。

  意大利:涨声响起来,民众很无奈

  “难以想象,汽油居然1.75欧元/升了!”罗马市民罗伯特指着路边加油站的价格表,对《国际先驱导报》无奈地说道:“去年这里汽油价格不到1.5欧元,也就一年时间,上涨了近两成,没准今年底,汽油要涨到2欧元了!”

  汽油涨价与其进口国利比亚的动荡不无关系,更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去年底蒙蒂政府推行的新一轮财政紧缩计划正式实施,大幅提升燃料税率,意大利的油价在新年前便稳稳站在1.7欧元的门槛之上。

  意大利能源信息网站“能源日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1月6日该国汽油和柴油均价,每升分别为1.75欧元和1.71欧元。时间回述到2002年欧元走入意大利千家万户,那时这两个数字仅为1欧元和0.84欧元。

  油价上涨只是近年来意大利物价上涨的一个缩影,实际上作为首批使用欧元的欧洲11国之一,引入欧元本身就给意大利民众带来一定冲击。家庭主妇罗萨尔巴告诉本报,由于汇率的关系,里拉换成欧元时“一夜之间物价大涨”。“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咖啡,在街边原本是1000里拉1杯,改用欧元后,享受同样的一杯咖啡需花费80欧分到1欧元,里拉与欧元的兑换比约为2000比1,一杯咖啡的价格无形间上升了60%到100%。

  而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意大利的物价从缓慢上涨开始加速。大学生朱西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原来20欧元足以在超市买到许多食品,如今这些钱仅仅够进行一次“节省购物”。

  近年来意大利的“啃老”现象不断增加。30岁的意大利小伙子雷昂纳多是“啃老族”一员,“眼下意大利年轻人的月收入能达到1200欧元已经不错,有些人甚至只有800欧元,然而在罗马,稍微好点地段的单间就需要400~600欧元,水费、电费不断上涨,这样的收入水平显然难以支付房租,只好和父母住在一起。”

  比利时:票子“毛”了,错觉吗?

  大多欧洲人至今仍清晰记得2001年最后一天,自己在ATM机上排队等着取出第一张欧元的经历。

  “我记得每件东西看上去都变便宜了,比利时法郎和欧元汇率当时是40:1,大家觉得同样的东西账面价格更低,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年纪大一些的人来说,都有消费更多的倾向。”比利时保险业法律顾问赫姆科勒·保罗告诉本报记者。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葡萄牙影视制片人妮科尔·罗德里格斯原来在美国工作,欧元时代到来前,回葡萄牙后,拿美元换成埃斯库多,觉得能买好多东西。但自从欧元能够与美元抗衡时,回到欧元区,再拿美元就觉得花得不那么洒脱了。

  “我并不在乎花哪种钱,关键是钱‘毛’了。”一位比利时老太太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我和老伴一个月只有1100欧元退休金,买什么都不够啊。难道真是欧元让人们变穷了?欧元到底是推动欧洲统一的光辉创举,还是引发危机泡沫的洪水猛兽?”

  比利时国家银行行长扬·斯梅特被称为“欧元先生”,1999年亲自审定了1欧元兑40.3399比利时法郎的比率。十多年前,他几乎每天都要出现在电视上向公众解释,我们为什么需要欧元。如今他告诉本报记者:“比利时过去10年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然而百姓感觉远远大于这个数字,是因为用以计算通胀的消费品10年间升级换代,且公众更倾向于感知餐饮、服装等价格,并没有将权重更大而价格却实质下降的电子产品计算在内。”

  有趣的是,如今大多比利时人都在家里存着几张比利时法郎,10000到100不同面值上分别印着国王、比利时籍名人的头像。虽然比利时法郎已经退出市场流通整10年,但银行职员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当地人在家里长辈去世后,仍会不时发现成叠的比利时法郎,所以银行还会对其中的纸币提供兑换业务。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4)

 

相关专题 国际先驱导报

更多关于 债务 危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