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数据显示全球变暖特征因极端天气频发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10日17:56  国际先驱导报 微博
2月2日,汽车被大雪困在日本东北部青森县的公路上。 新华/共同 2月2日,汽车被大雪困在日本东北部青森县的公路上。 新华/共同

2月5日,冰雪覆盖的瑞士日内瓦湖边。 路透社 2月5日,冰雪覆盖的瑞士日内瓦湖边。 路透社

  从统计上说,全球变暖的一大特征就是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甚至有些不少科研人员认为现在的情况可以用来佐证全球变暖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金微、蓝建中、黄堃 特约记者杨轶涵发自北京、东京、伦敦、米兰 我们将会走向一个小冰河期吗?横扫欧亚大陆的寒流使得流言四起,“小冰河期”的臆测虽然没有根据,却也不胫而走。

  流言反应了人们心底对于突如其来的寒流的恐慌:随着严寒和暴雪的持续,欧亚各国死亡人数也在迅速上升。截止2月7日,整个欧亚大陆已至少有368人死于冰雪灾害。

  欧洲紧急应对低温暴雪

  “严寒、暴雪”无疑已取代欧债危机成为今冬欧洲的“主题”,有的欧洲国家正面临着几十年一遇的暴雪。2月4日,罗马迎来近30年不遇的大雪,一些区域积雪厚度达20厘米,包括科洛西姆圆形竞技场在内多处旅游景点都因被大雪覆盖而暂停开放。这场暴雪使得以阳光著称的罗马陷入了停滞,不安装防滑链,出租车和罗马公共汽车都无法在结冰的道路上行驶。大雪覆盖了意大利多个城市,本报记者所在的意大利第二大城市米兰,气温一度降至零下14度,空气湿度达63%。

  欧洲很多国家都是这次极寒的重灾区,极寒对乌克兰影响最大。乌克兰政府周日表示,该国的死亡人数已经上升到了131人,包括很多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乌克兰政府已成立专门的指挥部应对所有因严寒而引起的突发事件,为了避免露宿街头的无家可归者再次遭遇冻毙的厄运,政府紧急为其搭建起大量具备保暖功能及放有食物的帐篷。

  欧洲的另一端,英国于2月3日迎来了今冬的第一场雪,降雪厚度达16厘米,迫使欧洲最繁忙的机场——伦敦希斯罗机场取消航班。目前欧洲大部分地区气温创下历史新低。瑞士夜间温度已降至零下35度,捷克部分地区温度则降至零下39.4度。低温和大雪造成多地交通和电力中断,很多学校被迫停课,当地政府呼吁居民尽量减少户外活动留在家中。波兰总理图斯克日前下令,解除禁止醉酒者进入救助中心的禁令,以防醉酒者在街头冻死。塞尔维亚政府于5日晚发表声明,大范围持续降雪严重扰乱全国民众的正常生活,有关部门的常规手段已无法缓解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日本多人被雪掩埋而亡

  日本同样遭受着冰雪的重创,日本北部持续数周的暴雪已造成多人死亡。

  2月4日,日本列岛迎来了立春,不过在日本气象厅的全部观测站中,90%以上观测站记录的气温都在冰点之下,其中一些地区还创下观测史上的最低纪录。日本媒体称,这是20年一遇的最强寒潮。

  从上月末开始,以新潟县为中心的日本海沿岸广大地区出现大雪天气,有7个地点还创造了观测史上的最深积雪纪录。如今,在日本海一侧的东北地区和北陆地区,积雪已经超过了往年两倍以上,一些山区的积雪超过了3米。

  每年冬季,来自亚洲大陆的寒流吹过日本海,携带大量水汽到达日本列岛后,由于山脉阻拦,地势抬升,温度降低,水汽就形成雪在日本海沿岸降下来,因此东北地区和北陆地区历来是“豪雪地带”,被称为“雪国”。这种雪含水量非常大,有时1立方米积雪重量达到500公斤,如果不及时清除,会导致住宅屋顶崩塌,甚至整座木造房屋被压塌,而清雪是一项非常沉重的体力劳动。

  今年的积雪更深,在日本海沿岸,很多人都是在扫雪时发生事故死亡的,由于老龄化和缺乏劳动力,不少遇难者都是老人。截至3日,已经超过60人死于雪灾。死者中有48人是被屋顶落下的雪掩埋或者除雪时遭遇事故遇难的,还有4人因雪崩而遇难。

  这几天,大雪和严寒给民众的生活与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虽然东京的积雪很快融化,但是受寒冷天气影响,蔬菜价格现在大幅上涨。本来福岛核电站事故已经让日本其他地区的蔬菜价格上涨,如今的严寒天气,使东京蔬菜价格进一步上涨。而由于海上浪大,渔船出海打渔困难,个别鱼类价格也在成倍上涨。

  冰河期说法源于英媒臆测

  随着欧亚极寒天气的蔓延,关于极寒的原因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国家气候中心总工程师李维京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说,欧亚各国遭遇极寒天气的原因大体一致,一是秋季极冰少,从历史经验看,欧亚地区易偏冷,二是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在其活动周期内我国冬季也会偏冷,三是大气环流的异常,北极涛动呈负位向。

  北极涛动是指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气压此消彼长的现象,而拉尼娜则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

  但是,相对于气象专业性的术语,“地球小冰河期”的说法似乎更为盛行,这个最初源于英国《每日邮报》的说法被中国媒体广泛引用。

  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李小泉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说,小冰河期指的是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段较长时间的温度偏低的时期,目前亚欧地区的一些极寒天气时间还很短,要据此判断小冰河期已经来临,为时过早。

  事实上,《每日邮报》是一份惯常制造耸人听闻标题的媒体,这次被中国媒体炒作的“冰河期”说法最初刊登在它1月29日的文章上,报道引用了一些认为地球会因为太阳活动减弱而变冷的科研人员的话,但是没有一处直接引语中有“冰河期”这个词,而是文章作者写的“我们可能甚至会走向一个小冰河期”。

  文章见报当天,英国气象局就迅速在网上发布了一篇官方博客,反驳这篇文章中的“多处错误”。英国气象局认为,现在的寒冷不能用来否认全球变暖。英国气象局发言人丹·威廉斯说:“当前的寒冷天气是短暂的地区性事件,而全球变暖是长期的全球性趋势,两者之间没有联系。”

  事实上,2010年寒冷天气也曾使得“千年极寒”的说法在中国盛行,而当时媒体援引的消息源也是“据外媒报道”,这一度导致一些股票价格的波动,最后证实千年极寒的说法系以讹传讹,世界气象组织将其指为臆测。

  气候变暖加速北冰洋海冰融化所致

  不过,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极寒天气着实让人费解。有气象专家认为,全球变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有相对的冷期,也有相对的暖期,但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因此,阶段性低温不能说明气候变暖的停滞或减缓,部分地区的寒冷也不能阻止其他地区变暖。从统计上说,全球变暖的一大特征就是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甚至有些不少科研人员认为现在的情况可以用来佐证全球变暖。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斯蒂芬·拉姆斯多夫教授认为,近期的气候变化模式正好与此前通过计算机得出的关于全球变暖下的海冰消失对大气的影响预测相吻合。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的体积在近30年里减少了20%,极地海洋一旦缺少冰层覆盖,其海面相对温暖的空气就会向寒冷的高空移动,影响极地大气循环,其结果是极地冷空气在高压系统推动下,向北半球大陆地区进发,导致当地气温骤降。

  据国家海洋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陈立奇介绍,北极地区的气压产生的冷空气会从三条路线南下,北美、欧洲和东北亚,形成这三个区域往年冬天常见的寒潮,而今年,其中的两股路线,欧洲和东北亚的寒潮则特别强烈。

  拉姆斯多夫说,现在海冰融化使得北冰洋海水的温度高于上空的空气,“整个海洋就如一台加热器,加速了巴伦支海周边高压气候系统的形成,而后果就是寒冷气候吹向欧洲”。

  巴伦支海位于挪威与俄罗斯北方,是北冰洋的陆缘海之一,大部分处于北纬70度以北,海区大部分有结冰现象,但西南部常年不结冰。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研究人员分析日本气象厅数据发现,当巴伦支海的海冰面积减少的时候,低气压的行进路线会从正常情况下的西伯利亚沿海向北推进至北冰洋沿岸。其结果是低气压携带的暖空气无法进入西伯利亚地区,西伯利亚高压范围扩大到北冰洋沿岸。这种气压分布的变化一方面促进了北冰洋上的持续变暖,另一方面也使西伯利亚地区更容易寒冷。

  这一发现能够解释为何气候变暖,日本2005年至2006年却出现暴雪以及今冬的寒潮和大雪天气。巴伦支海的海冰面积通常达到60%至70%,但是2005年至2006年日本出现暴雪时只有不到40%,今年冬天更是只有34%至35%。(实习生刘瑞明对此文亦有贡献)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4)

 

相关专题 国际先驱导报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气候 环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