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重温“马克思主义”
在西方的精英界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复苏”的迹象,金融资本体制引发的危机给马克思主义带来了新的现实意义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郭洋、崇珅发自柏林、北京 当西方世界将自家“工具箱”翻个底朝天都无计可施时,有声音似乎不经意地提起了“马克思主义”。在冷战东西对峙时期,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充满意识形态的字眼,更是抵在西方腰椎上一柄“匕首”,因此,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一度局限于非主流学术圈和左翼团体内讨论。
但经济危机显然令这有了改变。在德国、美国以及韩国,马克思的著作开始变得热销,大学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变得受欢迎。
民众打出“读读马克思!”标语
发生在马克思家乡德国的情况,或许更具意义。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德国凭借开放的市场、稳步发展的经济、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度很少有人提及马克思。在不少德国人看来,马克思仅是一名伟大的政治经济学家和哲学家。
但是,继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后,不少德国民众也纷纷走上街头,打出“占领法兰克福”等旗号,公开反对资本主义制度。“我们是那99%的大众”、“读读马克思吧!”等标语甚是惹眼。
去年10月,52岁的示威者梅希特希尔德·扎克斯勒在法兰克福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随着医院等公共机构的私有化,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对资本主义的不满。32岁的电脑工程师马蒂亚斯更是直呼“政府不应被金融市场所绑架”。
德国“马克思夜校”是由马克思主义者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学习班,定期邀请一些社会学家等相关人士向听课者传授马克思主义理念。埃森“马克思夜校”2006年成立,组织者贝亚特·兰德费尔德说,由于很多德国人在学校中没有学过马克思主义,她希望开办夜校让更多的人了解马克思。
兰德费尔德坦言,在德国,像她一样的“马克思主义者”并不多,“或许只有几万人”,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正逐渐增长,马克思夜校的开课地点也在不断增多”。
“充斥剥削和压迫的资本主义绝不是一个好的体系,”兰德费尔德说。
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马克思的手稿就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近年来,位于德国特里尔的马克思故居博物馆也颇受人们关注,吸引全球游客前来了解马克思的生平、著作及影响。
马克思故居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在该馆留言簿上,两个月内就有来自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的访客留言。尽管博物馆去年因维修闭馆5周,但2011年的展览及相关活动仍吸引近3.8万人参加。
据悉,马克思博物馆还将于今年5月初举办“资本主义危机,马克思对了?”等研讨活动,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带来新的现实意义
德国知名汉学家赫尔穆特·彼得斯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在原民主德国,通过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那里的人们会或多或少产生一种与联邦德国民众不同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但两德统一后,这种马克思主义影响在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减弱了。不过,当资本主义面临危机时,德国社会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再思考。统治阶层中善于思考的人也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求助于马克思主义。
德国国际政治分析师米夏埃尔·道德尔施代特认为,在德国的知识分子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复苏”的迹象。按照他的说法,“金融资本体制引发的危机给马克思主义带来了新的现实意义,”也正因如此,一些马克思相关书籍和研讨会愈发受到人们关注。
德国的“马克思热”不是孤立现象。
据韩国《朝鲜日报》网站上月报道说,在看不到尽头的经济萧条和国际金融危机中,马克思再次在韩国受到关注。面向一般大众的专题讲座中出现马克思的《资本论》讲座,书店也陆续推出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入门书,比如,从《猴子也能读懂的资本论》、《马克思使用说明书》到近期的《青年们,读马克思吧》等书籍,深受2 0多岁年轻人的欢迎。其中的《青年们,读马克思吧》是由两位日本教授以互通信件的形式撰写,在日本十分畅销,目前已经销售3 0万本。
而最近一期的《经济学家》杂志将列宁做为封面,1月31日的美国外交政策聚焦研究计划网站刊发文章的标题则极具冲击力——“下一个马克思”,文章引述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观点说,“我们在等待一位现代马克思,他可以拿出对现有经济正统观念的尖锐批评意见和变革计划,从而使左派和右派同样大吃一惊。”
福山笔下的这个马克思“不会发表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宣言。相反,新方案将把经济学和环保主义融合在一起,从根本上改变这两个学科的方向。马克思开创了政治经济学;现代版的马克思将开创行星经济学。”
美国知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曾因《历史的终结》一书而声名大噪,该书宣称意识形态终结于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理念,西方政治制度取得永久性胜利。但如今,越来越多的西方民众开始将目光投向资本主义之外的社会制度,这一事实证明:历史并未就此终结。
有德国媒体评论说,正如当年西方社会几乎没人相信马克思主义一样,现在也不会有人相信资本主义才是历史的终结。而西方的一些知识分子的确在期待,“如果下一位马克思正在某个地方奋笔疾书,未来可能会出现迥然不同的经济体制。”
西方还是想“改良”资本主义
然而,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清资本主义的弊端,并借助马克思主义寻找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社会已经出现了彻底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心或条件。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资本主义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德国等西方国家青睐的社会制度。
达沃斯论坛上,虽然“资本主义大辩论”吸引诸多舆论目光,但在辩论中,政界、经济界人士并没有提出一个资本主义替代方案,而是商讨如何“改良”当下的资本主义制度。
德国国际政治分析师道德尔施代特告诉记者,政客以及社会受控于资本市场的现状激发了人们反对资本主义的热情,但资本主义今后还会在全球经济秩序中扮演重要角色。德国知名历史学家汉斯-乌尔里希·韦勒也曾指出,为化解当前的危机,人们需要寻找一条务实的道路,采取相对的自由资本主义与社会国家、社会保障相结合的方式,“改良”资本主义,进而走出危机。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胡乐明告诉本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西方出现过兴旺发展的局面,并出现了很多流派。例如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资本生态马克思主义等。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苏东剧变让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走入低谷。进入21世纪,西方马克西主义研究又重新活跃起来,一些理论、流派受到西方主流社会的关注。
在胡乐明看来,马克思主义出现热潮的背景,都是资本主义世界出现危机,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活跃,主要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二战后一段高速发展时期,出现很多矛盾与问题,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如凯恩斯主义,面临危机;21世纪后,尽管出现了苏东危机,但人们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依然存在,因此马克思主义越来越受学者重视,特别是金融危机后,越来越多的人认可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对于德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出现马克思热的情况,胡乐明研究员认为,一方面是世界金融危机后,西方在寻找各种解决危机的方法,重提马克思主义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然现象;另一方面与这些国家的传统有关。在德国、瑞典等国家,社会民主党具有一定席位,并在政界产生一定影响。该党派虽然被划归为改良资本主义派别,但实际上社会民主党是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党派,该党提倡的社会民主理论起源于马克思主义学说,因此,这些国家政界重读《资本论》不足为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