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当政治脱下军装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13日18:13  中国新闻周刊 微博

  当政治脱下军装

  缅甸的转型和变革,每一步都离不开军人集团的默许和支持。假如军方对改革产生惰性或敌意,民主化进程必然堕入困境

  本刊特约撰稿/陈君(发自仰光、内比都)

  1月20日,缅甸总统吴登盛第一次与西方记者面对面。他对《华盛顿邮报》的记者表示,缅甸改革“绝不会走回头路”。

  这位67岁的总统,原本是登盛上将,军方的第四号人物。2010年,他脱下军装,组建联邦巩固与发展党参加大选。按照缅甸习俗,他的名字前冠以“吴”,不再使用军衔称呼。大选后,登盛将军成为了吴登盛总统——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标志着长年掌控缅甸政治的军人集团,从幕前退居到了幕后,缅甸政治中浓厚的军方色彩,至少是从形式上冲淡了。

  不过,退居幕后并不意味着军队势力的削弱。事实上,缅甸的变革,包括民盟和昂山素季从解困到参政等等,每一步都离不开军人集团的默许和支持。而假如军方对改革产生惰性或敌意,民主化进程必然堕入困境,甚至可能遭遇灭顶之灾。

  “缅甸能有今天,部分开明的军人功不可没。我们所要努力的,就是促成变革,让国家走向正常。”缅甸贝达社会研究机构主任昂森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压力催生变革

  在仰光或者内比都街头,“军人治国”似乎并不着痕迹。只是,当车窗贴着深色膜的宝马或奔驰车飞驰而过的时候,其他车辆和行人都会习惯性地躲闪。“在缅甸,私家车贴深色车膜是违法的,宝马或奔驰车更是少见,它们基本都是军队和政府的座驾。”一位当地人如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长年以来,军人集团、民主力量、少数民族武装构成了缅甸的政治生态。其中,军人集团占绝对优势,民主力量经历数十年打压,早已失去抗衡能力,而少数民族武装仅能维持地方割据,无力也无心威胁到军人的执政地位。

  1948年,脱离英联邦的缅甸,在总理吴努的领导下,实行多党议会民主制。然而,由于社会矛盾和民族冲突日益激化,缅甸很快陷入内战。1962年,奈温将军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了吴努政府。从此以后,缅甸便进入了军人执政时代。

  然而,吴奈温领导的政府推行僵化的“社会主义政策”,导致国衰民贫。当局有计划地清洗少数民族,致使民怨沸腾。1988年,缅甸陷入全国性动荡,国防军用子弹对付示威者,奈温政权倒台。同年9月,苏貌将军发动政变,接管政权,废除宪法,解散议会。很快,与军政府针锋相对的昂山素季被软禁了。

  之后,军政府主导大选,想为独裁统治披上民主外衣,但民盟赢得了国会485个议席中的396个,而亲政府的民族团结党仅获10个议席,军政府拒不交权,却提出“先制宪、后交权”政策,继续软禁本应组阁的昂山素季。这个决定,拉开了昂山素季及其领导的民盟与军政府长达二十年的斗争的序幕。

  1992年,丹瑞大将上台,成为军政府最高领导人。

  原中国驻缅甸大使程瑞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曾经三次见过昂山素季,都是在1988年。“她当时很坚持,不同意和中间派谈判,与军队之间已无妥协的可能。我记得,她起初还挺乐观,认为缅甸军人不能长期维持统治。”

  长年的军人执政饱受诟病,致使缅甸在国际上遭受孤立,经济制裁也让缅甸错失发展的良机。面对强大的国际压力和国内的呼声,军人集团最终不得不做出现实的选择。

  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吴登盛总统在承诺民主进程不改方向的同时,也强烈呼吁西方解除对缅甸的制裁。

  “力争国际制裁的解除,是民选政府改革很现实的目的,也是‘前身’军政府的诉求。”原中国驻缅甸大使程瑞声对《中国新闻周刊》如此评价。他认为,多年来主导缅甸的军人集团,很可能受到中东北非一些国家巨变的影响,对于自身统治的前景产生前所未有的担忧,“所以他们主动变革,以此赢得民众的理解和国际社会的谅解。这场缅甸之变,到目前为止,是一场自上而下、有周密计划的变革,没有硝烟和动荡。”

  吴登盛私人顾问奈泽莱特曾坦言,“我们不想在这里也发生‘阿拉伯春天’。”

  自上而下的改革

  变化开始了。

  2010年3月,缅甸政府高调宣布将举行20年来首次多党参与的大选。2010年11月,大选如期举行,吴登盛领导的第一大党——联邦巩固与发展党赢得议会多数席位。2011年2月,吴登盛当选总统。同年3月底,民选政府成立,代表军政府的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和发委”)宣告解散,统治缅甸20多年的强人丹瑞卸下军职。

  起初,民盟拒绝进行政党重新登记,抵制大选。“为什么我们不玩这种游戏,甘愿自行解散?就是因为在是否参加大选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掌握主动。”吴念温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在抵制大选期间,他说的一句“我们可以输掉一场战役,但不会输掉战争”,让世界媒体广泛引用。当时,民盟认为军政府颁布的《政党注册法》“不公正”。

  “但后来,事情的发展出乎我的意料。”吴念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确实,自从民选政府成立后,缅甸不断传来一个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2011年9月,缅甸取消大部分互联网审查,解除报禁;10月,政府释放230名政治犯;12月,和平集会与和平游行法颁布,私营学校注册法出台;2012年1月13日,政府再次特赦651名服刑人员,其中包括200多名政治犯……

  这一系列决策,都是由吴登盛为主席的“缅甸国家国防与安全委员”讨论通过、交联邦议会批准实施的。

  这也体现了缅甸政权组织形式的根本变化。原先,全部由军人组成的“和发委”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内阁成员由“和发委”任免,不须征求民意。如今,议长、总统、副总统需由联邦议会选举产生;总统提名的30名部长要获得议会批准。除了按照宪法规定要由军人担任的国防部长、内政部长、边疆少数民族事务部部长之外,其余政府官员,全部是文职官员。

  2010年年底,缅甸官方报纸《缅甸之光》披露吴登盛批准修改《政党注册法》的消息。这次修改为昂山素季和民盟重新参与政治铺平了道路。注册法原来规定所有政党必须同意“保持”2008年宪法,而修改后的条款表述为,所有政党必须“尊重和遵守”2008年通过的宪法。尽管只是个别字眼的变动,但媒体解读称,这意味着包括民盟在内的其他政党可以对2008年宪法提出修改建议。此外,注册法还移除了原先“服刑人员不得加入政党”的限制。

  “从那时起,我们看到了政府一定的诚意,看到了重新注册政党的可能性。所以改变了抵制政策,先进入国会,再一步步对国家政治施加影响力。”吴念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接着表示,“军人控制这个国家很久了。我们也逐渐认识到,这个国家不能没有军人。现在,他们转向民选政府,这无论如何也是个进步,创造了我们合作的契机。”

  军方依然强势

  尽管变革巨大,但缅甸的这次转型仍然为军人保留了很大的权力,从而被舆论视为“不彻底”的重要证据。

  “现在的总统是老军人,副总统丁昂敏乌曾是军政府的秘书。还有那些中央和省邦的部长们,有的是前政府官员,有的则是刚退役的军官。”缅甸贝达社会研究机构主管昂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谁说了算,大家都明白。”

  而当今的执政党——联邦巩固与发展党也是由军人支持的联邦巩固与发展协会转变来,其成员多为“前朝旧吏”。

  根据2008年宪法规定,包括修宪在内的任何重大事项都必须获得75%以上的联邦议员的同意。由于军人在各级议会中拥有25%不经选举的议席,因此,只要议会中的军方代表不同意,任何议案或者国家大政方针就无法获得通过。而凭借军人议员的非选议席加上“巩发党”的多数议席,代表军方利益的提案都能保证获得75%以上的赞成票。

  在民选政府框架下,军人集团如今仍控制着包括议会、政府和武装力量在内的整个缅甸局势,这显示了丹瑞等“老将”对国家的实际把握。甚至有媒体披露,凌驾于政府之上,缅甸还存在一个“最高委员会”,成员包括出自军方的丹瑞、貌埃、杜雅瑞曼和吴登盛等强力人物,其中丹瑞仍是一号人物,而总统吴登盛“屈居”第四。

  有媒体报道称,丹瑞曾多次对军队讲话,要求他们接受改革,不得干政。每周一到周五,三军总司令、副总司令都要来到丹瑞的官邸,聆听意见指示。

  一系列的决策,正是由丹瑞最后拍板。而吴登盛则发挥着枢纽作用,在军队、议会和其他党派之间进行沟通、协调。

  “可以想象得到,缅甸改革必然触及到军人集团的既得利益。改革派和保守派的争斗必然很激烈,这就需要一个最有权威的裁判。除了丹瑞,还能有谁能胜任呢?”程瑞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缅甸政府推进民主转型的努力,除了得到国内反对派的回应以外,也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回报。1月初,澳大利亚表示,将把部分缅甸公民从金融和旅游限制名单中删除,但仍保持对缅甸的武器禁运。1月底,欧盟同意放宽对缅甸的部分制裁:取消对总统、副总统、内阁成员和议会上下两院议长的签证禁令,增加对减贫项目的援助等。欧盟表示,如果缅甸继续改革,将进一步放宽制裁——包括武器禁运,以及对木材和宝石等指定行业的限制。

  去年12月,美国表示将放宽对缅甸发展援助的限制。今年1月中旬,美国表示称将全面恢复与缅甸的外交关系。不过,美国继续实施禁止大部分美国公司在缅甸开展业务的规定,并且继续冻结与缅甸军方有关的个人资产。

  新年伊始,昂山素季为一美国媒体撰文:“新政府是带来真正的改变,还是新瓶装旧酒?关于军政府独裁统治的辩论仍在持续。每天都会有人问我,新政府实施的措施,是应该被视为粉饰太平,还是向真正改革的方向前进?”她写道,“经历了23年的独裁统治,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和体会到改变,这时候变化是可以理解的。这种迫切的愿望已经在2011年世界其他角落的事件里得到体现和强调。”

  从政治聚光灯下渐渐淡出的缅甸军方,背影依然强大。他们背负的历史债务和面临的现实矛盾异常复杂,因而每迈出一个变革的步伐,都显得如此艰难。

  “我们正处在迈向民主的正确道路上。正因为我们在正确的方向上,所以只能向前迈进。”吴登盛说。 ★

  缅甸转型大事记

  2003年8月,缅甸军政府宣布了旨在实现民族和解、推进民主进程的七点民主路线图计划:2004年5月至2007年9月,制宪国民大会复会,确定制宪基本原则和细则,完成“路线图”第一步。2007年9月底开始,缅政府在全国各地组织大规模群众集会,支持制宪国民大会和新宪法基本原则和细则,完成“路线图”第二步。2007年10月至2008年2月,宪法起草委员会完成新宪法草案起草工作,完成“路线图”的第三步。2008年5月,新宪法草案通过全民公决,完成“路线图”的第四步。2010年11月7日,举行多党制议会大选,完成路线图第五步。大选后90天内将召开联邦议会会议,选举产生议会两院议长、副总统、总统,组成新政府。届时军政府将向新的民选政府交权,最终完成路线图的第六步和第七步。

  但大选筹备进程历经险阻,民主路线图计划的推进也遭遇重重考验。

  2010年10月21日,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颁布法令,正式启用新宪法《缅甸联邦共和国宪法》,确定的新国旗和新国徽,国名由缅甸联邦改为缅甸联邦共和国。

  2010年11月7日,缅甸依据新宪法举行了大选,共有37个政党的3000多名候选人和82名独立候选人参加。最后,以总理吴登盛为主席的联邦巩固与发展党在选举中获胜。

  2010年11月13日,时年65岁的缅甸全国民主联盟总书记昂山素季软禁期满获释。

  2011年2月4日,缅甸议会选举吴登盛为总统,组建新政府。

  2011年3月30日,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宣布解散,政权移交新政府,标志着缅甸完成从军政府向民选政府的过渡。

  2011年5月,缅甸政府宣布特赦,大规模释放缅甸囚犯,并允许国际红十字会探访缅甸监狱。

  2011年8月19日,吴登盛和昂山素季进行了首次会晤。

  2011年9月16日,缅甸政府宣布开放网禁,撤销对YouTube 、Twitter 以及流亡异议人士主办的“缅甸民主之声”网站的管制,并解除对“美国之音”、英国广播公司和自由亚洲电台的封锁。

  2011年10月11日,政府宣布大赦,释放651名在押人员,其中包括200名政治犯。

  2011年11月,缅甸修改选举法,取消被判入狱者不能参加政党的“昂山素季条款”,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得以重新登记成为合法政党。

  2011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问缅甸,重启美缅两国断绝了50多年的交往。

  2011年12月2日,缅甸政府颁布新法令,允许人民和平示威、游行,允许工人罢工、成立工会。

  2012年1月13日,缅甸释放了651名政治犯,其中包括1988年民主运动中的学生领袖、掸邦民主政治领导人吴昆吞乌、领导2007年民众抗议的僧侣欣甘比拉等。

  2012年1月20日,缅甸总统吴登盛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表示,缅甸改革“绝对不会走回头路”,他同时敦促西方国家尽快解除针对缅甸实施的制裁。这是他首次接受西方媒体采访。

  2012年2月5日,联合国人权事务特使金塔纳说,缅甸正在考虑允许外国观察员观摩4月议会两院及地方议会空缺议席补选。这次选举将在4月1日举行。

  (资讯整理:张君荣)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