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海林(本报评论主笔)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连续三天、三场会议,主题只有一个:叙利亚问题。
2月11日海湾合作委员会在利雅得召开会议,12日,阿盟在开罗召开外长会议,13日联合国大会在纽约召开。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当数11日的海合会会议。海合会在沙特举行的会议,不仅协调了海湾阿拉伯诸王国——也就是目前阿拉伯世界力量最完整、统治最牢固、资源最雄厚的国家集团——对叙利亚这个“阿拉伯世界独行者”的立场,更为重要的是,海合会的协调立场为接下来的两场更大规模的会议定下了基调。
海合会会议堪称是在阿盟旗号掩盖下悄然夺取阿拉伯世界主导权的海合会、挥向叙利亚巴沙尔·阿萨德政权的连环三刀的第一招,12日的阿盟会议通过的呼吁与决定、13日联合国会议上西方和阿盟的互相唱和,则是接踵而来的后续,目的就是要在无法从安理会获得推翻阿萨德政权的国际合法性的情况下,通过阿盟决议酝酿出的地区合法性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报告产生的舆论合法性,来为对阿萨德政权实施致命打击准备条件。阿盟为主导的“怒切叙利亚”行动已是如箭在弦。
与人们预料稍有差异的是,12日的阿盟会议并没有使游离在叙利亚国土之外的反对派组织“全国委员会”获得“合法身份”,并进而扮演起叙利亚所有反对派总代表的作用。不过这一损失很可能只是暂时的。
扶植叙利亚“全国委员会”走到最前台,只是海合会的计划之一。海合会关于叙利亚的一切主张都在有条不紊地实施中,而最妙的是,实施过程完全掩盖在阿盟的斗篷下面,海合会依旧是一幅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悠然状态。这或许是阿拉伯着装风俗的政治表现形式了吧——如果嫌热,就多穿一件外袍。
在12日的阿盟会议上,海合会推动阿盟通过了要求建立阿盟-联合国叙利亚维和部队的决议。即便13日的联合国大会无法为阿盟的这一决议提供合法性——联合国大会是不能直接决定建立维和部队的,但这一点并不会使得阿盟的决议沦为一句空谈。
阿盟的呼吁是颇有几分妙处的。首先,假如这一倡议在联合国大会上获得通过,将使阿盟获得主动,迫使叙利亚政府对一支打着和平旗号的国际武装力量说“不”,从而产生进一步孤立大马士革政权的效果。其次,倘若联合国安理会中的一个或者两个国家否决了有关方案,则将为阿盟抛开联合国单独组建阿盟或者泛阿拉伯性质的干预力量创造条件——安理会只能阻止有人试图打着联合国旗号进行某件事情,但并不能阻止这件事情本身的发生,换个马甲就是了。
非常耐人寻味的是,安理会部分成员国对阿盟倡议的表态,虽然依旧分歧严重,却均和各自的此前表态南辕北辙。力主推翻叙利亚现政权的法国居然反对派遣维和部队,而曾在2月4日否决了阿盟和西方联手提交的有关制裁与干预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的俄罗斯,却表示可以考虑参加维和部队。何以如此?其实倒也不甚复杂。
法国人所反对的,其实并非军事干预,只是不愿意让联合国参与军事干预罢了——联合国的干预,必须得到俄罗斯与中国的支持,其效果显然远不如让阿盟单干来得明显且快捷。而假如阿盟的军事维和行动最后干不下去了,再来寻求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支持,那也会是一件让巴黎很惬意的事情。假如联合国现在介入,岂不成了法国人牵头替阿盟打工?多不上算。
而俄罗斯的判断则刚好相反。俄罗斯当然不主张对叙利亚的军事干预,然而假如无法阻止干预的发生,对于俄罗斯而言,最优选项便是将军事干预纳入联合国框架内展开。否则打着阿盟或其他旗号的地区军事力量在得到西方支持的情况下,无疑将把俄罗斯排挤出叙利亚问题解决方案之外。
那么,对于中国来说,阿盟的倡议又意味着什么呢?中国应该百分之百支持还是百分之百反对?其实这并不是眼下就需要作出的决定,更加迫切的是如何将自己的原则立场以及利益嵌入到当前国际社会针对叙利亚问题的讨论中去。中国的外交行为应该能够向有关国家和生活在那片区域的数亿人民传递一条再清楚不过的信息,这便是中国对某项倡议的否决或者赞成并不取决于这项倡议是谁提出的,而取决于倡议可能引发的后果。
维和部队掌握在一心“拉偏架”甚至打“太平拳”的人手中,当然是中国要反对的。而维和部队倘若真能掌握在中立且有志于促进地区和平的建设性力量手中,则是中国所要支持的。归根结底,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有没有一支维和部队,而在于维和部队假如有,将由谁掌控,以及倘若没有,会不会代之某种形式的“不维和部队”。所有这些可能性中,到底是哪一种能够变成现实,不仅考验着中国处理国际问题的原则立场,更考验着中国外交的细节功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