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来自西伯利亚的极寒证据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0日13:55  国际先驱导报 微博

 “高跷”上的房屋

  冬季在伊尔库茨克的市场上除了皮大衣之外,更多的是毛袜子、厚毛毡鞋垫、皮帽子、皮手套等御寒商品。到户外仅一会儿工夫,从嘴里和鼻孔里呼出的热气就会变成一层层霜花,冻结在眉毛上、围巾上和帽子上。

  在伊尔库茨克,我才理解为什么当地人喜欢吃巧克力。作为一个不吃巧克力不喝咖啡的人,在伊尔库茨克期间每天从外面回来,都要靠这两样东西为身体回暖。

  严冬也使伊尔库茨克成了冰雪体育运动项目的训练和比赛基地。而普通人也可以尽享严寒和冰雪带来的快乐:乘坐马拉雪橇、狗拉爬犁,驾驶雪地摩托,堆雪人,打雪仗等。

  就整个西伯利亚来说,伊尔库茨克并不是最冷的,因为其气温得到了贝加尔湖和安加拉河的调节。

  在伊尔库茨克,你会注意到一件事:当地房屋都建在以混凝土和钢铁材料浇筑的“高跷”之上,离地面差不多有2米。对此,俄罗斯冻土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瓦伦丁·斯佩克特解释说,这种建筑建构缘于当地的冻土结构,当夏天温度升到40℃以上时,长年冻土的表层会变暖解冻,出现沉降。一些地方的表层厚1米,一些地方厚达3米,对于建筑物来说,这种“活性土壤层”极其不稳定,直接建在上面的建筑,很容易在夏季倒掉。斯佩克特补充说,俄罗斯65%的领土居于这种长年冻土之上,而在西伯利亚一些地方,冻土层可达1500米深,即便是炎热的夏天,土壤表层甩掉寒气还是得花很长时间,而当地的耕种季节更是短到从一整年时间里“勉强掐出几周”。

  冻土正在融化

  这里是世界上最后一片大荒野,永久冻土带从435英里长的西伯利亚亚马尔半岛一直向北极延伸。1000年来,涅涅茨人在半岛上往来迁徙。夏天,他们带着驯鹿一路向北,横跨沼泽和池塘,穿过灌木从和桦树林。冬天,他们再转向南方。然而,这一切都因全球气候变暖开始发生变化。以往,人们会在11月穿越结冰的鄂毕河到南部的森林里扎营。然而,去年这一行程被延迟到12月下旬,因为河上的冰面厚度始终不足以承受人们的重量。

  放养驯鹿的Jakov Japtik表示,“没有足够的牧草,我们的驯鹿被迫忍饥挨饿。和以往相比,雪融化的速度更快,驯鹿在春天拉雪橇都费力。”半岛的天气越来越难以捉摸,每年5月的驯鹿出生期开始出现反常的暴风雪,秋天变得更长更暖。过去冬天气温常常低至零下50摄氏度,现在则只有零下30摄氏度。

  Jakov Japtik表示,“我们当然喜欢高一些的温度,但这对驯鹿没什么好处,毕竟归根到底对驯鹿好的才是对我们有利的。”Jakov Japtik和妻子、母亲一起生活在驯鹿皮做的帐篷里,平常靠吃生鹿肉和面团为生。他说,“我一辈子都生活在冻土地区,对我们来说,驯鹿就是一切,为我们提供食物、交通和住处。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够继续这种生活。”

  然而,在这个地球上最偏远的地区之一,已经可以清楚看到环境变化的种种迹象。去年,人们抵达每年夏季宿营的地方时,发现这里的湖泊消失了一半。科学家表示,有确凿证据表明亚马尔半岛的永久冻土层正在融化。人们还看到了其他反常迹象,比如蚊子减少和牛虻增加,北极熊开始频繁从北部栖息地到南方来寻找食物。绿色俄罗斯组织负责人Vladimir Tchouprov表示,“这些都是全球变暖的证据,就像北极水域航运开启一样。”他同时指出,冻土层融化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届时原本被冻结在土层中的数十亿吨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将被释放出来。英国能源气候大臣米利班德最近访俄时也曾指出,“这里有5000英里的铁路修建在永久冻土地区,冻土融化会造成铁路中断”。

  作为地理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变暖的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区的1.5倍。如果全球气温像许多科学家担心的那样升高4摄氏度,那么对俄罗斯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俄北方大部分地区将变成沼泽。

  而早在2006年,西伯利亚地区就出现过“冬暖花开”的反常景象。虽然已经进入11月,但是居住在西伯利亚西南部森林附近的居民至今仍然可以听到熊的嚎叫声。事实上,生活在西伯利亚的熊以往都通过冬眠来度过漫漫严冬,它们从每年的10月~11月开始进入冬眠状态,直至来年春天才苏醒过来。但是随着全球变暖,俄罗斯克麦罗沃地区一带的天气出现反常,甚至有一冬无雪的情况,导致生活在当地的熊根本“无心睡眠”。

  资料显示,伊尔库茨克西南部的图瓦共和国境内的图瓦盆地上空有一个对周围气候起着巨大影响作用的高气压中心,被称为“西伯利亚气压最高区”,加上俄罗斯西北的北极圈内另一个类似的气压中心对其的作用和影响,形成每年冬季的西伯利亚寒流。寒流形成后,在西北风的作用下,向东南推进,而这股气流所途经的区域天气,便深受影响。而也正因此,任何发生在西伯利亚广袤土地上的微小变化,都值得关注,因为这里的蝴蝶扇动翅膀,便可能在整个北半球演变为一场风暴。

  极寒极热,都是全球变暖的错

  【作者】丁明虎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

  全球变暖的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容易造成极端事件:例如暴风、暴雪、暴雨、干旱、热浪等异常天气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连日来,欧亚大陆遭遇的极寒天气引发了许多媒体和科学家的关注与讨论,有声音认为这次冷事件意味着“全球变暖已停止并开始冷化,近来北半球的酷寒只是全球天气变冷的开端,这样的冷天可能会持续20年甚至30年”,部分媒体甚至宣称“小冰河期来临”。

  事实上,“小冰河期”一词并非第一次被提出,一直以来,在科学界就存在这个说法,就像在气候变化上也分为支持派和反对派一样。但严格来讲,小冰河期这个概念没有存在的科学依据。

  “小冰河期”并不存在

  在气候学领域,所谓冰河期一般以万年来计算,而比较短的冰河期也是要以百年或者千年来计。根据米兰科维奇理论,地球的气候变动取决于太阳轨道的远近(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有时离得近,有时离得远,有时照射的角度不一样也决定地球摄取太阳辐射量的多少),从而形成冷热变化。

  如果冬天吸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小,下雪结冰程度较高,会反射比较多的太阳辐射,导致夏天无法完全融化冬天所结的冰,这样就形成所谓的冰河期。而直到地球轨道持续改变到下一阶段,冰河期才会结束。以往这样的冰河期可能是10万年或者更久才会发生一次,但直到大约100万年前,星球变动节奏的加快使得冰河期变为每4万年一次,而后缩短为1万年。

  按照科学计算,最近数百年内或者几十年内,正是人类可能要进入下一个冰河期的时段。而由于冰河期以万年计,其产生和消亡在计算中可能产生误差,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谓误差放在人类生存的时间坐标中也是几百年或者上千年。所以说,现在人们认为即将进入冰河期的说法没错,但既可能是未来100年,也可能是未来1000年。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就不存在以二三十年为期的“小冰河期”。

  短期冷事件,不足以推倒气候变化说

  那么人类进入冰河期就能否定全球变暖这一事实吗?这是说不通的,因为气候变化与冰河期遵行的是两套完全不同的计量标准。气候变化一般以百年为尺度来观察人类生存环境,关于其所带来的全部影响和后果的预计都是发生在数百年内,这与冰河期的万年完全是两个概念,就像是一个玩乒乓球,另一个玩篮球,中间不存在逻辑上的辩倒和证伪。至于这次短期冷事件,更不足以推倒气候变化之说,天气是短时精确变化,而气候则是百年的趋势走向。

  一直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主流科学家们都认为,人类活动某种程度上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是不争的事实,而人类必须为了保护家园提前行动。但也有少数科学家站在反对方,反对的声音分为两种:一种认为,全球变暖是事实,但由于地球在周期上属于温暖期,因而变暖完全是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无关;另外一批人则认为随着地球即将变冷,所谓暖化最终会停止。但由于目前全球在气候变化上所掌握的数据和科学事实都有强有力的支撑,而反对者给出的证据仍然不值得信服,例如后者用所谓的“小冰河期”来解释此次严寒天气的说法。事实上前些年发生的所谓“黑客侵袭科学家电脑发现全球变暖之说是骗局”,也在后来被证明纯属子虚乌有。

  极寒原由:北极海冰大面积融化

  而这次冷事件从机制和原理上来讲,依然是全球变暖造成的,全球变暖的一个明显的危害特征就是容易造成极端事件:例如暴风、暴雪、暴雨、干旱、热浪等异常天气,值得提醒的是,所谓极端事件除了极热,还有极冷。所以,全球变暖其实并不意味着一味变暖,而是带来的全球冷热上的异常变动。

  所以这次冷事件依然要放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来分析,全球变暖造成的北极海冰大面积融化,格陵兰岛冰盖也越来越小——去年美国海军潜艇经过北冰洋时雷达测出的冰盖厚度也证实了这一结果。海冰在减小过程中自然要吸收热量,热量的来源要么是大洋底部要么是上层空气,而大洋底部的热量最终要靠上下传输,所以空气中的热量损耗会导致空气变冷,就会形成异常的冷高压,就是所谓的AO(北冰洋涛动)指数偏向负值,冷高压向外扩散,从而带来这次欧亚大陆大面积的冷事件。

  事实上,气候变化带来的更多后果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陆续浮出水面。例如据测算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一米,预计会有43个岛国消失,目前这43个岛国都在策划移民方案;由于温度变暖,原来在稍微低纬地带的生物出现在南极海底,这就会造成生物链的破坏,例如科学家已经在南极海底观测到肉食性帝王蟹的存在并且数量越来越多;在北极,因为冰面融化无法捕猎,从来不吃同类的北极熊开始互相残食……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审视今年初的极寒天气,会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人类保护家园行动的刻不容缓。(本报记者 杨梅菊/采访整理)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4)

 

相关专题 国际先驱导报

更多关于 欧亚 极寒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