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以色列总理称对伊朗保留所有行动的可能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6日16:16  国际先驱导报 微博
以政府善于利用舆论,并找时机维持伊核问题热度。图为去年12月5日,以军方自揭现役“苍鹭”无人机面纱。该机主要用于实时监视、电子侦察和干扰、通信中继和海上巡逻等任务。本报记者 尹栋逊/摄   以政府善于利用舆论,并找时机维持伊核问题热度。图为去年12月5日,以军方自揭现役“苍鹭”无人机面纱。该机主要用于实时监视、电子侦察和干扰、通信中继和海上巡逻等任务。本报记者 尹栋逊/摄

  以色列进攻德黑兰?

  “伊朗正在制造核武;国际制裁难以奏效;军事行动仍是选项”——以学者和官方 的表态逃不出这三点,不过负责情报的官员一提到“军事打击”则立刻讳莫如深。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袁震宇、郝方甲发自耶路撒冷 3月16日,以色列政坛著名的“鹰派”人物之一、副总理兼外长利伯曼面对媒体的追问,继续强硬表态:如果对伊制裁未能取得积极进展,以色列保留所有行动的可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他说。

  其舆论效果,又为以色列对伊动武的可能性加重了猜测。2011年下半年以来,“以色列单方面打击伊朗核设施”的传言不绝于耳;随后官员密集表态,学者大胆分析,媒体推波助澜,一时山雨欲来风满楼。

  而风暴眼究竟情势如何?本报记者身处漩涡中心的以色列,感受到的与其说是大战将临的凝重,不如说是各方角力的纠结。

  “伊朗威胁”是全民共识

  决不允许伊朗获得核武器,是以色列对伊核问题的全民共识。伊朗总统内贾德曾多次公开声称要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无论这一说法是否被误读,对于有犹太人大屠杀惨痛记忆,且建国后一直被敌对势力包围的以色列来说,“毁灭”言论确让其感到恐惧。

  从地区角度看,一旦伊朗拥有核武器,将完全改变中东战略格局,打破以色列的地区优势,威胁其国家安全。尽管以官方从未承认,但外界普遍认为以色列是目前中东地区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贯彻这一全民共识,以色列领导层在参加会议、接见外宾、媒体采访等一切场合,必提“伊朗威胁”,打出一套引导舆论的组合拳:德高望重的总统佩雷斯以情动人,诉说犹太人苦难,指责伊朗政权邪恶;负责军事的国防部长巴拉克强硬喊打,摆出一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架势;正在中国访问的利伯曼接受采访时仍留有余地,“将于4月重启的新一轮伊核谈判,是伊朗避免战争的最后机会”;居于决策核心地位的总理内塔尼亚胡则展现理性姿态,既要求国际社会施加严厉的“瘫痪性”制裁迫使伊朗弃核,又不放弃军事行动的可能性,积极备战。

  其实明眼人可以看出以色列攻打伊朗一旦力有不逮则后果严重,何况坐等不能接受伊朗拥核的美国出手即可,为什么以色列非要自己出头?普通人能了解的道理,以政府首脑是真不明白,还是在揣着明白装糊涂?

  政客喊打“一举多得”

  以色列电视台女主播亚琳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政府官员在伊朗问题上没有简单的“左”“右”之分,各异的立场背后是不同的政治议程。亚琳在主流电视频道主持一档辩论节目,看多了嘉宾为打不打伊朗争得面红耳赤。如果加上“利益”镜片来观察不同观点,则洞若观火。

  就内塔尼亚胡来说,把政治话题拴在伊朗身上,好处颇多。

  对内可转移公众视线。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说过,以色列只有内政议题,没有外交政策。近年来,随着外部安全压力减轻,以色列社会内部矛盾逐渐暴露:政治腐败丑闻多,经济垄断效率低,物价高,税负重……去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抗议风潮席卷以色列各大城市,30多万人参加游行,相当于全国每20个人中就有一个走上街头,其矛盾之深、之广可见一斑。

  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积重难返,改革牵涉各方利益,谈何容易。内塔尼亚胡推行国内改革无从下手,眼见支持率一天天下跌。此时渲染伊朗威胁,把盘根错节的内部矛盾转移为非黑即白的敌我矛盾,借外交缓解内政压力,收效十分明显。

  对外则将巴勒斯坦问题边缘化。观察近三年来的国际舆论焦点,不难发现态势正逐渐朝对以色列有利的方向转变。2010年世界关注以色列封锁加沙地带、犹太人定居点建设、巴以直接和谈;2011年巴勒斯坦谋求联合国正式席位的努力达到高潮,以色列备受国际压力,处境十分艰难。然而,随着伊朗问题升温,“巴勒斯坦”这个词正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这种转变从连续两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犹太人院外游说集团“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年会上的演讲可见端倪:2011年,奥氏演讲提到巴勒斯坦19次,伊朗7次;而今年,巴勒斯坦只被提及5次,伊朗则高达36次。

  至于“喊打”的国防部长巴拉克,则更多出于自身政治利益考量。他2011年年初突然宣布辞去左翼工党主席,自立门户,摇身一变成为鹰派人物,为了政治利益沦为两面三刀的政客,在很多以色列人心目中,他的政治生命已走到尽头。此时他炒作伊朗威胁,或许能绝处逢生,争得一些支持。

  情报官员表态谨慎

  在纷繁复杂的乱象中,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越是负责情报的官员,在单方面打击伊朗上越持保留意见,表态越谨慎。

  本报记者和以色列国家安全委员会前主任伊兰·米兹拉希、军事情报局前局长阿莫斯·亚德林交流时发现,他们对伊朗核计划、国际制裁等都有独到分析,但一提到“军事打击”则立刻讳莫如深。

  以情报和特勤局(摩萨德)前负责人梅尔·达甘是知名的“反对攻伊派”。他认为目前单凭以色列自身力量不足以实现摧毁伊朗核设施的目标,反而会引火上身,此事必须推动美国出兵。

  年初记者专访以色列副总理达恩·梅里多尔时,他在对伊动武问题上不愿多谈,但反复强调不希望事态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境地。梅里多尔兼任情报和原子能部长,可谓是伊朗核问题的“对口”部长,其表态值得深思。

  上述官员接触的,应是以方目前能掌握关于伊朗核计划最权威的资料。他们依据现有情报分析,反映出来的态度可能最接近真相。以色列一贯执行单边主义政策,信奉先发制人,为维护国家利益毫不顾忌国际道义和舆论压力。对伊朗,如果能一击取胜的话以方早就动手,现在倡导谨慎无非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不清楚伊朗核技术进展和防卫反击能力,不敢贸然出手;二是了解伊朗方面情况,发现胜算较小,后果难以承担,不愿冒险出击。§

  以色列议会反对党前进党主席利夫尼道出个中利害:叫嚣或唱衰攻伊打算都有损国家利益,前者暴露意图,后者泄漏底牌。

  以色列政府善于利用舆论,各种宣传手法纯熟。在伊朗问题上,官员、专家统一口径,一部分措辞强硬,另一部分相对审慎,当动武话题炒得过热的时候便主动降温,甚至下封口令,同时又根据形势变化,不断找时机维持伊核问题热度。

  情绪归情绪,议论归议论

  与政治人物、专家学者相比,普通以色列人不受政治利益羁绊,反而更能抓住问题本质。

  以媒今年发布了两个民意调查,结果都显示大部分国民不支持以色列单独攻击伊朗。记者在以色列各地和犹太、阿拉伯居民交谈后也得出了相似结论:大多数人不希望看到和伊朗发生战争。

  伊朗政府并非全无理智,制造核武器没有确凿证据,以色列凭一己之力难以摧毁伊核计划……普通民众的观点大致如此。

  内塔尼亚胡前段时间说,相比让伊朗获得核武器,他宁愿看到导弹落在特拉维夫,战争实为“两害相权取其轻”。然而,一旦战端一开,普通国民生命财产日夜处于导弹威胁下,恐怕大多数人难以做到如此淡定。

  事实上,早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险胜之后,以色列人就开始反思,一味奉行实力至上和霸权主义不能带来真正的安全,只有谈判、相互妥协才是长久生存之计。正是在那场战争后,追求和平的声音逐渐成为主流,以色列最终和埃及、约旦签署了和约。

  虽然民众不希望看到以色列打一场无谓之仗,但耐人寻味的是,超过六成的以色列人表示,无论内塔尼亚胡和巴拉克做出怎样的决定,他们都信任并支持政府。

  在全民皆兵的以色列,这充分显示了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务实态度:情绪归情绪,议论归议论,最终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正如耶路撒冷市民萨洛蒙所说,“我们没必要喜欢内塔尼亚胡,只要知道他是个值得信赖的领导人就行了。”

  新闻背景:以战机曾成功突袭伊叙核设施

  “巴比伦行动”:战机轰炸两小时毫无损耗

                                ——1981年轰炸伊拉克奥西拉克核反应堆

  伊拉克自上世纪60年代开展核研究,并于1976年从法国购进一座研究用核反应堆。

  为应对来自伊拉克的核威胁,以色列从70年代开始准备对策。贝京1977年就任以总理后远程轰炸计划逐渐成型。

  1981年6月7日,加挂副油箱的8架F-16战机携带炸弹,在多架F-15的护航下,从以色列最南端出发,经过约旦空域,取道沙特阿拉伯向伊拉克飞去。在约旦空域,以色列飞行员用阿拉伯语交流,并向约方伪称自己是误入领空的沙特空军战机。进入沙特后,以军又改用约旦空军队形,迷惑沙特方面。

  主力到达伊拉克前,大部分F-15战机分散从不同方向进入伊拉克领空,分散伊军注意力。F-16主攻中队则在30米低空向奥西拉克核反应堆奔袭,避开伊军雷达,并成功实施轰炸。行动历时两个多小时,以军没有遭受任何损失。

  “果园行动”:电子战全程迷惑敌防空系统

                                     ——2007年打击叙利亚境内一处核设施

  从2001年开始,以色列情报机构严密关注叙利亚获取核原料的努力,并最终锁定叙东部一处核设施准备实施空中打击。

  2007年9月6日午夜,以军战机携带激光制导炸弹飞往叙利亚,前一天潜伏在核设施附近的以色列空军特种兵,在地面以激光为战机指示目标,成功轰炸该设施。

  此后特种兵乘直升飞机全部安全撤退,战机经土耳其返回以色列,并将副油箱抛在土境内。

  这次行动是以色列电子战能力的一次重要检验。有媒体称,以军电子战部队利用叙利亚防空系统漏洞遥控关闭了一处雷达。据以军方人士透露,电子战部队在空袭全程成功迷惑了叙军防空系统,以军战机进入叙利亚领空后,叙军雷达上首先显示没有目标,随后显示数百个目标遍布上空。直到以军战机完成轰炸任务返航后,叙军才发射防空导弹并派出战机拦截。(袁震宇整理)

  以色列为压伊朗祭出“三十六计”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郝方甲、袁震宇发自耶路撒冷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战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可攻可防,亦刚亦柔,兵家可借此巩固胜态,或扭转颓势。

  纵观半年来以色列与伊朗局势日益紧张,以方权衡发动战争的能力与代价,虚实间已布下一盘棋局。以《三十六计》为鉴,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计谋一:无中生有

  【诳也非诳,实其所诳】

  外界在热炒以色列对伊朗动武可能性及其影响时,往往忽略一个基本前提:“伊朗制造核武器”这个论断是否站得住脚?

  伊朗一直坚持其核计划用于发电和医疗等和平目的。中国政府明确表示,所有国家都有在遵守义务的前提下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西方和以色列虽指责伊朗核计划的军事用途,但始终没有证据确认伊朗在制造核武器。

  国际原子能机构去年11月发布报告,援引一些情报称,伊朗在一处军事基地建造大型设施,实施高爆试验,并认为这些试验是伊朗“可能研发核武器的有力迹象”。今年2月,原子能机构代表团访问伊朗后,报告措辞仍是“可能的军事目的”。

  事实上,美国情报机构的分析是,伊朗早在2003年就停止了研发核武器项目,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伊朗已决定制造核武器。美国防部长帕内塔和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登普西最近也先后表达了类似观点。

  以色列则批评美国情报机构的态度过于谨慎。亲西方的日本人天野之弥入主原子能机构后,发布报告所依据资料大部分来自西方国家、特别是以色列的情报机构。原子能报告里的“莫须有”罪名,经西方媒体放大,伊朗“正在发展核武器”似乎板上钉钉。

  为威慑敌对方寻找一个理由,至少以军借机为对伊动武提供了口实。

  计谋二:借刀杀人

  【引友杀敌,不自出力】

  如果发动战争,以色列能否靠一己之力攻打伊朗呢?

  目前以空军能够承担远程轰炸任务的F-15I和F-16战斗机共有300多架,作战半径理论上可以达到伊朗西部和中部,但受自身作战能力和数量的限制,很难对伊朗这样距离远、国土面积大的目标进行持续打击。此外,以空军还面临飞越阿拉伯国家领空的难题。

  伊朗的核设施据外界猜测可能有40处至60处之多,核设施周边有空军基地并布设防空导弹阵地,战备级别较高。2010年11月,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声称成功改进现役的俄制S-200防空导弹,自主开发出S-300版本防空导弹系统。S-300是俄罗斯最先进的防空导弹系统之一。如果伊方此说属实,长途奔袭打击伊朗的以战机将面临严峻威胁。

  另外,以军必然使用电子战手段压制伊朗的防空系统。美国军方消息人士前段时间透露,以色列近年秘密开发出多种电子战武器,在瘫痪敌方防空系统外,还可同时攻击电力、互联网、手机网络及警察、消防通讯线路。

  以情报和特勤局(摩萨德)前局长梅尔·达甘为代表的“反战派”,认为目前单凭以色列自身力量不足以彻底摧毁伊朗核设施,勉强为之反而会引火上身,推动美国出兵才是以方损失最小、利益最大化的良策。

  3月初内塔尼亚胡访美时,奥巴马对伊朗言论趋于强硬,强调绝不允许伊朗拥核,必要时将使用武力。以军前总参谋长、军情局局长阿莫斯·亚德林告诉记者,奥巴马这是明确向内塔尼亚胡承诺,伊朗核计划不只是以色列的问题,同时也是美国的问题。

  计谋三: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

  攻击伊朗难保一击制胜,且面临严重后果,美国又有明确承诺阻止伊朗拥核——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以色列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和平瓦解政权的方式迫使伊朗放弃核计划。

  内塔尼亚胡就是典型的“两手准备派”,主张要做好军事行动准备,但现阶段暂且依靠国际制裁,造成伊朗经济崩溃,力争实现伊政权更迭。

  特拉维夫大学伊朗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戴维·梅纳什里认为,近年来的联合国和美欧单方面制裁已产生累积效应,打击了伊朗经济,伊朗货币严重贬值,国内失业和通货膨胀愈演愈烈,政府已感到压力。

  制裁以外,以色列密切关注伊朗内部情况,坐看反对派生事。2011年抗议风潮席卷中东北非时,伊朗内部发生零星反政府示威,部分西媒参与炒作,但最终“无功而返”。

  最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可以预见,以色列在出手攻伊前,将乐见伊朗内乱,甚至暗中“放火”,推动其自行瓦解,不战而屈人之兵。

  计谋四: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

  今年1月11日与伊核计划有关的化学专家艾哈迈迪-罗尚在首都德黑兰遭遇炸弹袭击身亡。伊朗外交部随后向美国发出抗议照会,指责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暗杀艾哈迈迪-罗尚。

  自2007年以来,伊朗已发生6起针对核科学家的袭击事件,共造成5名核专家死亡、1名核专家受伤。

  伊朗情报部门去年1月宣布破获一个涉嫌暗杀伊朗核科学家的以色列间谍团伙,并称以色列情报机构正利用一些设在欧洲和伊朗邻国的基地,策划针对伊朗核科学家的暗杀行动。

  以色列官方拒绝承认与这些行动有关联。但清除专家、破坏设施,使伊朗核计划成为“无米之炊”,的确符合以色列的利益。

  与立场强硬、喊打声不断的政界人士不同,很多以色列情报机构高级官员支持间谍战这种颇有争议的暧昧方式。相比劳民伤财、胜负难料的正规作战,隐蔽战线或可收到奇效。

  前摩萨德局长达甘认为,在最终摊牌时刻到来之前,尚有时间尝试各种方法阻止伊核计划。

  本报记者在与以色列国家安全委员会前主任伊兰·米兹拉希交流中发现,他对以方可能采取的具体行动讳莫如深,但同意秘密战大有可为。

  计谋五: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

  面对核设施可能遭到袭击的威胁,伊朗的表态很简单:谁敢打我,我就打以色列。

  无论单独攻打,还是联合美国,一旦迈出动武的一步,以色列都可能面对伊朗的报复性导弹打击。

  伊朗近年多次成功试射导弹,其中国产“泥石-2”型和“流星-3”型导弹射程超过2000公里,足以覆盖以色列全境和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基地。美国和以色列的情报部门相信,伊朗具备制造和投送生化武器的能力。对于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高的以色列来说,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破坏性可想而知。

  即便伊朗不使用生化武器反击,常规性的大规模、长时间导弹战对以色列来说也是一种严峻考验。以色列战略纵深太小,经济模式相对单一,难以承受长时间的战事压力。此外,以色列还可能同时遭到由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的火箭弹攻击,被迫在东、北、南三个方向展开多面作战。

  伊朗对以美军事打击有何种水平的防范,可能采取何种程度的报复性打击,哈马斯和真主党在为盟友伊朗酝酿何种形式的支持……以色列可以做到“知己”,在这些方面却很难“知彼”。在事态发展可控的前提下,一些表态或行动往往以探听敌人虚实为目的。

  比如,3月上中旬,以军定点清除加沙武装派别领导人引发新一轮冲突升级。巴武装人员向以南部发射了超过200枚火箭弹,以军持续轰炸加沙造成近百人伤亡。在埃及斡旋下,冲突持续4天后戛然而止。

  巴勒斯坦分析人士认为,以色列借此可以测试哈马斯在伊核问题上的立场。以色列在袭击行动中看到,为了维持对加沙的控制权,与以色列保持相对和平对哈马斯有利。在这轮冲突中,冲在最前面的是“人民抵抗委员会”和巴伊斯兰圣战组织(杰哈德)等极端武装派别,哈马斯则采取了克制和试图平息局势的作法。

  计谋六:瞒天过海

  【备周意怠,常见不疑】

  以色列一贯奉行单边主义政策,崇尚武力,不战则已,一战即胜。

  据美国前驻以大使塞缪尔·刘易斯回忆,1980年前后,关于阻止伊拉克核计划的猜测在以色列甚嚣尘上。但某一时间,所有官员停止发表评论,媒体报道也全部消失。随后以军就轰炸了伊拉克奥西拉克核反应堆。刘易斯承认,虽然他当时对以色列的动武决策有所预判,但确实被以方的突然“静默”迷惑。

  以色列《国土报》近日披露,32年前,时任总理的贝京原本计划更早突袭伊拉克核反应堆,但在行动前,收到了工党主席佩雷斯(现任总统)的一封信,请求他因为某些原因推迟军事行动。贝京随即推迟了行动,不仅为了给佩雷斯“面子”,更重要的考虑是:佩雷斯知道了,说明突袭计划已不再是小范围秘密。哪怕有千万分之一的可能性被敌人提前得到这一消息,“奇袭”就失了先机。

  对此,很多以色列人说这是犹太人特有的行事哲学——“要么说,要么做”,“越说越不做,要做才不说”。

  水无常形,兵无常式。“静默”麻痹敌人是一种方法;施展疑兵之计,天天喊“狼来了”,让对方疲于防备,松懈时也是打击的绝佳时机。近几个月以来,以色列官员、媒体热炒伊核话题,铺天盖地的猜测和评论,有利于隐藏其真实意图,一定程度能够影响伊朗对以色列行动的判断。就像开战前的烟幕弹,敌方即便猜得到战略意图,也难准确判断其时机。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是以军一贯的思路。当外界逐渐放松警惕、正在对持久的紧张气氛感到麻木时,也许就是以色列打击伊朗的最佳时机。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声明: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至010—63073377或发邮件至ihl-market@vip.sina.com)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