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东非肯尼亚首次发现石油 开采可行性尚不确定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30日17:06  世界新闻报

  肯尼亚继南苏丹和乌干达之后也发现了石油,但一切会如人意吗?

  本报驻肯尼亚记者/郑治

  东非国家肯尼亚以其品质上乘的红茶和咖啡闻名于世,其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也成为该国的标志性名片之一。与大多数遍地是宝的非洲国家不同,肯尼亚的“超凡脱俗”似乎天生造就,这使其一向远离能源资源所带来的巨额财富以及与之俱来的世俗纷扰。然而,“从天而降”的石油或许将改变这一切。近日,肯尼亚宣布首次发现了石油,由此成为东非地区又一个潜在的产油国。

  开采可行性尚不确定

  3月26日,肯尼亚总统齐贝吉通过电视直播宣布,该国首次在其北部图尔卡纳地区发现了石油,这对肯尼亚是个“十足的利好消息”。据他说,石油储量是跨国经营的英国塔洛石油公司在执行勘探任务时发现的。

  塔洛石油公司也在一份声明中称,该公司的勘探人员在“恩戈米亚1号”地区发现了厚达20米的含油层,其成分与此前在乌干达境内发现的轻质含蜡原油几乎相同。现在,塔洛公司的勘探深度已达到井下1041米,未来将有望下降至2700米,以寻找更深含油地层的可能性。

  新发现石油的具体储量和质量目前尚未确定,但肯尼亚能源部长基拉伊图·穆伦吉表示,储量乐观估计可能大于同样位于东非的乌干达。后者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为25亿桶。

  肯尼亚总统齐贝吉预测,至少需要经过3年以上的开发,肯尼亚的石油开采才可能实现规模生产。专业人士解释称,这是因为发现原油并不等同于产油。比如,乌干达2006年首次发现石油,但至今未能大规模开采。尽管乌干达有望于2013年对外供应石油,但真正“全速”开采需要等到2016年。事实上,真正成规模地开发,还需要大量资金、人员投入,以及技术的支持。能源部长基拉伊图·穆伦吉也表示,“还需经过持续开发才能确认其是否蕴含商业价值”。

  尽管如此,发现石油的消息仍然让许多肯尼亚人欢欣鼓舞。该国收视率最高之一的CITIZEN电视台画面显示,图尔卡纳地区的民众欢呼雀跃,欣喜异常。他们属于肯尼亚的一个少数民族,历来备受干旱、饥荒困扰,不得不依靠外来援助生存。电视评论称,“黑色的黄金将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

  东非成新能源基地

  肯尼亚发现石油的消息一经宣布,塔洛石油公司在伦敦的股价立刻上涨了2.5%。分析人士认为,这一发现必然会在未来数月吸引更多勘探公司来到肯尼亚。同时,这也使得在肯尼亚进行石油勘探投资的风险大为降低。

  世界著名的新兴市场投资银行复兴资本称,肯尼亚发现石油所蕴含的商业价值一经确认,将使肯尼亚不再单纯依靠农业实现其国家经济以及居民消费的增长。当前,农业占肯尼亚国民经济的比重超过25%,紧随其后的是交通、通讯、批发零售以及制造等行业。超过2/3的劳动力在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农业受天气的影响非常大,天气可以影响收成,继而对居民消费造成影响。而居民消费占肯尼亚国内支出总额的75%。

  肯尼亚制造商协会主席杰斯温德·贝迪认为,该国所有的行业都将获益,因为能源的价格将会降低。原油将替代当前的重燃料油,成为肯尼亚的发电原料。重燃料油不仅价格昂贵,同时深受全球价格波动影响。

  近年来,肯尼亚及其东非邻国已经成为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地区。2011年7月从苏丹独立的南苏丹已经成为一个产油国家,乌干达也发现了可进行商业开采的石油,而肯尼亚发现石油的图尔卡纳地区就邻近乌干达和南苏丹。

  分析人士认为,即使没有石油,肯尼亚也可以从整个东非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中获益,因为肯尼亚拥有在该地区国家中罕有的海港和炼油厂,并计划新建更多此类基础设施。肯尼亚还是地区性的金融和交通枢纽。此外,乌干达在经营管理其新兴的石油产业方面一直不尽如人意。如今北部地区发现石油,让肯尼亚更具备条件,可以当仁不让地吸引国际石油勘探公司在其国内设立地区性总部。可以预见的是,更多的投资将会进入到该国的石油勘探中。

  石油,这个近现代兵家必争之物,将为肯尼亚带来的是福还是祸?最终答案或许只有让时间去揭晓。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肯尼亚的历史必将因为石油而翻开新的一页,肯尼亚整个国家也将因为石油的开采而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是天堂还是地狱

  肯尼亚国内并非所有人都对新发现石油表示乐观。部分民众担心石油带来的财富可能被掠夺,而老百姓则得不到任何好处。该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民族日报》评论称,“石油的发现,让肯尼亚站到了十字路口,从这里,它将进入高速路,要么通往天堂,要么下到地狱。在俄罗斯、尼日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国,黑色的黄金不但没能帮助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反倒带去了无数灾难。”

  确实,纵观历史,所谓的“石油的诅咒”并非空穴来风。石油生产国历来大多沦为是非之地,也是滋生腐败的沃土。从众多非洲和中东地区的产油国的不幸经历中,人们或许就能窥得一斑。

  (郑治)//

  英国担心俄罗斯黑帮渗入

  本报记者/若非

  近日,流亡英国的俄罗斯银行家戈尔本佐夫在伦敦遭到枪击。对于这起案件的原因,外界众说纷纭,甚至牵出3年前的一起谋杀未遂案。有英国媒体惊呼,涉及俄罗斯有组织犯罪的暴力活动已经蔓延到伦敦街头,“伦敦格勒”的未来安全令人担忧。

  有人买凶“灭口”?

  3月20日晚,戈尔本佐夫在伦敦东部金融中心附近的公寓楼下突然遭到一名神秘枪手疯狂扫射,但在身中6枪之后却奇迹般活了下来。

  现年45岁的戈尔本佐夫曾在俄罗斯和摩尔多瓦拥有多家银行,堪称金融巨头。2011年3月,戈尔本佐夫因涉嫌盗用银行资本和非法接管银行而遭到摩尔多瓦警方的通缉,随后流亡到英国。

  尽管英国警方将此案定为“个案”,但多家英国媒体猜测其可能与3年前发生在莫斯科的一起谋杀未遂案有关。戈尔本佐夫不久前曾向俄警方爆料称“两名金融界大亨”是2009年莫斯科谋杀未遂案的幕后真凶,因此他这次遇袭不排除是有人想买凶杀人灭口。

  另有英国媒体报道称,虽然还不清楚戈尔本佐夫遭到枪击的原因,但涉及俄罗斯商业及有组织犯罪的暴力活动或许已经蔓延到了伦敦街头。

  英国媒体的猜测并非捕风捉影。去年6月,一起发生在一年前的英国特工神秘死亡案重新浮出水面。死者加雷思·威廉斯是英国军情六处一名特工人员。2010年8月,他被发现死在伦敦的公寓里。当时,英国警方认为威廉斯是死于意外,但一年之后,有新线索表明,凶手很可能与俄罗斯黑社会组织有关。英国媒体援引一名英国情报部门官员的话说,威廉斯手中掌握着军情六处核心技术的“最高机密”,这些技术可以帮助追踪俄罗斯黑手党是如何通过英国的金融系统洗钱的。

  英国媒体报道称,伦敦一直是俄罗斯黑手党洗钱的首选,除了这里金融系统高度发达以外,还有大量俄罗斯公司可供他们洗钱。据称,一些庞大的俄罗斯犯罪团伙都与前苏联克格勃有联系,他们甚至雇用前克格勃成员,而那些人完全有能力追查到像威廉斯这样的特工人员。

  俄富豪引起英国人不满

  由于税务制度比较宽松等原因,越来越多的海外富翁名流选择在英国安家置业。据统计,大约有20多名亿万富翁常年定居在此,其中绝大多数是外国人,而俄罗斯人所占比例最高。伦敦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有媒体以“伦敦格勒”来描绘这一现象。

  身家不菲的俄罗斯富豪们喜欢居住在伦敦北郊的哈罗、伦敦中心地区的贝尔格拉维亚以及南部的切尔西,他们经常出没于高消费区和金融区。在哈罗居住的别列佐夫斯基早就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同样是来自俄罗斯的亿万富豪、英国切尔西足球俱乐部老板阿布拉莫维奇则将自己的家安在了贝尔格拉维亚。这些俄罗斯超级富豪的生活极为隐秘,普通人很难得知他们的日常举止。

  不过,这些富豪在伦敦的“圈地运动”却让当地百姓越来越不满。他们认为,这些有钱人的一掷千金让房价和消费水平水涨船高。伦敦已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城市,而百姓却遭受着低收入、高税负的双重压迫。对多数英国人来说,伦敦这些名流社区不仅不属于他们,而且让他们感到同这些名流们共同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压力。//

  美最大军火商

  遭政府重罚

  本报记者/魏东旭

  据《华盛顿时报》3月23日报道,美国司法部日前宣布,美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军工企业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已同意向美国政府赔付1580万美元,以解决因其在分包业务中使用价格虚高的消耗性工具所面临的诉讼。这起诉讼源于“工具与五金公司”虚报价格案,该公司曾向洛·马公司提供制造F-22、F-35隐形战机的消耗性工具。

  连累政府吃大亏

  美国司法部副部长斯图尔特·德勒瑞称,工具与五金公司在1998年到2005年间有明显的虚报价格行为,而那段时间与其存在合作关系的洛·马公司正在与美国政府履行一系列合同,因此虚高的价格被转嫁给美国政府。德勒瑞强调,“与政府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大型防务承包商未能采取有效措施监管工具与五金公司的违规行为,因此需要赔偿美国政府。”

  报道称,从1998年到2004年,由总裁托德·洛弗蒂斯管理的工具与五金公司一直是洛·马公司采购钻头、铣刀等所有消耗性工具的唯一分包商。据美国国防犯罪调查处、空军特别调查办公室等机构调查,洛弗蒂斯伙同他人密谋通过虚假账单诈骗美国国防部和洛·马公司。为了掩饰违法行为,洛弗蒂斯及其下属采用电脑扫描仪篡改报价数据的方式伪造高额发票。为防止丑闻曝光,洛弗蒂斯还干预抽样审计工作,并指使下属毁掉相关的伪造记录和计算机文件。

  审理此案的检察官认为,洛弗蒂斯及其所管理的工具与五金公司通过欺诈行为骗取了美国政府大约2000万美元。2006年3月,洛弗蒂斯被得克萨斯州沃斯堡市联邦法院判处入狱87个月并赔偿2000万美元。随后,洛弗蒂斯承认在交易中存在诈骗政府的图谋。

  严打军工“蛀虫”

  美国政府目前正致力于缩减防务开支,但涉及先进战斗机生产的订单仍高达数百亿美元,这样的大蛋糕自然会吸引不少逐利目光。与美国军方关系密切的波音、洛·马、雷神等军工巨头本身并不敢弄虚作假得罪衣食父母,但它们供应链中的次级分包商、供应商却免不了会动歪心思。

  有分析认为,美国政府在严惩工具与五金公司这样的小公司后,又对洛·马这样的军工巨头实施重罚,显然是在给整个军工生产体系敲警钟,以防止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受到“蛀虫”影响。//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相关专题 世界新闻报

更多关于 肯尼亚 石油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