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救欧洲里外不讨好
在花掉国内纳税人大把钱后,默克尔力推的紧缩政策又遭多国挑战
本报驻欧盟记者/金力
3月30日,欧元区17国财政部长在欧盟轮值主席国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会议,讨论扩大救助基金规模的问题。会议最终决定,把救助基金“欧洲稳定机制”的规模从原定的5000亿欧元扩大至7000亿欧元,以防止债务危机再次“起火”。那么,多出的基金从哪来?人们将目光再次投向了欧盟最大经济体、“有钱有责任”的德国。
德国紧握“钱袋子”
欧元区目前有两个救助基金,一个是临时性救助基金,即“欧洲金融稳定工具”,两年前开始运作,规模为4400亿欧元,扣除已经提供给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的救助贷款,目前还剩2000多亿欧元,根据原计划,这个基金的运作到明年6月底就将结束。
另一个基金是永久性救助机制,即上面提到的“欧洲稳定机制”,规模原定为5000亿欧元,从今年7月1日起运作。欧元区各国财长决定把这两个救助基金合并起来,总规模为7000亿欧元,先从今年7月至明年6月运行一年。
实际上,所谓“救助基金规模扩大”不过是“标题党”手法,两个救助基金合二为一,实际数额并没有增加。
有关是否扩大救助基金规模以及究竟扩大到多少的问题,欧元区各国领导人已经在过去的两场峰会上严肃激烈地讨论过。德国总理默克尔“孤军奋战”、力排众议,坚持认为欧元区债务危机已经出现转机,原定5000亿欧元的救助基金规模已经足够,不必再扩大。但欧盟委员会认为,救助基金的规模需扩大至9400亿欧元才能确保欧元区金融不出问题。最终的结果显然是各方妥协的结果。默克尔继续紧握“钱袋子”,不愿再把德国纳税人的钱投进欧债危机这个无底洞。在新一轮的较量中,德国又占了上风。
在欧元区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的两年中,德国的立场始终十分明确和强硬。德国人认为,如果欧元区国家都像德国一样辛勤工作、省吃俭用,就不可能发生债务危机。而像希腊这样,寅吃卯粮、大手大脚地借钱过日子是不可能持久的,这些国家必须按德国模式进行经济结构改革,大力提高经济竞争力,才能走出债台高筑的危局。
在两年前欧元区建立7500亿欧元的临时救助基金以救助希腊等问题国家时,默克尔就一再要求,接受救助的成员国必须实施紧缩措施,降低工资标准,削减养老金等福利,大刀阔斧地进行结构改革。不然,出钱大户德国决不出手相助。两年来,希腊、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甚至法国、比利时都在德国的逼迫下一一实施紧缩措施。一时间,“紧缩”一词成为欧元区国家领导人的时髦用语,“德国模式”成了欧元区国家摆脱危机的救命稻草。
紧缩换来巨大代价
德国是救助基金的出钱大户。为救助问题国家,德国纳税人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他们将为问题国家提供4600亿欧元的贷款与担保,成为欧元区最大的债权人。而一旦债务危机恶化,这些钱就会打水漂儿。
默克尔同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由于同意了救助希腊的两个方案,批准扩大救助基金,默克尔不仅得罪了国内的不少选民,还使她自己的党派内部出现裂痕。与此同时,由于坚持推行“紧缩”,德国在欧盟中正在变得越来越孤立。
然而,与德国人相比,其他国家付出的代价更为惨重。在德国的逼迫下,不愿紧缩的希腊及意大利总理先后下台;欧元区成员国被迫在默克尔倡导的《财政条约》上签字;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被迫推行苛刻的紧缩措施,脆弱的经济重回衰退,民众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百姓怨声载道,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私人投资者被迫减计其所持有的希腊国债,损失超过70%。
欧元区国家经济重陷衰退,“德国模式”遭到越来越多的怀疑甚至指责。2月12日,英国、爱尔兰、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芬兰、瑞典、波兰、捷克、斯洛伐克12国领导人联名发表公开信,历数紧缩政策的弊端,呼吁注重刺激经济增长。这是欧盟众多成员国首次联合公开挑战默克尔的“德国模式”。3月28日,意大利总理蒙蒂访问日本时在东京发表讲话称,由于“欧元区大国”不负责任的行为,欧元区债务危机愈演愈烈。
“紧缩”与“增长”永远水火不容。如何把握好两者的关系,默克尔在摸索,欧元区所有国家的领导人也都在摸索。也许,“德国模式”目前仍然只适合德国,在整个欧元区推行“德国模式”仍有漫长而曲折的路要走。
默克尔的“德国模式”
德国是欧元区建立10年以来最大的获益者。经济与货币联盟让德国在欧元区内的出口大增,经济增长强劲,国富民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后,德国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希腊等国家一旦破产,“出口型”德国经济将遭受严重冲击,德国金融也将遭受重大损失,因此,德国必须出手相救。而另一方面,“勤劳致富”的德国人又决不可能纵容像希腊这样“借钱穷大方”的国家。两年来,默克尔似乎一直在欧洲盟友与国内选民的夹击中走钢丝。可以说,在欧元区推行“德国模式”是她个人最得意的创举。(金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