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论称萨科奇打击利比亚为捞取大选政治成本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16日11:59  《小康》杂志 微博

  法国的国家利益与总统萨科奇的个性被牢牢捆绑在一起。这个具有拿破仑情结的男人近些年在外交政策上的种种“新思路”,越来越耐人寻味

  文|特约记者 齐岳峰

  法国国内,萨科奇以及有心角逐总统宝座的豪杰们早已开始明争暗斗。国外,继埃及《金字塔报》3月2日披露有100多名法国军人在叙利亚被叙政府军俘获之后,黎巴嫩的《每日星报》3月5日也报道称,有13名法国军人在叙利亚被叙政府军抓获。

  事后,这些消息虽未马上得到法国方面的证实,但不免让人联想到此前的2011年春天,正是来自法兰西的战机,轰炸了利比亚,并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主导了对利比亚问题的格局。

  去年12月,法国外长朱佩也与叙利亚反对派“全国委员会”领导人举行了会晤,表示将承认该组织的“合法身份”,并呼吁在叙利亚设立“人道主义走廊”。

  先是利比亚,再是叙利亚。法国舆论认为,萨科奇如此密集地干预这两国事务是为总统竞选“拉政绩”。而近些年,这个具有拿破仑情结的男人在外交政策上的“新思路”,也越来越耐人寻味。

  萨科奇“新思维”外交

  三年前,在庆祝北约成立60周年的峰会上,法国总统萨科奇宣布法国重新加入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向来以强调外交独立著称的法国,选择在此时结束其在北约长达43年的“例外”身份,使法国再次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备受瞩目的焦点。

  当初,北约总部从英国伦敦迁往法国巴黎后,法国与北约的军事合作一度非常密切。但随着戴高乐的上台,法国开始期望摆脱美国对其外交与国防的控制,并最终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

  对于法国退出北约的行为,法国问题观察者薛建成认为,从历史传统来看,独立外交立场向来被法国高度重视。但是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43年后的法国逐渐意识到, “我们在北约没有任何的军事职位。当盟友为我们要参与的行动确定目标和军事手段时,我们却没有发言权”(萨科奇)。

  当初,法国人显然将自己独立于欧洲之外,而随着欧盟在国际领域影响日趋扩大,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法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下降,发挥大国作用的空间亦受到限制。

  在迫切期望提高其对欧洲话语权的前提下,重返北约成为法国重要的步骤。

  在此之外,法国亦多方发力进一步扩大国际话语权。除了力主将G8扩大至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法国还积极主张成立G20。萨科奇更强调,人类已生存在一个“新世界”,需要用“新思维”来解决“新世界”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在此背景下,法国外交也进入活跃期。2008年8月,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双方引发冲突。是萨科奇第一个充当了积极调解俄格冲突的使者,当人们在电视机前看见个子矮小的萨科奇穿梭在莫斯科与第比利斯之间运筹帷幄之时,不禁为之困惑:这关法国人什么事呢?

  政治观察学者王毅称,不要忘记,萨科奇上台后不久就宣示“法国要发挥大国作用,就必须对所有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提出独特的解决办法,以扭转近年来法国在欧盟、国际上影响力不断下降的趋势”。

  纵观萨科奇的执政历程,从“相对大国论”到“地中海联盟”,从 “变革联盟”到“新多边、新经济和新社会秩序”等政策、理念,法国外交政策在显示独特性的同时,表现出了更多的选择性与多面性。

  坊间议论认为,萨科奇需要不断借助各种机会展现其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并藉此赢得国内民意,为政治选举赢得资本。在此诉求下,法国的国家利益与总统萨科奇的个性被牢牢捆绑在一起。

  这是一个期望成为英雄领袖的总统,其个人的性格因素决定了他在面对抉择时表现出令人难解的态度。

  上台初,萨科奇在对美关系、欧洲建设、中东建设、对非关系和人权问题五大领域与前总统“全面决裂”,为外界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法国。但不久后,在地区政策乃至金融政策领域,萨科奇领导下的法国却又与美国高调不一致,并不断得到世界的关注。

  法国人在行动

  作为前非洲殖民地的宗主国,法国军队曾经直接参与了逮捕科特迪瓦前总统巴博的行动。不过在2006年,法国在向黎派兵问题上却显得比较慎重,当时,在黎以冲突爆发后,法国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先停火,最后才是部署多国部队。在当时安理会的磋商过程中,法、美就先停火还是先派多国部队问题一度争执不下。美以关心的是解除黎真主党武装和保证以色列的安全,法国关心的则首先是停火。

  当然,彼时的法国对派兵态度谨慎有着历史的原因,法国驻外部队曾遭到袭击损失惨重。而面对国内政治大选的前景,在涉及国民利益的对外表态方面并不期望过于激烈。

  当年的情境似乎仍未消散,而新的选择却早已不同。

  2011年3月19日晚,法国战机率先对利比亚进行军事打击行动,成为此次多国军事行动的旗手。曾经在2003年极力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法国,在利比亚问题上,却一反常态带领美国作战,并且第一个承认利比亚反政府武装。

  回溯历史,有意思的是,就任总统两个月后,萨科奇就访问了利比亚,并对卡扎菲大加赞赏,萨科奇说,他的访问是为了让利比亚“重返国际大家庭”。

  此后的2007年12月,卡扎菲访问巴黎,萨科奇对其给予了高级别的接待:卡扎菲被法国以“兄弟领导人”相称。法国政府还许可卡扎菲在爱丽舍宫内搭建他的贝都因帐篷。萨科奇甚至对媒体说,“卡扎菲没有被视为阿拉伯世界的独裁者”。

  不过,萨科奇上台后,法国和利比亚的经济关系虽不断升温,但政治分歧却不断扩大。法国认为积极推动制裁利比亚不仅会提升其国际形象,还能使其在利比亚乃至整个地中海和非洲地区的利益得到更大保障。

  为何是法国

  从历史上看,法国曾长期控制利比亚南部地区,并始终视地中海及非洲为发挥自身影响力的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也是离利比亚最近的军事大国之一。

  萨科奇上台后,就提出“重返非洲”的战略,并积极倡导成立地中海联盟。

  但彼时地中海联盟被卡扎菲联合其他非洲国家抵制,加之法国预期的幻影战斗机采购合同迟迟不到,法国在利比亚的能源投资又面临被卡扎菲收归国有的前景,而且利比亚单方面终止了与法国的军购合同。在天然气供给问题上,利比亚供给法国的价格又高于西欧诸国——从这些因素来看,当初法国选择高调对利动武,意在发挥昔日殖民地宗主国作用,并通过下一步行动先期为法国利益彰目。

  当然,法国的石油企业在利比亚有着数十亿美元的投资,这也为萨科奇的行动提供了良好的注脚。

  萨科奇希望通过打击利比亚树立法国独树一帜的大国强国形象,这与他始终坚持的所谓独立外交一脉相承。而面对国内的大选,萨科奇也期望通过对外行动捞取政治资本——这在世界各国中似乎是一个恒久不变的定律。况且法国人向来喜欢特立独行的总统,例如戴高乐,或者,萨科奇。

  在北约与欧盟中,法国一直同美英争夺军事和政经主导权,在利比亚事件中,美国明显处于消极姿态,法国或许就此认为机会来了。加之美国不希望进一步深陷乱局,遂将烫手山芋做个顺水人情,扔给了萨科奇。

  从更深的层面看,正如薛建成所述,作为人权与民主自由思想的圣地,法国认为,利比亚乃至叙利亚的自由与法制,理应得到维护。这也成为法国坚持出兵的理由之一。

  薛建成对本刊记者称,作为世界政经版图中的重要国家,虽然法国经济实力今非昔比,但它一直认为自己在国际事务中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然而,在阿拉伯世界的动荡中,法国却一度很被动,萨科奇就因为对突尼斯和埃及事态反应迟钝而被国内批评,因此,萨科奇需要挽回颜面。

  薛建成认为,萨科奇吸取了教训,在利比亚问题上,法国成为全球最为主动的国家。加之美国人被金融危机困扰,无力站在前列,这也给了跃跃欲试的萨科奇一个机会。

  梦想或不再绽放

  利比亚战争,成就了萨科奇的拿破仑幻象。至于叙利亚问题,法国似乎不可能替代美国的位置。在薛建成的观察中,如果奥巴马能够连任,加之目前美国经济出现好转,失业率开始下降,美国依然会是全世界的领头羊,而法国在这个背景下能够对全球政治经济起到多大作用,还是一个未知数。

  此前美国航母在叙利亚附近的出现,无疑向世界宣布了叙利亚问题的紧张程度。而法国如果需要在对叙利亚的行动中像此前一样夺得头筹,就必须抢先一步。当然,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军事行动彰显自己——这是一个考验法国人智慧与胆量的命题。

  不过多年的殖民主义经验以及海外雇佣军团的作战经验,让法国人对于这个命题的有效性并不担心。

  然而美国人似乎不以为然。在此前的利比亚战争中,缘于利比亚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加之法国与利比亚之间的地缘关系,美国人愿意送个人情给萨科奇,以成就其光荣与梦想。更何况,当年的伊拉克战争,法国人站在了反对者的阵营中,美国将法国推上利比亚战争的前台,也有为彼此的前隙擦涂改液的成分。

  而今不同,作为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中东地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美国神经,美国不太可能希望其他国家插足这一地区。这缘于美国人的战略一旦成功,那么中东地区将成为美国打造民主化的样本,这对美国的全球战略,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在经历了利比亚战争的辉煌后,萨科奇明显感到了愈来愈强烈的失落与寂寥。他迫切需要另一场游戏展示自己的形象与力量,可是竞技场已然改变,在新的游戏规则没有制定前,面对大选压力的萨科奇,其梦想能否继续绽放?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 萨科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