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泰坦尼克的沉没与诞生:最后160分钟和此后100年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20日15:17  三联生活周刊 微博
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

  泰坦尼克的沉没与诞生

  最后160分钟和此后100年

  文 苗炜

  桃乐丝·吉普森,22岁的默片演员,她穿着件晚礼服,外面套着一件毛绒衣和一件短外套,挤在救生艇上。这是1912年4月15日的凌晨,她所在的7号救生艇在零点45分从“泰坦尼克号”上放下来,但一直与大船保持着20码的距离。他们看着更多的救生艇从泰坦尼克号上放下来,到两点钟,桃乐丝预感到,泰坦尼克号上的大多数乘客都无法逃命了。7号救生艇上的水手将小船驶离泰坦尼克号,否则,大船沉没时,这条小小的救生艇会被吞没。桃乐丝的目光始终盯着泰坦尼克号。“忽然,我听到一阵疯狂的哭喊,那是船上的人在喊救命,在悲叹,在尖叫,沉船的景象将永远刻在我的脑子里,直到我死。”

  1912年4月10日,427名头等舱及二等舱的旅客和495名三等舱乘客在南安普顿登船,正午时分,这艘大船驶离南安普顿,晚18点半抵达法国的瑟堡,13名头等舱乘客和7名二等舱乘客下船,142名头等舱乘客、30名二等舱乘客和102名三等舱乘客从瑟堡上船,其中包括桃乐丝·吉普森和玛格丽特·布朗。晚上20点,泰坦尼克号离开瑟堡,驶向昆士敦。第二天凌晨1点半,泰坦尼克号离开昆士敦,横跨大西洋的旅途开始。这条大船上有1320名乘客,包括船员在内共2235人,3435个邮政包裹,6000吨煤,托运的行李、货物有900吨。在卡梅隆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我们可以看到玛格丽特·布朗登船的场景,她的戏份还真不少,迪卡普里奥接受邀请要去头等舱赴宴时,布朗女士借给了他一套礼服,拍打着他的后背说,我看你和我儿子的身材差不多。这样的设计自有其道理,布朗女士原是一位贫穷的爱尔兰移民,后来找到了金矿,发了财,她像个暴发户一样在巴黎采购了大批时装,不过,她一直致力于公共事业,在泰坦尼克号船上,她托运了3个大箱子,里面是古罗马遗迹建筑模型,她要送给丹佛艺术博物馆。

  为纪念泰坦尼克号沉没100周年,英国播出了迷你剧集《Titanic2012》,那些真实的历史人物在电视剧中都有所表现。第一集中出现了哈里·怀德纳(Harry Widener),年纪轻轻就爱藏书,戏里说他有一本“培根随笔1598年第二版”,他和他父亲在这起事故中丧生。他的母亲为了纪念他,给哈佛大学建了一座图书馆——世上最大的大学图书馆。还要求哈佛学生都必须会游泳,免得重蹈其子覆辙。Widener图书馆里有一间展厅,原封不动地把他的书房搬过来,他收藏的精美的Gutenberg《圣经》放在显著位置。女演员桃乐丝也在第一集中闪现,头等舱的客人们显然对这位小演员非常客气。

  桃乐丝是来自新泽西的一个女孩,起初给摄影师哈里森·菲舍尔(Harrison Fisher)当模特儿,这些美人照提供给美国众多杂志。桃乐丝从众模特儿中脱颖而出,成为电影演员。她在电影公司辛辛苦苦地工作,一周赚175美元,相当于现在的4000美元。她的情人叫Brulatour,是电影行业中相当有权势的一位老板,后来创立了“环球影业”,这位老板40多岁,已经有了家室。1912年春天,桃乐丝获得了到欧洲度假的机会。桃乐丝和她的妈妈一起旅行,她们计划看看欧洲古城,也想顺道去阿尔及尔和埃及看看。4月8日,她们从威尼斯抵达热那亚,在酒店收到了一封电报,电影公司要桃乐丝立刻回美国,参与新影片的拍摄。她回电说,她们立刻回巴黎,4月10日在瑟堡搭乘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回纽约。

  4月14日早晨,布朗女士在健身房锻炼,当时拳击运动在女士中流行,打拳可以让上身肌肉结实,显出良好的胸部线条。夜里23点40分,布朗女士还在读书,她听到大船撞上冰山的消息,穿上了最暖和的双层天鹅绒外套,套上7条羊毛袜子,带上500美元现金,登上了6号救生艇。在救生艇上,她把袜子分给其他妇女,并坚持打捞落入大海的幸存者。到达纽约后,她用大量时间安置那些贫穷的幸存者,此后20年,她一直担任“泰坦尼克幸存者委员会”主席职务,被称为“永不沉没的莫莉”。

  桃乐丝·吉普森在7号救生艇上。4月15日晨光微露,救生艇上的幸存者从绝望中缓过来。“卡帕西亚(Carpathia)号”来了,这条船行驶了58英里来搭救幸存者。早上6点,桃乐丝登上了卡帕西亚号,船上的乘客詹姆斯·洛厄尔(James Russell Lowell)夫妇接待了她,把她请进船舱,吃过早饭后,桃乐丝昏睡了26个小时。卡帕西亚号的船长颁布命令,船上任何人不得与新闻媒体联系,无线电只能用于幸存者与家属之间的联系。

  桃乐丝的情人Brulatour早派出摄制组在纽约港迎候卡帕西亚号的到来。4月18日夜晚,卡帕西亚号驶入纽约港,周围有无数的小船跟随,基本上都是报社租用的。小船上的记者拿着喇叭喊,提供消息者将获得多少钱的报酬。卡帕西亚号船长罗斯特伦说,哪个记者敢登上卡帕西亚号,他将开枪射杀。但在卡帕西亚号上,有一位《圣路易斯邮报》的记者,在4天的航行中,他已经采访了几十名幸存者,写出了一个5000字的报道。他给《纽约世界晚报》发了份电报,让他们派条小船在纽约港接应,他把自己的手稿放入油布包里,扔给了等在下面的小船。报道全文刊登在第二天的《纽约世界晚报》上。开头是这样写的:1500名乘客在泰坦尼克沉船事故中丧生,泰坦尼克号在4月14日夜23点45分撞上了冰山,两个半小时后沉没。

  桃乐丝站在卡帕西亚号的甲板上,夜晚如此之黑,她看不到纽约的天际线。成千上万的人等在码头,桃乐丝和家人在码头上相会,然后去吃了晚饭。她一心惦记着自己的情人,但她知道,如果老板Brulatour来接她,会酿成丑闻。不过,她很快就安排了一间酒店,当晚去会情人。那个晚上,Brulatour给她带来一枚价值1000美元的戒指,答应在不久会离婚,娶这位演员为妻,他还带来一部新电影合约,要拍摄桃乐丝幸存的故事。Brulatour的摄制组已经拍摄了卡帕西亚号到达纽约的镜头,他还有泰坦尼克号船长的资料片,他制作的有关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新闻短片,4月22日在美国东海岸的影院中上映。桃乐丝很快就开始拍电影,电影故事倒也简单明了,写的就是一个叫桃乐丝的女孩,坐泰坦尼克号来美国,要嫁给服役于美国海军的杰克,影片名为“从泰坦尼克上获救”。这条船4月15日沉没,第一部关于沉船的电影5月16日上映,影评说“这是有关本世纪最大海难的最令人震惊的电影”。

  但这部电影拍完后不久,桃乐丝就不再当演员了。1917年7月,她终于嫁给了老板Brulatour。不过他们在1923年离婚。她又回到了欧洲,过着奢侈的生活,结交波西米亚“范儿”的朋友,包括作家乔伊斯和H.G。威尔斯。1940年,“二战”来临,桃乐丝和她的母亲居住在佛罗伦萨,1944年被关押到纳粹集中营。她被指控为“间谍”,但德国人知道,以这位演员的智商和单纯,干不了间谍这样复杂的工作。桃乐丝找机会逃到了瑞士,居住在苏黎世,“二战”结束后,她返回巴黎,在里兹酒店住了几个月,1946年2月,死在里兹酒店的套房里,终年56岁。

  人们对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有极大的兴趣,这个故事中包含着忍耐、牺牲、勇敢、自私等多种品性,泰坦尼克号造就了3次文化热潮,第一次就是桃乐丝的电影。电影上映之际,哈代写出来十四行诗《合二为一》(The Convergence of the Twain),刻画了邮轮与冰川相撞的瞬间。1912年,美国一共出现112首乐曲和歌曲咏唱泰坦尼克号。

  “一战”和“二战”让这股热潮中断了。泰坦尼克热在上世纪50年代再次兴起,这一次带着怀旧气息,怀念那个男女各守其责、有教养的社会,哪怕是想象出来的优雅,每个人严格按照自己的社会准则做事。好莱坞拍摄了一部电影就叫《Titanic》,影片描述一位处于情感危机中的妇女,带着孩子登上船,想逃离自己的丈夫。这个故事的原型就是所谓“深渊的孤儿”。在泰坦尼克号船上,有两个法国小孩儿,一个4岁,一个2岁,他们被爸爸带着去美国,兄弟俩到纽约后被记者反复拍照,他们被称为“深渊的孤儿”。他们在法国的母亲看到兄弟俩的照片,白星公司提供船票,让她赶到了纽约。她5月8日离开瑟堡,根据《纽约时报》的记载,她赶到纽约儿童帮助中心的时候,看到劫后余生的长子在窗前坐着,翻看一本字母书,小儿子坐在地板上玩拼图。哥哥米歇尔后来回忆说,他记得和父亲、弟弟一起在船上吃早餐的情景,那天夜里,父亲把他们叫醒,穿上暖和的衣服,把这两个孩子送上救生艇。米歇尔作为泰坦尼克号上最后一位男性幸存者在2001年1月30日去世,终年92岁。他曾经说,我4岁就死了,而后就成了生命的逃票者。

  好莱坞这部《Titanic 1953》拍摄之时,幸存者伊迪恩·拉塞尔(Edith Russell)就给电影公司写信,愿意讲述她的故事。伊迪恩·拉塞尔登上救生船的时候带着她的玩具猪,这只玩具能发出音乐,是“La Maxixe”的调子,救生艇上有一个10个月大的婴儿,不停地哭闹,伊迪恩·拉塞尔就用那只音乐猪安慰这个小男孩儿。电影《Titanic 1953》上映时,电影公司邀请泰坦尼克号的幸存者在纽约观看,伊迪恩见到了救生船上的那个小男孩儿,他叫菲利普,他已经41岁,是个成功的商人。随着这部电影的上映,人们对泰坦尼克号的兴趣大增。沃尔特·劳德(Walter Lord)采访了60多位幸存者之后,写了《铭记此夜》(A Night to Remembe)一书,1955年面世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这本书不断被改编,先拍成了电视剧,有将近3000万美国观众收看,1958年,根据此书改编的英国电影《冰海沉船》上映。《冰海沉船》的制片人威廉·麦圭迪(William MacQuitty),就在贝尔法斯特长大,他还记得,20匹马走在贝尔法斯特的鹅卵石路上,拉着泰坦尼克号的船锚,从铸造厂运送到造船厂。幸存者伊迪恩·拉塞尔认为自己有义务讲述泰坦尼克号的故事,甚至有些偏执,她和劳德先生在伦敦碰面,而后不断去片厂观看《冰海沉船》的拍摄进展。她活到1975年4月,终年96岁,她把那头音乐猪交给了劳德先生。劳德先生2002年5月去世,把那头音乐猪交给了国家海洋博物馆,同时还有伊迪恩·拉塞尔一部从未出版过的手稿,名叫“A Pig and a Prayer Saved Me from the Titanic”。

  1963年,美国出现了不少“泰坦尼克兴趣小组”,他们定期发布通讯。有关这艘船的历史考证变成了一个“小众兴趣”,看样子会渐渐消停。但在1985年,水下考古家罗伯特·巴拉德(Robert Ballard)开始探测水下两英里半的那条沉船,掀起了又一次泰坦尼克热。几年后,人们可以付费数千美元,潜入海底去看泰坦尼克号的遗迹,有6000件物品被打捞上来。1994年,位于伦敦的海洋博物馆举办了第一次“泰坦尼克遗物展”,数以百万计的观众看到了那块银质怀表,停留在2点28分,那是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时间。这股热潮在1997年随着卡梅隆的电影达到高潮。安德鲁·威尔森(Andrew Wilson)在给《史密森尼》杂志撰写的回忆文章中说,“泰坦尼克”或许是世上认知度最高的三个单词之一,排在前面的是“上帝”和“可口可乐”。

  上世纪70年代,丹尼尔·门德尔松(Daniel Mendelsohn)成为“美国泰坦尼克爱好者协会”的会员,他当时12岁,着迷于泰坦尼克号的故事,读了很多本关于泰坦尼克号的著作。他听到这样一句话,人们写的最多的三个主题是:“耶稣”、“美国内战”和“泰坦尼克”。在最近一期的《纽约客》杂志上,他分析了有关泰坦尼克号的多部著作,其中提到史蒂文·比尔(Steven Biel)的《与老船共沉》,这是一本有关泰坦尼克号灾难的文化史研究,出版于1996年,论述泰坦尼克号如何在女权运动、劳工运动的背景下被讲述,如何呈现“现代性焦虑”。他也提到了卡梅隆的那部电影,和所有的船一样,泰坦尼克也是“她”,她和卡梅隆电影里的罗斯一样,都是处女,都在这次航行中丧失童贞,罗斯获救,成为一个妇女,泰坦尼克却永沉海底。如果她是在第27次航行中沉没的,那么我们不会纪念她——这位处女,丧失童贞,与世永别。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相关专题 三联生活周刊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泰坦尼克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