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轮奸案反思:需去除男权文化的侵犯性

2013年01月04日01:27  
印度妇女印度妇女
思想家斯瓦米·维韦卡南达的“男性气概 ”姿势印度哲学家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展现的“男子气概 ”姿势

    

印度针对女性的暴力、强奸案频频发生。最近印度新德里发生的“黑公交轮奸案”不仅引发公众愤怒,也促使一些人开始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印度教徒报的这篇《去除男子气概中的侵犯性》,就是作者深入思考的成果。文章中,作者将印度强奸案频发的根源归为印度的男权文化,从社会、历史等角度深入剖析了男权文化发生、发展以及男子气概中的侵犯性,解释了男权文化“透镜”对女性的压迫,并指出去除这种侵犯性才是解决针对女性的暴力、强奸的根本之道。以下是文章全文:

  长期以来,印度的家庭就是强化并将男性特权永久化的场所。

  性犯罪源于社会态度。任何减少性犯罪发生的严肃努力都不能依赖加大执法力度、呼吁实施死刑这些治标不治本的措施。这不是否定人们对“黑公交轮奸案”愤怒的合理性,也不是否认印度司法体制经常让强奸受害者遭受与被强奸同样严重的创伤。而是要指出,我们现在亟需思考印度的男权文化。女性研究部门及很多非政府组织曾拒绝将聚焦男子气概作为理解性别的方式,尽管它们这样做有充分的理由,但改变这种态度的时机已经成熟。我们现在比以往更需要通过女性主义的方法和视角来理解男权文化。性别永远是女性和男性(以及其它性别)的关系。不仅如此,除非我们认识到男孩是如何被社会化为男人的,否则,我们对性别压迫方式的理解永远不会完整。

  为社会所制造

  男权文化渗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男子气概指的是作为男性被社会制造的方式。就是说,男人学习成为男人,而这种“学习”不仅在社会结构方面得以表达,也在男人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展示里得以表达。举个例子,“男人的工作”和“女人的工作”与社会结构相连,而男人说话、做事、举手投足、与其他男人(及女人)交往的方式反映了男子气概的行为方面。与此相关的是这种思想,即:一些成为男人的方式要优于其它。那些关于性别的思想是在特殊的场合被制造的,这里面可能包括教育体系、不成文的法律和规定、国家及其机制、家庭、宗教的规范和约束力、流行文化和媒体。

  最后,在这种环境中,记住下面这一点很重要,即:在所有社会中,都存在多种成为男人的方式,但某些男子气概的侵略性范式成为主宰。就是说,男子气概不仅仅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男人与男人间的关系。一些成为男人的方式被认为比其它方式更男人。

  就男性身份研究而言,“塑造”和“制造”的概念非常关键,因为它们指向了男性身份的历史和社会属性。如果“适当的”男性行为是天赋的特征,那么各种对它的叙述(例如,在小说、电影和广告中)将变得多余。男子气概必须不断加以强化(“如果你买这种摩托车,你就会成为真正的男人”),这正是现实,而这种现实则对性别身份贫乏、脆弱的性质有所言说。这种现实还表明,将男子气概的各种范式放在突出位置显示是可能的。

  殖民主义

  对男子气概的忽视存在于我们对印度民族主义赞美式的理解中。就其对殖民统治的反应方式而言,印度民族主义产生了深刻的现代男权文化。如果殖民者通过暗示,说印度人“男子气概不足”,难以自治或进行理性思维,以此将殖民统治合理化,民族主义者则只需简单地通过提供印度男子气概的“证据”,并“改革”一些社会制度,以更接近地反映欧洲关于“适当的”家庭、隐私等观念,就可将其反驳。殖民主义无疑没有创造印度的男子气概,但却在其内部为巩固、强化男子气概助了一臂之力。哲学家斯瓦米·维韦卡南达照相时摆出的男子气概姿势,只是男子气概仪式的一个方面,而男子气概则受到了民族主义的鼓舞和容忍。

  除了历史语境,男性偏见在一些领域扩散了,而这些领域对日常生活产生直接影响。空间和机构的男子气概是其中之一。将某些空间和机构(例如街道和议会)理解为公共空间和机构,将另外一些(例如家里)理解为私人的,这种理解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相应地,“公共的”和“私人的”这两个词汇就变得与男人和女人“适当的”领域联系起来。在公共空间和机构中,女人是被容忍的,但也被期望举止“端庄”。否则,她们就会遭到嘲笑,遭遇暴力。媒体频繁地提供关于公共女性(例如议员),描述她们的穿着,或她们有多少儿女。但是,女人的首要身份却继续通过一种固有的理解被定义,这种理解就是,公共机构拥有(或应该拥有)一种男性身份。在处理具有性别敏感性的事务上,我们的法律机构同样频繁地施加了男性偏见。这样一来,法官可能一边表达对强奸犯罪的厌恶,一边也可能会说些诸如“在那个晚上的那个时刻,这个年轻的女子在一个冰淇淋店里干什么”之类的话,而这种情况其实是司空见惯的。有这样一种思想,即通过“不适当”的行为方式,女人也对其遭受的虐待起到了帮助作用。这种思想反映了大量关于性别思考中的男性态度。

  在学校里

  学校是男权文化产生并强化的另一场所。我们中有很多人过于频繁地做出简单的假设,即:女孩的教育和女人被赋予的权利具有直接联系。这一问题的真相是,女孩的教育被继续通过男性的透镜来审视,即:受过教育的女孩将会成为较好的母亲,而非她们或许能够实践个人自主权。如果在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能够强化关于“适当的”男性和女性行为的主导观念,我们需要认识到,女性教育是培养女人自主权的一种不适当方式。我们需要摆脱下述的男性观念,即:作为好妻子、好母亲,受过教育的女人的重要性。

  在男权文化形成的问题上,家庭和宗教习俗是另外两个具有极端重要性的背景。长期以来,印度家庭就是强化男子气概最恶劣方面的场所。我们的家庭生活包含着精心设计的正式或非正式方式来强化或赞美男性特权。儿子们在既持久又宽容的性别等级中长大,并且用一种特权意识培养。

  存在于男性对女人所犯暴行核心的正是这些因素。印度社会中存在大量对好战主义的赞美,这是印度社会中特殊的一面,而印度的“家庭观”是其背景。对社会生活最基本单位之一内部真正腐朽的东西,这种好战主义使我们无法对其投下批判性的目光。尽管男权文化对两性关系造成冲击,但这种好战主义让我们无法对其进行批判。无论是对女人还是男人,抗议强奸罪都具有重要性。但同样重要的是,要去追问为何去庆祝女人节的女性如此之多,为何不曾对这种男性崇拜仪式进行重大的公开检讨。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了此文的人还看了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重庆女警自述被黑打:戴脚镣坐老虎凳
  • 体育意甲-AC米兰官方宣布1500万出售帕托
  • 娱乐华语片首破10亿 《泰囧》瞄准阿凡达
  • 财经健康元涉地沟油后从未停产 调查结果难产
  • 科技Ubuntu搅局移动操作系统:难跨谷歌微软
  • 博客我国居民消费率为何远低于30年前
  • 读书荒唐:49年后"建国称帝"的中国人(组图)
  • 教育26省份不同程度公布异地高考方案
  • 育儿两岁孩子来“例假”性早熟来势凶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