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在欧洲一体与德国利益间求平衡

2013年01月17日17:59  《环球》杂志 微博

  秘籍:“船长”以退为进

  面对欧元区国家的质疑,默克尔最初表现得很决绝,并撂下狠话,“只要我活着就不会推行欧元债券”。媒体评价说,默克尔越来越孤独,颇有些“一妇当关”的孤勇。

  然而,铁娘子在2012年6月底召开的欧盟夏季峰会上突然让步。欧盟成员国首脑在那次会议上同意推出以1200亿欧元“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为核心的“增长与就业契约”。默克尔在欧债救援问题上的让步一度让外人不能理解,也让德国自己人不敢相信。欧盟夏季峰会结束第二天,德国媒体指责她遭遇“失败”,联邦议院议员也要求她对“180度转变立场”做出解释。

  实际上,默克尔有自己的战术。仔细回顾不难发现,默克尔的妥协实为以退为进。一方面,促进经济增长本身也是她的主张,只不过她原本希望在严肃财政的基础之上再提增长;另一方面,德国始终坚持的财政契约不可重谈、不能推行欧元债券、深刻改革以化解危机等核心主张,一个也没丢。

  默克尔没有放弃原则,相反,通过让步换取了欧盟各成员国加速主权让渡,继续按照德国的经验严肃财政、深化改革。德国的核心利益没有受损,欧元区这条风浪中的船依然没有驶离“船长”的航向。

  危机二:两难的平衡

  “我这辈子从没对希腊思考过这么多。”默克尔2012年年终与驻德外国记者见面时如此说。

  说这话时,她应该不会忘记两个多月前访问希腊时的情景。那是默克尔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第一次访问希腊,雅典迎接她的是全城警戒。大约7000名警察部署于街头,议会大厦、政府办公楼、德国大使馆等处禁止集会,她的车队所经路线100米内戒严……一些希腊报纸把德国称作“第四帝国”,并给默克尔“穿”上了纳粹军装。

  而在那之前的几个月里,为了将希腊留在欧元区,默克尔不得不一直压制国内的反感情绪。

  从2010年的第一轮1100亿欧元救助开始,德国在对希腊的每笔救助中都扮演着出资大户的角色。伴随一次次的新状况,德国人越来越怀疑,希腊值不值得继续救,毕竟救助希腊已使德国自己的债务负担加重。德国《明星》周刊2012年6月发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49%的德国民众希望希腊离开欧元区。

  作为欧盟成员国首脑,默克尔不愿看到欧洲一体化的努力失败;作为德国总理,她又不可能过多牺牲本国利益。默克尔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秘籍:内外兼修

  面对国内对救助希腊的质疑,默克尔在敦促希腊履行改革承诺的同时,也不断表态希望希腊留在欧元区。她在2012年8月底警告说,欧洲正处在欧债危机的“决定性阶段”,任何人都应谨慎措辞,不应轻言希腊退出欧元区。

  一些分析师认为,默克尔之所以如此保希腊,是担心希腊退出欧元区,就会触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外界对欧元的信心,破坏欧元区乃至欧洲的稳定。事实上,默克尔本人也在一次采访中对媒体说道:“没有欧洲,我们的价值、想法和理想根本无法共同体现。”

  力保希腊的同时,默克尔没有忘记国内经济的发展。危机年份,默克尔继续落实改革措施,推行短时工作制,同时积极巩固新兴市场,抵冲欧元区危机的影响。

  因此,尽管身处欧债风暴区,但2012年德国的失业率为两德统一20年来最低,只相当于欧元区总体水平的一半,通胀率也达到了央行中期调控目标。德国经济虽然在2012年明显放缓,但依然保持增长,与前一年相比,出口贸易额也在增加。

  德国定于2013年9月举行联邦议院选举,默克尔将竞争她的第三个总理任期。德国电视二台2012年12月发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81%的德国人认可默克尔的执政表现,她所领导的执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获得的支持率约为40%。同月,默克尔以97.94%的支持率连任基民盟主席,这已经是她自2000年以来连续第七次高票当选党主席。

  默克尔在欧洲政策和国内政策间取得平衡,赢得了民心。她本人则在基民盟党代会上自豪地说,德国已经成为“欧洲的增长引擎”,她领导的政府是“(两德)统一以来最成功的政府”。

  配文:“经济环境不会变得容易,而是更难”

  《环球》杂志记者/张月

  “我知道,许多人自然而然地关心新的一年,”默克尔说,“事实上,经济环境不会变得容易,而是更难。”2012年12月31日,默克尔在新年贺词中曾如此警告。

  过去的一年,得益于出口增长,德国避免了经济衰退。但2013年,德国经济增长仍将严重依赖全球经济复苏。

  见微知著,2013年欧元区不少国家的日子都不会好过。1月1日起,欧元区国家批准的“财政契约”正式生效。“财政契约”于2012年3月在欧盟峰会上签署,它提出,公共债务水平达到国内生产总值60%上限的国家必须削减债务,每年不少于5%;财政赤字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超过3%者将面临制裁。

  默克尔认为2013年欧债危机难言乐观,“欧洲正处于二战以来异常艰难、或许是最艰难的时期,其困难之处在于这场(债务)危机并非一夜之间形成,而是几十年错误积累的结果。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漫长而崎岖的道路。”

  除了继续应对欧债危机,还有另一场硬仗等着这位德国铁娘子,那就是2013年9月份的大选。目前,德国前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的领导下的社会民主党正趋向更团结,他已被视为2013年挑战默克尔总理之位的热门人选。

  德国将举行的总理大选,将会给欧元区未来应对欧债危机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及考验。所谓“德国打喷嚏欧元区就可能感冒”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德国局势对欧洲局势的影响。

  为监管腐败现象,普京推出了官员支出申报制度,并对工作效率低下的下属实施“停职禁官”。

  普京支持率震荡的背后

  《环球》杂志记者/卢涛(发自莫斯科)

  2012年5月,普京第三次入主克里姆林宫。虽然这位铁汉再度掌权早在预料之中,但这一年,他的支持率却如过山车般震荡。支持率走低,反映出俄罗斯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支持率走低后迅速恢复,则证明了普京的执政能力非同一般。

  危机一:反对派的诉求

  2011年年底俄罗斯举行国家杜马选举,虽然普京领导的统一俄罗斯党赢得杜马多数议席,但优势已明显缩小。之后,俄罗斯反对派以选举舞弊为由发动了两万多人参加的游行集会,国内政治气氛一度颇为紧张。2012年3月总统选举后,俄部分反对派再次频频举行抗议游行,表达政治改革的诉求。

  秘籍:怀柔纾压

  面对反对派的抗议浪潮,普京没有高举大棒一味打压。2012年,俄罗斯实施了简化政党登记程序、恢复州长直选、放宽政党参选条件等一系列措施,普京还表示不排除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议员直接选举。普京在国情咨文中承认,俄罗斯有政治改革的必要,但认为不能实施剧烈的变革,否则可能为此付出高昂代价。他还认为俄罗斯应当建立透明的、充分考虑民意的权力体系。

  危机二:腐败弊案

  俄联邦调查委员会2012年10月查出隶属于俄国防部的“国防服务公司”涉嫌侵吞国有资产,至少挪用67亿卢布国防预算(约合13亿元人民币)用于房地产等买卖,多名官员涉案。弊案曝出,俄舆论一时间普遍怀疑国防部有财政问题,担心巨额国防预算的安全性,俄政府形象也因此受损。

  秘籍:人事大换血

  曾担任“国防服务公司”总裁的前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虽是普京亲信,但被毫不犹豫地撤了职,俄武装力量总参谋长、两名副防长等多名高官也被撤换。新任防长绍伊古1994年至2012年担任紧急情况部部长,在民众心目中树立了正直的“救火队长”形象,是俄罗斯最受欢迎的内阁成员。让深孚众望的绍伊古取代有腐败嫌疑的谢尔久科夫,政府的立场不言而喻。俄前总理普里马科夫说,谢尔久科夫被解职,并不只是一次简单的人事变动,而是俄执政团队净化权力机关的开始。

  俄国防部门人事大换血,表明了政府对腐败“零容忍”的立场,不仅保证了俄国防改革的顺畅,也为普京的政治成绩单加了分。

  为监管腐败现象,普京还推出了官员支出申报制度,并对工作效率低下的下属实施“停职禁官”。事实证明,普京反腐之举立竿见影,这一制度推出之后不久,一次全俄民调显示,普京的支持率又上升了几个百分点。

  危机三:经济缺乏内生性增长动力

  俄罗斯2012年经济表现不俗,虽然增速放缓,但整体运行情况良好,全年将实现3.5%左右的增长。但专家认为,对于俄罗斯缺乏内生性增长动力的依赖原材料的经济模式来说,其经济2013年要实现稳定增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未来,欧元区经济可能陷入衰退,国际油价下行等因素依然是俄经济增长的主要潜在风险。

  秘籍:调整经济结构,倡导科技创新

  2012年,在欧美经济持续低迷,地区局势不断动荡的大背景下,俄罗斯社会也进入一个空前复杂的新时期。普京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2012年12月12日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指出:“谁能冲到前面,谁将被淘汰出局并沦为附庸,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潜力,更取决于每个民族的意志力和活力,以及不断前进和敢于变革的能力。”

  他指出,俄罗斯依赖原材料的经济模式经不起外部冲击,其潜力已经告罄,要保持经济较高增速,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倡导科技创新。

  2012年6月,普京签署命令,宣布成立隶属于总统的俄经济现代化和创新发展委员会。11月下旬,俄罗斯首家纳米技术中心在喀山市成立,政府还计划在全国建立11个类似机构以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2012年俄罗斯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从长期来看,入世将提升俄经济整体竞争力,有助于其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危机四:大国地位

  俄罗斯从历史和文化根源角度来看都属于欧洲国家,但西方对俄的偏见根深蒂固,加上冷战阴影犹存,美欧千方百计阻挠俄重拾大国地位。长期以来,双方关系虽然斗而不破,但却始终磕磕绊绊。

  秘籍:力推“亚太战略”

  莫斯科卡耐基中心主任特列宁说,2012年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乏善可陈,形同“停滞”。

  俄美关系不冷不热:美国执意在欧洲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而且不愿给俄方提供书面安全保证,被俄罗斯视为蓄意破坏核力量平衡的举动,成为俄美关系难以弥合的裂痕。加上两国在叙利亚、伊朗核问题等国际事务上立场相左,两国关系“重启”之路充满坎坷。普京2012年5月没有在美国召开的八国峰会上现身;9月,美总统奥巴马“还以颜色”,拒绝出席在俄举办的APEC。两国元首的行动,为双边关系的现状做了最好注脚。

  俄欧关系同样不乐观。欧盟长期以来对俄人权、民主状况指手画脚。德国总理默克尔2012年11月访俄时毫不掩饰地批评俄人权状况,遭到普京驳斥,而俄媒体则用“冰河时代”来形容两国目前的政治关系。

  2012年,相比于疏欧远美,俄罗斯的外交天平日渐向东倾斜,并马不停蹄地加强与亚太地区的联系。5月,俄罗斯成立远东地区发展部,意在促进远东开发,使俄融入快速发展的亚太市场;9月,俄罗斯首次承办APEC,普京将举办地定在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并投入逾200亿美元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彰显其力推“亚太战略”的决心。在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太之际,俄不甘落后地吹响东进号角,一来可借亚太经济增长的东风带动落后的远东地区发展,二来可拓展战略空间,巩固东部地缘政治安全。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日本前首相鸠山承认钓鱼岛存领土争议
  • 体育曝足协副主席韦迪离职 法规司司长或接任
  • 娱乐柴静与老公就餐照曝光 与友交流甚欢(图)
  • 财经美国要求停飞所有波音787 中国尚未运营
  • 科技苹果阶层符号:正撕下“高富帅”标签
  • 博客柴静:回应观众对《兰考弃儿》的疑问
  • 读书蛇年解蛇:吉祥与邪恶双生花
  • 教育孩子从小学到高中12年各类考试逾千场
  • 育儿看到残疾胎儿微笑孕妇决意不堕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