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问题为二战后的热战与冷战交织所遗留。行之有年,一直是亚太地区危险热点,长期困扰东北亚诸国,尤以朝鲜、中国和美国为重。自1953年朝鲜战争停止后,最接近战争边缘的一次冲突——砍树事件,发生在1976年的板门店。之后,各方时有龃龉,甚至严重摩擦,但最终都回归和平,问题不至于解决,但也没走向战争,而是陷于战略性恶性循环。习近平与奥巴马会晤,讨论朝鲜半岛问题,出发点可能在于危机管控,防止事态恶化,而非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目前,朝鲜半岛很难再有全面战争。原因在于,全面战争意味着朝鲜乃至韩国的彻底毁灭,尽管朝韩姿态都很强硬,但实际上,都行动谨慎;美国是问题的关键,既拥有绝对力量在半岛开战,也有能力解决朝鲜的战略需求,但美国开战与和谈的意愿都甚低,且态度暧昧;中国、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的意愿和能力都不足,尽管日本一直想浑水摸鱼,美国对其“护”“防”兼备,其他国家也不配合。
朝鲜非决定性因素,但掣肘各方面。朝鲜开发核力量有四大动机:一是谋求自身安全,二是增强政权合法性,三是为未来半岛统一增加筹码,四是提高在东北亚的地位。朝鲜今年一系列更为激进的言行表明,年轻的领导人金正恩更有野心,但缺乏经验,其受军方的影响大于受务实派的影响,当然还有对美国的失望和对中国的不满。可是,朝鲜的所作所为非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陷入“恶性循环”:朝鲜核试验引发国际社会的反制,而一系列反制又反过来刺激朝鲜进行新的核试验。
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朝鲜仍会坚持“先军政治”模式,也会继续寻求发展核武器,作为战略威慑手段,达致与美国直接谈判的战略目标,从而改善自身的战略处境。在骨子里,朝鲜一直想得到美国的关注,想跟美国直接和谈,并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朝鲜重视美国而忽视中日韩的“世界观”,不足为奇,因为朝鲜非常清楚,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平壤,也不在北京、东京、首尔、莫斯科,而是在华盛顿。因此,球一直在美国这边,但美国就是不接招。
美国的态度又让朝鲜半岛问题面临“双重困难”:最有能力解决问题的美国,态度暧昧,而最有意愿尽力解决问题的中国,则处处受到掣肘。比如,在朝鲜核问题上,中国最初审慎旁观,“不介入”,认定这是美朝两家的事,跟中国无关。后来,朝鲜核问题的事态发展让中国觉得并不安全,于是就积极介入,并设定自己的目标——“六方会谈”。在会谈时,当中国遭遇一系列挫折后才发现,中国有心无力,然后又退回到尴尬守成的态势上。最新情势显示,中国似乎以战术上的主动,结合战略上的被动,试图避免被别国牵着鼻子走。从金正恩特使访华结果看,中国对朝鲜似乎处于“听其言,观其行”时期,而此时对待美国,中国除了“以拖应变”,似乎并无好办法。
中国虽拿不出好办法,但面临的挑战则实实在在。首先,中国国内对朝鲜问题的立场没有共识,舆论甚至更加分裂。中国精英层内部分成两大派,即“传统派”和“修正派”。传统派的派别很多,但都主张继续维持中朝“特殊关系”,比如,“战略派”认为朝鲜依然是中国的战略屏障,具有重要的地缘价值;“历史派”主张中国不应忘记历史,背弃盟友;以朝鲜族为代表的“延边派”将朝鲜看作中国的亲密兄弟;“意识形态派”主张中国需要超越现实利益看待中朝关系。修正派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现代战争导致朝鲜作为中国缓冲区的战略门户地位已大大下降,朝鲜不再是中国的战略资产,反而是极大的战略负担,被朝鲜“绑架”会极大损害中国利益。中国国内围绕对朝政策的讨论已十分激烈,但双方影响力不相上下,故而中国的政策体现出消极守成、裹足不前的特点。对于朝鲜种种咄咄逼人的超强硬姿态,中国舆论的批评意见明显增加,而支持朝鲜立场的言论也更加极端。这种尴尬处境可能迫使,中国决策层内部开始新一轮有关朝鲜半岛问题的激烈讨论。
其次,朝鲜对中国舆论和政策的不满也在增加,中朝关系趋于冷谈。比如,朝鲜经过一系列的战争造势后,2013年清明节期间,中国仅仅派驻朝鲜大使馆临时代办率队为志愿军烈士扫墓,而非中国驻朝鲜大使领衔。这说明,中国已降低与朝鲜的外交关系级别。后来,金正恩特使崔龙海访问中国,未见后续下文。同时,中国对朝鲜银行的制裁已经开始有效实施。这些都显示出中朝关系正处于低谷。最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尽量将朝鲜半岛局势恶化的责任推给中国,而这个问题一反复出现,将对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长期伤害。
作者:金灿荣,克危克险首席分析员,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