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谈会晤奥巴马:惊讶于媒体对肢体语言的解读

2013年09月09日17:22  《环球》杂志 微博
环球杂志2013年第18期封面报道 环球杂志2013年第18期封面报道

  强人普京:怎样向美国说不

  他是公认的政治强人,他的名字叫弗拉基米尔·普京。

  用兵格鲁吉亚、抵制美国反导系统、收留斯诺登,再到在叙利亚问题上唱反调,在一桩桩美国头疼的外交大事上,普京都是最强硬的那个说不者。

  他是一个传奇。从1999年至今,他的头衔经历了总理—总统—总理—总统的循环,却始终是俄罗斯那个“做最终决定的人”。美国这边厢,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三位对手走马宫灯,可能到奥巴马告别白宫时,俄罗斯仍是“普京时代”。

  向世界第一强权的美国说不,普京的表现不乏硬气,更有智慧。以斯诺登问题为例,他调侃说斯诺登是“不受欢迎的礼物”,是美国的围追堵截,将他困在了俄罗斯;但同时,他又要求斯诺登若想留在俄罗斯,就不能伤害“我们的朋友美国”。

  面对普京的强悍,颜面受损的奥巴马取消了和他的美俄峰会,并抱怨说,那个普京,就好比是“教室后排觉得无聊的小孩”。

  但紧迫的叙利亚问题,迫使奥巴马又不得不与普京会面。在不久前的G20圣彼得堡峰会期间,两人继续针锋相对。奥巴马说,大多数国家相信美国的说法,即叙政府使用了化学武器,因此支持对叙采取行动。但普京说,这个话不对,在G20峰会上,大多数国家支持俄罗斯的立场,反对攻打叙利亚。

  对于两人的分歧,普京曾这样概括:“奥巴马并不是为了迎合俄罗斯才当选美国总统的。而鄙人也并非是为了要迎合某个人才当选俄罗斯总统的。”也由此,在两人的交往中,总是唇枪舌剑、机锋不断。

  这是当今国际政治的一场大戏,有看点,有笑料,而且注定还会持续很多年。

  过招山姆大叔

  可以说,在普京统治下的这十多年,美俄间类似的口角博弈司空见惯,双方关系似乎总是遵循着“吵翻了再谈,谈不拢再吵”的逻辑。这在某种程度上,正显现了普京对如何说不的拿捏尺度。

  《环球》杂志记者/刘洪 张月

  美国人和俄罗斯人眼里的普京,宛若是两个人。

  对不少美国人而言,相比起叶利钦,普京无异于一场噩梦。独裁、自负、不可预测、难以合作……是他们提到普京时常常使用的字眼。

  而对大多数俄罗斯人来说,普京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是把俄罗斯从沦为三流国家的危险中挽救回来的英雄。果断、勇敢、充满男性魅力……他是许多俄罗斯姑娘都想嫁的人。

  对普京的分裂看法,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美国和俄罗斯这对冷战的老对手在很多问题上的姿态——中间是一道裂谷,双方站在两边喊话,有时听见招个手,有时装作没听见。

  交锋叙利亚问题

  对美国来说,当前最重大的外交问题,就是叙利亚问题。而在叙利亚问题上,对美国说不最响亮者,则是普京。

  按照奥巴马的说法,美方已掌握叙利亚政府军使用化学武器的“确凿证据”,“这种袭击是对全世界的挑战”,因此,美国不能坐视不管。尽管奥巴马将最终是否动武的决定交给了国会,但他说他本人已决定发动空袭。

  至于“确凿的情报”,按照美方的说法,他们确认叙当局8月21日对大马士革郊区的至少12处地点发动了化武袭击,造成1429人死亡,包括426名儿童;另外,根据一家“可以高度信赖的国际人道主义组织”提供的数据,当地3家医院收留的大约3600名伤员均出现与神经毒气中毒相关的症状。

  此前,奥巴马曾声称,一旦叙利亚政府军使用化武,即被美国视为越过“红线”,美将予以空袭打击。

  西方言之凿凿,空袭一触即发,但在普京眼中,美国的指控毫无根据,不过是寻找借口罢了。

  8月31日,正在俄罗斯远东地区视察的普京公开质疑说,现在叙政府军正处于上风,在多个地区包围了反对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军使用化学武器,如同“把胜利之牌交给那些要求军事干预的人”,因此所谓指控完全是“一派胡言”。

  直言不讳,针锋相对,这是普京说话的特色。普京说:“我确信,它(化学武器攻击)不过是那些想把其他国家拉入叙利亚冲突和那些希望赢得国际社会强大成员的支持,尤其是美国支持的人实施的挑衅。”

  普京说不,但也不是一味强硬,他同时也很注意策略。在是否要空袭叙利亚问题上,他就“提醒”奥巴马,“应当以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身份,想想美国最近十多年在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亚挑起冲突的结果……

  并且,普京很“礼貌”地说,基于“我们的美国同事和朋友的立场”,既然他们断言叙政府军使用了化武并声称掌握相关证据,就应向联合国调查人员和安理会出具证据,“如果他们不能出具证据,就意味着没有证据”。

  在G20圣彼得堡峰会期间,一度拒绝会面的奥巴马,还是与普京进行了半个小时的会谈。虽然两人都说这次会谈很“直率”。但“直率”的另一面,其实就是互不相让。普京随后在记者会上就坦陈,“他(奥巴马)不同意我的意见,我也不同意他的意见”,但好在“我们都在倾听,我们都努力分析”。

  至于一旦美国真对叙利亚动武,俄罗斯会怎么办?普京也直言不讳:“我们要不要帮助叙利亚?答案是要的。”

  作为具体行动,在西方军力大规模向叙利亚周边集结的时候,俄罗斯也在调兵遣将。俄国防部8月29日宣布,俄海军“潘捷列耶夫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舰和“明斯克”号、“新切尔卡斯克”号大型登陆舰等舰艇将开赴地中海。路透社援引俄军方一名高级官员今年6月的话报道说,俄海军在地中海部署有16艘军舰。而俄在地中海唯一的停靠港口,就在叙利亚。

  在当前敏感时刻,普京下令向叙利亚周边调派海军,显然传递出丰富的政治含义。英国智库机构IHS简氏信息集团分析师李·威利特就解读说,俄军力调配意在释放政治信号,这是俄方的“舰炮外交”。他说:“仅是舰船的出现就可以产生政治影响,这是(俄方)初衷。我们看到的是‘舰炮外交’模式,而非直接军事干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则解读,俄方举动显然与西方国家对叙利亚的动武意图相关,意在就西方可能的军事行动预先发出“威慑”。

  不过,显然俄罗斯也不大可能直接与西方发生军事冲突。因此,对于这一军事部署,俄国防部自有说法,那就是俄在“轮换”地中海的海军兵力。

  这并非普京第一次在叙利亚问题上与美国和西方发生交锋。在今年6月于爱尔兰举行的八国峰会上,普京舌战其他西方领导人,拒绝对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实施制裁。

  当有西方女记者指责俄向“手上沾满叙利亚儿童鲜血的”巴沙尔政府提供武器时,显然有些被激怒的普京回答,西方军援叙反对派才是问题所在。作为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他提到了在网上热传的反对派吞噬敌人的血腥画面。

  “不仅杀死敌人、还在公众和摄像机面前把敌人开膛破肚并吃掉内脏的人,并不那么值得支持。”普京反诘说,“这就是你们想支持的人吗?你们要为他们提供武器吗?”

  顿了一顿,他嘲讽说,这显然不大符合“欧洲奉行了几百年的人道主义价值观”,“起码在俄罗斯,我们不能想像这一点”。

  这种争锋相对,让随后的普京与奥巴马的峰会无果而终。在整个会谈中,双方一脸紧绷。用《华盛顿邮报》记者马克斯·费希尔的话说,“他们脸上阴沉的表情,是目前两国关系重启进展的极佳写照。”

  至于告别的方式,按照法新社的表述,会谈“在奥巴马称赞普京的柔道功力和称自己的篮球技术下降之后,以双方有力的握手结束”。

  但普京后来也澄清说,媒体对肢体语言的解读让他“惊讶”。

  “有时我读到那些涉及肢体语言的报道,称我们多么厌烦对方。”普京说,“但除了我们自己,谁能说清我们头脑中的事呢?”

  叫板斯诺登事件

  让奥巴马尤其难堪的是,此前一个叫斯诺登的美国特工,更让美国迭遭普京的“羞辱”,也让美俄关系跌到冰点。

  这位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前雇员,向世人揭露了美国的“棱镜门”事件,引起国际舆论的哗然。为躲避美国的追捕,斯诺登逃亡俄罗斯,一度避身在莫斯科谢列梅捷沃机场四十多天。

  对于这个不请自来的美国人,普京的态度,成为美国各界关注的焦点。

  针对美国政府指责俄罗斯在庇护斯诺登的说法,普京答复说,斯诺登实在是不请自来,是“不受欢迎的礼物”,“美国人自己吓唬其他所有国家,导致没有国家愿意接纳他,如此一来,是美国人自己将他困在了俄罗斯。”

  当然,普京也不忘讥讽一下美国,他揶揄说,斯诺登是上帝“送给我们的圣诞礼物”。

  俄罗斯的不合作,自然让白宫不爽。7月16日,白宫发言人杰伊·卡尼说:“总统打算于9月前往俄罗斯参加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关于此行,我没有更多消息公布。”

  按照最初的安排,奥巴马除了参加G20峰会外,还将造访莫斯科。白宫的暗示足够明确:如果普京出招太离谱,美俄峰会将可能泡汤。

  大棒挥舞同时,白宫也使出软招。7月23日,美国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向俄罗斯政府写信,保证斯诺登如果被引渡回美国,他不会面临死刑,也不会遭受酷刑。

  在信中,霍尔德说:“关于斯诺登回国后会受到怎样的对待,我可以说美国准备向俄罗斯政府做出以下保证。首先,如果斯诺登回国,美国不会判处其死刑。”另外,“斯诺登不会受到严刑拷打,酷刑在美国是非法的。”

  而此前的7月12日,奥巴马还和普京通过电话,斯诺登是主要话题之一,但具体内容不得而知。

  但美国的软硬兼施,遇到的是普京软硬不吃。最终,在美国的抗议声中,斯诺登进入俄罗斯领土,取得了在俄一年的庇护资格。

  当然,普京也没有完全不给奥巴马面子。他宣称给予斯诺登庇护的前提条件,则是不能继续伤害“我们的朋友美国”,据说斯诺登遵守了这一承诺。

  《日本时报》评论说,在这场交锋中,“唯一赢家是普京”,因为他现在“有理由驳斥美国对他威权统治的批评了”。

  “具体来说,只要受到挑衅,普京就可以指责美国虚伪,因为监视项目原本应该仅限于反恐战争的范围内,却扩大到了欧盟机构;美国指责俄罗斯不公正地起诉了举报人谢尔盖·马格尼茨基,如今却在追捕斯诺登。”

  普京如此大胆行事,白宫十分不满。在一次谈话中,奥巴马公开讥讽普京是一个“懒散的人”,“看起来就像坐在教室后面无聊的孩子”。

  作为报复,白宫宣布,拟议中的美俄峰会取消。对此普京表示,他理解美国的不满,但对美国的举动很失望,因为问题的关键是美国对斯诺登问题处理“不够专业”。按照他的说法,美方切断斯诺登从香港飞往其他国家的航线,迫使斯诺登抵达莫斯科,让俄方承受多方面压力,美方反而不易操作。

  作为尴尬关系的具体表现,在不久前的G20峰会上,按照原先安排,普京应与奥巴马临近而坐,中间仅隔沙特元首一人。但为了避免两人“掐架”,俄罗斯方面临时调整,将领导人顺序原由俄文字母排列改为英文字母排列,这样普京与奥巴马之间隔了5名领导人,包括英国首相卡梅伦。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叙利亚的问题迫使奥巴马不得不做出“让步”,在峰会期间与普京进行了半个小时的会谈,尽管结果可想而知,双方言辞恳切而直率,但就是各执一词谁也说不服谁。

  可以说,在普京统治下的这十多年,美俄间类似的口角博弈司空见惯,双方关系似乎总是遵循着“吵翻了再谈,谈不拢再吵”的逻辑。从某种程度上,正显现了普京对如何说不的拿捏尺度。

  对这样的普京,白宫意见保留可想而知。2012年,普京再次由总理转任总统,白宫却迟迟不“表示欢迎”,反而斥责俄政府粗暴对待示威抗议者。作为报复,克里姆林宫随后宣布,普京太忙,没空参加当年5月在美国戴维营召开的八国集团峰会。作为反报复,白宫随后也表示,奥巴马总统另有安排,不会出席9月在俄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

  这不由让人想起了之前的黑名单大战。2011年普京指责美国为全球经济的“寄生虫”,美国则报复性地把60多名俄官员列入签证黑名单。2013年作为对美国公布“马格尼茨基名单”的报复,普京将18名美国人列入黑名单……

  对攻导弹防御系统

  在华盛顿,普京的对手有很多,现在是奥巴马,以前则是小布什和克林顿。

  比如,导弹防御问题,美俄拉扯多年,强硬的普京,碰到的是持之以恒的美国总统——不管是哪个党派上台,都力主推进导弹防御系统。

  与普京相关的最初一次交锋,可追溯至2000年6月,当时普京刚当选总统不久,美国总统克林顿“恰逢其时”访问俄罗斯——克林顿不久后即将告别白宫,此时访问莫斯科,主要是探探俄罗斯新总统的虚实。

  除了克格勃的身份和第二次车臣战争,当时的美国对普京所知不多。

  尽管俄罗斯已不是前苏联,但美国人却不敢掉以轻心。五角大楼试图废弃1972年美苏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以便着手制定一项全国导弹防御计划,即最早由里根提出的星球大战体系。表面的理由是防卫美国和盟国安全,但此举势必对俄罗斯战略安全构成威胁。

  《反导条约》禁止美苏两国部署核导弹防御体系,一直被俄罗斯看作是核威慑的基石。倘若一方获准研制能够击落另一方远程导弹的体系,微妙的均势就会被打破,有防御盾的一方或许会先发制人发动打击。无疑,力量已经受到削弱的俄罗斯将处于更不利的战略地位。

  国家利益受损,更兼政府面子受创——因为此举清楚表明,西方根本不将俄罗斯列为盟友。在与克林顿的会晤中,普京当仁不让,展现强硬本色。连续两天,他严词抨击美国单方面建立导弹防御体系的计划。最后一天在克里姆林宫告别会晤时,作为东道主的普京还不留情面地发出了警告:美国如果一意孤行,俄罗斯将作出“适当的”,“或许是意想不到的,很有可能是非对称性的”反应。

  换言之,俄罗斯人不会去研发美国人高精尖的昂贵体系,但会采取措施令其失效。这可以是任何措施,从制造大量的核导弹使防御盾防不胜防,到美国人的设施一旦建成,立即将其摧毁。

  克林顿听完普京的说教后,转过身对助手博特轻声说:“我想这个人以为我第一次没听懂他的意思,要么他傻,要么他以为我傻。咱们尽快把这件事打发掉,然后去见(前总统)鲍里斯(叶利钦)。”

  虽然普京表现出了足够的强硬,但是依然未能阻止美国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的决心,克林顿下台之后,继任者小布什于2001年退出了该条约。

  之后,俄罗斯与美国就核武器问题交锋了很多年,一直未能达成协议,美国多次想在俄罗斯周边国家部署导弹防御体系(有些已经实现),都遭到了俄罗斯的强烈反对,双方为此打了很多口水仗。

  2007年,美国在捷克和波兰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更引发俄罗斯强烈反弹。普京说,“如果美国潜在核力量遍布欧洲领土,我们也在欧洲设定新目标。”他还说,届时,俄罗斯军事专家会负责认定,哪些应作为弹道导弹目标,哪些作为巡航导弹目标。

  普京承认,此举可能会引发军备竞赛,但他认为,责任不在俄方。因为,“我们没有主动改变战略平衡,我们没有单方面放弃《反弹道导弹条约》。”

  反导问题,成为美俄交恶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普京对美频繁强硬表态的一个主要议题。奥巴马上台后,多次提出展开削减核武器谈判,普京冷漠以对。

  普京说:“若干年前,虽然没有当面对我们说,但我知道,美国曾告诉自己的北约伙伴:让俄罗斯在那里穷忙活吧,我们对此兴趣不大,他们那里只剩下一堆生锈的破铜烂铁了。但这并非事实!今天更是绝非如此!”

  普京明言,俄罗斯不会轻率作出进一步的裁军决定,也不会放弃核武器,除非俄罗斯有一天拥有威力相当、高精度的常规武器。

  普京的态度让不少人感到失望,但对他而言,似乎这样最符合俄罗斯国家利益。因为核武器是俄罗斯可与美国叫板的一个重要筹码。今年6月,普京在一次讲话中又强调:“我们不能允许核威慑体系遭到破坏,不能降低我国核力量的有效性。我们将继续扩大空天防御领域的战役战术能力,打造发达和高效的空天防御体系。”

  但政策的强硬,必须有国家综合实力的支撑。面对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普京言辞尖锐的背后,也是俄罗斯实力今非昔比以及对美国步步紧逼的无奈。

  俄罗斯(苏联)历史上的强人

  (《环球》杂志实习记者/易雨橙 整理)

  彼得大帝

  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第四代沙皇,被认为是俄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沙皇。他1682年继位,1689年掌握实权。为达强国目的,他效仿西欧,推行铁腕改革,加强中央集权。他发动对瑞典的战争,为俄国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他被认为奠定了后来俄罗斯强盛的基础。

  叶卡捷琳娜二世

  在俄罗斯历史上,被认为可与彼得一世齐名的女沙皇。她1762年发动宫廷政变,废黜自己的丈夫,成为俄国女沙皇。自此她大刀阔斧,厉行革新,并通过战争扩张领土,操纵与掌控这个以男性为主的世界达三十多年之久。在她的时代,俄罗斯跨入世界强国行列,并因积极干预欧洲事务被称作“欧洲宪兵”。

  斯大林

  苏联执政时间最长的最高领导人。在任期间,他全力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指挥苏联红军,与盟军协力击败轴心国,使苏联成为唯一可与美国抗衡的另一超级大国。但他的一系列政策也留下诸多争议。

  勃列日涅夫

  继赫鲁晓夫后,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他在任期间,苏联核武器数量超过了美国,整个国家实力达到历史巅峰,国际格局也一度出现“苏攻美守”的局面。他派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了“布拉格之春”,中苏边界也多次发生交火。

  不愿当西方“应声虫”

  作为一名资深的政治家,普京时常对美国说不,却又总是不把关系撕破;他让华盛顿恨得牙根紧咬,但后者还不得不和他打交道;他拓宽了莫斯科的利益空间,但在关键性问题上,也经常因此遭遇美国的刁难。

  《环球》杂志记者/刘洪 张月

  普京:“我要绞死(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

  萨科齐(大吃一惊):“绞死他?”

  普京:“为什么不?美国人绞死了萨达姆·侯赛因。”

  萨科齐:“但是,你想搞得像布什那样吗?”

  普京:“呃,你这话有道理……”

  2008年8月,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爆发战争,俄军大军直入,兵指第比利斯。据法国《新观察家》周刊披露,以上这一段谈话就发生在普京和紧急前往莫斯科调停的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之间。

  谈话也显露出普京作为政治强人的霸气,按照他本人的话说,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不能扮演西方“应声虫”的角色。

  这种强烈的自尊感,以及国家利益的冲突,使得普京在车臣问题、格鲁吉亚问题、乌克兰问题等一系列地缘政治领域,与美国和西方发生激烈的冲突。当美国人指责普京傲慢、独裁和翻脸无情的时候,俄罗斯人则回击说,是美国政客首先背叛了俄罗斯人的信任。

  出击格鲁吉亚

  美俄龃龉,与普京有关的一个关键时间节点,就是2008年8月8日。

  这一天是北京奥运会盛装开幕的时刻,也是格鲁吉亚和俄罗斯短兵相接的时刻。

  南奥塞梯是格鲁吉亚的自治州,苏联解体后宣布独立,并与格鲁吉亚中央对抗。南奥塞梯一直得到俄罗斯的护持,但2008年8月8日,意图一统江山的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下令格军突然攻入南奥塞梯。

  南奥塞梯守军节节败退,这将俄罗斯脸面置于何处?三天后,俄军全面出动,在南奥塞梯大败格鲁吉亚军队之后,乘胜进入格鲁吉亚内地,前锋直指格首都第比利斯。

  俄罗斯的行动,给了美国一记耳光。要知道,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是美国外交官的最爱,他曾在哈佛就读,政策也以亲美自居;而在格鲁吉亚的军队里,还有超过100名美国军事顾问。

  显然,没有美国方面的默许或鼓励,萨卡什维利也不会斗胆向俄罗斯发起挑战,只是最后结果出乎他所料,引火烧身并自顾不暇。

  在这个事件的全过程中,俄罗斯在前台放话的一直是梅德韦杰夫,但在很多人眼里,这应该是普京的决定。2012年,网络上一部名为《2008年8月8日:被耽搁的一天》。片中俄罗斯前总参谋长巴卢耶夫斯基和其他退役军官批评梅德韦杰夫在出兵南奥塞梯之前犹豫不决。影片相信,决定是在普京“推动”后才做出的。

  尽管之后普京“澄清”说,他和梅德韦杰夫在战争问题上没有矛盾,“动用武力的决定是责任非常重大的决定,因为只要战斗一开始就会开枪,就会有人员伤亡,在作出这样的决定之前要深思熟虑”。他补充说,在是否发动战争惩戒格鲁吉亚方面,他“想了三天”。

  但不怕用兵,更敢于向美国盟友用兵,也体现了普京说不的胆量和魄力;而“三天思考”,则反映了普京的审慎和对局势的判断。

  一切果然如普京所料,华盛顿对莫斯科出兵的举动大吃一惊。据披露,以美国副总统切尼为首的强硬派,一度要求猛力回击普京的举动,总统小布什也声称俄罗斯入侵格鲁吉亚是“错误的、令人难以接受”,但最终,美国上下都一致认为,与俄罗斯发生军事冲突,将是灾难性的。

  美国没有出兵,调停任务落到了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的身上,萨科齐紧急飞赴莫斯科。这才有了文章开头法国《新观察家》周刊披露的一段萨科齐和普京当时的对话。

  俄罗斯最终撤军,但却承认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地区为独立国家。愤怒的萨卡什维利指责普京是“国家最主要的敌人”,“在阿拔斯一世之后,格鲁吉亚还从未遇到过像普京这样顽固的敌人”。作为对美国的不满,格鲁吉亚从伊拉克撤回了2000名军人。

  普京拿捏这场战争的尺度,也显现了他对地区格局的判断。格鲁吉亚虽追随美国,但毕竟是美国身边可有可无的小兄弟,美国不大可能因此与俄罗斯兵戎相见。而俄罗斯果断出击,遵循的也是美国在科索沃问题上攻打南联盟的相同路径:既然科索沃可以宣布独立,为什么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就不可以独立?

  英国《卫报》评论俄罗斯出兵原因说:“普京一直等着这个机会来羞辱一个他痛恨的人,同时对企图加入北约的俄罗斯周边国家来个杀一儆百。”

  但美俄关系由此变得更加复杂,美国《新闻周刊》引述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克里姆林宫前高级官员的话说,美国是在对俄罗斯实行双重标准:“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美国能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而不受罚,能称科索沃是一个新的国家而不受罚,但当我们试图保卫盟友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免受格鲁吉亚侵略时,我们却被称作坏蛋。”

  作为政坛老手的普京,显然很善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铁腕用兵车臣

  车臣,是普京初显雷霆手段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正是这场战争帮助他登上了总统之位,但也是这场战争让普京在一些西方人心目中成了一个“杀人魔头”。

  时光回溯至1999年8月,47岁的普京被任命为俄罗斯新总理,在他之前,叶利钦已经解除了四位总理的职务。人们普遍认为,年轻的普京将是莫斯科的又一个过客。

  屋漏偏逢连夜雨,1999年7月到8月,号称“高加索狼”的巴萨耶夫带领车臣武装分子两次进攻临近的达吉斯坦共和国,企图在车臣和达吉斯坦建立一个原教旨主义国家。在之前的车臣战争中,俄罗斯军队损失惨重,车臣武装更加肆无忌惮。

  形势严峻,挑战重重。普京回忆说:“当时根本不知道是一个怎样的结局,大家都很清楚,这家伙要栽在北高加索了,我对自己说,上帝保佑,我还有三四个月来狠狠痛击这些匪徒,然后就让他们在那里解除我的职位吧……我要以我全部的政治生命为代价去做这件事。”

  敢于冒险,强硬出击,也成了普京行事的一个基本特征。他随即力排众议,果断出击,发动了第二次车臣战争。按照他的说法,最终目标是“消灭所有匪徒武装”。

  普京的强硬表态和俄军发动猛烈攻势,在西方引起一片忧虑。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说,俄军在车臣的行动是一个“悲剧性的错误”,一些美国政客更强烈抨击普京是战争狂人,俄军在车臣严重侵犯人权。

  1999年9月12日,普京在会晤克林顿时,激动地画了一幅车臣地图,讲述了他准备消灭分裂分子的计划,之后他恶狠狠地对记者说:“这些家伙不是人,连畜生都不如。如果是畜生,也是穷凶极恶的畜生。”

  从9月出兵到年底,俄军共歼灭非法武装分子4500人,控制了车臣大部分地区,并建立了服从莫斯科中央政府的地方政权。

  这是普京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展现铁血作风,一战成名。

  在此后处理车臣问题上,普京延续了一贯的铁腕,不谈判,不妥协,但也因此不断遭受美国和西方的指责。

  2002年11月10日,在布鲁塞尔举办的俄罗斯-欧盟领导人峰会上,面对法国媒体的记者把车臣反恐和人权问题相连,普京愤怒还击:“如果你愿意成为伊斯兰极端分子的话,我请你来莫斯科做包皮手术,我们有最好的专家为你解决问题。”

  从此,“割包皮”成了普京的典故,也成了他怒斥西方的代名词。

  2004年9月,一伙头戴面罩、身份不明的恐怖分子,突然出现在俄罗斯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他们挟持了学校里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关入体育馆,并在体育馆周围安放了爆炸物。

  普京下令强行解救人质,但负隅顽抗的恐怖分子引爆炸弹,整个解救行动中,331人死亡,其中有186名儿童。

  有舆论诟病正是普京的拒绝谈判才导致了恐怖分子的丧心病狂。别斯兰惨案后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记者发问:“俄罗斯是否会与车臣非法武装举行谈判?”

  脸含愠色的普京随即反问道:“你们怎么不和拉丹谈谈?为什么不把他请到布鲁塞尔或者白宫去谈判,问问他想要什么,然后给他想要的,让他安静地离开?”

  他接着说:“你们觉得不能和畜生做交易,我们为什么要和屠杀儿童的人谈判?没有人有权对我们进行道德说教,让我们和杀害儿童的人谈判!”

  尽管西方对普京的强硬政策颇多非议,但在俄罗斯国内,第二次车臣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普京执政的基础。俄罗斯人开始相信,普京不仅可以解决北高加索的恐怖主义问题,而且可以通过铁的手腕整顿全国的秩序,带领俄罗斯从苏联解体的阴影中走出来,实现期待已久的繁荣。甚至有俄罗斯人说,希望普京成为新的彼得大帝,重振俄罗斯昔日的国威。

  正如俄罗斯政治学家柳巴舍夫斯基所说:“普京是在必要的时刻,以必要的身份和必要的素质,出现在了必要的位置上。”

  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叶利钦在1999年最后一天宣布辞职,将普京推到代总统的宝座。他最后叮嘱普京:要照管好俄罗斯。普京回忆说,他当时听到叶利钦的这句话,“几乎落泪”。

  但新“沙皇”的出现,无疑让华盛顿忧心忡忡。

  硬汉也有悲情时

  对于普京的强硬性格和政策,包括他时常对美国说不,世人有很多种解释。他的遗传因素、他的生长环境、他的克格勃特工生涯……但是更多的人相信,从当时的俄罗斯境况来看,普京有着不得不如此的理由。

  普京从叶利钦手里接过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俄罗斯?这是一个不仅经济和军事上羸弱,而且还仰赖西方接济的俄罗斯。普京自己也很清楚,他说:“90年代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几乎下降50%……大概这是俄罗斯近二三百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二流国家,甚至沦为三流国家的危险。”

  普利策奖得主戴维·E·霍夫曼说:“普京的硬汉形象是他早年间吸引俄罗斯民众的关键所在,在苏联解体后的10年里,俄罗斯遭遇了变幻莫测的局势并且受到羞辱,而普京成为一剂广受欢迎的解药。”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实力渐衰,美国则步步紧逼,普京不服输的硬汉个性,以及对美国强权的挑战,得到了不甘于大国沉沦的俄罗斯人的强烈共鸣,增强了民众对普京的支持度。

  美国《新闻周刊》撰文说:俄罗斯怨恨美国造成了它的种种问题,“1980年到2000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其间俄罗斯人蒙受了极大的羞辱,俄罗斯帝国先是兵败阿富汗,随后是经济瘫痪直至崩溃。他们没有忘记往事。普京那一代的俄罗斯中年人,在自己一生中最好的年华中眼看着祖国走向衰亡。因而,俄罗斯向往赢得尊重、平等或者复仇,而且常常超出理智。”

  俄罗斯双月刊杂志《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主编费奥多尔·卢基扬诺夫就认为,美俄交恶全面深化始于2001年,在“9·11”事件后,普京全力支持美国的反恐斗争,但“这一举动被华盛顿‘视为一种义务’,作为交换,美国‘什么都没有提供’”。

  随后在乌克兰,2004年“橙色革命”让亲西方的尤先科成为乌克兰总统,“俄罗斯将上述事件看成美国的背叛”。之后,在格鲁吉亚、伊拉克、伊朗等地缘政治问题,以及反导、反恐、人权等焦点问题上,美俄交锋不断,普京频繁爆出狠话。

  当然,作为一名资深的政治家,普京也很会拿捏分寸,他时常对美国说不,却又总是不把关系撕破;他让华盛顿恨得牙根紧咬,但后者还不得不和他打交道;他拓宽了莫斯科的利益空间,但在关键性问题上,也经常因此遭遇美国的刁难。

  这是一场国际政坛的激烈博弈,有看点,有笑料,而且注定会持续很多年。

  美国《华盛顿邮报》一篇文章评价,普京实在是太“高深莫测”——“即便在镇压国内反对派和民主的时候,普京也穿着剪裁得体的西装;即便在摧毁车臣持不同政见者的时候,普京仍在参加国际首脑会议时露出灿烂的笑容;即便在破坏美国对伊拉克及中东其他地区的政策时,普京仍能使布什总统着迷。”

  但即便如此,再强硬再强健的人物,也终有人生的另一面。

  夜间独自在空荡荡的场地上打球,在黑色拉布拉多犬“科尼”陪伴下游泳……这是在2012年的一部德国纪录片里揭示的普京生活中不为人知的一面。

  这部名为《我,普京》的纪录片试图展示这位领导人更私人的一面,不是大摆硬汉姿态,而是竭力摆脱年龄的影响,让自己显得依然强健。片中的普京是一个“孤独、老去和惊人地讨人喜欢的人”。

  德国《明镜》周刊上的一篇影评如此说:“普京往往扮演硬汉角色,但纪录片展示了始终需要扮演这一角色带来的虚弱和悲伤。”

  影片中,普京与自己的保镖组队参加一场冰球比赛,中场休息时,独自一人坐在那里,显得颇为疲惫。与之呼应的是,近两年普京身体状况出问题的新闻频频见于报端。他让许多俄罗斯姑娘羡慕的婚姻,也出人意料地以分手告终。

  不久前,在莫斯科出席完他的柔道教练的葬礼后,普京拒绝了警卫和记者的跟随,独行在空旷的大街上,留给人们一个向西方说不者略显孤寂的背影……

  俄媒“猫”解普京

  9月1日在视察西伯利亚克麦罗沃一所中学时,总统普京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奇怪的动物给学生们“做纪念”(如图)。但学生们却似乎没得要领,因此当普京走出教室时,有学生问,他画的是什么,普京转身揭晓答案:“这是猫,猫的背影。”

  一些专家尝试根据这幅画对普京的心理特点进行解读。在他们看来,普京不太好交际,不是很自信。

  心理学家鲍里斯·苏沃洛夫说:“这幅画引人注意的第一点是,角度不同寻常。这可以有几种解释。首先可以说,这是个不愿与人交往、孤僻、封闭、独来独往、不喜欢扎堆的人。”

  此外专家指出,普京的画说明,他追求独特,尽管他并无创造天赋。“画显然不合比例,这可能表明,他活得很理性,不太重视情感和身体需求,更多受到理智的支配。”

  专家还发现一个细节——猫的尾巴。“会这么画的人,他通常不太相信自己的勇气。”

  心理学家安娜·佐西莫娃说,画不是位于黑板上方或下方,而是中间,这说明他的自我评价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有点缺少对社会环境的认可。

  猫滚圆的形状反映普京存在些许信任危机、轻微厌世、不想管别人的闲事。“这幅画像是相当自闭的人画出来的——一些元素重复出现,就像套娃,一个椭圆套住另一个椭圆。”(摘编自俄罗斯《晨报》)

  资料:普京强硬语录

  像对待叛国罪那样惩治腐败。

  ——普京认为,钱权必须分家,“想要挣钱,就下海经商;想为国家服务,那就靠工资生活。”

  俄罗斯战斗机现在和将来就是要专门打击车臣恐怖分子营地,不管恐怖分子跑到哪里,都要继续下去……我们要到处跟着恐怖分子,在机场,那就在机场。那么,很对不起,要是在厕所里抓到,那就拉到茅房里毙了。说到底是吧,就这样了,这个问题就这么定了。

  ——1999年9月份,普京视察车臣前线,时任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

  如果您想要成为最激进的伊斯兰分子,准备行割礼,我邀请您去莫斯科。我将推荐大夫给您做手术,割得您以后什么都长不出来。

  ——2002年11月,普京在俄罗斯-欧盟峰会后回答一名国外记者就压制车臣自由的问题所做出的回答。

  你们怎么不和拉丹谈谈?为什么不把他请到布鲁塞尔或者白宫去谈判,问问他想要什么,然后给他想要的,让他安静地离开?

  ——在回答西方记者关于俄罗斯政府是否会与车臣非法武装进行谈判时,普京义愤填膺地反问。

  应该进行经济改革,并通过民主变革的方式来巩固这种经济改革。为我们国家的领土完整应当有序、顽强和勇敢地斗争,为保留苏联完整而全力以赴,而不是把脑袋扎在沙堆里然后把屁股露外面。

  ——2011年,普京同俄罗斯民众电视和广播直接联线回答俄罗斯民众的提问时说。

  俄罗斯国土虽大,却没有一寸是多余的。有本事来抢!

  ——出自红旗出版社出版,杜永明编译的《普京语录》。

  俄罗斯只有两个盟友——陆军和海军。

  ——普京曾多次引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这句名言。

  向这边看!听我讲!要是觉得没意思,那就请便……

  ——2003年11月,普京在一次会议上对交头接耳的政府官员们发出的警告。

  所有人都应该永远明白一个道理:法律要时刻遵守,而不是当你被人家抓住某个地方的时候才遵守。

  ——2003年11月,普京在接受意大利媒体采访时就尤科斯一案做出的评论。

  请研究一下改变住房建筑标准的问题,首先是民居,给军队的住房,从远东开始。我想提醒你们注意,我想让这件事快点办好,要和俄罗斯军官尊严相称,不要让我们的人继续住在那些令人恶心的赫鲁晓夫楼里。

  ——2007年11月,普京在军队高级将领会议上的讲话。

  有一部很出名的意大利电影,影片中有一句话:真正的男人要不断想办法,而真正的女人要不断挣扎。

  ——2004年12月,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俄罗斯是否有言论自由,在哪里言论自由更多一些,是在首都还是在地方。普京这样回答。他建议媒体按照这个原则看待言论自由。

  (《环球》杂志实习记者/刘静扬 整理)

  中国外交官眼里的普京

  普京炯炯有神的双眼,望着每一位使节,有力地握手,只说一声“您好!”而此前,我曾多次见过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他们与我握手时,总会寒暄几句。看着眼前的普京,脑子里突然闪出一个词——“严酷”。

  李景贤

  作为俄罗斯领导人的普京,我见到得比较早,是在13年前。

  1999年12月11日凌晨,他身为俄罗斯总理,飞抵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进行访问。当日中午12时,乌总统卡里莫夫在国宾馆广场,为他举行欢迎仪式,邀请驻乌使节参加。我时任驻乌大使,11时30分到达现场时,只见得使节们一圈圈地围在一起,议论纷纷,一打听,都在议论俄罗斯这位新总理。

  使节们认为,俄政界不久前(8月6日)杀出这样一匹“黑马”,实属意外。大多数人指出,在这一年内,俄总统叶利钦走马灯式换总理,普京资历浅,难逃很快就被换的命运。少数使节则觉得,叶利钦治国10年,总理换了七八个人,面对俄罗斯堆积如山的问题,他们都比较软,缺乏强势手段,而“克格勃”出身的普京,也许会另辟蹊径,把局面逐渐扭转过来。

  12时整,乌总统向排成长龙的使节们介绍俄罗斯这位新总理。普京炯炯有神的双眼,望着每一位使节,有力地握手,只说一声“您好!”而此前,我曾多次见过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他们与我握手时,总会寒暄几句,比如,戈尔巴乔夫问我“俄语哪里学的?”“为何没到苏联留学?”叶利钦甚至问我“你们总书记叫什么名字?汉语发音怎么念?”还同我一起练了好几遍“江——泽——民”。看着眼前的普京,脑子里突然闪出一个词——“严酷”。

  晚7时,乌总统为普京举行国宴。俄总理再次与使节们一一握手,神情依然那么“酷”,嘴里说出的还是“您好”这样一个俄文词。在国宴上,乌总统先致欢迎词,照稿读了约半小时。之后,时年才47岁的普京疾步迈向讲台,边走边说:“我来说几句!”我即从兜里掏出笔记本,准备将其讲话记下来,看看是否真的只说“几句”。

  在讲台面前,他连向宴会主人及宾客们该说的那几句称呼语也没有说,而是来个单刀直入:“乌兹别克朋友们,在伊斯拉姆·阿卜杜加尼耶维奇(乌总统卡里莫夫的名字和父名,尊称)身上,你们拥有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果断的、强硬的政治家,而在这个‘强硬’后面,却埋藏着一种深思熟虑。俄罗斯的政治领导祝愿他成功。伊斯拉姆·阿卜杜加尼耶维奇,您可以相信,在北方(指俄罗斯),您有一位可靠的朋友(亦指俄罗斯)!”这是我当时用俄文记下的讲话全文,总共才32个词。宴会一散,使节们就对普京的讲话议论起来,真可谓赞不绝口;短短的三句话,句句中的,胜过泛泛的万语千言!

  在宴会上,普京与少数使节单独进行了简短交谈。他对我说,因为总统叶利钦访华,他留守在莫斯科“看家”,便推迟一天来访,他见过访华归来的叶利钦一眼,总统说,这次访华很成功。

  其实,我在1991年5月18日就见过普京。这一天,江泽民总书记访问了当时还叫列宁格勒的圣彼得堡,我作为外交部主管苏联的官员随访。普京当时作为该市市长索布恰克的特别助理,参加了市长的会见与宴请,同我们一行逐一握过手。可谁又能料到,这样一个并不算大的苏联官员,九年后竟然入主克里姆林宫。

  我作为大使,在乌兹别克斯坦工作了将近5年。在使馆,读俄罗斯主流报刊,看俄央视时事及评论,是每天必做的功课之一。1999年12月31日中午,叶利钦在俄央视上宣布提前“退位”,把治理国家的大权交给普京,并任命他为代总统。次年春,普京宣布参加竞选总统,于2月25日发表“致俄罗斯选民公开信”。这是一篇非同寻常的竞选纲领,我当即细细读了几遍,有句话说得特别直、特别深:国家面临的困难数不胜数,但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问题在于,国家机器失控了,其“马达”——权力执行机构——发出阵阵嘶哑声,在伤风打喷嚏。

  2000年5月7日中午12时,俄罗斯新任总统普京的就职仪式,在莫斯科大克里姆林宫乔治大厅举行。普京宣誓后,从上衣内侧口袋取出演讲稿,将其放在讲台上,即席讲了8分钟,其中最令人动容的一句话是:有一次,我(时任总理)在外地,一群百姓围着我,其中一位中年妇女严肃地对我说,“我们信任您,对您寄予厚望,您呢,可千万别骗我们!”我会牢牢记住人民这一嘱咐!从俄央视实况转播中听到这几句话时,我心头顿时为之一震:“千万别骗我们!”——这句最朴素不过,却又震耳欲聋的话,把平民百姓对一国之“君”最殷切的期盼给点“穿”了,而这位俄罗斯新总统,在这种极为庄重的场合,特意将其引用出来,以表达自己将努力实现人民殷切期盼的决心。

  有国际问题分析家指出,普京的恩师索布恰克将其引上政坛,叶利钦则把他推向俄罗斯政权阶梯之巅,这是时势使然。彼得大帝有句名言:“若天假我以年,圣彼得堡将变成另一个阿姆斯特丹(注:十七、十八世纪全球第一大港)!”普京也有句名言:“给我20年,我还给你一个崭新的俄罗斯!”俄罗斯最有作为皇帝上述那句话,经过300多年时空穿越,变成当今“克里姆林宫主人”的誓言,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作者系中国前驻俄罗斯使馆公使、前驻乌克兰使馆大使)

  名人看普京

  我觉得,我和您性格很相似。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他在今年年初与普京会谈中如此说道

  他(普京)就是那样懒散(的人),看起来就像坐在教室后面无聊的孩子。

  ——美国总统奥巴马

  有时候,他骄傲自大,有时候,他又充满了魅力,但更多的时候,他表现得太过强硬了。”

  “不,弗拉基米尔,你是个冷血动物,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他在《抉择时刻》一书中还提到,在一次会面当中,普京称自己浑身充满了热血,但布什回应说,“你是个冷血动物”

  在俄罗斯,没有人比弗拉基米尔·普京更成功、更有经验和更受欢迎。

  ——梅德韦杰夫。2011年,在评价普京这位自己的前任和极有可能的继任者时,总统梅德韦杰夫给予“最高评价”

  普京经常是按照自己的计划行动,而这正是普京的素质:内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正是因为这一性格特点,我才选定他为自己的接班人。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普京使自己的国家重新获得自豪感,他的政策深得人心。懂得俄罗斯的人都知道这一点。没人会说出相反的观点。

  ——法国前总统萨科齐

  他是一个有政治远见、深知自己该做什么的人。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

  说到底,他是一个为上世纪90年代的经历感到丢脸的俄罗斯的爱国者。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普京一直指责美国暗中向俄反对派提供支持。基辛格认为,普京仍有可能是一个具有建设性的合作伙伴,美俄两国未来在很多问题上可以展开合作

  普京身上所表现的一切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但是麻烦也许会出在他的强大意志和沉默寡言上。”

  “我丈夫属于内向的人,正如他的父母一样。

  ——妻子柳德米拉觉得,丈夫老家圣彼得堡的潮湿和阴郁造就了他的性格

  普京接手的是一个遭到抢劫并且完全失去平衡的国家,就其大部分居民来说已丧失勇气并陷于贫困。他打算做能够做的事情,而恰恰缓慢的、逐步的重新建设才是可能的。这些努力并没有立刻被觉察到,更谈不上受到重视。您能从历史中举出一个强大的国家领导为重新建设而作的努力会受到外国抱有好感的注意的例子吗?

  ——索尔仁尼琴。据维基解密电文,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去世前4个月曾称赞普京,称他做好了自己的工作,胜过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

  他是前总统,却依然保持绅士的做派,为人彬彬有礼,亲和力很强。

  ——俄罗斯“撑杆跳女皇”伊辛巴耶娃

  我认为他很仁慈。每次我向他请求什么,他原则上都帮忙。

  ——法国传奇女影星碧姬·芭铎。她打算提交获得俄罗斯国籍的申请。谈到选择俄罗斯的原因时,她说,她钦佩普京

  (《环球》杂志实习记者/刘静扬 整理)

  硬汉是怎样炼成的

  当人民看到的政治领袖不再是高高坐在主席台上,而是如探险家一样频频活跃在未知的领域中,无形中给作为大国领袖的普京增加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色彩。

  张志川

  普京可能是俄罗斯这块土地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政治家和国家领导人。一方面,他完整地继承了俄罗斯历史上强人政治的传统,对公众展现出自信与强大的特质,另一方面,他又宣称俄罗斯现行的民主选举制度是不可逆的,是最适合现今俄罗斯的制度;一方面他玩摇滚,开赛车,尝试蹦极等潮流生活方式,赢得了俄罗斯年轻一代的瞩目,另一方面,他又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反复强调坚持俄罗斯东正教传统的必要性。

  俄罗斯的的政治生活中从来没有将矛盾的两面性统一得如此和谐的领导人。普京的多面性正契合了俄罗斯当前政治生态的多元性。也可以说是,作为政治家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的普京,虽然与真实的普京未必完全一致,却是富有经验的形象设计团队针对国民生态精心包装出来的“俄罗斯硬汉”。

  镜头一:充满探索精神的探险家

  后红色帝国时代的俄罗斯应该何处去?即便是在经过二十年时间摸索、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梅普二元领导体制的今日俄罗斯社会,这依然会是一个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

  俄罗斯人民迫切需要一个有能力也有雄心带领他们探索未来道路的领袖。普京的形象团队敏锐地把握到了这一点。于是我们能看到作为探险家的普京,乘坐俄罗斯国产深潜器下潜到1869年失事的奥列格号风帆战舰残骸处考察,在堪察加的外海乘着摩托艇手持弓弩猎鲸,在希腊的海岸寻找古文明的遗迹。

  这一切仿佛冒险小说主人公才会经历的事情,由一个政治家来践行,对于打破前苏联领导人留给人民的僵化刻板的政治形象很有效果。当人民看到的政治领袖不再是高高坐在主席台上,而是如探险家一样频频活跃在未知的领域中,无形中给作为大国领袖的普京增加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色彩。

  镜头二:有男性魅力的柔情铁汉

  莫斯科曾经流行一个笑话:“普京是伊凡四世建立俄罗斯以来,被百姓看到裸体最多的克里姆林宫主人。”确实,平日保有良好健身习惯的普京不介意将自身健美的肌肉和身形展示给全国观众。他与前空姐柳德米拉的故事,即使受到离婚事件的影响也没有减少在群众里传播的热度。他曾经极为绅士地对媒体表示:“我的家人和政治生活没有任何关系,我恳请你们不要打扰她们,让她们能够过平静的生活。”

  这些行为都为普京在俄罗斯女性选民中聚拢了大量人气,她们不但成了普京的粉丝俱乐部。甚至还有乐队创作了一首《嫁人就嫁普京这样的人》的流行歌曲来制造卖点。根据在莫斯科的民意调查,社会各阶层中对普京支持率最高的是30岁至50岁之间的中年妇女,而这一调查结果和普京的形象团队的精心策划显然脱离不了关系。

  镜头三:勇于救人的公民模范

  很多普京粉丝都津津乐道于普京打虎救人的传奇故事:普京和一群动物学家深入到西伯利亚虎的活动区,遇上一头猛虎向动物学家猛扑过来,普京迅速拿起一支麻醉枪将老虎当场击毙。后来克里姆林宫承认,这场英雄打虎的好戏不过是为了彰显总统“硬汉”形象和勇敢精神的一场摆拍秀而已。虽然打虎的事情略显作秀,但为了塑造自己热心公益事业的良好口碑。普京也曾经驾驶灭火飞机亲自参与扑灭森林大火的工作,这在世界各国领导人中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镜头四:积极推销国产商品的精明商人

  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主流之后,政治家和政治生活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本国经济利益服务。工业革命后的几位俄国君主都曾经积极从事推销本国军火的外交活动。在现代,为了推销客机、轮船和高技术工业产品而密集进行外交活动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不过类似普京一样亲自上阵演示武器性能的领导人却是罕有。

  普京曾经亲自驾驶苏-27战机直飞车臣地区,并且在飞行途中大玩“横转”等飞行特技动作,似乎是有意展示苏-27良好的机动能力。他搭乘图-160战略轰炸机在西伯利亚领空进行飞行训练,并且亲手按动空射巡航导弹的发射按钮。

  媒体还多次发布过普京手持俄制轻武器在野外的照片。而上述武器都是俄国在军火市场的主打商品,在展示自身硬汉形象的同时,对俄国武器进行展示和营销,可能也是普京形象设计团队考虑的目标之一。

  镜头五:热心动物保护的生态环保人士

  在普京的业余生活里,进行各种野生动物考察和保护占据了相当的比例。究其原因,第一当然是这种野外考察活动有利于树立普京跋涉荒野的硬汉风格,第二也是由于俄罗斯国内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重视。

  普京曾经跟随科学考察船出海并亲自下潜考察俄罗斯沿海的水生动物资源状况,也曾经跟随动物保护专家追踪北极熊的活动,并且亲手为被麻醉的北极熊套上无线电追踪项圈。在APEC会议期间,普京还曾经访问秋明的鸟类科学考察站,亲自驾驶无尾动力三角翼滑翔机为返回秋明州的仙鹤引领道路。普京本人明确承认自己是一个动物保护主义者,并且在任内大力推进俄罗斯动物保护立法。对于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极为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的国家之一的俄罗斯,大力提倡动物保护无疑具有生态和经济上的双重意义。

  镜头六:尝试新鲜生活的时尚达人

  苏联和俄罗斯的领导人长久不能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老人政治。对于保守固执、不肯接受新鲜事物的陈腐官僚们,俄罗斯人民已经产生了模式化的厌恶感觉。如何能够吸引新俄罗斯人的注目,在群众中制造较高的影响力。普京的形象设计者们有着充分的计划。

  作为一个时尚达人的普京,经常活跃在莫斯科潮流生活的第一线。他有时会驾驶着F1赛车在赛道上飞驰,有的时候又会骑着炫目的哈雷摩托去参加摩托车爱好者的聚会,普京不但喜欢野外漂流,还对跳伞很感兴趣。

  普京还是众所周知的运动健将,其柔道黑带的实力很早就被人津津乐道,普京也多次表示柔道对于锻炼人的身心和性格是非常有益的体育运动。他甚至接受了欧洲柔道协会名誉理事的头衔。除此之外,普京还是俄罗斯传统摔跤术和山地滑雪的高手。在日常生活里更是喜欢诸如骑马、游泳、钓鱼之类的休闲活动。我们当然不能说普京的时尚生活都是其形象包装的一部分。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普京的这种领潮流之先的积极生活态度,为他团结很大一部分年轻选民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镜头七:喜欢使用争议性言辞的硬汉政治家

  传媒时代,如何博取媒体的关注也是政治家们必修的功课,其中比较便捷的一种办法就是不时地使用较有争议性的言论来刺激媒体和公众们。

  普京对这种方式可说是驾轻就熟,在他的第一任期内就以心直口快、直言不讳赢得媒体的一片赞赏声,比如在谈及美国的外交政策时,普京说:“没有人会感到被国际法保护,美国的政策正在造成全球的军备竞赛。”他还说,“美国的强横让人讨厌”,在英俄间谍纠纷中普京又爆出“英国人的脑袋应该修理一下”以及“英国还顽固地保持着殖民地时期的帝国传统”之类的言论,令俄国外交部头疼不已的同时也聚齐了媒体的关注点。

  在媒体铺天盖地地对民众进行普京式言论轰炸的同时,普京强硬派政治家的形象也随之在俄罗斯社会中深入人心,对于习惯于由一个作风强硬的领袖带领道路的俄罗斯民众来说,普京式的强硬言论有相当的市场。

  这就是媒体和公众面前的多面硬汉普京,与其说这就是那个曾经在柏林大街上与追踪者周旋的王牌特工普京,或者是在飞机上与柳德米拉一见钟情的普京,不如说这样的媒体硬汉普京更加符合苏联解体后正在重新复兴的多元俄罗斯社会里民众所希望看到的政治领袖形象。但俄罗斯正在史无前例的现代化进程中,新一代俄罗斯人的政治观点和审美眼光瞬息万变,那么在媒体的镜头里,下一个硬汉普京又该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呢?

 

(编辑:SN063)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国网友微博问卡梅伦:何时还中国文物
  • 体育巴西世界杯抽签分档:死亡之组几率猛增
  • 娱乐李某某同案犯律师:警察操电棍栓狗链逼供
  • 财经专家称1年内房价涨50%房企才能盈利
  • 科技马云身穿太极服与英国首相自拍
  • 博客胡紫微:最聪明的人才配得上章子怡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清华女研究生吐槽求职遭歧视:难过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