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就差监听上帝了
“棱镜计划”犹如一场大戏,只刚刚上演了序幕,离剧终人散为时尚早。
撰稿|馒头老妖
眼下,各国媒体应该都非常感激斯诺登,自从他叛逃后,就不断有新的消息爆出,而且一个比一个劲爆,长期霸占了各大媒体的国际新闻版头条。相反,白宫恐怕对他是很不高兴,各位高官轮番上阵解释申辩,特别是负责外交的国务院更是焦头烂额,面对盟友的指责和质询四处灭火。
而这一切,就像是刚打开的潘多拉魔盒,谁也不知道它里头还会飞出些什么东西来,不知道它何时才能被关上。
谁都监听了
随着斯诺登一步步地抖开包袱,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棱镜计划”还不止于此。美国国家安全局在自家门口制造了“特大数据盗窃案”:渗入谷歌和雅虎全球数据中心之间的网络链接,“随心所欲”地拿走了普通用户的信息。这个项目的代号叫“肌肉”(Muscular)。
《华盛顿邮报》报道说,斯诺登提供的一份日期标注为2013年1月9日的机密文件显示,国安局秘密入侵雅虎和谷歌在全球的数据中心,每天将数以百万计的资料传回国安局总部。
该报道还提到,令人惊讶的是,美国国安局除了实施能进入微软、雅虎、谷歌与苹果公司的中心服务器的“棱镜”计划外,还有另一项计划,即直接从“正门”入侵这些互联网网站,获取谷歌和雅虎的用户资料——法国7030万部电话遭监控,西班牙6000多万个电话被秘密监听……
作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搜集、窃取潜在对手的情报,本是各国通例。因此,当斯诺登爆料说,美国还监控了一些来往于中国、俄罗斯的通讯时,当时并没有引发多大的震撼。
实际上,在冷战期间,美国对俄国、中国等国的监控就一直没停歇过,明处有间谍卫星、U2高空侦察机,暗处则有各种挖空心思的窃听手段。美国大使馆曾收到俄国少先队员送来的一件礼物——橡木雕刻成的巨大国徽,在书房墙上挂了几年,才发现里头藏着窃听器;而俄国驻美大使馆的墙壁中也发现过装修时就留下的窃听器,甚至曾经在海底电缆上发现过安装的特殊装置,可以窃听越洋电话。在这方面,各国应该说大家彼此彼此,虽然上不得台面,也是心知肚明的事情,毕竟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然而,如果窃听的是盟友,事情可就不一样了。
除了之前被曝出可能遭遇监听的巴西总统迪尔玛·罗塞夫、墨西哥总统恩里克·培尼亚·涅托、法国总统奥朗德等三十几个国家领导人,最新上榜的重量级人物是德国总理安吉拉·默克尔,而且监听时间超过十年!
德国《明镜周刊》抖落出来的这一猛料,引得德、美两国舆论大哗。谁都知道,身为一国最高行政首脑,总理、总统等要人的通讯里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国家机密,关系到该国的内政、外交、军事和贸易等重要政策。因此,倘若美国真的监听了默克尔的电话如此之久,那由此获得的机密信息就多得可怕了,完全可能因此而损害德国的国家利益。
而德国既是北约成员,在许多国际政策上又积极配合、支持美国;虽然曾被前国防部长指责为“老欧洲”国家,但德国强劲的经济、军事和工业实力,特别是在欧元区中一枝独秀的表现,又让它成为美国一个不可舍弃的强力伙伴。因此,倘若真的开罪了这个盟友,美国的损失将是难以承受的。
白宫发言人迅速回应说,“美国现在没有监听默克尔总理的电话,将来也绝不会这么干。”然而,细心的记者发现,这话里有个漏洞:那过去有没有监听过呢?难道说,就这么默认了监听十年的事情?
对此,白宫方面保持了沉默。
德国方面,外长吉多·威斯特威勒在接受CNN的访问时,不无揶揄地说道:“我能理解,反恐是需要监听的……但是,偷听默克尔总理的电话,对于反恐应该没有帮助吧?”
就在白宫忙着四处撇清监听丑闻之际,又一条惊世骇俗的新闻被踢爆。10月31日出版的意大利周刊《全景》杂志爆料说,美国国家安全局将手伸向了“拥有12亿信众”的梵蒂冈教皇。NSA的监听名单里不仅包括现任教皇弗朗西斯一世,甚至已经逊位的前任教皇本笃十六世,可能也曾遭到了美国的监听。
教皇在西方有不小的影响力,美国《福布斯》杂志刚刚把他排在“全球最具权势人物”第四位。“俄罗斯之声”评论称,在美国看来,没有什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NSA是不是想了解上帝对情报收集有何看法?”
报道称,仅2012年12月10日至2013年1月8日期间,全意大利就有约4600万次电话被NSA监听,而这其中也包括往来于梵蒂冈教廷的通话。今年3月梵蒂冈主教秘密会议期间,NSA截取了主教们居所内的通话记录。而据“维基解密”网站公开的文件显示,早在2005年,还是阿根廷主教的现任教皇就已经被NSA列入了监听名单之中。报道称,被监控的还有梵蒂冈银行新任总裁弗莱贝格。报道称,NSA对梵蒂冈的电话监听分为四个等级:领导人意图,对金融体系威胁,外交政策和人权。
《全景》周刊称,斯诺登手头掌握的一份绝密文件显示,英国政府情报中心通信总部参与了NSA的“坦博拉”计划,并负责监控3条终端设在意大利的海底光缆,从而对意境内的电话和网络数据进行大规模监听拦截,以获得商业和军事情报,之后再将所掌握情报提供给NSA。为此,意大利政府在10月31日紧急召开了国家安全会议。
对于意媒的报道,梵蒂冈的回应很低调:“教廷没有收到相关信息,对此也不担心。”NSA发言人的回应则持续其一贯态度——从未从事针对梵蒂冈的谍报活动。
大使馆成谍窝?
2008年7月,美国驻德国大使馆在柏林投入使用。据《明镜》周刊报道,这座大使馆的屋顶上装有一套特殊的窃听装置,据称美国中情局和美国国安局(NSA)就利用它来监视德国联邦政府工作区上空穿梭往来的电子通讯信号。而且还有证据表明,默克尔使用最多的那台手机,就是监控目标之一。对默克尔手机的监听,正是通过与国会大厦咫尺之遥的美国驻德国大使馆进行的。
德国《明镜》周刊援引英国调查记者敦肯·坎贝尔的话指出,美国驻德国大使馆的屋顶上有一些玻璃状的凹痕。这些凹痕不光滑,隐藏在周围的大理石之中。但是它的材料特殊,极微弱的射频信号都能穿过。监听设备应该就藏在这些允许无线电通过的玻璃帷幕之后。
消息传出后,德国方面派出了直升机对美国驻德国大使馆进行“扫描”。对大使馆的热成像扫描显示,屋顶温度明显高于建筑物其他区域。
更为火上浇油的是,美国政论网站“TheBlaze”报道指出,美国使馆的这种疑似监控装置的“白盒子”其实遍布全球,其中至少包括北京(中国)、特拉维夫(以色列)、马德里(西班牙)、莫斯科(俄罗斯)、柏林(德国)和斯德哥尔摩(瑞典)。当然,其用途如何还不好说,毕竟监听他国通讯,依然是一项高度复杂的技术,并非一个接收装置就能完成。
在《明镜》周刊绘制的被美国监听的全球城市地图中,中国的北京、上海、成都、台北和香港五大城市均榜上有名。该报道引述据说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文件指出,美国在全球约80个地点设有特殊情报搜集部,简称SCS。而SCS依托美国驻当地的使领馆,专门监听所在地区政府部门的通讯。
除中国外,东亚地区仅美国的盟友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文莱、蒙古等国被排除在监听名单之外。欧洲地区也被大面积监听,不仅俄罗斯、捷克等东欧国家上榜,德、法、意等国也没有因为是北约成员国而幸免,只有美国真正的盟友英国,以及国际影响力相对较弱的北欧国家没有受到美政府监听。而《镜报》报道显示,英国的情报部门甚至很可能还参与了棱镜计划。
德国《明镜》周刊还披露,一份监控文件显示,在一个手机号码的“使用者”一栏中,赫然写着“德国总理默克尔”。这个号码正是默克尔经常用来和她的基民盟成员、部长以及亲密朋友往来的手机号码,她通常用这个号码收发短信。这份监控文件的形成时间为2002年,由此算来,默克尔至少已被监听了10年之久。
不过,文件并没有表明对她采取了何种形式的监听:是仅仅记录了通话的时间和对象呢,还是通话内容都被监听了呢?理论上说,前者难度较低,而后者则需要更复杂的技术。
同时,考虑到该报道表示情报来源只是一份该监控文件的复印件,所以其真实性尚不能确认。
意欲何为
美国费尽心力,搞出“棱镜”、“肌肉”计划,究竟意在何方?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下,美国似乎已经失去了冷战时期超然独步、绝对领先的地位:国债高企、经济复苏乏力,在一些高技术领域也在被对手逐渐赶超。 然而,先辈的雄心壮志恐怕不会在这一代美国人身上丧失,美国近期一系列的战略布局,包括“重返亚太”和在伊拉克、阿富汗的撤军抽身,都体现出了这种努力的决心。因此,情报搜集工作依然是美国制定国际战略的重要依据,包括了对盟友的监视工作。
目前,斯诺登的最新爆料已经引发了德国、巴西等国家的公开不满,纷纷要求美国对此做出解释,并承诺不再进行类似的勾当。10月31日,德国绿党议员斯特勒贝勒在莫斯科与斯诺登举行了三个多小时的会面。斯诺登主动表示,愿意协助德国调查美国窃听默克尔手机的事件。斯特勒贝勒还带回了斯诺登给德国联邦政府及联邦议会的一封署名信。斯诺登在信中表示,他曾亲历美国政府肆意践踏公民的隐私,愿意对指证这一事件做出贡献。
美国方面,先是由情报总监詹姆斯·克兰珀出面澄清,前几天又派出国务卿克里到英国国会表示,尽管NSA的目标绝对只是为了反恐,保护美国和欧洲盟友们的安全,但承诺会对NSA的监听计划进行全面的检视与调整,以更好平衡国家安全与国民权益、盟友感受之间的关系。
然而,盟友方面的火气也不是那么容易打消的,德国、法国都表示要与美国就监听事件举行专门的双边会谈,以澄清事实。德国甚至表示要求美国书面承诺不会监听德国的通讯。
据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和《明镜周刊》11月3日报道,德国与美国将达成一项双向协议,规定两国相互间不搞监听活动,协议拟明年初正式实施。不过,德国政府发言人拒绝对此报道发表评论。
斯诺登也于近日表示,如果需要,他甚至可以亲赴美国国会,就“棱镜计划”作证。这是否暗示他将主动回国受审?
而相应的,各国也在加强自己的反窃听技术,毕竟,相信一纸“互不监听协议”,远不如掌握更先进的通讯保密技术可靠。在这方面,大气层激光通讯、量子通讯等技术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这场窃听与反窃听之间的竞赛,注定也将继续进行下去。
“棱镜计划”犹如一场大戏,刚刚上演了序幕,离剧终人散为时尚早。
棱镜门前情回顾
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一个普通的美国小伙子,受雇于一家私人企业,而这家公司承包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一些机密的情报分析业务。
随着他的出走,一个名为“棱镜”(PRISM)的庞大计划也慢慢浮出水面。这一计划由NSA牵头、CIA等多个部门参与,负责通过技术手段来监听监视手机通话、电子邮件、上网行动等通讯,其覆盖面相当广大。
今年6月,斯诺登先是逃亡中国香港地区。美国随即宣布对其进行全球通缉,并警告各国不得接纳他。斯诺登向多国提出了避难申请,均遭拒绝;态度稍暧昧的玻利维亚总统莱拉莫斯,因为被怀疑私藏了斯诺登,专机就被欧洲多国拒绝降落,险些酿成空难。
在护照被吊销后,斯诺登毅然飞往俄罗斯,在机场的中转区住了一个月,终于在8月获得了俄罗斯的临时避难许可,这才算是结束了漂泊无定的生活。
最开始披露出来的信息,“棱镜”计划中最大的监视对象就是普通的美国公民,所以美国民众的愤怒情绪迅速膨胀开来。
然而, NSA对于民众的质疑并不太买账。NSA的局长、四星中将亚历山大将军公开表示,棱镜计划并无意损害公民的通讯秘密和自由,而是为了防范恐怖分子对国家和民众的伤害。他还特别强调,在9·11之后,美国再也没有经受过大规模的恐怖袭击,这与棱镜计划的工作是密切相关的,监听就是反恐的必然需要。
这句话不完全是强词夺理。在9·11恐怖袭击发生后,民众普遍质疑,这么多个恐怖分子(其中一个还上过可疑人员的黑名单),混入美国学了大半年的飞行课程,为什么情报部门居然毫无察觉,任由其一步步实施计划?对此,参众两院很快通过了《爱国者法案》,其中就包括了加强情报搜集的内容,为NSA的行动提供了法律依据。
回头看来,这些情报工作似乎成绩不错,挫败了多起还在阴谋策划中的恐怖袭击,抓获了诸多危险分子,特别是击毙了本·拉登这个始作俑者。而近年几起恐怖袭击,比如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胡德堡枪击案等,虽然影响恶劣,但与9·11相比,危害下降了好几个数量级。
因此,美国国内抗议的声音并不算大,特别是在参众两院,并未因此而对总统提出过于严厉的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