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纪念特刊: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甘地

2013年12月17日13:40  中国新闻周刊 微博
曼德拉纪念特刊 曼德拉纪念特刊

  我们为什么纪念曼德拉

  本刊特约评论/苏琦

  可以说,南非转型至今仍在路上,绝非简简单单“宽恕”“和解”几个词语所能涵盖。其间曼德拉作为一个身负历史重托的政治领袖,有强烈的道德感而不孤芳自赏,识别历史大势而不急于求成,能发动群众而不滥用领袖魅力,足为后世之表。

  一代伟人谢世,总是会引发人们无尽的哀思,而这些哀思所引发的种种评价和慨叹,又无一不映射着当下的现实。

  从人们献给曼德拉的各种美誉中,不难管窥人们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的种种向往、企盼。“非暴力”“宽恕”“民族和解”是种种美誉中的主题词,这些词语延续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告别革命”话语风尚,反映了人们希望转型国家能够顺利化解快速发展中积累的种种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经济平稳转型的心理。

  各国政情、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各不相同,他山之石,往往难以攻玉。然而政治说到底是人的政治,是基于人性的政治,其间总有相通之处可资镜鉴。

  曼德拉的宽恕是强者而非弱者的宽恕。其力量的源泉不仅仅来自于身陷囹圄二十七年仍不屈不挠所焕发的道德感召力,更来自于广大默默无闻的黑人群众持之以恒的抗争所给予他的加持,换言之,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其高蹈的姿态有着坚实的现实政治的基础。如果说作为国际知名人物的曼德拉早已成为一个令南非种族主义统治者如芒刺在背的一个政治符号,时时提醒他们在国际社区观感中统治正当性的流失,那么广大黑人群众扎扎实实的努力更令统治阶层意识到维系既有秩序的成本在不断升高已难以为继,如此此消彼长才令强弱之势逆转,让此前习惯于倚恃暴力横行无忌的强权者有所忌惮,知所进退,开始别求妥协之道;而曼德拉及其战友们则由弱转强,一步步获得与此前的强权者平等对话的权利。没有这个基础,“非暴力”和“宽恕”都是言不及义的高论。

  一旦谈判进程开启,妥协的艺术才有了用武之地。原先的势强者现在最担心的是让步太多,强弱之势转化过快,底牌输尽,被此前的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更担心激怒己方强硬派,被视为丢弃政权的罪魁祸首。此时由弱转强者既要安抚对手,表明己方不会得寸进尺,一意逞强,更不会在翻身之后打击报复,陷入以暴易暴的恶性循环,但同时须告诫对手要真正展现妥协的诚意和推进双方和解的具体步骤,不要心怀侥幸因循拖延,延宕宝贵的时机。更大的挑战则是说服己方群众适应角色的转换,展现最大的耐心和诚意,消除双方的互不信任,逐渐化解历史宿怨,求得历史问题的圆满解决。

  谈判技巧之外,曼德拉最强有力的武器是其作为一个对大众和历史负责的政治家所具有的道德感召力,这使他可以获得敌我双方的共同信任,既不会被对手视为暴民煽动者,也不会被己方视为黑人解放事业的背叛者,从而能化敌为友,携手埋葬作为一种历史倒错早该被清除的种族主义制度。在此过程中,从前的压迫者和被压迫者都得以解脱历史的负累,在一个新的自由国度里恢复作为一个自由的人的尊严。

  妥协的达成需要有双方的善意,更需要有制度的保障。相较于和白人种族政权谈判过程中的理性克制,曼德拉的历史功勋更体现在以宪政框架的达成来为谈判成果提供制度化保障。框定公平选举和制宪的流程,不只是为了让此前被剥夺了基本政治权利的黑人大众有一个扬眉吐气的机会,更是让那些曾经高高在上者有所凭恃:如今他们也可以凭借暴力之外的规则来保障自己作为少数派的利益,而且不用担心来自胜利者的报复。

  然而宪政的达成,并不意味着现实政治的一帆风顺。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那些饱尝困顿的黑人穷苦大众并没有当即获得经济条件的改善。此时如何克制民粹主义的冲动和压力,不滥用行政资源通过杀鸡取卵式的福利补贴来“回报”选民,而致力于继续将南非打造成为对外国投资者和白人专才友好的过渡,同时通过工作机会的创造和教育投资来逐渐弭平贫富差距的鸿沟,令白人富者安心,令黑人贫者安身,为南非赢得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绝对是比民族和解更大的挑战。事实上,迄今为止,南非的此一系统转型工程尚未竟全功,但宪政框架的达成和有序运转,保障了南非这一经济战车大体可以平稳前行,虽然不时会受到一些黑人穷苦民众排外主义骚乱而脚步踉跄,但绝不至脱轨与失序。

  可以说,南非转型的每一步都堪称步步惊心,至今仍在路上,绝非简简单单“宽恕”“和解”几个词语所能涵盖。其间曼德拉作为一个身负历史重托的政治领袖,在困顿蹇促中不改初心,行为高洁而不昧于时务,有强烈的道德感而不孤芳自赏,识别历史大势而不急于求成,能发动群众而不滥用领袖魅力,与大众密切配合默契互动而不流于民粹主义,足为后世之表。

  我们纪念曼德拉,既是向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表达我们的哀思,更是向一个艰难而伟大的转型进程表达我们的敬意和祝福,并企盼从中汲取理性前行的力量和勇气。 ★

  尽管知道这一天终要到来,但当它真的来临,我们依然感到无限伤感和沉重。当地时间12月5日晚8点50分,95岁的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在家中安详辞世。

  伴随他的离开,20世纪最后一位伟人也与我们告别了——很少有人能在有生之年,就被尊称为伟人,但曼德拉当之无愧。

  他曾是一名年轻的黑人律师,为了反抗种族隔离,成为为自由而战的斗士,因“企图暴力推翻政府”入狱27年,法庭上,他仍不忘表达自己愿意为之牺牲的理想,“我为推翻白人统治而战,也为推翻黑人统治而战。我崇尚民主和自由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所有人都和谐相处,都拥有平等的机会。”

  71岁他出狱时,他已变得更谦和、更宽容。

  被认为是世界反种族隔离运动象征的曼德拉,最终以“主动谈判”的姿态换来了他个人及南非的一系列命运转折,并最终推动实现了南非历史上第一次民主自由的政治选举。

  出狱后曼德拉践行了他“白人与黑人都和谐相处”的理想。

  他成为了这个国家的精神领袖,并倾尽全力推动种族和解。

  如今,他离开了这个深爱的世界,他追求一生的“平等、自由、和解”,已成为了世界的共识。

  钟声响起归家的讯号

  地球进入“告别曼德拉”时间,他的精神将长久地点燃人类内心的宽恕之灯

  文/陈青青 (发自纽约)

  伦敦时间12月4日晚,辛琪·曼德拉和姐姐泽娜妮一起出席了父亲的传记电影《曼德拉:漫漫自由路》的首映式,在走红地毯时,辛琪告诉热心的影迷父亲身体“很虚弱” 但是“健康”。

  电影放映到一半时,辛琪和泽娜妮突然匆匆离开了戏院。直到电影放映结束,包括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在内所有观众被告知,在影片放映中,这部电影讲述的主人公、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永远离开了大家。所有人起立默哀两分钟,哀悼这位时代的伟人。

  不到两个小时,美国东部时间2013年12月5日下午近5时左右,美国主流媒体纷纷在显著位置发出报道。

  身在华盛顿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很快在白宫发表了纪念讲话。就在5个月前,奥巴马与夫人飞抵曾关押曼德拉的南非罗本岛监狱,奥巴马说道,“我不能想象,若没有曼德拉作为榜样,我的人生会是如何。”

  5日下午,正在出席会议的联合国安理会15个理事国代表全体起立,向曼德拉哀悼。

  12月6日,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分别发出唁电,李源潮赴南非驻中国大使馆吊唁。中国民众自发前往大使馆献花哀悼。

  世界各地纷纷对曼德拉的逝世做出回应:在伦敦,议会广场矗立的曼德拉铜像前,已有一撮人群聚集起来;在巴黎,铁塔亮起南非国旗的颜色以怀念这个国家的领袖;在柏林,南非大使馆的铁栅间,已有人放置了黄色的玫瑰花;在澳大利亚,一群板球爱好者进行了一分钟默哀;在纽约,阿波罗剧院的白色荧幕上亮起“纪念曼德拉,他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的字样;在华盛顿,10岁的安德森摆出举拳振臂的姿势,在南非大使馆的曼德拉铜像前留影纪念……

  在曼德拉家所在的南非约翰内斯堡当天,天空腾起大片灰色的云,笼罩在城市上方。

  人们举起曼德拉的照片,手持鲜花、蜡烛,以歌声来表达对这位国家领袖的敬意与怀念。一位妇女手捧蜡烛,在曼德拉位于约翰内斯堡的家门外,流下了眼泪。

  事实上,虽然对于居住在南非开普省的居民而言,死亡在南非传统上并不是一件能够计划或者讨论的事情,但在曼德拉最后的几年时光中,一些计划已在政府、军队以及他的家庭之间悄悄展开,一切都只为给这位伟大的人一个相称的告别仪式:一个向世界数以万记的观众直播的国家级别的葬礼;另一个仅限于亲朋密友的小范围的告别。

  2013年岁末,全世界告别曼德拉。 ★

  风雨中抱紧自由

  曼德拉清楚,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甘地。但这不妨碍他成为真正的英雄,而且是这个时代的最后一位

  本刊记者/苏洁

  这是一个渴盼英雄的时代,无奈英雄何其少。曾有很多人评价纳尔逊·曼德拉是“圣人”,他却第一个出来反对,称自己“和圣人相去甚远”。但曼德拉的确称得上是英雄。他领导了一场伟大的斗争,推翻了南非的种族隔离政权;为反对种族主义,他在狱中度过了27个春秋;他是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将民主引入这个国家;他获得过包括诺贝尔和平奖在内的无数奖章,却在退休后甘心做个“平民”。

  “曼德拉是真正的英雄,而且是这个时代的最后一位。”《时代》杂志的执行总编辑理查德·斯坦格尔如此评价曼德拉。

  英雄也会老去。2009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将每年7月18日,也就是曼德拉的生日定为“曼德拉国际日”,以表彰他为和平与自由做出的贡献。这就像一个终身成就奖,让91岁的曼德拉此后的每个生日都成了普天同庆。只是每次,世人都会猜测,这会不会是曼德拉的最后一个生日。

  去年12月以来,曼德拉一直被病痛折磨,并于今年6月8日因肺部感染复发而第四次入院,曼德拉病情再度恶化,曼德拉的肺、肾器官只剩下一半功能,曼德拉失去反应能力,曼德拉数日没有睁眼。

  30年前,在狱友传阅的《尤利乌斯·凯撒》一书中,曼德拉用笔圈下了自己最钟情的段落:懦夫一生死多次/勇者一生死一回/在一切世间奇观中/最令我惊讶的是人们面对死亡的恐惧/这是必然的结局/它迟早一定到来。

  如今,它真的来了。生命弥留之际的曼德拉,躺在病榻上,安静地睡着,瘦瘦小小的像个孩子。当年,那个叫曼德拉的瘦小男孩,和伙伴在故乡的山坡上疯跑,或者坐在自家的茅草屋顶上望着远方,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改变世界。而那个他出生的山谷,那片起伏的草地和密布岩石的山丘,是南非人心中“大草原”。

  勇士并非生来无所畏惧

  1918年7月18日,曼德拉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偏僻的小村庄,一个泰姆布人部落酋长家庭,父亲是泰姆布王室的一名顾问。小时候,人们都叫曼德拉“马迪巴”,这是他部落的姓氏。

  年幼的曼德拉和其他孩子并无两样,喜欢玩,喜欢男孩子的恶作剧。他常和伙伴在村里的大石头上玩一种叫“滑石”的游戏:寻找一些茶碟大小的扁平石头,然后坐在上面,从直径约二十米的大圆石表面往下滑。这种游戏常使他的裤子臀部被磨破。其结果就是,“母亲会因为弄坏了衣服而打我一顿。”年老后的曼德拉偶尔还会去老家转转,那块大圆石还在。

  转眼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小曼德拉逐渐开始懂得了“规矩”,也有了一个正式的英文名,纳尔逊。那时候,黑人儿童一旦上学,老师就会为他们起一个英文名字。“即便是酋长的儿子,但因为是黑皮肤,从小学开始待遇就是不一样的,处处被贴标签。这让曼德拉很小就学着面对现实。”中国社科院非洲研究室研究员贺文萍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上学后的曼德拉,总是穿着一条父亲用自己的马裤改的长裤,因为父亲不愿让自己的儿子“像当地没有受过教育的‘土著’人一样,披着一条毯子”去学校。父亲的这一举动对曼德拉影响很大,让他自此以后开始注重穿着,甚至被视为“追求打扮的男人”。

  成年后开始做律师的曼德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寻找一个合适的裁缝。“之所以如此重视服饰,是由于那个年代,白人总是通过黑人的着装来判断他们的状况。曼德拉希望能够体现职业人士的身份,而不是看起来像一个工人。”作为曼德拉传记的作者,《时代》杂志的执行总编辑理查德·斯坦格尔认为曼德拉注重穿着,绝不仅仅是“希望给自己带来快乐”。

  刚念了两年小学,9岁的曼德拉就遭遇了失去亲人的痛苦——父亲去世。此后的曼德拉转由泰姆布王朝的酋长荣欣塔巴抚养。而这一变故,也影响了曼德拉一生的道路。

  “他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抚养,希望我以后能够成为泰姆布国王的首席顾问,他也是往这个方向培养我的。”于是,很小的曼德拉就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酋长的悉心培养下,曼德拉逐渐成长为一个有勇气的少年。从族人那里听来的迪甘纳、班巴塔等非洲传奇领袖的英雄故事,也在曼德拉心里埋下了“英雄的种子”。而在一次传统典礼上,因怯懦而产生的耻辱感,让曼德拉真正下定决心,要勇敢。

  1934年1月,16岁的曼德拉与25个同龄男孩一起,焦虑不安地等待着科萨族传统的割礼仪式——曼德拉称之为“每个科萨族男子必经的人生历程”。

  这是一场公开的典礼。曼德拉在从未发表的私人日记中这样记载:

  一位消瘦的长者迅速从我的左侧走过,在第一个男孩面前蹲下身去。大约几秒钟之后,我听到那个男孩喊道,“我是个男人了!”排在我前面的三个少年也陆续发出了相同的呼喊。这位长者身手敏捷,我还来不及弄清状况,他便已经来到了我面前。有那么一会儿,我忘记了像其他男孩一样喊出宣言,只想把头和肩膀都扎进茅屋的草墙中以逃避巨大的惊恐。后来,我镇定下来,强迫自己说出“我是个男人了!”其他男孩似乎都比我坚强,当轮到他们接受割礼时,每一个人都能立刻清晰地喊出那句宣言。

  虽然那个寒冷的下午早已远去,但每当回忆起当时的细节,曼德拉依然流露出些许悔意,甚至还有几分痛苦。“我退缩了。没有用坚定的声音喊出那句话。”对于曼德拉而言,那场仪式的确完成了预期的使命:让一个人下定决心,远离软弱和退缩。

  60年后,在1994年的总统竞选过程中,乘坐一架小飞机前往南非纳塔尔省向支持者发表讲话的曼德拉,遭遇了惊险一幕。飞机即将着陆,一个引擎却突然起火。机上不少人慌作一团,曼德拉却泰然自若地继续看报纸。当时一同乘坐飞机的保镖事后回忆,“我紧张到不行,唯一缓解压力的办法,就是紧盯着曼德拉。”他那么平静,就像坐在行进的普通列车上。

  直到飞机平稳落地,一行人坐进了迎接的轿车,放下心的曼德拉才用夸张的口吻说了句,“伙计,刚才我可吓得不轻!”

  在漫长的斗争中,在判决终身监禁的审判中,当罗本岛狱警威胁要殴打他时,当与政府开始秘密谈判时,在成为首任黑人总统的民主选举前夕,曼德拉不只一次承认自己很恐惧。“但我可以假装自己很勇敢的样子,甚至不怕对抗整个世界。”

  曼德拉说,有时候需要假装勇敢,才能真正勇敢起来。

  把握核心原则,其余皆为手段

  青年时代的曼德拉学习成绩很好,并进入了当时在整个非洲都首屈一指的学府——博福特堡学院,之后又到黑尔堡大学攻读文学学士学位。当时的曼德拉,一心想到政府部门当公务员(这在当时是南非政府给予黑人的最高职位)。

  但1941年,为了逃避一场包办婚姻,22岁的曼德拉来到了约翰内斯堡,自此人生方向再次改变。

  在约翰内斯堡的早期生活,就像一部流浪汉小说:在矿场找到一份守夜人的工作,不久被解雇;换了好几个棚屋住处;直到曼德拉在一家犹太律师事务所谋了一个小职位,并在此期间遇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伊芙琳。

  两年后二人结婚,并在约翰内斯堡有了自己的一栋小房子。如今这栋房子成了著名的曼德拉博物馆。“曼德拉曾说,有了自己的房子才是真正的男人。”博物馆工作人员半开玩笑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曼德拉的理想当然不止于此。1943年,曼德拉进入金山大学攻读法律,成为法律系的唯一黑人学生。而在好友的影响下,他加入了非洲人国民大会党,并踏上了政治斗争的道路。

  1952年,曼德拉和后来的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奥利弗一起,开设了南非第一家黑人律师事务所。此后,能力不断得到认可的曼德拉,先后担任了非国大执行委员会委员,德兰士瓦省主席、全国副主席等职务。

  职位的升迁,让曼德拉无暇顾及家庭,第一次婚姻于1957年黯然结束。第二年曼德拉与年轻漂亮的护士温妮一见钟情,并很快步入第二次婚姻。

  政治方面,法律背景给了曼德拉一颗实用主义的心。由于政府不断以武力镇压黑人抗议运动,担任非国大领导的曼德拉,坚决放弃了该组织自1912年成立以来的核心宗旨:非暴力抗争。这个平时连蚂蚁都不忍踩死的人,最终号召自己的同胞拿起武器。

  当时组织内部很多人反对放弃非暴力原则,其中包括印度的自由主义战士辛格。曼德拉深知,非暴力只是手段,核心原则是推翻种族隔离制度。而当非暴力手段无法达到,甚至动摇了核心原则的时候,只能放弃。

  曼德拉清楚,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甘地。

  1961年,曼德拉组建了军事组织“民族之矛”,并担任司令,策划武装斗争。在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曼德拉这样说道,“现在确实到了要反思我们斗争方式的力度到底够不够的时刻。”

  由于非国大被政府定性为非法组织,一切活动都需在地下进行。他们在里沃尼亚地区购买了一个农场,秘密策划革命活动。曼德拉化名戴维,以农场主的“花工”和“炊事员”身份出入。“曼德拉依靠武力的决定是转折性的,事实上,这些动作给了政府更多压力,将一些矛盾提前推到了桌面上。”美国非洲研究协会的南非问题研究专家桑德拉·格林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1962年6月,由于叛徒告密,43岁的曼德拉被捕入狱。当时的政府以“煽动罢工罪”和“非法出境罪”判处曼德拉五年监禁。

  两年后,政府在农场掌握了包括非国大11名领导人和秘密文件在内的更多证据,接着开始了震惊世界的“里沃尼亚审判”。也是在这次审判中,曼德拉坚称自己无罪,并发表了长达4个小时的演讲。

  “我的一生都献给了非洲人民的这场斗争之中。我为推翻白人统治而战,也为推翻黑人统治而战。我崇尚民主和自由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所有人都和谐相处,都拥有平等的机会。这是我为之奋斗、并且希望能够实现的理想。但如果有必要,这也是我准备为之牺牲的理想。”

  这是演讲的最后一段。演讲结束时,法庭陷入一片寂静。那时的曼德拉,以为这是自己此生的最后一次演讲。不过他逃过了死刑,最终以“企图暴力推翻政府”等四项罪名,被判终身监禁。

  曼德拉开始了长达27年的牢狱生涯。他的一生中有很多老师,而给他最深刻教导的,却是漫长的牢狱生涯。

  寻找自己的心灵园地

  曼德拉71岁时出狱,和27年前判若两人。“就性格而言,年轻时纳尔逊·曼德拉狂热、敏感、情绪化,十分容易被他人的侮辱或施舍行为激怒,并作出反击和报复。”曼德拉曾经的法律合伙人,如此描述当年的曼德拉。

  而美国非洲研究协会的南非问题研究专家桑德拉·格林也有同感。“可以说狱中生活让曼德拉的性情改变了很多,我想他变得更谦和、更懂得尊重。”她对《中国新闻周刊》描述她感受到的曼德拉的变化。

  尽管始终不愿回答诸如“监狱生活对你有什么影响?”这样的问题,曼德拉还是承认了一点,自己更成熟了。听起来轻描淡写,但正是这一点领悟,塑造了如今广为人知的曼德拉。

  在狱中,曼德拉读书、种菜,把体力劳动当作养生;在跋扈的狱警面前,他也会假装勇敢地警告对方“要告到你身无分文”;他经年累月地和狱友就理论问题展开辩论,把牢狱变成另一所大学。

  有时候,狱中的同志会觉得他的计划太过长远而抱怨“眼下怎么办?”曼德拉到底做了一件眼下能做的事,这也几乎成了他一生中做的最危险的事——在狱中开启和政府的秘密谈判,此时的曼德拉,已度过了22年的牢狱生涯。

  这违背了他此前所有的斗争原则。而当时的背景是,南非“反种族隔离运动”日益高涨,多处城镇发生战争,骚乱、暴动成为媒体热点。“从这一点看,曼德拉是一个非常灵活的人,他不会固执坚持某一种策略。” 中国社科院非洲研究室研究员贺文萍对《中国新闻周刊》如此评价这次事件。

  被塑造成世界反种族隔离运动象征的曼德拉,最终以“主动谈判”的姿态换来了一系列转折:日后获释出狱,并最终推动实现了南非历史上第一次民主自由的政治选举。

  出狱后,很多人以为曼德拉会以黑白分明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想不到,这个年逾71岁的老人却比人们想象的更加聪明灵活。

  他既了解白人的恐惧,也深知黑人的压抑。1994年5月,在通过民主选举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后,曼德拉做出了重大妥协。除了任命上一任白人总统德克勒克为副总统外,还保留了南非国民党在行政部门任职的权利。

  此外,除了“一人一票”的普通民主制度没有妥协余地外,曼德拉政权下的大部分事务,都处于可供商榷的灰色地带。这也给新政府带来了更多机会。南非逐渐获得了更多的国际活动空间,并成为投资者的一片热土。

  曼德拉并不贪恋权力。在五年任期届满后,原本能毫无悬念连任的他选择了退出。“耄耋老人不应再参与政治。我演完了我的角色,现在只求默默无闻的生活。”80岁的曼德拉潇洒地告别了权力中心。

  此时,已结束第二次婚姻的曼德拉,迎娶了自己的第三任妻子,她就是格拉萨·马歇尔——萨莫拉·马歇尔(莫桑比克独立革命领袖)的遗孀。

  纵观曼德拉的一生,每当爱情和责任相遇,似乎总是后者更重要。但退出政坛后,除了关心扶贫和慈善外,曼德拉最爱做的事就是和妻子手拖着手散步,像年轻情侣一样。

  很多当年的狱友回忆曾经的日子,都说唯一值得怀念的事情,就是与第46664号(曼德拉的狱服编号)囚犯之间亲密无间、固定不变又充满力量的关联。可能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保留着一小段关于曼德拉的生命历程。就像Beyond乐队为曼德拉创作的那首《光辉岁月》,曾激励了远在大洋彼岸的一代年轻人。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编辑:SN054)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新疆暴恐案细节曝光:民警入户调查遭突袭
  • 体育欧冠16强抽签巴萨PK曼城 阿森纳对拜仁
  • 娱乐曝汤唯与海归男分手 经纪人:尊重她决定
  • 财经金融业高管平均薪酬是居民90倍
  • 科技美出动4艘探测器围观嫦娥3号登月
  • 博客赵普:我看北京台PK郭德纲 谁都不干净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金砖5国大学排名:清华第一 聚焦四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