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灾难报道为何爱用“心肺停止”字眼?

2014年10月10日11:45     第13期      我有话说(0人参与)

作者信息

唐薇

新浪驻日本观察员

  位于日本长野、岐阜两县境内,标高3067米的日本第二高山御岳山火山9月27日中午毫无前兆地发生喷发。截止10月8日,长野县警方确认御岳山火山喷发已导致55人死亡,8人失踪。这是自御岳山火山喷发以来,长野县警方首次较确切地公布死亡人数。

  此前长野县警方及日本媒体在对伤亡情况进行通报时大篇幅地采用了“多名在山顶附近被发现的登山者心肺停止”的字样。如9月28日,长野县警方宣布4名男性死亡,在山顶发现27人处于心肺停止状态。9月30日长野县警方更新消息称12人死亡,另有24人在山顶附近处于心肺停止状态。10月1日,长野县警方称已将在山顶附近搜救出来的36名心肺停止者用大型运输直升机运至山麓,并确认死亡。

“心肺停止”生还几率几何?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因受火山气体的阻碍,救援活动其实到9月29日之后才开始大规模展开。另据长野县灾害对策本部的通报,御岳山喷发之后,50厘米厚的火山灰将山顶覆盖得严严实实。按照常理,被自卫队和长野县警察、消防救援队组成的搜救队发现时呈现“心肺停止”状态,又被火山灰埋了两天之久,这些位于山顶附近的登山者几无生还可能。但无论是日本警方还是日媒均谨慎地采用了“心肺停止”的医学术语而不是“死亡”。着不免让人狐疑,难道从病理学角度,心肺停止这么久了还有救治生还的可能?!

  就此,新浪驻日本特派员分别咨询了日本国立癌症中心、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ICU医生及广州南方医院的急诊室医生。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ICU医生表示国内医学界没有“心肺停止”的表述,只有“心脏停止”的医学术语。而“心脏停止”是目前医生判断死亡的重要指标。结合御岳山山顶登山者被发现的时间及长野县警方对其“心肺停止”的描述,其认为从医学角度而言应该被发现时即已死亡。广州南方医院的急诊室医生则回复新浪称,心肺停止者如果及时复苏抢救有可能生还,但这种几率很低。

  日本ACLS协会曾公布数据称,心肺停止者每推迟使用心脏复苏术(CPR)一分钟,生存率就降低7%到10%。心脏完全停止期间无法向脑补供养的状态如果维持3至4分钟以上,即便获救,今后可能也将留下重度后遗症。若在10分钟以上未得到有效抢救,患者几无生还可能。

  可以说在心肺停止的医学界定上,国际已有共识。日本的医学水平自然不可能在生死问题上出现判断失误如此重大的短板。至于日本警方及媒体为什么对遇难登山者没有即时确认死亡而使用“心肺停止”的阐述,日本国立癌症中心不愿意具名的ICU医生向新浪驻日本特派员介绍道,日本医学界把脉搏、呼吸都没有,呼叫也没有反应的病症叫做心肺停止。此次的搜救队由自卫队、警察及消防救援队组成,但三方成员均无行医资质。由于从医学角度,心肺停止者存在生还的可能性,所以即便在山顶时搜救队员即“心知肚明”登山者已遇难,也仍需将伤员转送至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来宣判“死亡”,因此在山顶被发现的“三无”反应登山者初始都被视为“心肺停止”状态,而非遇难。

日本灾难救援种类繁多

  那在日本是不是灾难第一现场均无法确认伤亡情况,需待所有伤者均转移至医院后方能清算呢?

  新浪驻日本特派员查阅资料发现,自1995年阪神大地震500多名伤员因未得到妥善医治而离世的前车之鉴之后,灾害派遣医疗队(DMAT)应运而生。DMAT以4-5名经过专门训练的医生,护士和业务调整员组成一个小组,专门承担自然灾害或大规模事故发生之后的现场急救任务,主要在黄金72小时内发挥救援作用。各都道府县若有急救需要,可向DMAT组织发出派遣请求,迄今为止,日本DMAT队员人数已达8300余人,参与过中越地震,JR福知山脱轨事故、东京秋叶原路上持刀杀人事件及东日本大地震等急救工作。DMAT因为由专业医护人员构成,故有资质在灾难现场判断伤者是否遇难。

  然而,外伤治疗是强项的DMAT医疗队在在东日本大地震的急救活动中遭遇了瓶颈。东日本大地震的亡者主要由海啸造成,伤情则主要是饮用了受污染海水、因无家可归缺医少药诱发的内科病症。DMAT并不适用于此类灾情。于是,在厚生劳动省的授意之下,日本又成立了一支JMAT(日本医生会灾害医疗队)。

  与DMAT不同的是,JMAT成员并没有接受过灾害现场救援的特殊训练,而是在接到厚生劳动省的派遣要求后,医生协会从全国的医生中抽调成员以小组形式派往灾区进行救助,主要负责临时护理所的诊疗任务。比起DMAT的即时急救,JMAT的作用更体现在对受灾群众疾病方面的支援。

  除了构建不同层面的医疗救援队伍之外,在东日本大地震之后,日本调高了“紧急医药品”的库存量,还专门开发了针对南海海沟地震和首都直下型地震等有爆发隐患大灾害的医疗调度系统。该系统能够通过对医疗机构的地理条件和灾害发生时的海啸、地震级别的数据分析,合理调配伤员迅速前往附近受灾程度相对较轻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及适宜哪种急救团队。

  或许日本对急救情形的细分有些繁复以至于引发类似于“心肺停止”这么久还能“起死回生”的误解,但对生死问题的谨慎和周到,以及团队及制度的完善,的确值得我们借鉴。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和部分转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