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政治家或在中期选举集中爆发

2014年10月30日10:46     第16期      我有话说(0人参与)

作者信息

李飞飞

  美国中期选举11月4日举行,参选的华裔候选人多达数十位,而且在美国传统政治群体白人、非裔和拉美裔之外,华裔群体的影响力也开始逐渐显现,成为两党的必争之地,参议院少数党党鞭考恩还建立了中文网站,以争取更多的华裔选民。


华裔政治局面在二战后才发生改变
美国国会大厦

  华人移民美国的故事几乎和美利坚合众国的历史一样悠久,其政治上的参与也至少可以追溯到内战时期——当时既有在南方蓄奴的华人富商子弟加入南军保卫家园,也有北方的华人加入北军捍卫联邦。但由于当时美国的排华政策和种种反华暴行,华裔陷入了既无政治地位又难以融入社会的窘境,对美国也几无归属感,人数更是逐年下降。一直到20世纪初,争夺美国华裔支持的也不是美国政客,而是康有为和孙中山这样着眼并致力于中国政治的人物。

  情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开始改变。为了对抗敌国日本对美国种族歧视的攻击,也因为中国是美国的盟国、华裔也为美军奋力贡献,美国国会终于在1943年废除排华政策,华人新移民得以入籍美国,也随之拥有了参政的权利。

华裔官员层出不穷
首位华裔参议员邝友良

  华裔在美国地理上的分布一直很不平均,因此在各地的政治表现也有较大差异,早期表现突出的华人政客多来自华裔人数、财力都颇为可观的夏威夷。1959年夏威夷独立建州后,第一次选举出的联邦参议员中就包括一位亚裔——邝友良。他的故事堪称是华裔政客美国梦的早期典范:出身贫寒,7岁即外出卖报擦皮鞋赚钱,而凭个人努力最终在哈佛大学取得法学博士学位,二战期间加入美国军队,战后走上从政之路。当选参议员后,他还曾在1964年参加总统选举的共和党内初选,并获得夏威夷州和阿拉斯加州的支持。华裔众多的加州也是华人官员的盛产地区。

  之后几十年来,随着华裔移民第二、三代融入美国社会的程度越来越高(包括社区精神提升、认同西方中心主义、信仰基督教等),从政并取得成功的华裔美国人越来越多,在民主党、共和党中均有相当表现,成为国会议员、州议员、州长、市长的也是层出不穷,据统计,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执政前五年里就任命了75位华裔官员,其中更涌现了劳工部长赵小兰和华盛顿州州长骆家辉(后来担任驻中国大使)这样的佼佼者。


华裔政客政途困难重重
前加州参议员余胤良

  但对更多有心从政的华人来说,仍有一些筹款之类的问题难以解决,加上不熟悉美国政治中的一些规则游戏,不少华裔政客在竞选后负债累累,像加州参议员余胤良就在2011年竞选市长失败后背负高额债务,结果今年因贪污等罪名被捕起诉。

  而且,华裔政客在参选时,并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给华人选民上。1993年洛杉矶华裔第三代政客胡绍基参加市长选举时曾说:“最开始是华裔社群支持我,然后我就要向其他亚裔社群发展,包括菲律宾裔、韩裔、日裔等等,以表明我并非只关心华裔,接下来我就必须再争取更多的群体了。亚裔选民太分散了,虽然人数不少,但不能成为一个稳固的基础。”

  因为华裔选民在人数上不占优势,所以即使集中投票给华裔政客,也往往不容易对联邦级别的选举结果构成决定性影响。而且美国华裔选民的政治取向相当多元,其年龄、籍贯、社会地位、政治观点和立场等方面的不同。因此,能在国会选举中脱颖而出的华裔候选人(如曾长期连任国会议员的吴振伟),通常都是积极参与美国政治、广受非华裔选民爱戴的政治家。

  更何况在种族融合的美国社会,在选举中太过强调民族认同,效果也许适得其反,会被其他族裔选民看做“只关心华裔社区的利益”甚至对中国和美国“双重效忠”,在从政道路上难以走远。而如果华裔国会议员以美国利益为优先考虑,而不把中国的利益放在中心,就又会受到华裔选民的抨击。这种环境往往使华裔政客陷于两难窘境。年初加州限制亚裔生入学比例的SCA5提案引起华人社群反弹时,州参议员刘云平就因为最初投赞成票而遇到麻烦,众议员周本立也因迟迟不明确表态而遭到华裔示威抗议。

华裔政治家或在今年集中爆发

  今年11月的美国中期选举将是华裔政治家的一次集中爆发。在加州,有近20位华裔候选人参与了从联邦到地方的竞选活动,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寻求连任的联邦众议员赵美心和孟昭文,两人目前的选情也颇可看好。同时,前面说到过的加州州参议员刘云平也在参选国会议员,且行情颇为看好,可能将使下届联邦国会出现三位华裔议员。

  在各州层面上,竞选各州州议员的如邱信福、朱感生、罗达伦、张昭富、周本立、潘君达、郭宗政、张玲龄等也是大有人在。特别是代表共和党出战第55区州众议员选举的张玲龄,由于近年来该党在族裔政治中渐趋下风,被指为过于依赖白人选民,因此特别关注党内少数族裔包括华裔的发展,有一批党内大佬都表态支持张玲龄,这也意味着像她这样的亚裔政客在共和党的未来布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而且,由于今年普遍预期中期选举的投票率会较低,大多数亚裔选民(包括华裔)又在民调中表示会出场投票(预期最高可能达77%),因此他们也成了今年选举的兵家必争之地。更重要的是,由于多数华裔选民没有党派倾向,因此对各党政客来说都是理想的争取对象。像维吉尼亚州便举办了华裔商业圆桌会议,3位共和党候选人到场与华裔选民进行讨论,并积极拉票。正谋求连任的德州共和党参议员考恩(同时是参议院少数党党鞭)还建立了中文网站,以争取更多的华裔选民。

  当然,华裔在美国政治中的力量——无论作为政客还是选民——都还在发展之中,甚至可以说刚起步不久。担任公职的华裔政客的比例远低于华裔美国人的人口比例就是明证。随着华裔人数的持续增长和融入程度的逐渐提高,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华人面孔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李飞飞)

  《Observe海外文摘》独家供稿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和部分转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