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独家:记者应不应该在病房外等待名人去世?

0

新浪独家:记者应不应该在病房外等待名人去世?

第1期

2015年04月29日14:49我有话说(0人参与)
导读

“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从姚贝娜到李光耀,记者对于名人去世的报道,一次又一次引发争议。

“记者在制造不幸”?

3月18日,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病重期间,记者在医院外等待。3月18日,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病重期间,记者在医院外等待。

  3月23日,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病逝。在他从患病住院到离世的整个过程中,媒体所扮演的角色引来不少争议。

  李光耀病逝前,记者蹲守医院、媒体提前准备讣闻和“病逝”专题报道的做法就引发讨论。在微博上,社交媒体营销研究者杜子建言辞激烈,称之为“一大批人在有备无患地等待一个人的死去”,凤凰卫视和搜狐前高层刘春则作出辩护,认为他作为公众人物,生死倍受关注,媒体必须做好准备。在他们的微博评论中,粉丝们也旗帜鲜明的分成了两个阵营。

  更激烈的争论发生在1月。歌手姚贝娜去世后,一篇文章《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的等待她的死亡》在社交网络被频繁提及,“他们或许在医生宣布姚贝娜死讯之前就已经写好了稿子,只等ICU的病房门打开,他们就会按下那个让他们等了许久的回车键……记者在记录不幸的同时,也在制造新的不幸……如同苏丹的那只秃鹫,盘旋寻找,永不落下”。这一刻,病房外的记者成了拍摄秃鹫和苏丹饥民的那位摄影师。这篇文章阅读量在一天之内即超过10万,并且被广泛转载,

  如何看待“等待死亡”的记者?如何看待提前准备的讣闻?名人死亡报道,到底应该怎么做?

  新浪新闻邀请到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教授、前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新闻部总裁理查德-沃德,英国卫报发言人乔纳森-雅各布斯和中国资深自媒体人徐达内,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记者应不应该守候在病房外?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病重期间,等候在他家外面的记者。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病重期间,等候在他家外面的记者。

新浪: 有观点认为,病房外的记者们是在等待一个人的死亡,有违伦理,但也有人反驳,这只是记者的职业行为,你怎么看这一争议?

沃德: 我们先从较简单的方式想,假设今天没有媒体到医院、没有人报道这位名人的死亡,没有任何消息告诉我们发生什么事,这会是一个好的结果吗?答案是否定的。人们希望知道像这样的大事情,一位明星、名人的陨落本身就是新闻故事。
  当我们决定要报道这件事,问题就变成了“我们要如何报道”,这不是一个新闻伦理问题,而是一个业务问题。媒体/记者要思考的是,你希望被视为是哪一种媒体/记者?如果希望被视为是个保守、严肃、良善的媒体/记者,你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果你想被视为一个活跃地、动态地、“随时给观众最快消息”的媒体/记者,你或许会相对更吵闹些。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有些媒体很自制、有些媒体非常活跃,这不是新闻伦理的问题,我认为这是怎么经营、怎么看待这个业务的问题,还有大众想看什么样的新闻的问题。报道本身没有对与错,不管是保持低调或高调的媒体,在道德上没有什么对与错。

徐达内: 对于“病房外的记者在等待姚贝娜的死”这个说法,我的“媒体札记”自媒体团队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讨论该事,网络热传的当地某媒体“偷拍遗体”的说法,有夸大失实之处,整个过程的舆情表现还是挺复杂的,如果简单一点说的话,可借用新浪网前总编辑陈彤在李光耀去世报道时类似争议的点评,“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无可厚非”。这也是我的看法,去报道没问题,拿捏好度即可。

病房前的记者应注意什么?

1月16日,著名青年歌手姚贝娜病逝后,记者在等待新闻发布会开始。1月16日,著名青年歌手姚贝娜病逝后,记者在等待新闻发布会开始。

新浪: 对于守候在病房前的记者,应该怎么做?

沃德: 他们应该询问这些家人、受害者,问他们是不是想接受访问,很多人是希望被访问的,他们想对公众说些事,或谈事情的经过,那么要采访他们就是有道理的。但如果他们不想被采访,正当的作法应该是留给他们一些私人空间,保有自己的隐私,不要骚扰他们。我在美国广播公司工作二十多年,一直告诫记者保持尊重,尊重自己的工作,也尊重受访者。

雅各布斯: 卫报编辑规范要求,记者进入医院非公共区域进行采访前,必须向院方表明身份、获得许可。对于处在悲痛和震惊中的人们,询问必须同情谨慎,审慎发表。

讣闻报道的原则?

1月16日,姚贝娜因乳腺癌复发病逝,于北大深圳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1月16日,姚贝娜因乳腺癌复发病逝,于北大深圳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

新浪: 在报道名人死亡时,有哪些原则?

沃德: 第一,准确度。不要把活人报成死人,死人报成活人;第二,保持尊重,谨慎用词,不要夸大、不要误解;第三,追求全面,如果这个人做过好事也做过坏事,两者都要提到,不要试图避开它。很著名的例子是尼克松总统过世时,他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因丑闻下台的总统,当他死的时侯,讣闻很小心翼翼的提到它所做过的好事,但同时也没有漏掉坏事。

雅各布斯: 卫报有完整的编辑规范,报道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隐私、家庭生活、住所、健康和通信(包括电子通信)等隐私。如果未经同意就报道个人隐私,编辑必须有正当的理由。不得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在“隐私地点”拍摄个人照片,这里的“隐私地点”除了私人场所外,还包括存在合理隐私要求的公共场所。
  当可能侵犯别人隐私前,记者需确认几个问题:必须有充分理由,考虑到潜在危害;动机必须正直,报道发表后需有助公共利益;所采用方法必须与报道重要性和公共利益相符,尽量少的侵入隐私;须有合适授权,授权者须有足够高的地位,授权须有合适的监督,等等。
  如果是一起自杀,需要考虑到导致其他效仿行为的风险。须谨慎避免过多报道自杀方法的细节,谨慎使用照片,慎重考虑亲人的感受。

不当的报道案例?

李光耀悼念现场李光耀悼念现场

新浪: 有没有违反这些原则的案例?

沃德: 历史上有太多太多例子,很著名的比如作家马克吐温的死讯就曾经被媒体误传,当时马克吐温自己发出公告说“关于我的死讯的报导实在是太夸张了”,这后来成了妙谈。后来还有很多关于死讯的报道错误,原因有各式各样的,比如同名的人,John Smith过世,结果新闻出了另一个John Smith的死讯。甚至几年前彭博新闻也误报过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乔布斯的死讯,原因是不小心把“备用”讣告公之于众。
  我想说的是,从经验中学习。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我会告诉学生,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犯错,而在于我们在这个错误中学到了什么,我们能用什么样更好的方法应对下一次的情况,我们该做的,就是在错误中学习。

徐达内: 李光耀去世就是一个例子,很多中国媒体未经核实,提前误报死讯。我的“媒体札记”自媒体团队事后回顾了这次乌龙事件和引发的广泛争议,至于深层原因,我们在文章中是这么写的:“即便不想抢,也不敢不抢,越是在内容同质化、流量下滑的情况下,门户网站越是对KPI绩效考核紧抓不放,要斩获更多PV,要赢得更多UV,按照过往的操作经验,早一分哪怕早一秒,也是兵家必争之处。”

提前准备讣闻合适吗?

李光耀葬礼现场李光耀葬礼现场

新浪: 对于许多“预计”可能去世的名人,许多媒体都会提前准备讣闻、人物生平稿件,对于这种新闻操作方式,你怎么看?

沃德: 我认为事先准备是必要的,这是较好的做法。让记者有较长的时间,写一篇好的讣闻。所以一旦这个人过世,宣告死亡后,媒体可以展示出一个较有质量的、有信息的讣闻,甚至能够事先在撰写过程中,跟本人确认生平细节。这在主要媒体中,是很寻常的,他们会事先准备,然后当这个人过世后在最后完成几笔,马上刊出。我的建议是媒体应该花时间事先准备,至少是讣闻的大纲,所以当这个名人死亡时,你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雅各布斯: 我们提前准备了李光耀的讣闻报道,在处理这类报道时我们一般都会提前准备讣闻。而我们的新闻内容大部分都是在当事人去世后写成的,而不是提前,我们所有的报道都应该遵循我们自己的编辑准则。

徐达内: 名人去世,我理解为两种,一种是有所察觉,比如曼德拉,病危的消息早有传播,这种情况下准备会充裕一些,厚积薄发,最终拼的就是角度和新锐;还有一种就是毫无防范,比如朝鲜领导人去世,基本只能等他们官方宣布外界才会知道,外媒的报道分析都不见得准,最后就只能是临机应变。

自媒体如何影响新闻?

曼德拉葬礼曼德拉葬礼

新浪: 如今在名人去世或是其他很多新闻中,社交网络、自媒体和独立记者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新闻的传播似乎已经不能被主要的传统媒体所垄断,你怎么看待这一变化?

沃德: 现在传统媒体很难垄断新闻,传统媒体应该做的,是保持并坚守原有的准则,做你应该做的,不要忘记将你带往媒体业的初衷,作为记者,你把正在发生的事情告诉世人,而不是扭曲或夸大事实,是满足公众知情权。如果不坚守基本的对与错操作策略的话,就会无法保持你在这个产业的位置。

徐达内: 对于李光耀的报道,传统媒体总的来说表现中规中矩,这有其新闻生产机制的制约,比如,李光耀是3月23日凌晨3点多去世,新华社凌晨4点多公布死讯,这时报纸已经印刷上摊了,除了真正意义上的晚报可赶上外,绝大多数传统媒体都只能在次日报道,时效性上就慢了不少。
  很多自媒体的源头是传统媒体。我的自媒体团队“媒体札记”信息源主要包括传统媒体,门户网站,有发稿资质的新闻网站、媒体机构旗下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大V及其微信公众号,以及其他一些网络上公开的新闻当事人发言等。
  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自媒体靠传统媒体活着,打个比方,如果说报社靠新华社活着,报社也不会同意这种观点。虽说自媒体在信息生产的量上,不能跟传统媒体相匹配,但是对信息进行筛选以及点评,这也是有价值的。

传统媒体还有优势吗?

悼念曼德拉的民众悼念曼德拉的民众

新浪: 你觉得面对这些新兴的媒体,传统媒体依然有哪些优势?也面临哪些挑战?

沃德: 信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词,到底我们重视新闻伦理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有新闻伦理,如果我们要持久、要长期经营,信任就是最大的价值。因为这是未来的希望,给你机会继续从事这个职业、经营这个新闻机构,否则,你无法走更远。不可信任的人也难以得到尊重。

徐达内: 从我的直观感受来判断,最大的一个冲击是时效性不济,传统媒体除非是独家新闻,一般来说都是慢人一拍;其次是尺度问题,传统媒体因为种种原因,变得越来越温吞刻板;第三是阅读习惯迁移以及阅读成本的问题,在地铁里基本上看不到有人读报纸了,哪怕他新闻信息的源头是报纸,可他读的获取工具一般也是社交媒体或者其它手机端。
  至于优势,还是在于权威性吧,白纸黑字给人的感觉,相对而言更靠谱一些(电视媒体的视频同理),另外毕竟还是有专业的采编团队,道听途说的成分少一些,审慎求证的务实态度多一些。
  现在一些自媒体会刻意采用夸大事实、传播谣言的手法来扩大影响力,这些都违背最基本的底线了,这样做也会害了自己,最终受损的还是自己的品牌。
  所谓“自媒体”这种媒体形态,在微博端相对而言已经比较稳健,微信端以及新闻客户端订阅模式也正逐渐成形,会有一个主动被动的淘汰过程。我最近的创业项目有一个数据评估,如果说2014年是自媒体元年,那今年就是去泡沫之年,我预测会有一半左右的所谓“自媒体”在2015年陷入“僵尸”状态。

嘉宾简介:

理查德-沃德: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教授,研究领域为新闻伦理、广播电视新闻。曾任全国广播公司下属的新闻部门NBCNews总裁,美国广播公司ABCNews资深副总裁,也曾在华盛顿邮报、先驱论坛报等纸媒工作,新闻从业经验近50年。

乔纳森-雅各布斯:英国卫报发言人

徐达内:新媒体排行榜创始人、看榜科技CEO。曾任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撰写“媒体札记”专栏。

(新浪国际 唐家婕、雷娜、黄朝纵、陈智勇)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标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或个人不得全部和部分转载。

文章关键词:名人去世李光耀姚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