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莫迪身边的这几只“鹰”,才是中印对峙的真正推手!
编者按
当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7月底出现在北京参加一场金砖会议时,平日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的他也不得不高调了一把——在中印边界对峙持续之际,这位掌管着印度外交政策的印高官访华必定备受关注。有印媒曾期待,他能有助于缓和局势。但这种期待很快落空,毕竟,多瓦尔被认为是这次印军越界的主要推手。像他这样,在中印风波前后赚足眼球的印度鹰派人物还有陆军参谋长拉瓦特和国防部长贾伊特利,他们一个声称印度“已准备好2.5线战争”,一个称如今的印度已与1962年不同了。不过,他们这些强硬的表态都是真心话吗?
“印度007”曾鼓吹导弹瞄准中国
“超级间谍正在塑造莫迪的外交政策”,美国彭博社以此为题称,在巴基斯坦当过7年“卧底”的多瓦尔被印度总理莫迪挑选担任国家安全顾问。这一职位被认为比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更有影响力,一些人认为,多瓦尔如今是印度仅次于莫迪的第二权势人物。
“在印度重大外交和安全战略上,国家安全顾问的重要性十分突出,此次印度非法侵入中国领土,多瓦尔有很大责任。为什么他7月底来北京后,中印在此问题上没有任何突破?因为他本人就是冲突的操盘手。”中国南亚学会常务理事钱峰对环环(ID:huanqiu-com)表示。钱峰介绍说,国家安全顾问这一职务设立的时间从1998年上届印度人民党政府开始。由于印度是议会制国家,上台的总理常年搞政党选举,在安全方面比较外行,所以需要国家安全顾问为总理提供这方面的咨询。
不过,多瓦尔的影响力被认为超过他的4个前任。“这在某种程度上与他在情报领域和安全事务上的声誉和经验有关。”印度前官员帕蒂尔如是认为。多瓦尔正在负责印度最微妙的外交事务。莫迪上任不久后,就派他担任特使访问阿富汗;他还飞往曼谷与其巴基斯坦同行开展秘密会谈以重启和平谈判。此外,多瓦尔是负责与中国就争议边界展开谈判的特别代表。“他被称作印度的詹姆斯·邦德。”美国企业研究所研究员萨丹南德·德休姆说,“有许多与他相关的故事和传奇,这在一个国家安全顾问身上极不寻常”。
担任要职的多瓦尔看上去是个神秘人物,因为包括印媒在内的外媒都会提到,他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彭博社称,印度任何官网上都没有多瓦尔的简历。2015年8月,多瓦尔曾在演讲中表示,他1945年出生于北阿坎德邦,1967年在阿格拉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72年,多瓦尔进入印度情报局并任职30多年,其间曾在印度东北部、查谟和克什米尔等混乱地区工作。据介绍,他的任务包括在争议地区招募反叛人员当告密者、伪装成一名黄包车夫渗透进一个极端组织内等。多瓦尔2014年透露说,他在巴基斯坦生活7年,为此去做了手术去除他耳朵穿过孔的印迹——这被认为是印度身份的标志。印度Zee新闻网站将看上去短小精悍的多瓦尔称为“伟大的间谍”。2005年,他以情报局局长身份退休,2009年创办维韦卡南达国际基金会,与外国官员密切接触,发表鹰派民族主义观点。
有传言说,多瓦尔在莫迪当选前就已在为他提供建议。他那段时间发表的文章警告称,印度在印度洋上“突出地位正遭受侵蚀”,并表示中国的发展“未必是和平崛起。”2010年,多瓦尔在回答如何应对中国与日俱增的威力时,承认印度未来50年内很难媲美中国,主张提高印度的导弹技术以瞄准中国的经济设施,说这是中国“唯一的软肋”。他还曾称,中国有“无底的领土饥渴”。
担任国家安全顾问后,多瓦尔有关中国的公开表态很少,被经常提及的是他于2014年10月就印中边界问题表示:“印度不会在其领土利益上做出妥协。”印度《第一邮报》评论说,与多瓦尔“不做妥协”相对应的是,中印特别代表谈判的目的就是要在一定程度上寻求让步和解。但显然,多瓦尔更倾向于依赖军事手段解决问题。该媒体称,当印度的传统应对边界争端政策采取守势时,多瓦尔抛出了“防御-进攻和进攻”的外交政策。他的这一强势理念被称为“多瓦尔主义”。
另据印度youthconnect网站称,多瓦尔插手了2014年的斯里兰卡总统选举。亲华的前总统马欣达·拉贾帕克萨之所以下台,是因为他被多瓦尔“瞄准”。据信,印方在推动拉贾帕克萨选举失败中发挥了作用,原因是他对中国有好感。
多瓦尔本人及其“多瓦尔主义”在印度引发了不满。“谁在掌管这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外交官还是一个名叫多瓦尔的间谍?”印度平民党领袖阿舒托什曾发推文称,“由一名间谍负责外交的国家并不安全”。曾在印度内政部研究和政策司任司长的苏布兰马尼安2016年在香港《亚洲时报》在线网站刊文称,多瓦尔在右翼中产阶层社交圈颇受欢迎,但“多瓦尔主义”无助于构建和平。
“印度的反对党曾提出,中印关系十几年来都处于一种良性的态势,为何现在接近冲突的边缘?莫迪政府应该好好想想。”钱峰认为,多瓦尔的强硬与其情报工作经历有很大关系,“阴谋论、‘非友即敌’的想法在印度该领域盛行,常年的职业习惯使其把中印两大亚洲国家同时崛起的道路看成是‘零和游戏’”。
洞朗对峙10天前 他放言“能打2.5线战争”
“印军已完全为2.5线战争做好准备,连总理都表示,在印中边界上至少已有40年没有打过一枪了。”6月8日,印度陆军参谋长拉瓦特刚对印度亚洲国际新闻社这么说,10天后便发生印军非法越界事件。
“没有军方最高层批准,270多人公然越过边界不可想象。”钱峰对环环(ID:huanqiu-com)表示,虽说如此,但拉瓦特的“2.5线”之说并不一定是有意为越界事件做舆论铺垫,“这几年,印度军方一直都有两线战争的说法,而拉瓦特将其升级到2.5线,是‘继承中有发扬’。”他认为,印度军方的零和游戏的思维比多瓦尔更根深蒂固,除了对1962年的事件记忆犹新之外,形势紧张可以借机争取更多预算及政治方面的支持。
被认为是印度军方的强硬改革派人物拉瓦特出生于军人世家,其父也是一名中将。《印度斯坦时报》称,拉瓦特1978年从印度军事学院毕业并参军,此后还在美国的军事学院和训练兵营学习过。据介绍,拉瓦特有10年镇压叛乱的行动经验,他曾在克什米尔和印度东北地区服役。1987年中印在桑多洛河谷发生边界冲突时,拉瓦特所在陆军营也被派往第一线。
印度新德里电视台称,去年12月,拉瓦特被任命为陆军参谋长时曾引发政治风暴。在他上面,还有两位“资历高得多”的将军,选择资历最高者担任这一职务是印度的惯例。上次打破这一惯例还要追溯至34年前。政府消息人士称,政府选择拉瓦特是因为在动荡的安全局势下,需要一个有丰富军事行动经验的人。“与争议之间的化学反应”,新德里电视台称,上任后的拉瓦特仍然“麻烦不断”,在人权问题上饱受质疑。
因2.5线战争之说走进人们视野的拉瓦特,在当选陆军参谋长之前的相关公开表态其实并不太强硬。去年4月,他接受《印度快报》采访时表示,“中印也许存在争端,但这不是陆军去解决的问题。双方对一些地区有共同的主权声索,看待问题角度也不同”。他强调:“不希望单纯因存在分歧发起战争。两国需要在军队联合演习方面进行第二轨的外交。”印度《金融快报》去年12月报道称,他曾表示战争永远是最后的选择。
如今,拉瓦特的看法似乎已发生变化。结合钱峰所说印度军方一贯强硬的形象以及一些实际考虑,他的转变或许出于“在其位,谋其政”。拉瓦特5月在一所军事智库的讲话中表示,印度需要寻找新的伙伴与盟友以应对西部与北部边境的国家,暗指巴基斯坦与中国。直至6月初,他主动提起与中巴的“战争准备”。
近一个月,拉瓦特不忘“履行职责”。他于6月底访问锡金邦。印度《经济时报》称,他是要考察中国、印度、不丹“交界处”的局势,访问负责中印边界锡金段边防的陆军部队。7月7日,他参观完比哈尔邦的摩诃菩提神庙群后回答记者问题时,虽然拒绝就对峙置评,但不忘强调,“任何人都不应该怀疑印度的军事力量”。他还称,来神庙参观是为了“祈祷世界和平”。
是政治站队,也是政客表演
“国防部长贾伊特利也是典型的鹰派人物,被认为是印度人民党的‘军师’。”钱峰接受环环(ID:huanqiu-com)采访时说。贾伊特利2014年5月至11月短暂任防长后,一直是印度财长。直至今年3月,当前国防部长帕里卡尔离任去当果阿邦首席部长后,他开始兼任防长。
8月9日,贾伊特利再次声称,印度军队已“足够强大”,有能力应对任何对国家安全的挑战,并强调印军已从1962年的战争中“吸取教训”。这已经是中印边界对峙以来,他第二次提到1962年。6月底,贾伊特利称,“2017年的印度已经和1962年的印度不一样了”。
钱峰表示,贾伊特利在莫迪政府之前没有担任过与国防相关的职务。他是法律专业出身,能言善辩,曾长期是人民党的首席法律顾问,用法律知识为该党化解过很多政治难题。他在上次人民党政府期间就身兼三职,据说,当时的总理瓦杰帕伊对贾伊特利十分信任。
贾伊特利与莫迪之间的关系也早早开始建立。美国石英网站称,2002年古吉拉特邦骚乱事件中,他是说服时任总理不要解除莫迪该邦首席部长的说客之一;他也是支持莫迪2014年竞选总理的第一个人。莫迪上任后非常依赖贾伊特利,因为长期在地方任首席部长的莫迪是新德里政治圈的“局外人”,而贾伊特利能在这个权力走廊游刃有余——他在新德里政界、司法界、媒体圈和商界有大量人脉。他与反对党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的关系也非常好。据报道,莫迪“几乎没有什么事是不向贾伊特利咨询的”,之所以一直将财长这一担负振兴经济的重任交给他,也是因为在高官中,“莫迪对内政部长辛格的能力不那么相信,对外交部长斯瓦拉吉的信任程度也不如贾伊特利”。
据环环(ID:huanqiu-com)观察,从国防部长、外交部长到内政部官员,印度政府这次在中印风波中可谓“集体强硬”,媒体和学界也极少能听到对中国友好的声音,而这与莫迪塑造的印度教主义氛围有很大关系。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姜景奎认为,人民党上台后,对意识形态非常重视,这次事件中的各方表态,也有印度内部政治站队的问题,所以现在能说中立话的官员几乎没有。
不过西华师范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龙兴春表示,印度政客的言论表演成分很高,他们想树立爱国和有能力的形象,这样有助于获取选票,所以公开言论必须强硬。但其实,他们也明白在不占理的情况下,真正强硬要吃亏,因此对内强硬的同时,对外会让诸如外秘苏杰生等不需要选票的高级职业外交官发出一些相对理性的声音。
责任编辑:张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