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国际新闻 > 南方周末 > 新闻报道
 


新闻分析:克什米尔危机回眸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7月24日 05:42 南方周末

  本月17日,印度政府宣布克什米尔战事结束。

  印巴两国因克什米尔归属问题闹了半个世纪的不和。1997年,印巴恢复了中断3年的双边对话,一时间南亚 次大陆似乎出现了一丝和平的曙光;时隔一年,1998年5月,印巴竞相实施的核试验使这对宿敌改善关系的势头戛然停止 ;1999年2月,峰回路转,印巴两国总理以独特的“巴士外交”使双边关系重新启动,在随即发表的“拉合尔宣言”中两 国政府发誓要成为好邻居;然而,宣言的精神还没有来得及贯彻,人们又一次领略了印巴关系的脆弱性。3个月后,两国在克 什米尔兵戎相见。

  天堂硝烟

  克什米尔地处南亚次大陆的北端,人烟稀少,自然祥和,层峦叠嶂,素有“天堂”的美称。但它的地理位置与历 史决定了其多舛的命运。1947年英国殖民当局提出的以“印巴分治”为前提的“蒙巴顿方案”对克什米尔归属问题悬而未 决,为日后的印巴争端埋下了伏笔。按照“方案”的原则,大多数地区以宗教作为决定加入印还是加入巴的基础。克什米尔属 少数几个例外的土邦之一。该地区人口中穆斯林占多数(近80%),但政权却掌握在信印度教的土邦王手中。同年,印度教 徒与穆斯林发生冲突,土邦王宣布克什米尔归入印度,导致两国在该地区大打出手,酿成第一次印巴战争。1948年两国在 联合国的监督下停火,根据随后划定的停火线,印度占有克什米尔面积的70%,巴基斯坦占有30%。按联合国的决议,克 什米尔的最终归属应取决于公民投票,巴基斯坦认为对己有利,因此长期坚持联合国的解决方案。印度对此则持有异议。19 65年、1971年印巴之间爆发第二、第三次战争。1972年两国达成《西姆拉协议》,双方划定了除锡亚琴冰川以外边 界的实际控制线,并规定双方不应单方面寻求改变实控线。《协议》签订后的十多年,克什米尔高原相对平静下来。

  背景复杂的“渗透者”

  80年代末以来,南亚的冷战并没有随冷战的结束而结束。随着原教旨主义的抬头及超级大国在南亚的撤出,克 什米尔纷争再起。

  今年春夏之交,克什米尔战火重燃。来自印度的报道称,在印军春季恢复对实控线的巡逻时发现大约400多人 的穆斯林武装“渗透者”占领了印境内靠近实控线的格尔吉尔—德拉斯一带的高地。这些高地对印度安全至关重要,一旦易手 ,从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到锡亚琴冰川的公路就会被“渗透者”所掌握,从而切断锡亚琴冰川的供给线,改变以前划定的实 控线。印度认为巴基斯坦政府、特别是军方参与和导演了此次行动,因为以格尔吉尔等高地的位置和地形而论,

  没有巴基斯坦的参与和后勤补给如此规模的军事行动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渗透者”中“混有”巴正规军。巴对此断 然否认,声明此举完全是穆斯林“自由战士”所为。

  5月初,印度发动了旨在清除“渗透者”的军事行动。但由于在海拔8000—18000英尺的高山作战极为 困难,穆斯林武装占有战略制高点,印方伤亡惨重。据报道,整个军事行动中印方的死亡人数达500多人,损失了米格—2 9、幻影—2000战斗机、直升机等现代化装备。军事行动持续两个月,印军才声明夺回了被占领的所有高地。

  自比科索沃阿族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克什米尔危机?只要把科索沃危机与克什米尔危机联系起来,就不难看出内在的原因。以美 国为首的北约的武力干预,支持了与南联盟政府搞对抗的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族,这无疑使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克什米尔穆斯林 “自由战士”受到了鼓舞,看到了希望。  “自由战士”意识到久久盼望的机会来了!他们加紧分离活动,试图引起大国卷 入,使克什米尔问题国际化,以实现“自由”的宿愿。

  此外,印度内部政局的动荡也让“自由战士”们感到“出手”的时候到了。今年4月,印度瓦杰帕伊政府在议会 对政府的信任投票中失败后提出辞职,目前只作为看守政府执政并等候今年9月大选的结果。多年来南亚国家政局动荡的经验 表明看守政府通常是软弱的,政策难以制定和实施,对突发事件也难以作出迅速的反应。在巴基斯坦方面,政府的态度历来是 给“自由战士”以道义上的同情,希望国际社会参与克什米尔问题的解决。

  天时不可错过,当“风”似乎都向着克什米尔“自由战士”吹时,他们悄悄行动了。

  印度看守政府选择了强硬的武力还击。本来,印军处于低地,自下向上攻克被占山头需付出极大的代价,“跨线 ”作战也许是一个选择,即绕到巴境内开辟“第二战场”,但这要冒战争升级、甚至升级为核战争的风险及国际舆论的压力。 因此,印军的还击又是有限度的,没有跨越控制线。实际上,格尔吉尔等高地到了严冬大雪封山,不需军事行动,占领者也难 于捱过整个冬天。

  但无论如何,瓦杰帕伊政府必须向国民显示其决心才能生存,最好选在大选前夕给“渗透者”以颜色。因此,冲 突一开始,印度方面就排除了谈判的可能。就在谢里夫的特使访问新德里,谢里夫本人穿梭于北京、华盛顿、伦敦等城市与有 关国家的领导人交换意见时,瓦杰帕伊却忙着与军官们磋商军事行动方案,连克林顿的访问邀请也置于脑后。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克什米尔危机是在印巴跨越“核门槛”后发生的。有人认为“自由战士”之所以敢冒险,是 因为他们估计两国拥有核武器后,印度不会作出“过分”的反应,以避免冲突升级,即使是常规战争的升级,因此可以大胆地 干一场。如果这种判断是真实的话,那将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虽然两国都表示要作“负责任”的核国家,而且印度总理首席秘 书米什拉一再重申,印度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鉴于印巴常规实力的差距,弱的一方有可能不会放弃“首先使用”的政策。另 外,两方还没有完善的核战争通讯指挥系统(CI4),传统意义上的核威慑在南亚还不成熟。本次危机本身就证明在有核化 了的南亚地区武装冲突并没有受到多大制约,没有使南亚变得更安全。

  “越穷越打仗”

  此次危机给人们留下深刻的教训。

  冲突虽然是以印度的军事胜利而告一段落,国际舆论的压力也多在巴基斯坦一方。然而,冲突没有胜利者。两国 都付出了巨大的人员、经济和政治代价。两国都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国家的资源本应用来发展经济,但两国的军事 开支、特别是巴方的军事开支占政府开支的比例居高不下。克什米尔问题被外界称为“世界上最难以解决的地区热点”,克什 米尔地区成为“最可能爆发核战争的地区”。南亚国家的一些有识之士一再呼吁印巴和解,把注意力集中在国家的治理、经济 发展、扶贫、扫除文盲等方面,但事情往往与这种善良的愿望相违 。  克什米尔问题从战场上回到谈判桌后,两国必须以 务实的态度对待这一问题。麻烦的时候,也是最需要两国领导人的智慧的时候。克什米尔问题虽然复杂,但绝不会是一个死结 。韩华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南方周末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