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辽沈晚报 > 新闻报道
 


云环亲人生日念英雄

http://dailynews.sina.com.cn 1999年6月16日 06:05 辽沈晚报

  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我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 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同志以身殉职。6月19日,将是邵云环烈士永远无法度 过的48岁生日。今天,我们编发一组记者采自瓦房店市的报道,通过邵云 环亲属的追忆,读者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到邵云环烈士“无情未必真 豪杰”的真情人生--并谨以此文权作对邵云环烈士的祭文。

  云环生日亲人念英雄侄女眼中的姑姑……

  6月14日晚,灯火阑珊。记者在瓦房店市寻访到了云环烈士的亲属— —她的叔叔、婶婶、堂弟、堂侄女等一大家人。采访中,一种难以名状的 悲伤气氛始终在众多亲属间萦绕、徘徊。通过众人真挚的追忆,我们分明 能看到一位孝敬长辈、关爱晚辈,生活中普通而又平凡的女性--云环烈士 的印象拼图。

  邵云环烈士的堂侄女、即将从沈阳市政法学校大专班毕业的邵华眼中 噙满了泪水。这位21岁的女孩永远不能忘记云环姑姑在13年前叮嘱她的一 番话语。她的心底盛载着一封永远发不出去的信——

  云环姑姑:

  我亲爱的姑姑,您走了!可是到现在我仍不敢相信这些都是真的!

  姑姑,当噩耗传来时,全家人都觉得犹如晴天霹雳一样,这消息能是 真的吗?!我们在问自己,也在问别人。

  云环姑姑,全家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寄托对您的思念。而我,您只见 过两次面的侄女,手里捧着13年前与姑姑您在北京的合影,往事历历在目。 这张对我来说弥足珍贵的黑白照片(见图一)将永远把姑姑的音容笑貌印 在我心灵的底片上!

  从我记事起,我就知道云环姑姑的名字,您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每 每提起在新华社工作的您来,爷爷、奶奶、爸爸、叔叔们都感到无比的自 豪。姑姑,您知道吗,您把从国外买的洋布娃娃托人给我捎来时,侄女的 心里高兴极了!因为,姑姑的心中还惦记着我这个未曾见过面的侄女。

  云环姑姑,我在1986年上小学前第一次见到了您。当时,奶奶领着我 到北京找您,我还是胆儿突突的,不知道姑姑长得是啥模样。一见面,您 高兴地搂着我,亲着我,样子是那么和蔼,那么真诚。我的紧张感顿时消 失了,自然地脱口管您叫了第一声“姑姑”。现在想起来,亲情在其中使 然,因为它是一条谁也割不断的感情纽带。

  云环姑姑,那时您工作很忙,每天很晚才下班回家。但您总是挤出时 间教我认英语单词,领着曹磊(邵云环之子——编者注)和我到长安街散步, 带我俩参观军事博物馆。与姑姑您相处的11天温馨时光转瞬即逝,临行前, 您送给我一套崭新的英汉单词识图卡片,并且叮嘱我说:“小华,你和曹 磊一起学英语,等我们再见面时,我要考考你们谁学得最棒!”

  姑姑,您的这番教诲至今仍在我的耳边响起,我将永远铭记在心!

  在这以后的10年里,我没再见过您。不过,我觉得姑姑您离我却很近 很近,因为您每次打电话来,都要询问我的学习成绩,勉励我要刻苦学习, 将来服务于社会。

  1996年春节前,我和爸爸再次来到姑姑家探亲。您还没有忘记上次所 说的话——考我英语。末了,您高兴地说:“小华,你的英语水平还行, 不过不要骄傲,一定要坚持学下去!”那天,是您把我送上火车。您在月 台上冲我挥手说:“小华,再见,有机会再到北京来玩儿!”我也笑着答 应了。姑姑,哪成想,这却是您和我的诀别呀……姑姑,在您牺牲后的第 4天,我和爷爷、奶奶等到北京参加了为您举行的追悼仪式。云环姑姑, 您的身心又回到祖国这片热土的怀抱里。姑姑,您在天有灵,当会备感欣 慰。党和国家领导人来祭奠您了,您的同事来了,您的亲属来了……云环 姑姑,您知道吗,灵堂上“好记者、好党员,健笔斥强权,全把安危置度 外;献青春、献生命,英魂萦祖国,永留伟绩耀新华”的挽联是对您壮烈 人生的讴歌!

  云环姑姑,我的好姑姑,我现在最大的奢望就是希望时光会停滞、会 倒流,这样,侄女就能跟您再见面了。侄女无法报答您对我的关爱!

  永远爱您的侄女

  邵华

  “唉,那100多支油字笔!”

  “唉,我的好侄女啊!”69岁的邵芳成老人长叹一声,陷入沉思中, 良久没有言语。

  瓦房店是邵云环祖辈闯关东的落脚处。1948年,邵云环的父亲邵芳元 作为优秀青年支援边疆建设,成为佳木斯市纺织厂的第一批职工。邵芳成, 即邵云环的亲二叔一家则留在了瓦房店。

  “云环这孩子,打小就有出息。”邵芳成回忆道。他年轻时做供销工 作,每年都有几次到佳木斯出差的机会。他说,小时候的邵云环聪明可爱, 好学上进,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平时在家里帮助父母洗衣做饭, 照顾弟妹。

  “云环是我们老邵家最有出息的孩子,”邵芳成说,“《人民日报》 和《参考消息》上经常刊登她写的有关巴尔干半岛局势的文章,一看到这 些,全家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孝敬长辈是邵家的传统美德,这一点,邵云环做得尤以为甚。“云环 到北京工作后非常忙,20多年了才回过佳木斯老家4趟,瓦房店这儿她没 来过,”老人介绍,“可我们之间从没断过联系!”

  “云环从70年代在北京外语学院读书和以后参加新华社工作,每年都 给我来信,问寒问暖。这几年,云环没少从国外给我们全家大大小小带回 东西。去年冬天,她还给我邮来了南斯拉夫雪花呢大衣、毕叽裤子和欧式 皮鞋,嘱咐我东北的天气冷,一定要多穿一点儿。”

  邵芳成解释说,邵云环烈士生前经常邀请亲属到北京去做客。老人曾 三次去过邵云环家中。“这孩子话少,但心却细着呢!见我来了,说了一 句‘二叔我给你炒几个菜,您老人家自个儿喝酒吧’。等菜上来后,我一 看她转身就回屋里写东西去了。”老人说,在北京住的那段日子里,有时 半夜醒来,看见云环还在写稿,劝她早点休息,可邵云环却说,干她这一 行,不忙不行。“云环这一辈子,总是这么忙。”邵芳成喃喃道。

  “一次,我看见云环的书桌上堆满了五六罐用废了的油字笔。我一数, 有100多支!你说这孩子写了多少东西!”

  说到此处,邵芳成老人的眼角湿润了。“云环这孩子走了,是我们老 邵家的不幸,但她永远是我们邵家的骄傲!”老人动情地说。

  后记

  与邵云环烈士从未谋面的堂妹邵淑琴睹物思人,她捧着邵云环去年从 南斯拉夫寄回来的一件精美的针织绒衣而恸哭不止;邵云环的二婶、67岁 的刘云花老人不停地叨念着:“孩子,今年春节时你打电话拜年,说今年 一定要抽出时间回瓦房店老家看看,可咋说走就走了呢?”……

  邵家沉浸在追忆邵云环烈士的巨大悲痛中,尽管记者录下的仅是些家 庭琐事,但我们却从中分明能感到--一个真实而高大的邵云环永远活在我 们的心中!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辽沈晚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