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让农民共享改革成果建设新农村:让农民共享改革成果建设新农村:让农民共享改革成果

  农村建设在专家口中被简单概括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而在农民眼里则被形象归纳为:“种粮不纳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而它的提出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回首20年前,“三农”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曾是“重中之重”,中国在1982至1986年连续发布以农业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柄生说,前五个文件以“改革”为主,从观念上解决了“允许农民做什么”的问题,不涉及钱的问题,也不涉及其他领域的问题。而新世纪的三个文件则以“发展”为主,要解决“政府要干什么来帮助农民发展”的问题。[建设新农村专题][评论]

建设新农村 农民积极性渐高

核心:多予 少取 放活

  2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行城乡统筹,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要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尤其要在“多予”上下功夫。[详细内容]

多予: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一是加大农村如农田水利、公路交通、医疗卫生、小城镇、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农村发展后劲;二是把国家有关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方针政策执行好,不能出现“高层热、基层冷”现象,要坚决杜绝截留或曲解党的方针政策现象;三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多提供好的资讯、好的服务、好的环境;四是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率;五是减少资金发放环节、简化信贷发放手续,尽快把粮食补贴、增加农村扶贫贷款等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向农民兑现,严禁挪用、挤占农村扶贫资金、发展资金。[详细内容]

少取: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一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进一步清理并规范各项涉农收费;二是要在全国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创造条件,进一步减轻农民其他税费负担;三是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宣导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严厉打击各种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等行为;四是结合政府机构改革、乡财县管、村组合并等有利时机,降低农村组织机构开支;五是下大力整治“文风”、“会风”和“吃喝风”,切实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 [详细内容]

放活: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主

  一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放手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发展;二是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明确政府的职责是提供资讯,宏观引导,搞好服务,改善投资环境,不应越俎代庖,更不能搞强迫命令;。三是简化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手续,改善农民劳务输出的环境,提高农民就业率;四是建立健全农村信贷体系,下大力气解决农村发展资金困难问题;五是加强农产品流通管道体系建设,开辟运销农产品的绿色通道,提高农产品销售额。[详细内容]

关键:土地制度改革

  据统计,中国每年从农民手中征用的土地将近20万公顷,因征地引起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已占到全部农村群体性事件的65%以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最近多次表示,因违法征地等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仍然是“影响农村乃至社会不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详细内容]

现实:三个矛盾要解决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22日说,中国政府将继续坚持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维护农民土地使用权这一最根本的权益。陈锡文称,要解决征用农民土地引发的矛盾,最终要提出逐步推行征地制度改革。陈锡文指出,征地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几个矛盾:一是耕地的减少和确保农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二是对被征地农民的经济补偿问题;三是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问题。[详细内容]

前景:渐进式土地改革

     如何解决这三个矛盾,他称,第一是提高对农民失地的补偿标准,第二是强调对失地农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第三是把失地农民纳入当地城镇的社保体系。他强调,农民征地问题的解决最终要提出来逐步推行征地制度本身的改革。他称征地制度改革影响重大,他预测“改革只能是渐进的”。[详细内容]

核心:明晰农民财产权

     土地改革的积极想法是给予农民有保障的土地财产权,使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含有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出售权和抵押权等一系列权利。现行的制度并不能保障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如果给予农民充分的土地财产权,反倒可以使农民不容易丧失土地。新的积极的改革办法固然会使一批又一批农民离开土地,但这种淘汰是“正淘汰”,留下的是能干的农民。[详细内容]

透视:亮点伴随隐忧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新农村建设由此开局。这份高含金量的纲领性文件密集出台32条重大举措,破解新农村建设的诸多深层问题,也将给9亿农民带来八大实惠。但与此同时,由于长期二元制造成的城乡分化、工农差别,农村的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农村需要的还不仅仅是给予。[详细内容]

财政支农力度空前    

  亮点: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详细内容]

  隐忧: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这一整体“吸血”局面,无疑将使得中央仍然有限的支农资金肩负着更为艰巨的任务。更紧迫的问题在于,这些资金是否能够如领导人的善意,真正地落到农村,落到农民头上,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呢?[详细内容]

减负开源促增收    

  亮点: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继续执行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政策,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的奖励资金。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详细内容]

 

  隐忧: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官员赵增表示,城市向农村表现出土地、资金、补贴、农产品增值的4大“抽水”功能,导致农村发展落后,农民增收缓慢。他举例说,2003年全国6700多个开发区,平均每个县有3个开发区,将农民最好的地拿走。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农产品增值被城市拿走。[详细内容]

农村教育酝酿突破    

  亮点:2006年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对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详细内容]

  隐忧:目前,农村中学生是城市中学生的4倍,而享受到的国家中学教育经费仅占38%。“加大投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这成为所有专家的共识。[详细内容]

务工农民再获实惠    

  亮点: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详细内容]

  隐忧:近些年的实际情况是农民在大城市获得定居非常难。我们最近也在研究到底是什么限制了农民的流动,原来我们把它归结为一种城乡差距、城市对农民的排斥;最新的研究成果突然发现,不仅仅是城市对农民的排斥,农村和农村之间也在排斥农民流动。[详细内容]

农村合作医疗提速    

  亮点: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详细内容]

  隐忧:目前,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加大投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这成为所有专家的共识。[详细内容]

全力提升农村基建    

  亮点:从2006年起,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可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和燃料等方面的困难。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详细内容]

  隐忧:然而,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往往会被地方当成对农民的施舍,很容易成为搞“形象工程”的资源。要防止利用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搞无效益或低效益的政绩形象工程,就要在管理体制上建立能体现农民意愿的制度。[详细内容]

农村改革全面深化    

  亮点: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只减不增。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详细内容]

  隐忧:我们破坏了中国传统农村的“软件”,硬是塞进去了自己的一套“软件”,所以怎么样都水土不服。“这种状况不改变,这一轮的新农村建设很容易重蹈1992年乡镇企业发展时的覆辙。不遵循市场规律的大量投资,最后要么是做无用功,要么是再次形成银行大量的呆坏账。”[详细内容]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    

  亮点: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详细内容]

  隐忧:在被上级机关授予“文明城镇”“小康建设明星镇”称号的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赌博活动十分猖獗,几个用于赌博的大棚直接面向大街,赌点竟然安装着音响,劝人下注的声音分外响亮。完全公开的赌博活动,吸引了众多农民参与。[详细内容]

目标:实现农村变革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推进一场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这也是从农村当前情形出发而可以迅速推行的改革。取消农业税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也使农村原有的深层次矛盾更加凸显。如何遏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卷土重来,避免农民负担反弹;怎样从财力上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等。这些问题都与农民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详细内容]

实现村民真正自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其中第二十八条也明确规定: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民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等等。[详细内容]

推进农业现代化

  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中国农业的发展始终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任务。因此,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品质安全体系;在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详细内容]

建设以规划为基础

  农村的许多重大安全隐患都与没有村庄规划或没有执行部门法规和标准有关:如农村居民的饮用水源被工业、养殖业或自己的生活污水污染;道路穿村而过,路面高于住宅威胁农民生命安全;发展家庭养殖业过程中“人畜混杂”,留下人畜共患病的公共安全隐患;农民把生活垃圾填埋到不应填埋的地方;把住宅建到了泄洪区、泥石流区和地下采空区等等。[详细内容]

谨防:“揠苗助长”

  西坑村曾是福建省闻名遐迩的模范“小康村”,“家家住别墅、人人盖新楼”的山乡新景曾引得参观者络绎不绝。然而,风光的背后却是农民的无奈和痛苦。公共设施不足,生活不便,农民纷纷到镇上租房居住,别墅成了空房,却得为偿还当年的贷款发愁。

新农村建设农民有三怕

  搞新农村建设,农民有三怕:一怕敛钱,二怕强迫,三怕折腾。农民之怕,根本的问题在于担心在新农村建设中,能不能尊重他们的意愿,能不能切实为他们的利益着想,能不能真正提供他们想要的东西。农民的收入水准、生活水准目前还落后于城市。政府当然有责任缩小这种差距,让农民的境遇有所改善。但是,改善农民境遇的主体归根结底是农民自己。政府的作用,基本上是向农民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可能是政府更充分保障他们的权利,也可能是提供财政补贴,或者向他们提供资讯。

引导农村总书记提四农

  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于2月14日在中央党校开班。胡锦涛总书记在开班典礼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廓清了思路。其中,在谈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时,胡总书记讲了四句掷地有声发人深思的“农话”:即“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胡总书记的四句话简言之,就是“想农、尊农、护农、福农”。这是新形势下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清晰思路。

建设标准须符合当地实际

  新农村建设应借鉴城市发展经验,结合当地农村特点因地制宜来实施,尽可能实现就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避免大规模外出打工引发一系列问题。除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应加强环境、文化等软环境建设,提供较好的社会保障和便捷的生活环境,吸引一部分人扎根农村。在综合比较进城务工成本和在农村生活舒适度以后,相信更多的农民会选择留在农村。长远来看,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进而提升国家竞争力,将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解读
五大新名词
 在今年发布的、一号文件中,许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提法让人耳目一新,许多新名词的出现,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实实在在的内容。[详细内容]
新型农民
 一号文件给新型农民做了三个界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国家将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村庄规划
 一号文件将村庄规划正式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范畴,提出要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
循环农业
 一号文件把发展循环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商务部正在全国推行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也写进了一号文件。这项工程提出从2005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在试点区域内培育出25万家左右“农家店”,形成以城市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乡用
 一号文件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2002年浙江首次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目前,这项改革已经在湖北河南山东江苏江西等多个省份试行。部分地区还施行了“乡财县管乡用”改革。
新农村“新”在何处
“生产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回圈农业。[详细内容]
“生活宽裕”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拓宽农民增收管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详细内容]
“乡风文明”
 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详细内容]
“村容整洁”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详细内容]
“管理民主”
 以建设新农村为主题,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详细内容]
为何要建设新农村
农业的基础还不稳固
 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准提高的需要。2005年中国粮食产量虽然恢复到了4.84亿吨,但还不能满足需求,比历史最高水准还低近3000万吨。而耕地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因此,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科技水准,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必须认真对待还在继续扩大的城乡差距
 2005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3255元,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 :1。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与城市的差距更大,这是影响农民素质提高的重大制约。
初步具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
 2000年,中国GDP8.95万亿元,财政收入1.34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万亿元;而2005年,GDP已增加到18.2万亿元,财政收入3.16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6万亿元。“十五”期间,这几项指标都增长1倍以上。
扩大内需的必然要求
 由于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收入水准低,购买力不足,因此客观上影响了扩大内需方针的落实。200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县和县以下实现的部分只占总额的32.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用的必然要求。
建设新农村有哪些障碍
新农村建设须文化支撑
 今年一号文件,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与此同时,由于文化服务、文化产品不够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总体上还比较贫乏,存在着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戏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突出问题,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就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治安管理薄弱应有突破
 零点公司最新发布的一项针对4128名18~60岁常住居民的调查显示,中国城乡居民的社会治安安全感,从2003年开始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通过对城乡居民的对比,研究人员发现,城镇居民的安全感小幅上升,农村居民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是4年中城乡居民治安安全感差距最大的一次。随着农村形势的不断变化,农村社会治安管理没有跟上、应变能力差是导致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之一。
农村环境污染加重需遏制
 毋庸讳言,在二元社会结构下,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大部分投到工业和城市,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农村环境问题令人堪忧。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表明,中国目前尚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一些地方的环境污染已经危及农民的生存权,因环境污染而引发的疾病,几乎让农民收入增加化为乌有,这有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通过转二产促三产,城区空气品质改善了,近郊污染却加重了;通过简单填埋生活垃圾,城区面貌改善了,城乡结合部的垃圾二次污染却加重了。
“空心村”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农村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一方面由于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使一些地方成为“空心村”,缺乏必要的劳动力,土地面临被抛荒浪费的困境,另一方面是农村的土地经营规模过小(据有关方面的统计资料,中国目前土地的经营规模平均只有10亩左右,是美国的1/240,跟人地矛盾比中国更尖锐的日本、韩国等相比也显得过小),这种过小的规模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绊脚石”:无法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无力采用机器设备、不利于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服务、形不成规模效益,由此,必然加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不平衡。
建设新农村八大举措
措施之一:废止农业税条例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税种之一,但过了今明两天,它将走进博物馆;它牵动着中国8亿多农民的神经,尽管平均到每人头上每年仅30元——它就是历经了中国历史近2600年,从明年1月1日将正式废止的农业税。[详细内容]
措施之二:改革征地制度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表示,要解决征用农民土地引发的矛盾,最终要提出逐步推行征地制度改革。同时,他强调,新农村建设的整个方案设计中,未涉及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土地的问题。[详细内容]
措施之三:免义务教育学杂费
 今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详细内容]
措施之四:工业反哺农业机制
 中国实现由农业哺育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其实质是要处理好对农民“取”与“予”的关系,要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详细内容]
措施之五:普及新型合作医疗
 中央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说,国家将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从2006年起,中央和地方财政将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详细内容]
措施之六:允许外资参股乡村金融
 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详细内容]
措施之七: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号文件指出,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集中式供水,提倡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质供水。从2006年起,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户用沼气,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详细内容]
措施之八:强化对农民和农业补贴
 今年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其他地区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详细内容]
结语:中国社会转型新时代正在开启
  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时期,农村问题始终是制约全局的关键问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如果建立在从农业获取全社会资本积累的基础上,特别是国家财政对农业有极大的依赖性,使农民成为经济成长的负担者,那么这个国家将滋生严重的社会矛盾,并终将危及社安定,破坏国家政治发展的可持续性。由农业向社会的净贡献转向社会向农业提供净支持,对转型时期的社会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而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和推进,标志着我国已经有能力迈过社会重大转型这个门槛,预示着中国进入了一示着中国进入了一个示着中国进入了一个个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新时期。 [详细内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网产品客户服务联系电话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