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标题文字1

案例一:四成调查记者吃够青春饭就要转行

“基本青壮、基本男性、基本有文化、基本从业八年,老巢基本在北上广,流窜范围基本不定,基本收入低、基本不满意、基本作息乱。善打听也善爆料,善协作也善拉锯。我不是传声筒,我是调查记者,我挖掘事实,我接近真相”。

 

新闻经验丰富 平均从业八年

《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显示,调查记者的总体收入水平不高,大多数人对报酬与福利不满,但对同事关系、时间弹性和工作自主性较为满意。不容乐观的是,40%的调查记者“不打算继续”从事调查性报道,30%的调查记者“不确定”,愿意继续从事1-5年调查记者的只有13%左右。

案例二: 35岁职场生死线,记者更难幸免

2012年2月8日《南方都市报》官方网站贴出最新记者招聘启事,比起户口、外语、性别、专业的无要求与本科学历的较低要求,25岁—33岁的年龄要求显得严苛。不仅《南方都市报》,“招聘记者,年龄35岁以下”也是很多报纸、杂志招聘启事,特别是电视台、电台的招聘启事中必不可少的一条。35岁职场生死线,记者更难幸免。

案例三:青春饭职业盘点,记者榜上有名

通常情况下,每天凌晨1点,MSN上头像还亮着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大洋彼岸的朋友;另一种就是媒体同行。“做新闻,要拼速度;做新闻王,要拼秒数。”年轻人有激情有体力有冲劲儿,年轻是当记者的重要资本。在编辑的连环夺命电话催促下疯狂敲击键盘,需要何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抗压能力,个中滋味可想而知。

数据标题文字1

原因一:看不到事业前途

只要留心观察,不难发现,在中国,冲在新闻第一线的绝大多数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有活力有冲劲有激情,能出色地完成新闻报道任务。那么,除了他们呢?三十岁甚至年纪更大的记者呢?其实,他们或离开或跳槽或辞职或改行或升迁……总之已经不再是一名一线记者了。

随着从业年龄的增长,记者经验越发丰富,思维更加缜密,判断日渐精准,即便而立,依然处在大有作为的年纪。然而他们却不得不面对被钉死在某一口子上的现实,并且信息芜杂纷呈的今天也往往用不着多么深刻的报道。他们十年磨剑却无用武之地,只能面对一则又一则日常报道,看不到事业前途。于是他们曾经的活力、冲劲、激情渐渐消散。离开、跳槽、辞职、改行、升迁……这些考虑已多过继续做好记者,做好新闻本身。

原因二:中国的新闻工作更适合年轻人

曾有一家权威机构针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健康问题进行的调查显示,在中国的新闻从业者中,已死亡的职员平均年龄仅为45岁,其中患癌症死亡的比率高达七成二,因病住院的平均年龄为44岁,一半的新闻从业人员处于患病的状态。由于长期处于高压力下工作及生活,透支健康已成为这一人群最大的问题。新闻行业是一项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的职业,它要求从业者必须长期处于一种高压力满负载状态,精神紧张、生活无规律,都会给人的身心带来极大的损害。也因此,在中国,年轻绝对是从事新闻工作的重要资本之一。

 

原因三:特殊的职业环境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经刊登一位美国新闻从业者的介绍:“在美国,各大媒体都不直接录用刚毕业的学生,因为记者是一个最容易‘出错’的职业。新手有时会丢三落四,采访不到家、消息报道不准确,文章出了偏差常会引发麻烦或者诉讼。所以大的媒体都有一个不成文的共识,就是让那些新记者们把错误出在地方报纸、地方电台,等他们成熟了,出错少了再到大媒体来。能够被大媒体看中时,这些记者的年纪已经不小了。各大媒体都把有经验的老记者当成‘宝贝’,给予高薪。”

而我国就不一样了,2002年起,大多数新闻单位开始不设编制,极少数提供编制的大报炙手可热。新闻毕业生不愿意进媒体是假象,真相是学生对享受准公务员待遇的媒体趋之若 鹜,对无保障的“新闻民工”招聘有所顾忌。而媒体一方面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人才需求,又对新闻教育培养出来的半成品兴趣索然,所以双方带着各自的需求在互相闪避。

英美记者刚入行写news,有经验了写story,再接着写feature或comment,记者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字越写越少,见识越积越深,人越老越 值钱;我们这里是大小老少一起竞争,一些人只等利用职务之便结网成功,便投身去试这张关系网牢靠程度,通常是在35岁上下。

数据标题文字1

方案一:摆正心态,年龄不是问题

如果我们真正热爱记者这个职业,以此为荣,又怎会在乎年龄?在一次电视采访中王克勤曾说:“我就是到了60岁,70岁白发苍苍,我仍愿意做一个记者,尽我本人的能力,通过我的笔,最大限度地实现我的人生价值,能够尽可能多地给社会公平、正义、进步,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利益。”态度决定一切。老记者只要有健康的心态,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也会大受采访对象和同行小字辈的尊重。同时资深记者的经历、对社会的认识,甚至所受过的挫折、磨难,对于他的工作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只要他还能保持激情,保持创造力,年龄绝对不是问题。

方案二:摒弃官本位思想

在中国,一般认为一个有出息的记者应该走这样一条路:记者——部门负责人——副总编辑——总编辑,如果总编辑做的好,还可以成为管总编辑的新闻官。但职位是有限的,不是谁都能一步步升迁的,于是不少优秀记者在干了几年后,如果没有上升的空间就开始跳槽了,转入别的行业,或者到一些有上升机会的新兴媒体。但要是摒弃了官本位,坚信“一线的就是一流的”,一碗青春饭,也可以坦然地端到老。

方案三:管理者站高望远

如果一家媒体只要冲在第一线的记者,那么它仍然稚气未脱。成熟的媒体是需要并重视老记者的,他们如陈年老酒,历久弥香,不仅是新闻报道的中流砥柱,更是新闻理想孜孜不倦的守望者。对于管理者来说尤其要重视这一点,清楚老记者的优势,给予其舞台舞蹈,并提供优厚的条件、待遇,解除老记者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沧桑的面庞、花白的头发成为新闻第一线中最美丽的风景。

数据标题文字1
  • 在中国,调查记者吃的是青春饭
  • 这项统计再次表明,在中国,调查记者吃的是青春饭。在京沪粤,一名消费理想与身体的男性,月薪万元何以维持一个家庭?于是,一个个本不该退役的老兵以激烈方式离开,一批批心怀激情 和梦想的新人加入,其间是专业素养和存量智慧的隔代流失,新媒体时代则呈加速度。—《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
  • 有幸见证、记录这个变革中的时代
  • 做调查新闻比较切合我的个性,目前来说没有一个更吸引的行业让我转型。我更愿意做一个观察者,关注这个变革中的社会上正在发生着的各种各样的事情。能够见证、记录、观察这个时代,我觉得很荣幸。--《财经》杂志记者欧阳洪亮
  • 把这份工作当作NGO来做,内心更纯粹点
  • 我的同行们,每天都要面对公权的封杀,以及待遇偏低的烦恼。从长期看,这确实是一个精神和物质回报都很少的行当。说服我们继续做下去的,只有自 己纯粹的内心。我一直对自己和同事说,我是把这份工作当N G O来做的。也许有一天,它就真的成为一个非赢利性质的志愿职业。—《21世纪经济报道》新闻总监左志坚
  • 我们需要更多的反思和坚持
  • 市场化带来的资本控制,以及专业主义本身的弊端,例如以技术化名义实施的行业控制,对调查记者带来更多的困扰。我们需要更多的反思和坚持,才能让中国这一群优秀的记者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知名时评家长平
数据标题文字1
   青春是承担失败风险的资本,失败了可以再来 ,但是资深老到的记者拥有控制风险的经验、降低风险的技术,能够减少失败而一发成功。所谓"青春饭",并不单指年龄的青春,更重要的,是"青春"的特质,那就是对理想的坚守,对社会正义的呼吁,以及对自我价值永无止境的追求,在这里,年龄不是一面墙,而是一架向上的云梯。策划:中国传媒大学 李星佺、郭笑晨、徐弘毅

网友留言 更多>>

登录: 密码:

参与_COUNT_